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曉琴,李 娜,聶超仁,王建強,王彩云
(1.武漢市園林科學研究院,武漢 430081;2.華中農業(yè)大學 園藝植物生物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武漢 430070)
五?;疲ˋdoxaceae)莢蒾屬(Viburnum)植物,多為落葉或常綠灌木、小喬木,其葉片形態(tài)及質感多變,果實色彩豐富且艷麗?;ㄐ蚨酁榫蹅慊ㄐ蚪M成的復傘形或圓錐花序,有時具大型不孕邊花或全為不孕花,姿態(tài)優(yōu)美。喜光亦耐陰,耐修剪、耐煙塵,具有良好的觀賞特性和園林應用開發(fā)價值。
莢蒾屬植物在世界各地廣泛分布,我國是最大的物種多樣性中心,共分布有75 個種、15 個變種、5個亞種和3 個變型[1-3]。盡管我國有著明顯的資源優(yōu)勢,但仍有大量的野生資源尚待開發(fā)利用,摸清莢蒾屬植物在武漢城市公園中的應用現(xiàn)狀是開發(fā)利用其優(yōu)質觀賞資源的基礎。目前,我國關于莢蒾屬的研究多聚焦在野外資源調查[4-5]、生態(tài)適應性[6-9]、觀賞性評價[3,10-11]、生殖生物學[9,12-14]等方面,如田麗媛等[11]調查了杭州園林中莢蒾屬植物的應用種類和形式,竇霄[15]對山東省內莢蒾屬植物資源的應用現(xiàn)狀進行了調查,而有關莢蒾屬植物在城市公園中應用情況的研究尚處于空白。本研究通過對武漢市10 個典型城市公園中莢蒾屬植物的應用情況進行實地調查及分析,總結其引種栽培時間、應用頻度、生境、觀賞特性、配置應用現(xiàn)狀、存在問題,并對莢蒾屬植物的研究和應用前景提出了展望,以期為莢蒾屬野生資源在城市綠化中的推廣應用提供參考。
通過前期查閱資料及線上調查詢問,筆者對武漢市城市公園中莢蒾屬植物資源的引種栽培情況進行了初步摸排,篩選了莢蒾屬植物資源豐富或栽植數(shù)量較多的10 個典型城市公園為對象開展調查。武漢市地處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區(qū),年平均氣溫15.8~17.5℃,年無霜期一般為211~272 d,具有雨量充沛、日照充足、雨熱同季、四季分明、夏季炎熱干燥、冬季稍涼多雨等特點。
2023 年4 月,筆者對10 個城市公園的138 個應用位點進行實地調查及走訪,對調查區(qū)域內莢蒾屬植物的種類、引種栽培時間、應用頻度、生境、生長狀況、植物配置形式進行記載,并拍照記錄相關情況。其中,生長狀況的分級參考劉興躍[16]的方法,并結合調查實際加以調整,分為優(yōu)秀(植株株型飽滿,枝葉繁茂,新稍萌發(fā)力強,萌發(fā)量大,觀花種類花量大)、良好(植株株型較好,枝葉生長良好,新稍萌發(fā)能力中等,觀花種類花量中等)、差(植株株型存在明顯偏冠或歪斜,新稍萌發(fā)能力差或生長停滯,枝葉稀疏、細弱,觀花種類花量小或未見正常開花);配置形式主要分為孤植、對植、列植、片植、花境、散點植、帶狀種植、復層結構等[17]。
選用Excel2010 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的整理、分析與作圖。應用頻度指某種莢蒾屬植物在所有經(jīng)調查的應用位點中出現(xiàn)的次數(shù),具體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n 代表某一種莢蒾屬植物出現(xiàn)的應用位點數(shù);N 代表總應用位點數(shù)[18]。
經(jīng)調查問詢及查閱資料,調查涉及的城市公園中莢蒾屬植物的引種栽培主要集中在20 世紀90 年代、2005—2009 年、2012—2015 年和2020 年以后4個時間段。20 世紀90 年代,老牌公園景區(qū)如解放公園、中山公園、和平公園和東湖磨山風景區(qū)等均引進了日本珊瑚樹(Viburnum awabuki)、瓊花(Viburnum keteleeri)和繡球莢蒾(Viburnum keteleeri‘Sterile’),中山公園還引種了4 株球核莢蒾(Viburnum propinquum),這也是球核莢蒾在武漢城市公園中唯一一處應用;2005—2009 年,堤角公園引種栽植了繡球莢蒾外,和平公園和解放公園引種了地中海莢蒾(Viburnum tinus)和其栽培品種格溫利安(V.tinus‘Gwenllian’)作為綠籬;2012—2015 年出現(xiàn)莢蒾屬植物的種植熱潮,地中海莢蒾、日本珊瑚樹、珊瑚樹(Viburnum odoratissimum)、瓊花、繡球莢蒾和粉團(Viburnum plicatum)陸續(xù)被多個公園引種栽培。
2020 年以后,各公園開始引種栽植花量大、觀花效果好的一些莢蒾屬栽培品種,如青山江灘公園2 期在建黨百年之際,于堤頂建設了紅色文化長廊,玫瑰歐洲莢蒾(Viburnum opulus‘Roseum’)作為花境植物之一配置其中;沙湖公園C 區(qū)也在2022 年為打造繡球專類園和濕地藝術園大量引種栽植了玫瑰歐洲莢蒾、蝴蝶戲珠花(Viburnum plicatum f.tomentosum)、 瑪 麗 莎 蝴 蝶 戲 珠 花(V.plicatum‘Mariesii’)、粉團,以及常見的瓊花和繡球莢蒾等;解放公園于2020—2022 年陸續(xù)栽植了粉團、格溫利安地中海莢蒾、瓊花和繡球莢蒾。除此之外,金銀湖國家濕地公園近年來以繡球類花木為觀賞特色,不僅在2022 年引入了瓊花,大量栽植于水邊、路緣,而且林下也配置了大量繡球花科繡球屬植物繡球(Hydrangea macrophylla)。
在武漢市10 個城市公園中,筆者調查到繡球莢蒾、瓊花、日本珊瑚樹、珊瑚樹、地中海莢蒾、玫瑰歐洲莢蒾、粉團、蝴蝶戲珠花和球核莢蒾等植物。其中,在沙湖公園調查到少量蝴蝶戲珠花的栽培品種瑪麗莎,在解放公園、和平公園和園博園調查到地中海莢蒾的栽培品種格溫利安,共計調查到莢蒾屬植物6種1 變型4 品種。
如表1 所示,在各公園內應用最多的莢蒾屬植物是瓊花、日本珊瑚樹和繡球莢蒾,其中10 個公園內均應用了瓊花和日本珊瑚樹,瓊花在和平公園和金銀湖國家濕地公園內應用點位超過10 處,日本珊瑚樹在超過半數(shù)的公園中應用次數(shù)達3~5 次;除了金銀湖國家濕地公園之外的9 個公園均有繡球莢蒾應用,其中以解放公園和東湖磨山風景區(qū)(主要是牡丹園)應用次數(shù)最多,為6~10 次。珊瑚樹僅在青山江灘公園和東湖磨山風景區(qū)有應用,多用作綠籬或綠籬球;地中海莢蒾在解放公園集中片植于1 號門濕地科普館附近,雖應用點位少,但應用面積位居第1,其在和平公園內則以帶狀綠籬形式應用在路邊,點位較為分散。
表1 莢蒾屬植物在武漢各城市公園中的應用情況
從圖1 可以看出,在調查所涉的138 個應用位點中,應用頻度排名前3 的是瓊花、繡球莢蒾和日本珊瑚樹,分別是36.7%、24%、16.55%,這3 種植物也是在武漢市10 個城市公園中引種栽培歷史最長、應用范圍較廣的。應用頻度最小的是球核莢蒾,僅0.72%,球核莢蒾也是在20 世紀90 年代引種栽培的,其栽植在郁閉林下,開花結果效果不佳,因此未能大量推廣應用。
圖1 莢蒾屬植物在城市公園中的應用頻度
2.3.1 生境分析 由表2 和圖2 可知,繡球莢蒾(圖2-A)、瓊花(圖2-B)和日本珊瑚樹(圖2-C)因引種時間長、栽植范圍廣,其生境較為豐富,包含園路兩側、水邊坡地、草地、疏林草地、密林等。實地調查發(fā)現(xiàn),在密林下栽植這3 種莢蒾均因郁閉度過高長勢欠佳,日本珊瑚樹表現(xiàn)為枝葉稀疏,株型不飽滿;繡球莢蒾和瓊花不僅枝條細弱,其花量亦比全光照下小很多,嚴重影響觀花效果。地中海莢蒾(圖2-D)多應用于園路兩側或臺階邊坡、水邊坡地,雖較為耐陰,但在蔭蔽環(huán)境多僅能觀葉,觀花效果大打折扣。珊瑚樹(圖2-E)主要配置于園路兩側、江堤外護坡、密林下,在密林下跟日本珊瑚樹一樣,未發(fā)揮出枝葉繁茂的優(yōu)勢。以上5 種植物在除密林以外的其他環(huán)境中,均長勢優(yōu)良,能展現(xiàn)出該有的景觀效果。
圖2 調查所涉莢蒾及其生境
表2 武漢城市公園中應用的莢蒾屬植物生境、生長習性、觀賞特性、配置形式
玫瑰歐洲莢蒾(圖2-F)的生境包含園路邊坡、草地、水邊,在沙湖公園繡球園將其配置于小路邊坡地;在濕地藝術園和青山江灘堤頂則可作為花境植物與其他灌木、草本形成層次豐富的復層景觀,或綴于草坪,或植于水邊。蝴蝶戲珠花主要散點栽植于沙湖公園繡球園內的草地和疏林草地上,大部分處于全光照環(huán)境,大部分植株尚處于恢復期,長勢中等,僅瑪麗莎蝴蝶戲珠花正值花期,長勢良好(圖2-G)。粉團生境包含疏林草地和密林,因其較為耐陰,在2種環(huán)境下均能長勢良好,達到較好的觀花效果(圖2-H)。球核莢蒾(圖2-I)生境為樟樹、樂昌含笑和青楓等高大喬木構成的密林下,郁閉度高,植株略顯瘦弱,花量極小,觀賞效果不佳。
2.3.2 觀賞特性分析 (1)觀花方面。莢蒾屬植物觀花類型可以分為花序周圍具大型不孕花、花序全部為不孕花、花序球狀(或半球狀)無不孕花、花朵粉色或淡紅色4 種[19]。瓊花和蝴蝶戲珠花屬于第1 種類型,周圍有著大型不孕邊花的花序掛滿枝頂,遠看繁花似雪,近看猶如群蝶飛舞;繡球莢蒾、粉團和玫瑰歐洲莢蒾屬于第2 種觀花類型,花序圓潤似雪球,且開花期間花色還會呈現(xiàn)一定的變化;地中海莢蒾屬于第3 種觀花類型,其觀花特點為花蕾呈淡粉色,從花蕾期便可觀賞,觀賞期長達3 個月以上,是莢蒾屬內少見的早春觀花灌木。
(2)觀葉方面。日本珊瑚樹、珊瑚樹和地中海莢蒾均為武漢市常見的觀葉植物,其株型飽滿,葉片四季常綠,表面富有光澤,屬于莢蒾觀葉類的常綠觀葉類型[18]。
(3)觀果方面。莢蒾屬植物的果實顏色豐富多變,如日本珊瑚樹、珊瑚樹均屬于紅果類,其果色初為紅色,成熟后變?yōu)樽虾谏坏刂泻Gv蒾和球核莢蒾則屬于藍果類,其果色初為藍色或藍紫色,色澤持續(xù)時間長,后逐漸轉變?yōu)樗{黑色或黑色。
2.3.3 配置形式現(xiàn)狀分析 由圖3 和圖4 可知,50%莢蒾屬植物均采用散點植的配置形式,如中山公園130 株瓊花、繡球莢蒾緊湊且均勻地布置于瓊花園內(圖4-A),配以桂花、紅葉石楠綠籬和紅檵木球等,構成高低錯落、層次分明的景觀效果;青山江灘公園的繡球莢蒾則是松散且均勻地布置于草坪上,給人一種疏朗開闊的感覺,與江邊整體的景觀效果甚為匹配。
圖3 莢蒾屬植物在各城市公園中的配置形式比例
圖4 莢蒾屬植物的配置形式
帶狀種植占比15.49%,排名第2。日本珊瑚樹、珊瑚樹和地中海莢蒾大多以帶狀綠籬形式發(fā)揮圍合或分隔空間的功能,如日本珊瑚樹在多個調查位點帶狀栽植于路邊或停車場周圍。而園博園內一級園路晉中園至自貢園段沿路帶狀栽植了180 m2地中海莢蒾格溫利安(圖4-B),配以烏桕,春秋季烏桕紅色葉與格溫利安的綠葉相互映襯,各成其美。
復層結構占比7.75%,排名第3。復層結構是指上層為高大喬木,中層配以小喬或高大灌木,下層配以球狀或片植的低矮灌木或草本的景觀配置形式,復層群落具有較強的降溫、降噪、雨水截留和水土保持能力,且復層群落的單位積內植物數(shù)量、種類較多,能夠發(fā)揮更好的生態(tài)效能[20]。青山江灘公園建二廣場附近有一處瓊花的復層結構配置(圖4-C),上層為鄉(xiāng)土植物楓楊,中層為瓊花、石榴,下層配以叢生狀棣棠和修剪成綠籬球的火棘、女貞和海桐。春夏能接連觀賞白色的瓊花、黃色的棣棠花、紅色的石榴花;秋季瓊花、火棘紅果似珊瑚,交相輝映,楓楊成串的元寶狀果實隨風飄蕩;女貞、海桐四季常綠。此外,楓楊樹冠寬廣、枝葉繁茂,還具有一定的耐旱、耐水濕和抗煙塵等生態(tài)功能。整個景觀不僅生態(tài)效益顯著,而且景觀層次豐富、季相變化明顯、質感多變,管養(yǎng)成本低,再配以景石,別有一番韻味。
對植一般要求成對的植株保持中軸對稱,多應用于公園或廣場的入口處,在調查中這種類型占比7.04%。東湖牡丹園花芯廣場是一個呈八邊形輻射對稱的廣場,有4 個主出入口與園路相連,還有若干次出入口,非常適合對植的應用,故繡球莢蒾、瓊花和珊瑚樹在花芯廣場均采用對植以迎合場地需求。
花境是指運用園林藝術的設計手法,模擬自然狀態(tài)下路緣、水邊等多種野生花卉交錯生長的狀態(tài)的一種花卉應用形式,它具有植物種類豐富、群落結構穩(wěn)定、立面層次豐富、觀賞期持久等特點[21],能夠充分展示植物組合的群體美。在調查涉及的配置形式中,花境占比7.04%。玫瑰歐洲莢蒾株型緊湊、枝葉青翠、花序淡雅,非常適合應用于花境中。在沙湖公園C區(qū)濕地藝術園內有一處小景(圖4-D),以紅葉石楠綠籬墻為背景,玫瑰歐洲莢蒾和修建為塔型的柊樹相互穿插栽植于木棧道邊,前后簇擁著南天竹、細葉芒、麻葉繡線菊、銀葉菊、山桃草等各類植物,整個組合結構層次豐富,各類植物千姿百態(tài),一年四季盡顯風采,整體呈現(xiàn)出一種清新怡人的感覺。
孤植、片植和列植這3 種應用形式占比最小,均為4.23%。從表2 可以看出,調查到的莢蒾屬植物均為灌木或小喬,而孤植樹一般要求樹型高大、樹冠如蓋,調查中僅見少量應用位點,以瓊花或繡球莢蒾孤植于園林小品或園林建筑旁,展現(xiàn)古典風格。運用片植這種應用形式的有地中海莢蒾、玫瑰歐洲莢蒾和瑪麗莎蝴蝶戲珠花,前者做常規(guī)片狀種植與紅檵木等色葉灌木搭配作為色塊,后二者則是為了呈現(xiàn)繁花滿徑或歐式現(xiàn)代花園的效果。列植多應用于綠籬或行道樹,在金銀湖國家濕地公園中,瓊花大量列植于園路或水邊,在不同的應用位點配以變化多樣的低矮灌木和草本,整個園區(qū)以瓊花和繡球莢蒾為主要觀賞植物,成為其景觀亮點。
配置形式方面,大量應用的瓊花、繡球莢蒾多采用散點植的形式;觀葉為主的日本珊瑚樹、珊瑚樹和地中海莢蒾則多作綠籬采用帶狀或片狀栽植,同種植物的配置模式較為固化,缺乏創(chuàng)新及特色。復層結構和花境這2 種配置形式雖具有結構層次豐富、植物種類繁多、生態(tài)功能高等優(yōu)勢,但在莢蒾屬植物的應用中出現(xiàn)較少,有待推廣。
我國莢蒾屬植物資源十分豐富,但應用于城市園林綠化中的僅有歐洲莢蒾、雞樹條、香莢蒾、蝴蝶戲珠花、粉團、木繡球、瓊花、皺葉莢蒾、珊瑚樹、日本珊瑚樹和地中海莢蒾11 種(包含種下單位),僅占10%左右[1]。武漢市城市公園中應用的莢蒾屬植物有6 種1 變型4 品種,涵蓋了全國應用的大部分種類。杭州園林中莢蒾屬植物應用種類也十分有限,其中,地中海莢蒾應用最廣泛,或作公園景區(qū)的花境材料,或作道路綠化帶材料;日本珊瑚樹主要作為綠籬或綠墻材料;瓊花和繡球莢蒾用量不大,作中層景觀材料[11],與武漢市的應用種類和配置形式高度重合。
20 世紀90 年代,武漢城市公園僅應用瓊花、繡球莢蒾和日本珊瑚樹3 種。2012 年前后,各公園開始大量引入地中海莢蒾、珊瑚樹等觀葉莢蒾。近年來,武漢市大力推進國家生態(tài)園林城市建設,提倡打造精品園林[22-23],引種栽培了部分新優(yōu)莢蒾屬植物。瓊花、繡球莢蒾和日本珊瑚樹在調查涉及的武漢城市公園中分布較廣,應用位點較多,應用頻度分別是36.7%、24%和16.55%,其他種的應用頻度則均小于7%。竇霄等[15]研究結果顯示,山東省內大量應用的也是繡球莢蒾、瓊花、日本珊瑚樹,歐洲莢蒾、粉團、蝴蝶戲珠花、天目瓊花等應用較少。莢蒾屬植物在調查涉及的城市公園內的各種生境均有栽培,大部分莢蒾屬植物都有著較強的光照適應性,但過于蔭蔽的密林會導致林下的莢蒾長勢衰弱,枝葉稀疏或影響其花量、果量,嚴重降低其觀賞價值。
3.2.1 挖掘潛力觀賞資源,加強引種馴化和育種工作 莢蒾屬內蘊含著大量具有觀賞價值的潛力資源,其花、葉、植株形態(tài)多變,果實色彩艷麗豐富,被譽為“萬能綠化灌木”,深受國外園藝人士的青睞[24]。目前,國外已有約341 個莢蒾屬栽培品種,其中近1/6 都是利用我國原生種為親本培育而來[1],這些栽培品種在株型、花色或葉色等性狀上有所改良,提升了觀賞價值。我國雖有著豐富的莢蒾屬植物資源,但實際應用到園林綠化中的種類很少,大量優(yōu)質的潛力資源尚未得到開發(fā)應用。此外,我國莢蒾屬植物的新品種選育工作相較于國外起步晚,且發(fā)展緩慢,目前我國僅有園藝品種3 個[25],未能利用好本土的資源優(yōu)勢。下一步需加強對省內鄉(xiāng)土莢蒾、國內野生資源、國外觀賞價值較高的栽培品種的調查、收集、引種馴化工作,充分挖掘潛力物種。同時也需革新育種方法,加快育種進程,為莢蒾屬植物的推廣應用奠定基礎。
3.2.2 遵循生態(tài)性、藝術性和多樣性原則,優(yōu)化配置形式 莢蒾屬植物的配置應遵循生態(tài)型原則、藝術性原則和多樣性原則[26]。首先,應從生態(tài)學的角度出發(fā),尊重植物的生長習性,充分了解植物正常生長所需要的必要條件,全盤考慮場地與植物的適配度,如瓊花等觀花莢蒾盡量避免栽植于密林下,以免使其觀賞效果大打折扣。其次,在滿足植物生長需求的前提下,還應考慮其藝術性和視覺美,注重與周圍植物或園林景石、園林小品、建筑的配合度,如色彩的搭配、季相效果、層次布局等,從各個方面綜合考慮,打造別具一格的植物景觀。第三,一個景觀群落的穩(wěn)定性往往取決于其植物的多樣性,物種的多樣性不僅滿足了觀者的審美需求,而且能夠更好地發(fā)揮降噪、截流等生態(tài)功能。今后在公園綠化或城市綠化中,莢蒾屬植物在配置時可盡量擴大植物的選擇范圍,部分耐修剪的莢蒾也可多樣化造型,加大花境或復層結構配置模式的研究和實踐,從而構建層次分明、豐富多樣的景觀群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