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媛
李白,一位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詩人。提到李白,人們會不假思索地脫口而出——“唐代大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被尊為詩仙,浪漫主義詩派代表人物”這些詞匯。
“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李白;“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的李白;“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的李白。他的詩歌里究竟有些什么呢?
一、李白詩歌里有地理
5歲,童年,四川,彰明縣青蓮鄉(xiāng);
5—20歲,隱居讀書,于岷山;
20—24歲,漫游,出川,平生再未回去;
25—27歲,東游揚州;
27—37歲,成婚,四處游覽;
37—42歲,漫游,經(jīng)山東后南下,去安徽、江蘇、浙江;
42歲,至長安,待了三年;
46—54歲,漫游,河南開封、山東單縣、江蘇、浙江;
55歲,天寶之亂,居宣城;
59—62歲,漫游,湖南、湖北、江蘇、安徽;
62歲,卒于當涂。
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從李白一生的生活軌跡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他一生絕大多數(shù)時間都在漫游,足跡遍布祖國大江南北。一邊漫游,游歷成長;一邊寫詩,希冀實現(xiàn)自己的青云之志。
小學教材選入了《靜夜思》《古朗月行》《望廬山瀑布》《贈汪倫》《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早發(fā)白帝城》《望天門山》;初中教材選入了《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峨眉山月歌》《春夜洛城聞笛》《渡荊門送別》《送友人》《行路難(其一)》。這些詩歌題目中的一個個地名都記錄著李白的漫游生活。
最絕的還要數(shù)那首《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fā)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短短四句詩,連用了五個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峽—渝州。李白以凝練的筆法,描寫了峨眉山的月影清光、平羌江的淙淙江聲,以及從清溪向三峽的輕舟迅疾,好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圖。
李白詩歌里有地理。他用詩歌丈量著祖國的大江大河、山川平原;他用詩歌抒發(fā)著自己的豪情壯志、抑郁不平。李白,六十幾載的人生,大半生的漫游,仿佛一張行走著的活地圖。
二、李白詩歌里有歷史
雖然詩圣杜甫的詩歌被稱為“詩史”,但詩仙李白同樣用他的詩歌,敘述著盛唐從繁華走向衰敗那段生靈涂炭、民不聊生的歷史。
天寶六年(747),李白漫游江南潤州(今江蘇鎮(zhèn)江)一帶時,目睹民夫在炎熱的季節(jié)里長途拖船運石的勞苦情景,于是有感而作《丁督護歌》——“吳牛喘月時,拖船一何苦。水濁不可飲,壺漿半成土。一唱督護歌,心摧淚如雨。萬人鑿磐石,無由達江滸。君看石芒碭,掩淚悲千古”,深刻揭露了統(tǒng)治階級窮奢極欲、不顧人民死活的罪行。
天寶十五年(756),安祿山的叛軍攻陷洛陽城,叛軍在洛陽城中肆意橫行,無惡不作,百姓叫苦連天,怨聲載道。詩人目睹滿目瘡痍,在《扶風豪士歌》中寫道:“洛陽三月飛胡沙,洛陽城中人怨嗟。天津流水波赤血,白骨相撐如亂麻。”真實地再現(xiàn)了洛陽失守后的悲慘景象。為了保命,百姓只能紛紛逃難,唐肅宗至德初年,詩人又寫下《北上行》——“慘戚冰雪里,悲號絕中腸。尺布不掩體,皮膚劇枯桑。汲水澗谷阻,采薪隴坂長。猛虎又掉尾,磨牙皓秋霜。草木不可餐,饑飲零露漿”,展現(xiàn)了百姓在戰(zhàn)亂中離鄉(xiāng)背井、風餐露宿的痛苦生活場景。
上元元年(760),詩人寓居豫章。安史之亂尚未平息,安史余黨仍十分猖獗。連年的戰(zhàn)爭,百姓已精疲力盡,幾乎到無丁可征的地步。但為了徹底平息叛亂,百姓仍要被迫送家中子弟應征入伍,奔赴戰(zhàn)場。當詩人親眼看見新征士兵出征前妻兒老小呼天搶地的悲愴場面,百感交集,揮筆寫下《豫章行》——“老母與子別,呼天野草間。白馬繞旌旗,悲鳴相追攀”,表達了對百姓妻離子散、骨肉分離的苦難命運的深切同情。
李白詩歌里有歷史。雖然詩人豪飲高歌“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 ,但實際上那僅僅只是詩人借酒消愁排解苦悶之言。在放浪形骸、玩世不恭的外表之下,李白更有著一顆憂國憂民、忠君愛國的赤誠之心。他漫游了祖國大地,在漫游中同勞動人民密切交往,關(guān)心同情百姓疾苦,寫下了一首首反映現(xiàn)實生活的詩篇。他用詩歌書寫著戰(zhàn)爭史實和社稷危亡,表達著保家衛(wèi)國的志向和國泰民安的祈愿。李白是浪漫脫俗的謫仙人,也是以天下為己任的志士。
三、李白詩歌里有美術(shù)
蘇軾曾贊美王維的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其實詩仙李白,他豐富奇特的想象力同樣賦予詩歌無與倫比的圖畫美。吟誦詩仙那些驚艷了歲月的詩句,我們甚至可以說,無論寫景還是寫情,詩仙隨手一句,便是一幅極美的畫。
李白筆下的日月星辰、山川瀑布是這樣的: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碧水青山,白帆紅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絢麗的畫面。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彪m沒有實寫月亮,卻一人一影一壺酒,寫盡孤獨。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睉{欄遠眺,星光閃爍。多么寂靜的夜,多么璀璨的星空。
而最讓人難忘的還要數(shù)那簾廬山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山頂紫煙繚繞,山間白練懸掛,山下激流奔騰,構(gòu)成一幅雄奇壯麗的圖景。讓蘇東坡都贊嘆道:“帝遣銀河一派垂,古來惟有謫仙詞。”
因為李白一生絕大多數(shù)時間都在漫游,所以在旅途中,他寫下了許許多多送別的詩句。而每一次惜別,李白都用他的生花妙筆寫得那么唯美不同,富有畫面美。
送別故鄉(xiāng),是“月下飛天鏡,云生結(jié)海樓”。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飛來的明鏡,空中彩云結(jié)成綺麗的海市蜃樓。江水平靜,江岸遼闊,天空高遠,奇麗壯闊。
送別孟浩然,是“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帆影漸消失于水天相連之處,只見滾滾長江水在天邊奔流。水天一色,浩渺空曠,無限深情。
送別友人,是“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青山、流水、白云、紅日,相互映襯,色彩斑斕。班馬長鳴,形象新鮮活潑,組成了一幅有聲有色的畫面。
李白詩歌里有美術(shù)。讓我們閉眼回味,一句句詩,一幅幅畫,真的是好美好美。這位偉大的漂泊者用他的詩筆和才情豐富了日月山水。他的大筆橫掃,狂飆突進,于是,洞庭煙波、赤壁風云、蜀道猿啼、浩蕩江河,全都一下子飛揚靈動起來,形成一幅幅無比美麗的圖畫。
四、李白詩歌里有道德
不知大家是否還記得動畫電影《長安三萬里》李白與高適的初識,茂密的蘆葦叢中,李白手拿寶劍,高適手握長槍,各騎駿馬,合力捉賊的場景。李白是浪漫的謫仙人,也是俠肝義膽、豪爽仗義的俠士。他傾慕贊美俠士,他用詩歌描寫俠士。
《俠客行》中他描寫了這樣一位俠客——“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一位武藝高強淡泊名利的俠客。
《東海有勇婦》中他描寫了這樣一位俠女——“東海有勇婦,何慚蘇子卿。學劍越處子,超然若流星。損軀報夫仇,萬死不顧生。白刃耀素雪,蒼天感精誠。十步兩躩躍,三呼一交兵。斬首掉國門,蹴踏五藏行?;泶素鴥珣?,粲然大義明”,一位重視感情嫉惡如仇的俠女。
李白筆下更有一群風流倜儻、風度翩翩的豪俠少年。他在《結(jié)客少年場行》中寫道:“少年學劍術(shù),凌轢白猿公。珠袍曳錦帶,匕首插吳鴻。由來萬夫勇,挾此生雄風。”又在《少年行》中寫道:“驕矜自言不可有,俠士堂中養(yǎng)來久。好鞍好馬乞與人,十千五千旋沽酒。赤心用盡為知己,黃金不惜栽桃李。桃李栽來幾度春,一回花落一回新。府縣盡為門下客,王侯皆是平交人?!?/p>
李白詩歌里有道德。他的俠客精神與我們今天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脈相承。俠士憑借高超本領(lǐng)戰(zhàn)場殺敵建功立業(yè),這不正是“愛國”嗎?他們不分貴賤,不趨炎附勢,這不正是“自由平等”嗎?他們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堅持正義,這不正是“公正”嗎?他們一諾千金,言出必行,這不正是“誠信”嗎?他們解人之難,不求回報,鋤強扶弱,這不正是“友善”嗎?
李白,縱使在眾星熠熠詩歌頂峰的唐朝,也當屬那顆最耀眼的星。他的“浪漫”、他的“仙”無以言表,只能言有盡而意無窮。李白詩歌里有地理、有歷史、有美術(shù)、有道德與法治,還有那抑揚頓挫、蕩氣回腸的音樂,他的詩歌本身就被李龜年等樂師藝人所傳唱。讓我們?nèi)ラ喿x去吟誦詩仙的詩歌,去探索廣博浩瀚的知識,去品味復雜豐富的情感,去感受無窮無盡的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