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秦銀銀
圖1 楊星雨(左)與李子康制作鐵絲陀螺
陀螺是一種深受大家喜歡的、老少皆宜的中國傳統(tǒng)玩具,紙陀螺、銅錢陀螺、木陀螺……陀螺種類多、玩法多、易操作,為無數人帶去了歡樂。河北省臨城實驗中學科創(chuàng)團隊“卓凡隊”對陀螺背后的科學知識產生了興趣,隊員通過自編自導自演,用DV 的形式呈現了現象背后的科學道理。
楊星雨和李子康是“卓凡隊”的成員。他們雖不在同一個班級,但都對科技創(chuàng)新有著一份好奇;他們有著不同的個性,但都懷揣一股不達目的不罷休的鉆研勁。
在臨城實驗中學創(chuàng)客空間,墻壁上整齊排列的各種工具吸引了大批動手能力較強的學生。楊星雨和李子康就是其中的兩位。一次,老師在創(chuàng)客空間社團課上播放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系列展播視頻,他們對其中的“打皮?!碑a生了濃厚的興趣?!耙曨l中的‘皮牛’不就是陀螺嗎?”楊星雨便提出要揭開陀螺旋轉的秘密,李子康覺得這個提議的確很有趣。
學校科技輔導老師李翠建議他們用科學DV 的方式記錄并開展實踐。老師的建議讓楊星雨和李子康感到很振奮,他們查找資料后,決定以制作簡單、材料易得的鐵絲陀螺為主角進行探究、拍攝。
寫腳本,借器材,找材料,做陀螺……一長串的工作清單讓“卓凡隊”傻了眼。了解到曾有學長拍過類似的DV,他們前去請教,學習拍攝經驗后,便開始了第一步:寫腳本。楊星雨承擔了這項工作。首次編寫的腳本得到的反饋是“生硬”,于是李子康提出在實際拍攝中,將腳本內容口語化?!芭臄z時突發(fā)狀況太多,只能臨場發(fā)揮?!崩钭涌蹈嬖V記者,“在陀螺比拼環(huán)節(jié),我們用的是一問一答的形式,好幾次都笑場了?!?/p>
圖2 “卓凡隊”制作的鐵絲陀螺
跌跌撞撞中,他們一共拍攝了七十多組素材。其中,鐵絲陀螺制作和陀螺旋轉比拼的拍攝費盡周折。從學校的廢舊物品處找來軟硬、粗細都合適的鐵絲,又準備好鉗子、圓柱、尺子、鉛筆等工具,楊星雨和李子康開始制作鐵絲陀螺:按照設定的尺寸測量鐵絲并做好標記,將夾斷的鐵絲繞圓柱體做出陀螺的輪廓;將鐵絲的一端折到圓心的位置,對照同心圓的圖紙確保圓心位置準確,在圓心位置做好標記;從圓心位置開始將鐵絲折起。這樣一個簡單的鐵絲陀螺就做好了。
楊星雨和李子康各自先后制作了近十個陀螺,從鐵絲陀螺的半徑、重心等方面,設計了三組實驗。然而在好幾次比拼中,楊星雨派出的“選手”很快就停止旋轉,而李子康派出的“選手”轉得又快又穩(wěn),時間也長。這是為什么?
氣惱之余,楊星雨開始仔細觀察李子康制作的鐵絲陀螺,終于找到了細微的差別:她制作的鐵絲陀螺切口大,整體形狀偏小。在李子康的幫助下,楊星雨對自己制作的鐵絲陀螺進行改進。比拼實驗結束后,他們得出了“切口更小,陀螺腳的形狀為圓腳、半徑更大的陀螺轉動速度高,時間更久”的實驗結論。
拍攝的素材多,剪輯任務重,楊星雨和李子康難免會有煩躁的情緒,于是他們商量:如果誰焦慮、緊張了,就去操場跑1000 米,回來再繼續(xù)剪輯。這個簡單而有效的方法讓他們順利完成了任務。最終,“卓凡隊”的作品被推薦參加第37 屆河北省青少年科技創(chuàng)新大賽,獲得了一等獎的好成績,在2023 年香港—紐約國際青少年科學影像大賽中也獲得了三等獎。
“農村的孩子,各方面的認知能力和視野都不能與大城市的孩子相比。”李翠告訴記者,“雖然學生常常對自己表現出來的創(chuàng)新不以為意,但我想讓每個學生都了解什么是創(chuàng)新,利用眼前的事物能做哪些創(chuàng)新?!痹诿恐軆晒?jié)的創(chuàng)客社團課上,通過播放科普、科技創(chuàng)新作品制作視頻,展示學長們獲獎的科技創(chuàng)新作品等方式,創(chuàng)新的燎原之火在創(chuàng)客社團中蔓延。楊星雨和李子康就是受益人。無論是思維方式還是動手能力,他們都是社團中出類拔萃的。
在一次創(chuàng)客社團課上,李翠要求同學們發(fā)揮想象,用落葉制作創(chuàng)意作品。短短一節(jié)課,絕大部分同學只能完成一兩幅,李子康卻完成了五六幅,比如田園生活、二十四節(jié)氣的晚秋系列等。“無論是構圖、神韻還是精細度,李子康的作品都讓人眼前一亮?!崩畲鋵钭涌档淖髌方o出了高度評價。
圖3 李子康用落葉制成的創(chuàng)意作品
而楊星雨是社團課中不多見的“十萬個為什么”,每次上課,她總是喜歡早早地坐在第一排,不放過任何與老師交流的機會。在素材拍攝的過程中,她做得最多的就是向他人請教:向學長請教拍攝的經驗,向科技輔導老師請教鐵絲陀螺制作的要點,向物理老師請教影響陀螺旋轉的因素,向物理“大神”請教如何設計比拼實驗……“發(fā)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睏钚怯瓴⒎亲人私o出問題的答案,而是帶著自己的理解去求證、去實踐。
圖4 楊星雨(左)參加科普活動日作品展
圖5 楊星雨(左一)參加研學活動
雖然這次拍攝、制作的時間不到一個月,但“卓凡隊”兩名成員都有著不少收獲。李子康文化成績一直不錯,難免有些“心高氣傲”,經過這次科技創(chuàng)新實踐,習慣了埋頭刷題的他開始抬頭看世界,對未知的領域有了更多憧憬,學習起來更有動力,身邊的朋友和老師都覺得他“比以前更認真、踏實”。
對于楊星雨來說,這次的科學探究之旅讓她從隊友身上學到了沉著、冷靜的處事態(tài)度,更讓她轉變了思維,提升了學習效率,學會了換個角度看問題。
記者手記
少年可期。
未來可期。
在采訪中,“卓凡隊”的兩名隊員楊星雨、李子康落落大方,毫不吝嗇表達對隊友的贊美,對幫助過他們的人的感激之情,以及對自己不足之處的反思。他們可能獲取信息的渠道有限,展示自己的平臺稀少,但他們仍然保持對未知領域的好奇,有著不俗的想象力與執(zhí)行力。
物盡其用,人盡其能。從“卓凡隊”的兩名成員身上,從學??萍驾o導員李翠的身上,我們看到了農村學校開展科技創(chuàng)新教育的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