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深度閱讀欄目,我們選取了“批判性思維和表達”這一主題。在此,有必要對“批判性思維”的概念做一些剖析和解讀。
對批判性思維,我們千萬不能望文生義,理解為“批評”“批斗”——批判性思維的核心意思是追問合理性、追問可能性、追問必然性。批判一個結(jié)論,首先意味著去準確理解一個結(jié)論,并由此去追問這個結(jié)論成立與否。所以,批判的結(jié)果既可能是支持,也可能是推翻,但目的并不是推翻。可見,批判是一種健康的求索,它既不盲目相信,也不盲目拒絕——而與之對立的是教條式思維:只接受,不追問;或只拒絕,不追問。
那么,如何將批判性思維具體運用到作文中去?以本期高考范本巡展為例,上海卷范文《慎法??晌ǚㄕ妗芬晃南瘸姓J對立觀點的合理之處,從兩方面客觀分析“認可度”對社會生活的正面影響,如此有理有據(jù)的君子之風(fēng),自然贏得讀者好感;進而亮出己論,但這個過程是逐步遞進且極其謹慎的,每一步論述皆考慮到了潛藏讀者可能的反駁之處。此文的思維品質(zhì)與堆砌素材的口號式作文相比,高下立判,想必讀者在鑒賞時可以區(qū)分。
將批判性思維運用到寫作中去,這一過程必然是痛苦的??v然瞬間文思泉涌、醍醐灌頂、倚馬可待,而想要造就不刊之論,我們不得不勒住信馬由韁的念頭,定格眼花繚亂的風(fēng)景、凝結(jié)目不暇接的靈感,不斷選擇、尋找、捕捉,將跳躍的思維轉(zhuǎn)化為一個個固化的文字——內(nèi)容是依賴于表達的,若想真正留住思想,就必須找到精準、有力的表達,否則即便記錄下來,也是打了折扣抱憾長久的殘缺品。郭沫若在創(chuàng)作《女神》時匍匐在地不能自已,只因這個過程我們會感到撕裂大腦的痛苦,傳遞到寫作上,文字會同樣帶有痛感。
而反觀我們平日的大部分作文,大都是沒有痛感的,只會給人“似曾相識燕歸來”的千人一面之感。究其原因,我們寫作時總是不經(jīng)審視信手拈來各類素材,而缺少對其的質(zhì)疑和叩問,自然文字也缺少觸動心扉的痛感。反復(fù)叩問,大膽質(zhì)疑,謹慎斷言,批判性思維從來沒有要求我們單純地說“不”、發(fā)難、破壞,其摒棄的正是簡單的全盤否定和二元對立?!俺橄?、模糊、大話、套話、空話和情緒化的表述……也不會讓廣泛的聽眾信服?!薄x完本期的精彩范文和深度閱讀后,希望你能將批判性思維融入日常寫作中,學(xué)會運用理性語言表達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