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含苯并咪唑三足配體的金屬配位化合物的合成及對碘的吸附性能

        2024-01-20 03:55:34張星星牛云垠
        無機化學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氣態(tài)環(huán)己烷配體

        張星星 牛云垠

        (鄭州大學化學學院綠色催化中心,鄭州 450001)

        0 引 言

        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迅猛發(fā)展及人口的迅速增長,人們對能源的需求量也在快速增加。然而煤、石油、天然氣在使用過程中會污染環(huán)境,并且不可再生[1]。因此開發(fā)和利用低碳新能源至關重要。核能作為一種綠色、清潔、可持續(xù)的新興能源,具有超高的能量密度以及低碳排放等優(yōu)勢而受到廣泛關注[2]。但是發(fā)展核能也會帶來潛在的風險,比如歷史上發(fā)生的核泄漏事件(如1986 年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爆發(fā)的核事故以及2011 年福島核泄漏事故等)[3]。在核裂變過程中會產(chǎn)生放射性碘(主要是129I和131I),其半衰期分別約為1570 萬年和8 d[4-9]。放射性碘都具有很強的揮發(fā)性,它們可以迅速分散在空氣和水中,破壞地球的生態(tài)系統(tǒng),直接對人類健康構成了威脅[10-11]。放射性碘通過食物鏈的富集,不斷進入人體[5],參與人體代謝[12],引起甲狀腺損傷[12-15],致癌[16],甚至會提高胎兒畸形比例[17-18]。另外,放射性碘與揮發(fā)性有機物結合可對心肺和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造成不可逆的損害[19-20]。因此,如何快速高效捕獲與儲存核泄漏和核裂變產(chǎn)生的放射性碘,已經(jīng)成為科學家研究的熱點問題。

        目前捕獲碘的方法主要有膜分離法[21]、液體吸收法、空氣吹出法、離子交換法[22-23]、化學沉淀法[24]、吸附法等。捕獲碘技術雖然各有優(yōu)勢,但前面幾種技術普遍生產(chǎn)成本高、操作復雜。相反,吸附法捕獲碘具有高效、易操作、低能耗、環(huán)境可持續(xù)性等優(yōu)點[25],在碘捕獲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吸附法是利用吸附劑的獨特結構與吸附質的相互作用(物理或化學作用)進行的,而多孔吸附劑已經(jīng)進入到最前沿的清除放射性污染物的應用中,具有高效去除的優(yōu)勢。傳統(tǒng)的多孔碘吸附劑有活性炭,較高的孔隙率使其對碘有高效的物理吸附作用,但是活性炭制備過程繁雜,成本也比較高[26]。納米金屬鹽與金屬氧化物通常利用碘與金屬離子發(fā)生反應進行碘的分離富集,但金屬氧化物與水分離比較困難,操作復雜[27]。金屬有機骨架(MOFs)是由配體與金屬離子或金屬簇連接形成的兼有柔性和剛性的多孔材料,因其可通過中心金屬離子和配體種類的調控,制備出結構豐富、孔隙發(fā)達、比表面積大的骨架材料而應用到吸附分離、熒光、催化等許多領域。因此,MOFs材料吸引了各個領域科學家們的廣泛興趣并得到深入研究。Tina M.Nenoff 教授等的研究發(fā)現(xiàn),2-甲基咪唑酸酯與Zn形成的沸石咪唑酸骨架ZIF-8的孔徑大小與碘分子大小接近,同時配體中N 可對碘產(chǎn)生電子轉移形成電荷轉移配合物,導致其擁有較高的吸附量[28]。不同特性的配體在決定最終的骨架和對不同污染物的去除性能方面發(fā)揮著關鍵作用。碘是一個電子受體,與很弱的電子供給體都能形成電子轉移化合物,而N原子富含電子,與碘可以發(fā)生電荷轉移作用,它們之間的強相互作用使得富電的N原子更容易吸附I2[29]。綜上所述,設計合成富含氮的配體及其MOFs 對高效捕獲碘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本研究選用2,2′,2″-三(1-苯并咪唑基)乙基胺(L1)配體構筑了2 種新型過渡金屬配位化合物[Co3(L1)2Cl6]n(1)和{[Cu(L1)(SO4)]·2CH3OH}n(2)?;衔? 和2 具有復雜的結構,并且含氮量高,因此它們對碘都可能具有優(yōu)異的捕獲性能。

        1 實驗部分

        1.1 試劑與儀器

        硫酸銅、氫氧化鉀、環(huán)己烷購自天津市科密歐化學試劑有限公司。苯并咪唑購自北京百靈威科技有限公司。氯化鈷、二氯亞砜、三乙醇胺、碘購自麥克林。DMF、無水乙醇購自天津市富宇精細化工有限公司。三氯甲烷購自國藥集團化學試劑有限公司。以上試劑均為分析純。

        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FTIR)在Bruker Vector 22 FT-IR 光譜儀上使用KBr 壓片法測量,波長范圍400~4 000 cm-1。單晶X 射線衍射在Bruker SMART CCD 儀器上進行測試。化合物的粉末X 射線衍射(PXRD)圖是在X′Pert PRO 儀器上在室溫下獲得:工作電壓40 kV,電流40 mA,輻射源為CuKα(λ=0.154 18 nm),以4 (°)·min-1掃描5°~50°的(2θ)范圍。熱重分析(TGA)數(shù)據(jù)用NETZSCHTG209 熱重分析儀獲得:在氮氣氛圍中(氣體流速30 cm3·min-1),從30 ℃以5 ℃·min-1的速率升高到800 ℃,記錄樣品的質量損失變化。元素分析(EA)是在Perkin-Elmer 240的儀器上測定化合物中的C、H、N元素的含量。

        1.2 有機中性配體L1的合成

        1.2.1 中間體T1(2,2′,2″-三氯乙基胺鹽酸鹽)的合成

        首先向250 mL 的三頸燒瓶中加入二氯亞砜(13 mL,0.175 mol)和CHCl3(20 mL),然后向其中逐滴滴加三乙醇胺(14.9 g,0.10 mol)和CHCl3(25 mL)的混合溶液,室溫下滴加1 h,滴加完畢后在室溫下繼續(xù)反應1 h,直到氣體析出完畢。然后繼續(xù)升高溫度達65 ℃,將混合液在該溫度下加熱回流4 h,冷卻至室溫,得到白色固體。過濾混合物,用CHCl3(3×10 mL)清洗3 遍,真空干燥,產(chǎn)率在30%以上[30]。反應方程式為:

        具體的合成路線如圖1所示:

        圖1 中間體T1的合成路線Fig.1 Synthesis route of intermediate T1

        1.2.2 配體L1的合成

        稱取0.809 2 g(6.84 mmol)苯并咪唑與4 g(35.8 mmol) KOH 加入到100 mL 三頸燒瓶中,滴加5 mL DMF 到上述燒瓶中并超聲溶解,將圓底燒瓶置于恒溫油浴鍋中。用2 mL DMF 超聲溶解0.413 2 g(2.02 mmol)中間體T1 并逐滴滴加到圓底燒瓶中,混合液在60 ℃攪拌回流24 h。冷卻至室溫后,倒入50 mL的冰水中,出現(xiàn)白色固體,攪拌30 min 使KOH 充分溶解,放置2 h,白色固體沉降下來后抽濾,用冷水洗滌數(shù)次得到中性配體L1,真空干燥,產(chǎn)率為50%[31-32]。具體的合成路線如圖2所示:

        圖2 配體L1的合成路線Fig.2 Synthesis route of ligand L1

        1.3 化合物的合成

        1.3.1 化合物1的合成

        將配體L1(0.013 5 g,0.03 mmol)和CoCl2·6H2O(0.007 1 g,0.03 mmol)分別加入甲醇(4 mL),超聲至完全溶解,將混合液攪拌60 min,放入25 mL 不銹鋼反應釜中,置于程序控溫烘箱中,30 min 內升溫至120 ℃,120 ℃下恒溫3 d,24 h 內降至室溫,關閉烘箱,待反應釜完全冷卻后在釜底和釜壁上得到藍色塊狀透明晶體,產(chǎn)率約為54%。IR(cm-1,KBr):3 440(m),2 924(w),1 632(w),1 517(w),1 464(w),1 392(w),1 296(w),1 268(w),1 203(w),1 122(w),751(w),561(w),464(w).元素分析按C54H54Cl6Co3N14的計算值(%):C,50.29;H,4.19,N,15.21。實測值(%):C,50.16;H,4.05;N,15.33。

        1.3.2 化合物2的合成

        2 的合成過程與1 相似,只是用CuSO4(0.005 1 g,0.03 mmol)代替CoCl2·6H2O。待反應釜程序降溫完全冷卻后,在釜底和釜壁上得到藍色長條透明晶體,產(chǎn)率約為62%。IR(cm-1,KBr):3 750(m),3 432(w),3 075(w),2 924(w),1 615(w),1 510(w),1 482(w),1 465(w),1 386(w),1 298(w),1 258(w),1 236(w),1 143(w),1 120(w),1 017(w),896(w),745(w),639(w),614(w),595(w),518(w),462(w)。元素分析按C29H35CuN7O6S的計算值(%):C,51.71;H,5.20;N,14.56。實測值(%):C,51.37;H,5.32;N,14.26。

        1.4 化合物的晶體結構測定

        通過水熱法培養(yǎng)出單晶后,在光學顯微鏡下挑選出大小適宜,質地均勻,形狀規(guī)則透亮的塊狀/粗長條晶體作為待測樣品在單晶X射線衍射儀上進行測試。待測晶體利用MoKα射線(λ=0.071 073 nm)進行X射線檢測和數(shù)據(jù)收集,然后進行吸收校正,并利用OLEX2 程序包進行解析[33]。所有非氫原子均采用各向異性精修方法,所有氫原子均加入到幾何最優(yōu)位置進行各向同性精修?;衔锏木w學參數(shù)和主要鍵長、鍵角分別列于表1和2。

        表1 化合物1和2的晶體學數(shù)據(jù)Table 1 Crystallographic data of compounds 1 and 2

        表2 化合物1和2的主要鍵長(nm)和鍵角(°)Table 2 Selected bond lengths(nm)and angles(°)of compounds 1 and 2

        CCDC:2288280,1;2288281,2。

        1.5 吸附實驗

        1.5.1 化合物對環(huán)己烷溶液中碘的吸附實驗

        化合物1 和2 捕獲環(huán)己烷溶液中碘的實驗是在室溫條件下進行的。具體操作過程如下:首先,配制質量濃度為500 mg·L-1的環(huán)己烷-碘溶液。稱取一定量的化合物分別放到25 mL 的小玻璃瓶中,分別向小瓶中加入5 mL 上述配制的環(huán)己烷-碘溶液。在不同的時間點,用注射器抽取適量小瓶中環(huán)己烷-碘溶液,離心,取適量上清液,用紫外分光光度計在522 nm 處測量碘的吸光度。根據(jù)環(huán)己烷-碘溶液的工作曲線來確定環(huán)己烷溶液中碘的殘留量。由此計算吸附劑的吸附性能,用公式1 來計算吸附劑對碘的去除率η,用公式2 來計算在t時刻吸附劑對碘的吸附容量(qt,mg·g-1)[34]:

        式中,ρ0為碘的初始質量濃度(mg·L-1);ρt為t時刻碘的質量濃度(mg·L-1);V是環(huán)己烷-碘溶液的體積(mL);m是吸附劑的質量(g)。所得的結果為3次平行實驗的平均值。

        1.5.2 化合物對氣態(tài)碘的吸附實驗

        在常壓75 ℃條件下,研究了化合物對氣態(tài)碘吸附行為。通過在不同時間點稱量化合物的質量來評估對氣態(tài)碘的捕獲能力。具體步驟如下:準確稱取50 mg 化合物,并將其置于已稱重的敞口玻璃稱量皿中。將盛有化合物的敞口玻璃稱量皿置于帶有過量碘蒸汽的密封干燥器中。將密封的干燥器轉移至75 ℃的烘箱中,靜置,每隔一定的時間,取出干燥器中的稱量皿,待其冷卻后進行稱重。整個氣態(tài)碘吸附實驗進行了72 h,通過在不同時間稱量瓶的增重確定化合物對氣態(tài)碘的吸附量,并使用公式3對吸附劑吸附氣態(tài)碘的能力進行了計算:

        式中,q為t時刻吸附劑捕獲氣態(tài)碘的容量(g·g-1);m0為吸附劑在初始時刻的質量(g);mt為吸附劑在t時刻的質量(g)。所得的結果為3 次平行實驗的平均值。

        1.6 吸附動力學實驗

        為進一步探究化合物對碘的吸附機理和吸附性能,使用準一級動力學模型(公式4)和準二級動力學模型(公式5)對其進行吸附動力學的研究:

        式中qe為吸附劑的平衡吸附容量(mg·g-1);k1為準一級反應速率常數(shù)(min-1);k2為準二級反應速率常數(shù)(g·mg-1·min-1)。

        1.7 化合物對碘吸附的循環(huán)實驗

        考慮到吸附劑的經(jīng)濟性,需要考察吸附劑對碘吸附的循環(huán)再生性。用無水乙醇洗滌吸附碘的化合物,使其釋放出吸附的碘,將釋放碘之后的化合物在75 ℃的真空干燥箱中干燥,進行下一次碘吸附實驗。然后重復上述洗滌-干燥-碘吸附過程4次。

        2 結果與討論

        2.1 化合物的晶體結構描述

        2.1.1 化合物1的晶體結構描述

        單晶X 射線衍射分析表明,1 屬于三斜晶系P1空間群。如圖3a 所示,化合物1 的最小結構單元是由2 個中性配體L1 和3 個[CoCl2]連接而成的三核結構。3個Co(Ⅱ)離子的配位環(huán)境相同,都是四配位,由2個L1配體中的N 原子和2個Cl原子配位形成四面體構型。主要鍵長范圍:Co—Cl 0.222 4(4)~0.225 1(3)nm,Co—N 0.200 2(6)~0.204 2(6)nm;主要鍵角范圍:∠Cl—Co—Cl=107.42(16)° ~116.90(6)° ,∠Cl—Co—N=101.55(19)°~114.30(19)°,∠N—Co—N=103.9(3)°~109.4(2)°。如圖3b 所示,每相鄰2 個配體L1 中的3個N 原子分別與3 個Co 原子相連形成一維鏈狀結構,其中相鄰配體L1 中2 個N 原子通過與2 個Co 原子相連圍成一個閉合的方形結構,其相距最遠的距離是1.263 4 nm,最近的距離是0.415 2 nm,圖3c 為1的堆積圖,顯示其形成了三維網(wǎng)狀超分子結構。

        圖3 (a)化合物1的不對稱結構單元;(b)1的鏈狀結構;(c)1的堆積圖Fig.3 (a)Asymmetric structural unit of compound 1;(b)Chain structure of 1;(c)Stacking diagram of 1

        2.1.2 化合物2的晶體結構描述

        單晶X 射線衍射分析表明,2 為單斜晶系,空間群為P21/n。如圖4a 所示,2 的最小不對稱結構單元是由1個中性配體L1、1個[CuSO4]單元和2個游離的CH3OH分子組成。Cu2+離子為三配位,與1個N原子和2 個氧原子形成四面體幾何構型。主要鍵長:Cu—O 0.199 7(2) nm,Cu—N 0.200 5(3) nm;主要鍵角范圍:∠O—Cu1—N=92.64(9)°~163.19(10)°,∠N—Cu1—N=87.89(10)°~166.21(10)°?;衔? 的晶胞骨架結構(圖4b)由6 個配體和6 個[Cu2SO5N]結構單元相連而成,結構中心為一個孔洞結構。骨架呈中心對稱,其中1 個Cu2+離子與3 個N 和3 個O 連接在一起,呈現(xiàn)八面體的結構單元,Cu 與O 之間的距離為0.256 5、0.199 7 和0.256 5 nm;另外1 個Cu2+離子和2 個氧連接在一起,Cu 與O 之間的距離為0.199 7和0.256 5 nm,2 個Cu2+與2 個O 原子組成了一個平行四邊形的結構。化合物2的晶胞骨架結構沿a、b、c方向不斷伸展得到了三維立體結構,圖4c 為a軸方向的網(wǎng)狀結構,形成了圓環(huán)形的孔洞結構相互交錯。圖4d為b軸方向的網(wǎng)狀結構,2個Cu2+離子與其他原子組成的結構單元排列成相互平行的結構,中間由2種不同的孔洞結構相互交錯而成。

        2.2 化合物的表征

        2.2.1 化合物的紅外光譜和PXRD

        圖5a 和5b 為化合物1 和2 的紅外光譜圖,以1 的紅外光譜圖為例,3 441 cm-1對應的是苯并咪唑上—N—H 的伸縮振動。1 632 cm-1為苯并咪唑上—C=N—的伸縮振動峰。1 632、1 517 和1 464 cm-1吸收峰為苯環(huán)骨架振動產(chǎn)生的,說明該結構中含有苯環(huán)。1 269 cm-1為C—N鍵的伸縮振動。

        圖5 化合物1(a)和2(b)的紅外光譜圖;1(c)和2(d)的PXRD圖Fig.5 (a)IR spectra of compounds 1(a)and 2(b);PXRD patterns of 1(c)and 2(d)

        化合物1 和2 的PXRD 數(shù)據(jù)如圖5c 和5d 所示,實驗數(shù)據(jù)和模擬數(shù)據(jù)吻合度較高,說明化合物1和2具有較高的相純度。

        2.2.2 化合物的穩(wěn)定性

        我們通過TGA 測得了化合物1 和2 的TG 曲線以研究其熱穩(wěn)定性。如圖6a 和6b 所示?;衔镌诩訜岷髸卸嗖椒纸膺^程?;衔? 在30~350 ℃未見明顯失重,說明化合物1具有良好的耐熱性,當溫度達到350 ℃時,化合物1 開始失重,期間骨架開始坍塌,當溫度加熱到460 ℃時化合物1 的失重為50.27%,這歸因于配體L1 的分解。460 ℃后繼續(xù)升溫,化合物1 出現(xiàn)緩慢失重,一直到800 ℃,失重為16.37%,460~800 ℃期間的失重歸因于無機金屬鹽的分解?;衔? 在285 ℃之前具有良好的耐熱性,期間有輕微的失重(9.48%),歸因于游離的CH3OH 溶劑分子的失去。285 ℃后繼續(xù)加熱,化合物2 出現(xiàn)大幅度失重,說明其骨架坍塌,在420 ℃化合物2 失重達到穩(wěn)定狀態(tài),285~420 ℃的失重達到60.18%,歸因于化合物2 中配體分子與CuSO4分子的分解?;衔镌谟袡C溶劑中也表現(xiàn)出特定的穩(wěn)定性。將化合物1 和2 在不同的有機溶劑中浸泡1周,之后對浸泡前后的材料進行紅外和PXRD 的測試分析,化合物1和2的紅外譜圖如圖6c和6d所示,PXRD 圖如圖6e 和6f 所示。由于化合物1 和2 的紅外譜圖和PXRD 圖的峰形沒有明顯變化,可確定它們在浸泡后仍保持原來的晶體結構,這表明2 種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溶劑穩(wěn)定性。

        圖6 化合物1(a)和2(b)的TG-DTA曲線;化合物1(c)和2(d)在不同有機溶劑中浸泡7 d前后的紅外光譜對比圖;化合物1(e)和2(f)在不同有機溶劑中浸泡7 d前后的PXRD對比圖Fig.6 TG-DTA curves of compounds 1(a)and 2(b);Comparison of IR spectra of 1(c)and 2(d)before and after being soaked in different organic solvents for 7 d;Comparison of PXRD patterns of 1(e)and 2(f)before and after being soaked in different organic solvents for 7 d

        2.2.3 化合物的N2吸附-脫附

        為了研究化合物的吸附性能,進行了N2吸附-脫附實驗,對化合物的孔徑分布進行了表征。測試結果如圖7a 和7b 所示,化合物1 和2 均呈現(xiàn)出典型的Ⅱ型吸附等溫線,化合物1 和2 的孔體積分別是6和19 cm3·g-1。通過Olex2 對化合物的結構進行計算,得出化合物1 和2 的孔洞率分別為7.1%和26.3%。初步分析表明化合物2 比化合物1 有更優(yōu)的吸附性能,而實際的吸附效果需要吸附實驗進一步的驗證。

        圖7 化合物1(a)和2(b)的N2吸附-脫附等溫線Fig.7 N2 adsorption-desorption isotherms of compounds 1(a)and 2(b)

        2.3 化合物對環(huán)己烷中碘的吸附性能

        2.3.1 吸附劑用量對碘吸附的影響

        為了研究吸附劑對環(huán)己烷溶液中碘的最佳吸附效果,探索了不同吸附劑的量對碘的吸附實驗。以化合物1 為例,分別準確稱取了10、20、40、70 mg的化合物1 于小玻璃瓶中,各加入5 mL 環(huán)己烷-碘溶液,每隔一定時間段測量碘溶液的吸光度,測試結果如圖8a~8d 所示。通過實驗結果的對比發(fā)現(xiàn)70 mg 化合物1 對碘的吸附效果最好。不同吸附劑量對應的去除率分別為82.05%、88.88%、95.42%和96.68%(圖8e)。達到吸附平衡時不同吸附劑量對應的吸附容量分別為188.66、102.87、55.52 和32.18 mg·g-1(圖8f)?;衔? 對碘的吸附可以分成3 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7 h 之前,在此吸附過程中,化合物表面有大量的活性位點,大量的碘快速擴散到化合物的表面,導致碘被快速吸附。第二階段,隨著吸附時間增長,化合物中的活性位點被大量的碘占據(jù),導致化合物對碘的吸附速率變緩慢。第三個階段,在吸附時間達到24 h 時,化合物對碘的吸附過程達到平衡,此時活性吸附位點幾乎都被碘占據(jù)。在捕獲碘的過程中,化合物1的顏色發(fā)生了變化,由藍色逐漸變成墨綠色(圖8f 插圖),這也表明碘已經(jīng)完全擴散到化合物中。化合物2對碘的吸附實驗結果如圖8g~8j 所示,可以發(fā)現(xiàn)70 mg 化合物2 對碘的吸附效果最好。不同吸附劑量對應的去除率分別為92.4%、95.28%、97.41%和98.43%(圖8k)。達到吸附平衡時不同吸附劑量對應的吸附容量分別為230.99、119.10、60.88 和35.15 mg·g-1(圖8l)。化合物2 對碘的吸附也可以分成3 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7 h 之前,碘主要吸附在化合物表面的活性位點上,隨著時間的增長,在第二階段碘逐漸擴散到化合物的孔洞里,吸附速率變得相對緩慢,直到48 h 時到達第三階段,化合物2 對碘的吸附達到了平衡。在捕獲碘的過程中,化合物2的顏色發(fā)生了變化,由湛藍色變成碧綠色(圖8l 插圖),這也表明碘已經(jīng)擴散到化合物中。

        圖8 (a)10 mg、(b)20 mg、(c)40 mg和(d)70 mg化合物1對碘的吸附;(e)化合物1對碘的去除率;(f)化合物1對碘的吸附容量(插圖:化合物1在吸附碘前后的顏色變化);(g)10 mg、(h)20 mg、(i)40 mg和(j)70 mg化合物2對碘的吸附;(k)化合物2對碘的去除率;(l)化合物2對碘的吸附容量(插圖:化合物2在吸附碘前后的顏色變化)Fig.8 Adsorption of iodine by(a)10 mg,(b)20 mg,(c)40 mg,and(d)70 mg of compound 1;(e)Removal rate of iodine by compound 1;(f)Iodine adsorption capacity of compound 1(Inset:the color change of compound 1 before and after iodine adsorption);Adsorption of iodine by(g)10 mg,(h)20 mg,(i)40 mg,and(j)70 mg of compound 2;(k)Removal rate of iodine by compound 2;(l)Adsorption capacity of compound 2 for iodine(Inset:the color change of compound 2 before and after iodine adsorption)

        2.3.2 吸附動力學研究

        準一級吸附動力學是假定吸附質的吸附過程受擴散步驟所控制,準二級吸附動力學是假定吸附質的吸附過程受化學吸附所控制?;衔锏奈絼恿W研究如圖9a~9d所示,擬合的相關數(shù)據(jù)如表3和4 所示?;衔? 和2 的準二級動力學擬合的R2都在0.99 以上,并且都大于準一級動力學擬合的R2。這說明化合物1 和2 對碘的擬合吸附過程都符合準二級動力學,說明化合物對碘吸附是化學吸附過程,這歸因于化合物中的富電子N 和電子受體I2發(fā)生了強的相互作用。

        表3 化合物1對碘吸附的動力學數(shù)據(jù)Table 3 Kinetic data of iodine adsorption by compound 1

        表4 化合物2對碘吸附的動力學數(shù)據(jù)Table 4 Kinetic data iodine adsorption by compound 2

        圖9 化合物1對碘吸附的準一級動力學(a)和準二級動力學(b)擬合;化合物2對碘吸附的準一級動力學(c)和準二級動力學(d)擬合Fig.9 Fitting of quasi-first-order kinetics(a)and quasi-second-order kinetics(b)of iodine adsorption by compound 1;Fitting of quasi-first-order kinetics(c)and quasi-second-order kinetics(d)of iodine adsorption by compound 2

        2.3.3 化合物對碘吸附的循環(huán)再生性

        吸附劑的循環(huán)再生性是評估其是否具有實際應用價值的重要指標。理想的吸附劑應該具備優(yōu)異的吸附性能和良好的再生性能?;诖耍瑢衔镞M行了循環(huán)再生的實驗,實驗結果如圖10 所示,化合物1 經(jīng)過了4 次循環(huán)實驗之后,對碘的去除率仍然在92%以上;化合物2 經(jīng)過了4 次循環(huán)實驗之后,對碘的去除率仍然在97%以上,化合物1 和2 有很好的循環(huán)再生性,且化合物2 對碘的循環(huán)吸附效果比化合物1更優(yōu)異。

        圖10 化合物1和2四次循環(huán)的吸附效率圖Fig.10 Adsorption efficiency diagram of compounds 1 and 2 for four cycles

        2.4 化合物對氣態(tài)碘的吸附性能

        考察了化合物對氣態(tài)碘的吸附能力。本研究中,采用重量法對不同時間間隔的化合物的質量進行測量,并根據(jù)化合物的質量變化繪制成了碘吸附曲線。如圖11a 和11b 所示,化合物1 和2 均顯示出較高的碘吸附性能。達到吸附平衡時,化合物1和2的碘吸附容量分別高達3.73 和3.75 g·g-1。當吸附完成后,化合物的顏色從藍色或湛藍色變?yōu)楹谏?圖11a 和11b 中插圖)。吸附過程的初始階段,化合物對氣態(tài)碘的吸附量迅速增加,在36 h 之后,化合物對碘的吸附速率逐漸減慢并趨于平緩。這一實驗證實化合物1和2都具有很高的氣態(tài)碘捕獲能力。

        圖11 化合物1(a)和2(b)對氣態(tài)碘的捕獲性能Fig.11 Trapping properties of compounds 1(a)and 2(b)for gaseous iodine

        3 結 論

        我們利用中性三足有機配體通過溶劑熱法分別與氯化鈷和硫酸銅反應合成了2種結構新穎的金屬配位化合物1 和2,并對它們進行了IR、TG、XRD、N2吸附-脫附等表征?;衔?是一維鏈狀結構,化合物2 是三維結構。通過實驗發(fā)現(xiàn)化合物1 和2 對環(huán)己烷中碘有優(yōu)異的吸附效果,70 mg化合物1對環(huán)己烷中碘的去除率高達96.68%,70 mg化合物2對環(huán)己烷中碘的去除率高達98.43%。此外,經(jīng)過4 次循環(huán)后,化合物1對碘的去除率仍然在92%以上,化合物2 對碘的去除率仍然在97%以上,化合物的循環(huán)再生性優(yōu)異。2 種化合物對碘的吸附都符合準二級動力學,為化學吸附過程?;衔?和化合物2對氣態(tài)碘的吸附容量分別達到3.73和3.75 g·g-1。足以說明化合物1和2是具有良好潛能的碘捕獲材料。

        猜你喜歡
        氣態(tài)環(huán)己烷配體
        環(huán)己烷催化氧化生產(chǎn)環(huán)己酮催化劑的專利技術綜述
        化工管理(2021年7期)2021-05-13 00:45:22
        ISO/TS 19880-1:2016氣態(tài)氫加注站第1部分一般要求標準解讀
        吸收法處理有機尾氣技術研究
        環(huán)己烷冷液傾析器腐蝕與選材
        氣態(tài)燃料發(fā)動機相關發(fā)明專利(三)
        氣態(tài)燃料發(fā)動機相關發(fā)明專利(二)
        氣態(tài)燃料發(fā)動機相關發(fā)明專利
        基于配體鄰菲啰啉和肉桂酸構筑的銅配合物的合成、電化學性質及與DNA的相互作用
        新型三卟啉醚類配體的合成及其光學性能
        合成化學(2015年4期)2016-01-17 09:01:11
        基于Schiff Base配體及吡啶環(huán)的銅(Ⅱ)、鎳(Ⅱ)配合物構筑、表征與熱穩(wěn)定性
        日本一区三区三区在线观看| 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无码 | 一本色道88久久加勒比精品| 综合偷自拍亚洲乱中文字幕| 日日碰狠狠添天天爽无码| 日韩毛片在线| 亚洲啊啊啊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一区二区熟女| 国产丝袜美女一区二区三区 | 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四虎| 丰满老熟女性生活视频| 高潮抽搐潮喷毛片在线播放| 越南女子杂交内射bbwbbw| 久久婷婷国产精品香蕉| 久久精品视频日本免费| 亚洲va久久久噜噜噜久久天堂| 亚洲av无码专区电影在线观看| 欧美综合区| 女人天堂av免费在线| 一边摸一边抽搐一进一出口述| 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婷婷瑜伽 |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不卡毛片 | 亚洲av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 精品人妻免费看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高清视频在线不卡一区| 亚洲av无码精品国产成人| 中文乱码人妻系列一区二区| 亚洲专区在线观看第三页| 噜噜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一区国产欧美| 国产在线网址| 一区二区三区黄色一级片| 精品国产午夜肉伦伦影院| 亚洲日韩av无码中文字幕美国| 亚洲av美女在线播放啊| 日韩女优中文字幕在线| 免费亚洲老熟熟女熟女熟女| 色一情一乱一伦| 久久精品片| 人妻少妇精品系列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