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19世紀英國的廉價小說出版

        2024-01-22 23:13:29王立平
        出版參考 2023年12期
        關鍵詞:印刷

        王立平

        摘 要:19世紀初工業(yè)革命結束后,英國社會生產力得到飛速發(fā)展。印刷資本主義拓展至英國出版產業(yè),小商品文本生產開始向商品文本生產方式轉變,圖書出版成本下降,英國迅速進入廉價小說的時代。面向中產階級的三卷本小說出版模式在持續(xù)數(shù)十年后,因為不敵一卷本廉價重印小說,終于在1894年落下帷幕;面向低端大眾閱讀市場的廉價休閑小說頗受讀者歡迎;分期出版、報刊連載的廉價小說成為時尚,吸引了大批讀者,也讓出版商、作者和書商從中獲利不菲。

        關鍵詞:印刷 廉價小說 大眾出版 分期出版 連載小說

        19世紀三四十年代,持續(xù)一百多年的工業(yè)革命結束,英國從農業(yè)國一躍而為工業(yè)國,機器生產替代了手工生產,社會生產力得到飛速發(fā)展,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滲透到各個經濟部門,印刷資本主義最先滲透進分期圖書和期刊出版領域,小商品文本生產開始向商品文本生產方式轉變,其結果是英國的圖書印刷效率大幅提高,成本下降,尤其是大眾讀物——小說變得日益廉價,很快進入了廉價小說的時代。英國廉價小說出版產生的具體原因是什么?廉價小說出版是如何實現(xiàn)的?這些問題對于我們進一步認識近代英國出版史及其主要特征都有重要意義,以下擬就上述問題進行梳理和探討。

        一、19世紀英國廉價小說出版的時代背景

        (一)造紙和印刷技術的顯著改進

        近代英國采用手工造紙法,既慢又貴。1799年,尼古拉斯-路易·羅伯特(Nicholas-Louis Robert)成功建造了水力驅動的造紙機。倫敦文具批發(fā)商亨利(Henry)和西利·富德里耶(Sealy Fourdrinier)將歐洲水力驅動的造紙機帶到英國。水力驅動造紙機[1]的使用,大幅提高了紙張的生產速度和產量,讓紙張變得更加便宜。19世紀,長網造紙機發(fā)明,開始生產大尺寸紙張。1840—1910年,造紙成本大幅下降,[2]造紙規(guī)模擴大,紙張產量大增。

        19世紀早期,印刷商大量投資于印刷業(yè)以提高印刷效率。1814年,約翰·沃爾特(John Walter)在《泰晤士報》首次安裝蒸汽驅動的印刷機。1834年,印刷商布拉德伯利(Bradbury)和埃文斯(Evans)使用蒸汽驅動的滾筒印刷機,印刷速度更快。蒸汽印刷機最初主要用于印刷報紙,后來也逐漸用于圖書印刷。以后又出現(xiàn)了能印刷更大尺寸和更多紙張的印刷機,印刷速度和效率得到顯著提升。

        至19世紀后期,鉛版制版技術及電鑄版技術的應用,大大降低了圖書重印的成本,做到了同一印版既能印制連載或分期出版的圖書,也能印制后期裝訂的圖書。隨著圖書印數(shù)的增加,1000冊成為標準印刷數(shù)量,圖書生產成本分散在更多單位,成本相對下降。

        印刷技術革新涉及也觸及排版。1884年,美國工程師奧特馬·默根特勒(Ottmar Mergenthaler)發(fā)明了萊諾鑄排機,1890年左右該技術被引入英國,成為報紙印刷規(guī)范。1887年,托爾伯特·蘭斯頓(Tolbert Lanston)發(fā)明莫諾鑄排機。英國圖書印刷商實現(xiàn)了圖書排字的機械化,排字的機械化過程一直持續(xù)至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

        印刷技術的創(chuàng)新并不局限于造紙、排版和印刷本身,還涉及制版等工藝。1798年,德國人發(fā)明了石印平版印刷工藝。1801年被引入英國,為插圖等圖片印制提供了高質量的印刷工藝。人們升級傳統(tǒng)的插圖制作技術,使用更硬的鋼質材料制版,后來又發(fā)明了彩色復制工藝和照片印刷復制技術。雖然圖書裝訂的機械化也始于這一時期,但直到20世紀初才實現(xiàn)了機械化。

        工業(yè)革命滲透英國各個領域,圖書生產也實現(xiàn)了機械化,技術進步刺激了出版商和作家,他們要寫作或出版更多能吸引讀者的出版物。

        (二)出版稅賦的減免

        隨著工業(yè)革命的持續(xù)進行,19世紀上半期,英國掀起了一場反對政府對報紙、報紙廣告和報紙印刷品等征稅的所謂反“知識稅”運動。[3]

        1697年,英國首次對擁有6個窗戶的房屋征稅。1823年該稅被減半,1851年被取消。此稅廢除后,房主可以多開窗戶并裝上玻璃,讓陽光照進房間。居民的閱讀空間和時間都增加了。

        自由貿易者、掃盲倡導者和教育推動者聯(lián)合向歷屆政府施加壓力,迫使政府降低紙張稅。1861年,紙張稅被取消。此后,紙張和印刷品進口關稅也有所降低。1855年以前,英國對報紙和小冊子征收印花稅,對廉價出版物征收的印花費幾乎相當于其制作成本。1855年后,該項印花稅被取消。廢除紙張稅,對英國報業(yè)和出版業(yè)的影響巨大?!稌獭罚═he Bookseller)雜志的統(tǒng)計表明:1830年倫敦有64家報紙,1860年則增至177家。[4]報紙每周的總發(fā)行量也大幅增加。居民閱讀報紙的習慣,從公共場所按小時租用報紙閱讀轉為購買并在家閱讀。識字率得以提升,這有利于出版業(yè)的發(fā)展。

        (三)圖書發(fā)行網絡形成

        1825年蒸汽機車投入使用。1840年,英國建成鐵路約6300公里,鐵路把倫敦和伯明翰、曼徹斯特等城市連接起來。到19世紀中葉,英國鐵路里程達到13000公里,鐵路網從北方的阿伯丁延伸到南部的普利茅斯,遍布全英各地。[5]19世紀中期,郵政服務得到改善,圖書訂購和付款的手續(xù)也得以簡化。郵政服務和鐵路運輸網的結合,有利于印刷品的流通,為圖書貿易創(chuàng)造了極大的條件,保證了圖書發(fā)行業(yè)可為市場提供快速、可靠和廉價的服務,使出版商能以相對較低的成本快速可靠地進入整個英國市場。

        二、廉價重印本小說的涌現(xiàn)與三卷本小說的消失

        (一)流通圖書館及其經營

        18世紀,英國出現(xiàn)了“會員圖書館”(Subscription Library)和“流通圖書館”(Circulating Library),前者由會員共同出資購買圖書,會員享有借閱權;后者多由書商投資,用戶付費租書,以贏利為目的。截至1800年,英國有200多家流通圖書館。

        圖書館的快速發(fā)展加大了對圖書的需求。1821年,出版商阿奇博爾德·康斯特布爾(Archibald Constable)出版沃爾特·司各特(Walter Scott)的三卷本小說《凱尼爾沃斯》(Kenilworth)大獲成功,“開創(chuàng)了一種幾乎延續(xù)19世紀大部分時間的(三卷本小說)時尚”,[6]即一部高質量的小說,第一版通常會出版三卷,每卷約300頁。到1833年,三卷本小說出版模式已經“牢固確立”,并占領了高端小說市場,這一模式持續(xù)到19世紀末。三卷本小說售價31先令6便士[7],同期的一卷本或兩卷本小說也很貴。三卷本小說的標準售價一直維持到1894年,除了富人,多數(shù)讀者無力購買,只能從流通圖書館租借。[8]19世紀40年代后,穆迪的“精選圖書館”(Mudies Select Library)和W.H.史密斯的圖書館發(fā)展成最大的兩家流通圖書館,被稱為“文學雙雄”。[9]

        “精選”圖書“構成了支撐穆迪偉大事業(yè)的基石”。[10]穆迪要求圖書適合中產階級家庭閱讀,剔除了內容不道德或“品質可疑或低劣的小說”,還大量收藏新作品。1853—1862年,其圖書館增加近96萬冊圖書,近一半是小說。到19世紀末,穆迪已擁有750多萬冊圖書。[11]1864年,穆迪將“精選圖書館”改組為擁有10萬英鎊資本的有限責任公司,5萬英鎊歸穆迪,5萬英鎊被約翰·默里(John Murray)、理查德·本特利(Richard Bentley)等出版商認購,出版商占有公司一半的股份。穆迪不僅是“三卷本小說之王(本特利)”[12]的大買家,而且還向這些出版商支付股息。穆迪的競爭對手要么被超越,要么被收購,其圖書館“越來越像維多利亞時代的一頭巨獸”。[13]

        對流通圖書館來說,三卷本小說是極好的生意。1858年穆迪的租借條款(后沿用多年)規(guī)定,訂戶一年交納1個基尼可交換1本書[14],交納2個基尼可換4本書;大客戶如鄉(xiāng)村家庭、俱樂部或其他機構的訂戶,一年3個基尼可換8本書,5個基尼15本書,19和20基尼分別是30本和60本書。[15]1882年,穆迪推出新規(guī):兩三個家庭可聯(lián)合借閱:A類每年支付5個基尼,可借閱15本新書;B類以同樣價格提供25本舊書。這樣,穆迪可以向3個不同的訂戶分發(fā)一套三卷本小說,每年總共可收取3個基尼或一本2個基尼,因此可獲取比一卷本小說多一倍或三倍的利潤。截至1890年,穆迪圖書館訂閱人數(shù)有2.5萬人,此時的《泰晤士報》的訂戶估計有5萬人。[16]

        (二)流通圖書館與出版商的合作和博弈

        從1833年始,三卷本小說的出版持續(xù)數(shù)十年。據統(tǒng)計,1863—1897年英國90多家出版社共出版新三卷本小說3552部,76%是其中的10家出版社出版的。[17]這表明,少數(shù)出版商主導了三卷本小說的出版。19世紀七八十年代三卷本小說出版達到高峰,1872年三卷本小說占小說出版總數(shù)的61.4%,19世紀80年代后期呈下降趨勢。1894年后,出版商放棄三卷本小說,轉而出版廉價的一卷本小說。

        “圖書館實際上是新小說的唯一買家,他們只能為一年支付三個沙弗林(面值1英鎊的金幣)的用戶購買三卷本小說”。[18]基于共同需求,出版商和圖書館聯(lián)手小批量出版三卷本小說,人為維持其高定價,“圖書館和出版商加入了一個利益共享的系統(tǒng)”。[19]三卷本小說通常印刷500—1500套。1850—1870年,每部售價從20先令或以上降至15先令,至少下降25%。當然,同期出版費用也在降低,但降價也表明,出版商從中獲利豐厚。穆迪和史密斯兩家大流通圖書館主導了三卷本小說的市場,有時甚至能以不到半價的價格訂購小說,而零售書商則只享有25%的折扣。1857年,本特利出版作家安東尼·特羅洛普(Anthony Trollope)的三卷本小說《三個店員》(The Three Clerks),印刷1000套,穆迪以每套11先令6便士的價格購買500套。盡管折扣大,但出版商仍然獲利。

        流通圖書館壟斷借閱市場,既從出版商那里批發(fā)圖書,還向他們支付股息,為出版商“奠定了良好的經濟基礎”。[20]印刷600部三卷本小說,印刷、紙張和廣告費總計約200英鎊,若以15先令折扣價批發(fā)給圖書館550部,收入為412英鎊10先令,作者和出版商可收入212英鎊10先令。這與本特利在1865年所做的估算(500部小說約花費235英鎊)大體相同。[21]根據“作者協(xié)會”(Society of Authors)的數(shù)據,即使到19世紀90年代,三卷本小說的投資回報率也保持在68%~170%?!案叨▋r讓圖書館短暫壟斷了新小說的供應,而小批量出版則減少了出版商的風險”。[22]流通圖書館和出版商共同維系著三卷本小說的出版模式。

        廣告費影響著小說的出版成本。為節(jié)省費用,出版商刊發(fā)的廣告信息少,甚至還要求讀者向圖書館詢問圖書的詳細信息。而穆迪在多家雜志刊發(fā)“多樣化的精選綜合目錄”,廣告信息充分,能吸引更多讀者,也為出版商節(jié)省了大部分的廣告費用。而且若小說被穆迪收藏,身價就會倍增。

        盡管如此,出版商仍不滿足于流通圖書館的折扣條件,不僅抵制折扣,還試圖全面降價或推出更便宜的原創(chuàng)系列小說來直接吸引讀者。1871年,塞繆爾·廷斯利(Samuel Tinsley)公司啟動一卷本原創(chuàng)小說系列,每本售價4先令。然而,僅出版兩本小說后計劃便夭折了。[23]其他出版商也曾嘗試出版廉價一卷本小說,但流通圖書館拒絕收藏這類小說,即使定價低,出版商也難于向那些習慣于借閱圖書的公眾銷售。同時,出版商也無力支付更多稿費來吸引優(yōu)秀作者[24],其所有努力均告失敗。

        (三)廉價小說導致三卷本小說的終結

        流通圖書館面臨的最大困境是三卷本小說和重印廉價本小說的間隔時間越來越短。按照三卷本小說的出版慣例,出版商要在新小說出版后陸續(xù)推出更便宜的一卷重印本,這是三卷本小說的修訂或刪減版。第一版廉價重印本通常在三卷本出版12個月后推出,并以每本2-6先令不等的價格發(fā)行,以便讓流通圖書館有更多時間出租三卷本新書。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三卷本新書和廉價重印本之間的間隔越來越短。到19世紀80年代,就連專門從事三卷本小說出版的本特利和廷斯利等出版商也開始早早發(fā)行廉價重印本,且已“司空見慣”。三卷本小說出版一年內就出版一卷廉價重印本對圖書館的傷害極大,一是減少了讀者對三卷本的需求,二是影響了圖書館二手三卷本小說的銷售。廉價重印需求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出版商和作者要么早早出版廉價重印本,要么開始繞過三卷本,而鐘情于價格低廉的一卷本小說。對穆迪來說,不僅依賴圖書訂閱,還要依賴第一波租借潮消退后的二手書銷售,而廉價本的迅速重印則意味著三卷本圖書開始失去市場。[25]

        1863年,當時最成功的女性小說家M.E.布雷登(M.E. Braddon)出版了自己的三卷本小說,售價31先令6便士,但7個月后就能買到售價僅為7先令的一卷重印本。1863—1873年,布雷登寫了19部小說,其中13部小說在出版9個月或甚至不到9個月時就重印了廉價本。[26]這加重了流通圖書館的壓力。

        19世紀80年代,對三卷本小說地位的挑戰(zhàn)逐步加速,此時,一些具有持久價值的作品也開始出版一卷本,三卷本小說的贏利變得越來越困難??ㄈ麪枺–assell)出版了羅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Robert Louis Stevenson)的《金銀島》(Treasure Island)和亨利·賴德·哈格德[27](Henry Rider Haggard)的《所羅門王的寶藏》(King Solomons Mines),大獲成功。J.W.阿羅史密斯(J.W.Arrowsmith)公司出版一套小說,售價為3先令6便士,其中J.K.杰羅姆(J.K. Jerome)的《三人同舟》(Three Men in a Boat)和安東尼·霍普(Anthony Hope)的《曾達的囚徒》(The Prisoner of Zenda)成為暢銷書。維多利亞晚期,一些短篇小說紙皮書的售價甚至低至1先令。這些小說等于只有三卷本小說首批廉價重印本售價的六分之一。[28]出版商在營銷其常備圖書方面也更為主動。1880年,查托-溫德斯(Chatto & Windus)出版公司將其出版的《皮卡迪利》(Picadilly)小說售價從6先令降至3先令6便士。

        19世紀末,小說數(shù)量增加,二手書市場萎縮,文學市場發(fā)生重大變化,穆迪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zhàn)。三卷本新書和廉價重印本的間隔越來越短,流通圖書館新小說印數(shù)受到限制,也難以進入二手書目錄。出版商從重印中獲得額外收入,重印需求加大。1892年,出版商史密斯·埃爾德(Smith. Elder)在瑪麗·沃德(Mary Ward)的《大衛(wèi)·格里夫》(David Grieve)三卷本小說剛出版3個月后就推出其廉價重印本,4個月內銷售1.7萬冊。[29]

        對流通圖書館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當一部暢銷的三卷本小說還在借閱時,就重印1000冊廉價版,那意味著3000冊三卷本小說都將被封存。子承父業(yè)的亞瑟·O.穆迪(Arthor O. Mudie)承認,穆迪圖書館收到漢弗萊·沃德(Humphry Ward)的三卷本小說《馬塞拉》(Marcella)僅3個月,作者就重印了6先令的廉價版,結果導致他訂購的1750套(或5250冊)三卷本小說都成了廢紙。[30]

        與此同時,公共圖書館開始增多。1850年,英國開始設立公共圖書館,19世紀最后20年公共圖書館數(shù)量增加三倍半以上。到1896年,公共圖書館藏書近450萬冊。這些免費圖書館限制了穆迪的廉價舊書銷售。[31]

        因為不愿提高訂閱費用,流通圖書館別無選擇,只能降低三卷小說的采購價格。1894年,穆迪圖書館發(fā)布三卷本小說新書采購通告:每冊價格不超過4先令,一年后出版商才能發(fā)行同一小說更便宜的版本。W.H.史密斯也發(fā)布同樣內容的聲明。[32]但很少有出版商愿意遵守這一條款,圖書館的最后通牒實際上終結了三卷本小說。倫敦和英國各地的小型圖書館紛紛效仿穆迪和史密斯,“幾乎立即開始削減多卷小說的訂單”。[33]到1894年,雖然仍有出版商出版新三卷本小說,但廉價重印本最終導致了三卷本小說的崩潰。[34]1895年,“出版商和作者不斷發(fā)表聲明,三卷本小說不可避免地變成了一卷本”,更多小說家聲稱“將仿效凱恩和布萊克摩爾出版一卷小說”。[35]到1897年,三卷本小說幾乎完全消失[36],其出版模式被售價6先令的一卷本廉價小說完全取代。

        三、面向大眾低端市場的廉價小說

        造紙、印刷技術和設備的改進,以及鐵路運輸網絡的形成,都是19世紀后期廉價出版繁榮的促進因素。此外,英國人口的增長和識字率的提高也是低端廉價小說大量出版的原因之一。1830年,不列顛群島人口接近2400萬人,1914年人口超過4600萬人。1841年,英格蘭和威爾士至少67%的新郎和51%的新娘識字;到1900年,男女識字比例均達到97%。[37]人口的增長和識字率的提高,意味著讀者數(shù)量和圖書需求的增長,再加上北美、英國殖民地和歐洲等英語讀者市場日益增長的閱讀需求,進一步擴大了廉價出版物,尤其是廉價小說的市場。如果說三卷本小說面對的是中產階級高端小說市場,那么鐵路廉價出版物、期刊等連續(xù)出版物面對的則是大眾低端小說市場。19世紀40—60年代,流通圖書館壟斷三卷本小說市場,到19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低端小說市場需求增長,廉價單卷本小說以及雜志連載小說等相互滲透,廉價小說開始主導文學市場。[38]

        (一)史密斯和勞特利奇的廉價圖書

        19世紀50年代鐵路系統(tǒng)的建成,郵政服務和圖書訂購、付款程序的改進,這些都為圖書貿易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

        W.H.史密斯(W.H. Smith)公司的成長就受益于鐵路系統(tǒng)的發(fā)展。史密斯原來在倫敦東區(qū)經營一家報刊批發(fā)和文具銷售的小型公司,1812年,其子威廉·亨利(William Henry)接管了公司,并大力擴大批發(fā)業(yè)務。1848年,他和倫敦-西北鐵路公司談判達成獨家經營火車站圖書攤位的合同。同年,首家車站書攤開張,后來的20年里,史密斯幾乎與所有主要鐵路公司都達成類似合同。截至19世紀60年代末,史密斯擁有的車站書攤超過500個。[39]史密斯不僅涉足圖書零售,還涉足報紙和期刊的銷售和批發(fā)業(yè)務,成為19世紀一股非常強大的出版力量。到后來,史密斯公司壟斷了幾乎所有鐵路的圖書發(fā)行業(yè)務,并發(fā)行廉價再版小說,利用鐵路書攤銷售網絡來銷售圖書。

        早期的鐵路旅行漫長而乏味,在火車上閱讀成為旅行者常見的一種消遣方式,并由此催生了一個“鐵路書籍”家族,即有出版商設計出版廉價圖書,并在車站銷售,旅客在火車上閱讀,旅程結束時就留下了這些圖書。出版商喬治·勞特利奇(George Routledge)從中撈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這種系列圖書是現(xiàn)代紙皮書的祖先。19世紀50年代,這些廉價圖書系列印數(shù)最多的也只有1000冊,到19世紀后期,平均印數(shù)增至3000冊。[40]

        (二)分期出版的廉價小說

        印刷資本主義在英國的出現(xiàn),使小商品文本生產向商品文本生產轉變,這在分期出版和期刊出版領域更早地表現(xiàn)出來。[41]早在18世紀上半葉,英國就開始在雜志上連載小說,或把小說分期出版,分期銷售,最后裝訂成冊再次銷售。一部完整的作品分期出版完成后,分期出版就結束。這兩類出版物為出版商、書商和作家?guī)砹斯潭ǖ氖杖?,開辟了新的圖書市場。

        19世紀30年代,愛德華·查普曼(Edward Chapman)和威廉·霍爾(William Hall)開設了一家小型出版社,他們出版了查爾斯·狄更斯的《匹克威克俱樂部的遺書》(The posthumous papers of the Pickwick Club),每月出版一期,19個月內共出版20期(最后一期是“兩期合訂本”),每期售價一先令(20期約1英鎊),最終售出4萬份。最后還出版了600多頁的小說合訂本。相比當時流行的三卷本小說,分期出版的小說售價大幅降低,銷量上升,出版商和作者獲利巨大。[42]作者也學會了出租而非出售連載作品的版權,這樣既可在寫作時收費,也可分享出版后的凈收益。之后30年,他們每周或每月發(fā)行不同數(shù)量的系列插圖小說。這是當時分期出版小說的一個典型個案。

        19世紀50年代末,按月出版小說的熱潮達到頂峰。19世紀70年代,小說出版的首選模式開始從分期出版模式轉向了雜志出版模式。[43]

        然而,知名作者出版重印小說依然采取分期出版的模式,這一狀況延續(xù)了一段時間。1866年,喬治·艾略特(George Eliot)重新發(fā)行她的暢銷小說,每一種小說分成七八個部分,以每月六便士的定價分期出版,小說使用更好的紙張,并由“數(shù)字人”(上門銷售的銷售員)上門推銷這些按周或按月分期出版的小說。19世紀60年代起,約翰·迪克斯開始以每周出版一部分,一份半個便士的價格重新發(fā)行雷諾茲的舊書。但到19世紀80年代,他刪除發(fā)行號,做成完整的紙皮書,以每冊6便士價格銷售,其中就包括迪克斯的《魏爾戰(zhàn)狼瓦格納》(Wagner the Wehr-Wolf)英語系列小說。[44]

        (三)雜志連載小說

        進入19世紀,原創(chuàng)小說的分期出版也隨期刊連載發(fā)展起來。弗雷德里克·馬里亞特(Frederick Marriat)被認為是有意在雜志上發(fā)表連載小說的第一人。1832年6月到9月,他在自己的月刊《大都會雜志》(Metropolitan Magazine)上發(fā)表自己創(chuàng)作的首部小說《彼得·簡普爾》(Peter Simple)。因為擔心讀者更喜歡連載的廉價小說,而不去訂購次年出版的全本小說,只好中途暫停連載。[45]

        倫敦的愛德華·勞埃德(Edward Lloyd)是給工人出版連載廉價出版物最多的出版商之一。從19世紀30年代后期開始,他在售價一便士的周刊上刊載了約200本故事書。1844—1848年,G.W.M.雷諾茲撰寫并在廉價雜志發(fā)表連載小說《倫敦之謎》(the Mysteries of London),每周發(fā)行量達4萬冊,分期出版的小說則超過100萬份,之后分期出版的小說再裝訂成冊銷售,銷量超過狄更斯的小說。[46]

        狄更斯也青睞于在雜志上發(fā)表自己的小說,他編輯了圖文并茂的周刊《漢弗萊大師的鐘》(Master Humphreys clock),每期3個便士。1840—1841年,他在周刊上連載出版《老古董店》(The old curiosity shop)和《巴納比·魯奇》(Barnaby Rudge),每半年再裝訂成冊。[47]此外,也有出版商按月連載出版小說,當一部小說連載結束后,再把未售出的印張以及原版的重印部分裝訂成冊銷售。因為這些連載小說在媒體上被閱讀、討論、傳播,或被戲劇化和圖片化,小說中的角色和故事變成了全國性日常新聞的一部分,無論是小內爾(Little Nell)[48]死了,還是貝基·夏普(Becky Sharp)[49]撒謊,都會成為與憲章主義或愛爾蘭饑荒一樣廣泛的話題。

        到19世紀中葉,體裁、價格、出版周期和讀者劃分的界限變得模糊起來:2先令6便士的季刊被1先令的月刊所取代,1先令一期的售價再被降至6便士或1便士一份,5便士的報紙變成了1便士的日報,而聳人聽聞的冒險故事大受歡迎。[50]1860年,英國第一次統(tǒng)計期刊種數(shù),1860年、1870年、1880年、1890年、1900年、1916年分別有期刊406種、626種、1033種、1752種、2328種、2773種和3482種,增幅分別為28%、31%、36%、44%、49%、54%和59%。[51]

        19世紀60—70年代,出現(xiàn)了新一代輕型文學雜記,雜志配有精美插圖,通常會發(fā)表暢銷小說家的系列作品。最成功的案例有老牌雜志《康希爾》(Cornhill)、《圣殿酒吧》(Temple Bar)和《布萊克伍德》(Blackwoods)等,這些雜志通常在幾個月或一年內連載完一部小說。但到了19世紀80年代,這些周刊被更新的或更便宜的雜志所取代。著名的《一年四季》(All the Year Round)和《錢伯斯雜志》(Chamberss Journal)過去一直連載重要小說,但到了19世紀80年代,配有插圖的《圖解》(Graphic)和《倫敦新聞畫報》(Illustrated London News)雜志頗受讀者歡迎,它們取代了《一年四季》和《錢伯斯雜志》。[52]

        喬治·紐恩斯出版的《斯特蘭德》(Strand)是一本售價6便士的插圖月刊,約有百頁。幾年后,其銷量達到50萬冊。1896年后,該雜志連載系列短篇小說,其中最重要的有柯南·道爾(Conan Doyle)的《福爾摩斯》故事。該系列通常以一個標志性的英雄或惡棍為中心,成為維多利亞時代晚期和愛德華時代流行文學的一個特色,進而形成推理小說和偵探小說熱潮。[53]

        連載出版作品的作者不僅有來自格拉布街(Grub Street)[54]的作者,也有一些政治家或社會名人。后來晉升男爵并在議會任職17年多的愛德華·布魯爾·利頓(Edward Bulwer Lytton)分期出版過自己的作品。其他發(fā)表過連載作品的著名作家還有托馬斯·卡萊爾(Thomas Carlyle)、喬治·艾略特(George Eliot)、托馬斯·哈代(Thomas Hardy)、紅衣主教紐曼(Cardinal Newman)、約翰·羅斯金(John Ruskin)和赫伯特·斯賓塞(Herbert Spencer)。[55]愛德華時代出現(xiàn)了更多只發(fā)表小說的雜志?!缎≌f》(the Novel)、《故事講述者》(the Story Teller)等月刊定價4.5先令,每期刊載短篇小說或完整的小說。這些雜志都用廉價紙張印刷。[56]

        1876—1896年,英國報紙數(shù)量增加43%,達到2355份。[57]1885年后,報業(yè)辛迪加組織發(fā)展起來,報紙辛迪加成為新小說連載的主導模式?!暗俾逄厣筒栴D之子”(Tillotson & Son of Bolton)公司開始購買小說的連載版權,并將這一權利出租給英國地方報紙連載。這個潛在市場規(guī)模大,作者從小說連載中所得報酬要比雜志高得多。因此,讓報紙連載小說的作家很多,有些還是頗受讀者歡迎的小說家,如威爾基·柯林斯(Wilkie Collins)、瑪麗·伊麗莎白·布雷登(Mary Elizabeth Braddon),以及知名作家安東尼·特羅洛普、托馬斯·哈代(Thomas Hardy)和喬治·梅瑞狄斯(George Meredith)等。[58]

        報紙也出版廉價的1便士文學副刊,多發(fā)表中篇小說。《家庭先驅報副刊》(Family Herald Supplement)每周出版一輯,發(fā)行量超過2萬份。中篇小說的結構和篇幅也有不同。Bow Bells系列以16開雙欄印刷,有三幅插圖,約2.5萬字,而《女士的中篇小說》(Ladys Own Novelette)則刊登兩部小說,32頁、4萬字,售價1便士。1便士小說讓“小說圖書和期刊之間的界線變得模糊起來”[59]。這些廉價的1便士小說和中篇小說常常在傳統(tǒng)的書報攤,以及街頭雜貨店銷售,甚至還有人在工廠大門旁邊售賣。1906年接受調查的報紙代理商稱,“其顧客買便士小說比任何類型的書都要多”。[60]

        四、結 語

        19世紀三四十年代,持續(xù)百多年的工業(yè)革命結束,英國從農業(yè)國一躍而為工業(yè)國,機器生產替代了手工生產,社會生產力得到飛速發(fā)展。與此同時,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也滲透到出版產業(yè)。19世紀,印刷資本主義拓展至英國的出版產業(yè),尤其首先進入小說分期出版和期刊出版領域,小商品文本生產開始向商品文本生產方式轉變,其結果是英國的圖書出版和生產效率大幅提高,出版成本下降,尤其是大眾讀物——小說變得日益廉價,英國迅速進入廉價小說時代。

        廉價小說時代的到來有三個特征:第一,面向中產階級的三卷本小說出版模式在持續(xù)數(shù)十年后,因為不敵一卷本廉價重印小說,終于在1894年落下帷幕。第二,面向低端大眾閱讀市場的廉價休閑小說頗受讀者歡迎,勞特利奇出版的紙皮小說等廉價出版物暢銷。第三,分期出版、報刊連載的廉價小說成為時尚,吸引了大批讀者,也讓出版商、作者和書商從中獲利不菲。

        廉價小說的流行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滲透出版領域的結果,從而開啟了英國從小眾出版向大眾出版過渡的漫長轉型時期。廉價小說對英國文學生產及出版產生深遠影響,終結了高定價、低印數(shù)的三卷本小說的出版模式,孕育了更為廣泛的小說閱讀市場。小眾出版向大眾出版的轉型持續(xù)多年,直到1935年企鵝公司大量出版廉價紙皮書之后,才改變了人們借閱圖書的習慣,轉而購買圖書。到20世紀50年代,紙皮書更為流行,英國出版也從小眾出版完全轉型為大眾出版。[61]

        (作者單位系西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猜你喜歡
        印刷
        神奇“印刷”術
        印刷+智能=?
        印刷智能化,下一站……
        出版物印刷將是噴墨印刷應用新的爆發(fā)領域
        綠色印刷
        《出版與印刷》2016年總目次
        出版與印刷(2016年4期)2016-12-20 07:48:24
        全數(shù)字化無版印刷——印刷工業(yè)顛覆性技術
        噴墨印刷助力綠色印刷
        出版與印刷(2015年1期)2015-12-20 06:33:22
        個性化定制印刷正在逐漸變得成熟
        福建輕紡(2015年3期)2015-11-07 02:52:38
        把心交給印刷
        出版與印刷(2014年1期)2014-12-19 13:07:32
        国产国语按摩对白av在线观看| 午夜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 亚洲AV无码乱码精品国产草莓| av网站一区二区三区| 丰满人妻中文字幕一区三区|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人人软件| 无码不卡av东京热毛片| 国产精品女视频一区二区| 青青草免费激情自拍视频| 国产精品自拍视频在线| 欧美精品色婷婷五月综合| 日本丰满熟妇videossex8k| 九九热在线视频观看这里只有精品| 久久无码高潮喷水抽搐| 加勒比av在线一区二区| 欧美性色欧美a在线播放| 亚洲一区 日韩精品 中文字幕| 午夜毛片午夜女人喷潮视频| 亚洲av色香蕉一区二区蜜桃 | 播放灌醉水嫩大学生国内精品 | 色婷婷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超碰av| 无人视频在线观看免费播放影院| 欧美日韩亚洲精品瑜伽裤| 亚洲妇女av一区二区| 91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一区.| 日韩日韩日韩日韩日韩| 免费观看黄网站| 亚洲AV成人综合五月天在线观看| 免费观看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丰满少妇高潮惨叫久久久| 日日摸日日碰夜夜爽无码| 久久一日本道色综合久久大香|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91久久精品色伊人6882| 99国产精品人妻噜啊噜| 婷婷色综合成人成人网小说| 经典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蜜桃av噜噜一区二区三区策驰| 一本无码av中文出轨人妻|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在线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