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伊笑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敝潦ハ葞煹闹晾砻宰韵惹刂廉敶瑥纳裰荽蟮氐绞澜绺鲊?,在人們口中代代相傳,流傳至今。就其字面意義而言,指自己不想要的不要讓他人承受。只是,吾之欲即人之欲,吾之不欲即人之不欲哉?非也,是否施物于人,在人不在己。
究其本意,是在教導人們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學會換位思考,為他人考慮,而不應只在乎自己的利益。誠然,這樣的思想,有助于營造出和諧友善、互幫互助的社會風尚。但是,就深層次而言,這也是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
挖掘得再深些,這句話將己所不欲推及人之不欲,有些偏頗地將他人的想法等同于自己的想法,這就帶上了自我的主觀臆斷。人作為獨立的個體,于這個大千世界里遨游,本就有其自身的特性。
換而言之,每個人的好惡不盡相同。就像梧桐愛雨露,而仙人掌不喜;鳥兒好高飛,而魚兒不喜;仲尼志在大同,功于社稷,而李耳志于“有無”,心系無為。你送給杜甫高官,予他重任,他喜笑顏開,大呼“妙哉”;你任命五柳先生去做那官吏,他卻毅然決然拂袖而去,一句“不為五斗米折腰”流傳千古。人類是由個體構(gòu)成的,無數(shù)的個體構(gòu)成“人們”,無數(shù)的“人們”才構(gòu)成人類。單用個人主觀的判斷而推及這么龐大的群體,顯然是不夠而顯得偏頗的。
可是,就是這么一個簡單的道理,我們卻常常忘記——人與人是不盡相同的。父母認為好看的服飾,孩子不一定喜歡;孩子認為極美的物件兒,父母又覺得不合時宜。在最親密的關系中我們尚且如此,更別提那些萍水相逢的陌路過客了。
因此,依鄙人之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真正內(nèi)涵,不在于不將自己厭惡的東西施加在別人身上,而在于應認識到:在人的多樣性的基礎上,能夠通過一些人身上共通的好惡,進一步依據(jù)其自身的性格來選擇如何與其交往。
施物于人,在人而非己,如是而已。
【點評】 這篇作文勝在分析說理,體現(xiàn)出議論文的特點,也符合現(xiàn)在高考作文評價的趨勢。分析之中,偶有文言跳出,溢出一絲俏皮。最出彩的要數(shù)第四段,這個時候,作者寫作漸入佳境,舉例妙手偶得,論述佳句迭出,有文采而又顯真情。第五段自然切入父母與子女的代溝,更增加了文章的說服力。結(jié)尾不是對該名句的全盤否定,而是從內(nèi)涵角度解析,賦予了它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