張 霞 羅麗莎
河南省駐馬店市中心醫(yī)院兒科 463000
克羅恩病(CD)是一種主要發(fā)生于回腸末端和右半結腸部位的不明原因的炎癥性腸病。近年來兒童CD發(fā)病率有明顯上升,其已成為影響兒童營養(yǎng)狀況及生長發(fā)育的重要因素[1]。醫(yī)療恐懼是兒科患者一種最為常見的心理狀態(tài),過度恐懼不僅會導致患兒哭鬧,還會加重其免疫功能、神經內分泌功能波動,不利于患兒在治療期間維持生命體征平穩(wěn)[2]。因此給予CD患兒一定心理干預是十分必要的。情緒性意象脫敏療法是一種通過誘發(fā)干預對象積極情緒來對抗恐懼刺激因素與恐懼情緒之間聯(lián)系的干預方法,相較于常規(guī)脫敏療法,其不需要進行放松訓練,更加適用于兒童[3]?;诖?本文以于我院就診的80例CD患兒為觀察對象,探討情緒性意象脫敏療法對CD患兒的干預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以2020年1月—2022年8月于我院就診的80例CD患兒為觀察對象,使用隨機數(shù)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n=40)和觀察組(n=40)。對照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6~14歲,平均年齡(10.24±3.96)歲;病程1~3年,平均病程(2.04±0.57)年;病變位置:回腸末端19例、結腸17例、其他4例;合并癥:關節(jié)疼痛12例、口腔潰瘍15例、肛周膿腫5例。觀察組男20例,女20例;年齡6~14歲,平均年齡(10.30±3.91)歲;病程1~4年,平均病程(2.08±0.61)年;病變位置:回腸末端20例、結腸18例、其他2例;合并癥:關節(jié)疼痛14例、口腔潰瘍13例、肛周膿腫4例。兩組患兒一般資料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本研究已獲得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選擇標準 (1)納入標準:①年齡6~14歲;②臨床資料完整;③符合《兒童炎癥性腸病診斷和治療專家共識》[4]中的相關診斷標準,且經生化、影像學檢查確診,患兒處于疾病活動期;④患兒及其主要照顧者溝通能力正常,近期未經歷過重大心理應激;⑤患兒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消化系統(tǒng)疾病;②免疫缺陷;③重要臟器功能不全;④惡性腫瘤;⑤精神障礙或智力缺陷;⑥患兒、家屬治療依從性差,拒不配合。
1.3 方法 對照組給予患兒常規(guī)護理,主要包括遵醫(yī)囑用藥、口頭健康宣教、生活飲食指導、生命體征監(jiān)測、保持病房整潔舒適等。觀察組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給予患兒情緒性意象脫敏療法干預。具體措施如下:(1)成立情緒性意象脫敏療法干預小組:小組由護士長(任組長,負責整體協(xié)調工作)、1名兒科醫(yī)生(負責CD治療相關指導工作)、1名心理咨詢師(具有5年以上臨床經驗、熟悉情緒性意象脫敏療法內容,負責心理咨詢相關內容)、5名兒科護師(具有3年以上臨床經驗,負責實施具體護理工作)組成。護理干預實施前,由護士長對小組成員進行相關培訓,幫助小組成員熟練掌握情緒性意象脫敏療法相關知識。(2)尋找導致患兒恐懼心理的相關因素:將CD的檢查、治療、護理過程制成動畫片,以卡通人物歷險的方式介紹科室及治療室相關情況、靜脈輸液、檢查、全腸內營養(yǎng)支持及其他護理操作,并將治療、護理的每個過程描述為一個游戲關卡,在片尾介紹卡通人物努力勇敢通過每一關,并最終獲得勝利與父母、家人和朋友團圓。在動畫片播放完成后,詢問患兒對整個治療、護理過程的看法,詢問患兒是否害怕,最害怕哪幾關,并使用科室自擬CD患兒恐懼評估量表進行評估,該量表包括可能會引起患兒恐懼的相關因素,每個因素評分均為0~10分,評分越高表明患兒對該因素越恐懼,并根據評估結果由輕到重進行排序。(3)脫敏干預:根據導致患兒恐懼的因素不同給予不同的干預方法,若恐懼是由靜脈輸液、檢查、全腸內營養(yǎng)等治療措施所致,則由患兒恐懼程度最輕的治療措施開始,與患兒家屬一同陪伴患兒觀看其他患兒的治療及護理過程,并通過讓患兒聯(lián)想動畫片中動漫人物的表現(xiàn),以“你看這個小朋友像動畫片中的小朋友一樣勇敢呢”等鼓勵性話語給予患兒鼓勵及引導,待患兒回答不再恐懼后再依次觀看其他恐懼程度更深的治療措施,直至引導患兒面對其最恐懼的因素。在引導患兒面對恐懼因素的過程中要實時給予鼓勵,并引導患兒聯(lián)想動畫片中動漫人物的堅強、勇敢及美好結局。若患兒的恐懼是由病房陌生環(huán)境及缺少父母陪伴所致,護理人員應加強與患兒的肢體和眼神交流,給予患兒微笑、擁抱,并時刻給予患兒關懷,提高患兒對護理人員的信任感,并在病房播放患兒感興趣的音樂、動畫片以轉移其對陌生環(huán)境的關注,營造愉悅、輕松的康復環(huán)境。
1.4 觀察指標 (1)醫(yī)療恐懼:使用兒童醫(yī)療恐懼量表(CMFS)進行評估,該量表包括4個維度,17個條目,總評分為51分,評分越高表明患兒的醫(yī)療恐懼程度越高。(2)創(chuàng)傷后成長:使用兒童版創(chuàng)傷后成長量表(PTGI-CR)進行評估,該量表包括5個維度,10個條目,總評分為30分,評分越高表明患兒創(chuàng)傷后成長水平越高。(3)自我效能感:使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進行評估,該量表包括10個條目,總評分為40分,評分越高表明患兒的自我效能感水平越高。
2.1 CMFS評分 干預后,兩組CMFS評分均低于干預前,且觀察組CMF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CMFS評分比較分)
2.2 PTGI-CR評分 干預后,兩組PTGI-CR評分均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PTGI-CR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PTGI-CR評分比較分)
2.3 GSES評分 干預后,兩組GSES評分均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GSES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后GSES評分比較分)
CD是一種終身性腸道炎癥疾病,可累及胃腸道各個部位,引發(fā)腹痛、腹瀉及肛周病變。中青年是CD高發(fā)群體,但受不良飲食、生活習慣的影響,近年來我國兒童CD發(fā)病率在快速上升[5]。由于兒童年齡較小,且生理、心理發(fā)育尚不完全,經濟、情感乃至生活均需要依托父母,且缺乏良好的自控能力,因此很難積極配合治療及護理,住院期間更易出現(xiàn)恐懼、焦慮等不良情緒。而相關研究顯示不良情緒會導致機體神經內分泌功能亢奮,進而導致機體大量分泌皮質醇、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甲狀腺激素,影響機體生理、心理功能,從而加重患兒心理障礙,最終形成惡性循環(huán)[6]。
如何改善患兒精神心理狀況是目前兒科護理人員的關注重點,而隨著臨床心理學快速發(fā)展,心理學技巧及方法在護理中應用愈發(fā)廣泛。本文探討了情緒性意象脫敏療法對CD患兒的干預效果,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后CMFS評分低于對照組,表明該干預方法可有效緩解CD患兒醫(yī)療恐懼心理。分析其原因,該干預方法在實施過程中通過誘導患兒自我表露了解引起患兒恐懼的相關因素,并通過逐漸暴露在這些因素中來促使患兒適應恐懼因素,并最終形成對抗情緒以消除負性心理[7];該干預方法注重患兒情緒反應的逐漸變化,當患兒不再恐懼較輕的恐懼因素時再幫助患兒面對下一個較為嚴重的恐懼因素,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最終幫助患兒適應所有恐懼因素[8]。心理學研究顯示負性心理與正性心理是一種相互對立和對抗狀態(tài),一種心理的優(yōu)勢會對另一種心理產生抑制作用[9],而情緒性意象脫敏療法是患兒暴露在恐懼因素過程中通過形象化及和藹的語言引導患兒回顧動畫片中動漫人物堅強、樂觀的態(tài)度來抵抗自身的恐懼情緒,并在引導過程中幫助患兒自身形成正性情緒,阻斷恐懼因素與患兒恐懼心理的聯(lián)系。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后PTGI-CR、GSES評分均高于對照組,表明該干預方法對提高CD患兒創(chuàng)傷后成長及自我效能感水平亦有積極作用。醫(yī)療恐懼是住院患兒一種常見的負性情緒及心理障礙,而創(chuàng)傷后成長是指個體在面對創(chuàng)傷性事件時出現(xiàn)的一系列正性心理成長[10],自我效能感則是指個體能否利用自身所掌握的技能去完成某一行為的自信程度[11]。情緒性意象脫敏療法通過消除恐懼因素的刺激緩解患兒的醫(yī)療恐懼心理,而通過觀察其他患兒接受治療、護理及檢查過程還可增強患兒對治療、護理及檢查的正確認識,進而提高患兒創(chuàng)傷后成長和自我效能水平,而較高的創(chuàng)傷后成長和自我效能感水平又可提高患兒心理承受能力,進一步消除其醫(yī)療恐懼心理,最終形成良性循環(huán),改善患兒生理、心理狀況,促進患兒康復。
綜上所述,情緒性意象脫敏療法可有效緩解CD患兒醫(yī)療恐懼心理,提高患兒創(chuàng)傷后成長和自我效能感水平,該干預模式具有較高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