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巖
大連旅順老鐵山的名氣不小,其中的蛇島就在老鐵山上。每年,幾百萬只鳥類遷徙時在這里補給,然而路過蛇島時,那些看似靜止不動的蛇會一口吞掉遠來客,或許那條蛇一年只能吃到一只鳥來維持生命,在四面環(huán)海的地方存續(xù)生命,這些生生不息的生命構筑了蛇島的特殊之處。然而,尹家村早期人類遺址卻沒有幾個人能知曉。
幾天前,詩人杜迎冬邀我品嘗自己親手種的蔬菜,恰巧碰到她的哥哥杜剛,飯后我們同游尹家村遺址。哥哥杜剛是個有文化情懷的人,企業(yè)高管,對文化、遺跡有著內心的責任和使命傳承的擔當。
尹家村三面環(huán)山,山中間裂出一道小口,或許那是開天辟地時的一聲驚雷,劈掉一座山的肋骨,山疼痛而哭泣,最終山巖縫里形成一條小河,日夜流淌,供養(yǎng)著早期人類、動物的生命之水,讓人類在這三面環(huán)山的地方,冬暖夏涼,沐浴陽光,采食野果,捕獵野獸,延續(xù)三萬年的生命。我們的文化之旅一直是杜剛和妹妹、夫人陪著的,所到之處,他就像一個向導、解說員,整整一天半的時間,我們都在與這片土地交流,都在與那些果實交流。在山間樹木茂密處遍布各種果樹:櫻桃樹、李子樹、蘋果樹、李桃樹、山楂樹。李子樹上的果實成串,紅到發(fā)紫,不用說吃,看著的喜悅已經超越味蕾的快慰。伏蘋果雖然翠綠,卻已經成熟,他們一再催促我們全部摘掉。我和杜迎冬不忍心不勞而獲,而他們再三催促。我們的盆里、筐里,都是滿滿的果實和原生態(tài)的喜悅。摘下一個,咬一口,清脆甘甜,仿佛回到了童年。杜哥說看到我臉上的笑,才知道什么是真正幸福和快樂。我能感受到的幸福,也是在原生態(tài)的這片土地上與三萬年前祖先感受到的真實生存狀態(tài)一樣?;蛟S他們吃的果實沒有我們的甜。時光更迭中,人類更新?lián)Q代了多少工具,更何況果樹的品種,更是在不斷地改進以及提高果實的飽滿、疏密和甜度。在滿載而歸的山間小路上,我驚訝地發(fā)現(xiàn)了一棵無花果樹。無花果樹在冬季生長的溫度是極其溫暖的,北方有無花果樹,證明這是多么溫暖的地方,也是多么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很顯然,古人的選址不是茫然的,而是精挑細選最后定居在此地的。無花果還沒到完全成熟期,艱難地找了兩顆剛剛成熟的果實,分給我和杜迎冬,這是樹上僅有的成熟果實。后來我才知道,這里還有橘子樹,也就是說南方所有的水果,在尹家村的山上都有。我有些愕然,一直生活在北方的我,冬天對綠色青草的渴望是怎樣的一種苛求,在這里,杜哥用兩個手指間拉出的距離,描述最寒冷的冬天有五厘米左右的青草翠綠。只有這樣的氣候才是開天辟地后猿人唯一可以生存的最佳之地,只有溫暖適宜的氣候,才有樹上冬天連綿不斷的果實作為生存下來的給養(yǎng)。環(huán)境氣候是人類生存的最大問題,尤其是最初的人類。水、食物、氣候構成尹家村原始人類三大賴以生存的重要因素,這就不難解釋尹家村的遺址為什么發(fā)掘出那么多人類早期的痕跡,陶片、陶罐、獸骨等。尹家村還發(fā)掘出一處地下溫泉,叫老鐵山溫泉,離尹家村居委會特別近,也是通向尹家村河沿遺址的必經之路。慕名而來洗溫泉的人絡繹不絕,不知道那些享受人生的人是否知道祖先的遺址就在這里,而半山坡處還有古墓群,這些古墓群已經被考古部門篆刻成碑,做了明確的標記。整座古墓群朝著小河奔流向海的方向,也是向陽的方向。古人怎樣看待陰陽,怎樣棲居,在遠古三萬年前,他們怎么定位的呢?我暗自思忖著。
從山頂下來,順流而下,看到村里的人在洗衣服。原生態(tài)尹家村的靜謐里,偶爾有幾聲狗吠。還有扭搭扭搭的鴨子不緊不慢地在河邊啜著什么,吞進去,吐出來,忙得不亦樂乎。沿著小河往下走,杜哥告訴我們能走到海邊,僅需要二十分鐘。朝著水流的方向我們走了很遠,踩在不深的水里,向孩子一樣嬉戲,似乎我們是來玩的,與探究文化沒關系。河沿里發(fā)現(xiàn)兩只磨盤,看上去年代久遠,可是太大,我們沒有力氣去撼動遺留下來的沉重,只是看看,品評一番。在我們來尹家村的前一天,發(fā)了一次大的洪水,一些大的蚌殼沖到了岸上,我們撿了很多,最大的蚌殼長約21 厘米。杜哥說旁邊原來有個大池塘,或許是人家養(yǎng)的珍珠蚌吧。聽說在這條河的兩岸經常會沖出陶片、石斧、石碗之類的碎片,我也想幸運地偶遇。流水的嘩嘩聲一直漫過腳面,讓涼爽的水溫潤伏天的炎熱。腳步移動的愜意,一次次讓我想起三萬年前的祖先,他們是否也這樣蹚水、嬉戲,在燥熱的白晝聽蟬鳴,在夜晚蛙聲一片的時候數星星……
從尹家村到刁家村、郭家村、于家村,村和村只有一塊圓形的碑上刻著村名作為分界,而與尹家村相連的這些古村落卻有著共同的特征,有最早人類遺留完整的土陶、石斧、石鍋、骨針、魚鉤、紡輪,這些人類生活過的遺跡,一次次擴展著我對老鐵山的文化認知。
走出尹家村小河沿遺址的時候,杜哥像一位家長,多次叮嚀要我再多來幾次,或住下來,他把他家山腰處空著的房子鑰匙放在我能看到的地方,讓我隨時過去居住或寫作。
責任編輯:黃艷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