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長秋
尋淮洲是中國工農(nóng)紅軍一位頗有名聲的年輕將領,是在秋收起義中歷練出來的“紅小鬼”。他外表瘦小,卻善于領兵打仗,18歲即任紅軍師長,21歲便成為紅軍最年輕的軍團長,比他大5歲的粟裕,是他當時的部下。他一生雖然只經(jīng)歷短短的22年,但對革命事業(yè)作出了巨大貢獻。他犧牲后,國民黨將領王耀武派人搶走他的頭顱向南京政府邀功。粟裕大將去世后,他的一部分骨灰留在閩北革命烈士紀念碑旁,陪伴尋淮洲在內的北上抗日先遣隊戰(zhàn)友。
年少志高有勇有謀
尋淮洲,又名尋波,1912年8月29日出生在湖南省瀏陽縣蓮溪鄉(xiāng)黃獅塘村(今瀏陽市社港鎮(zhèn)淮洲村)。因家庭貧困,他自幼沒有得到足夠的營養(yǎng),不僅身體瘦弱,還經(jīng)?;疾?,到4歲還不會獨立行走。父母格外著急,只能節(jié)衣縮食供他上學,避免他將來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
尋淮洲雖家貧,但胸有奇志,從他小時候的作文中就可以看出來。他在蓮溪鄉(xiāng)立高等小學就讀時,寫過一篇題為《對于瀏北學聯(lián)會應否加入的我見》的作文,其中寫道:“在這個危急的時候,我們知識較高的學生,對于那黑暗的社會,醉夢的人民,怎樣可不負一番改造喚醒的責任呢?”另一篇作文《現(xiàn)在的我》寫道:“我們生在世界上,假使和那寄生蟲一樣,春來也好,秋去也好,一味甘食美衣,玩日愒歲,徒然食息于天地之間;由幼而壯,由壯而老,由老而死,空空過此一生,豈不是太無意識(思)嗎?”這兩篇作文不僅字跡俊秀、筆力穩(wěn)健,而且立意頗高,對于一個13歲的學生來說,真是難能可貴。
尋淮洲并非坐而論道,而是身體力行。瀏陽是革命老區(qū),毛澤東的好友陳昌從1920年起就與宋先覺一起成立文化書社瀏西分社,傳播馬克思主義,陳昌也是共產(chǎn)黨早期組織成員。1926年北伐戰(zhàn)爭時,瀏陽已有潘心元擔任書記的中共瀏陽地委執(zhí)行委員會,農(nóng)民運動如火如荼開展著。那時尋淮洲一邊讀書,一邊追隨潘心元等從事革命活動。在同土豪劣紳的斗爭中,他迅速成為當?shù)氐膶W生領袖。1927年初,尋淮洲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
1927年春夏之交,長沙發(fā)生馬日事變,三湘四水烏云密布。尋淮洲的父親是農(nóng)會骨干,按照黨組織安排,尋淮洲的父親和尋淮洲先后從家鄉(xiāng)轉移。尋淮洲剛出村口,便被保安團抓捕,脫險以后,他趕到平江縣,追上瀏陽工農(nóng)義勇軍,參加了湘贛邊界秋收起義,跟隨部隊上井岡山建立農(nóng)村革命根據(jù)地。從秋收起義開始,尋淮洲跟定黨組織,義無反顧地投身革命,再也沒有回過家鄉(xiāng)。
那時的尋淮洲在同志們的眼里,既能說會道,又頗有急智,大家稱他“小參謀”。他作戰(zhàn)時有勇有謀,雖然沒有上過軍校,但憑著高小文化底子,讀過《春秋》,肚子里有幾點墨水,在紅軍隊伍中算得上一位“小知識分子”。1928年初,16歲的尋淮洲經(jīng)張子清、伍中豪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4月底,毛澤東、朱德兩支部隊在井岡山會師。兩支部隊會合后,組成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四軍,尋淮洲擔任紅三十一團第三營連長。經(jīng)歷大柏地戰(zhàn)斗、三打龍巖、九攻吉安等戰(zhàn)斗后,1930年,尋淮洲從紅四軍調任紅十二軍第三十四師第一〇〇團營長,后任該團團長。
尋淮洲年紀輕輕就當上團長,后來任師長、軍團長,絕不是憑運氣,憑的是他過人的軍事才能。例如,剛到井岡山時隊伍發(fā)展很快,但槍支少。團長張子清對排長尋淮洲說:“附近有個盧姓土豪,家里護衛(wèi)隊有10條槍,你腦子靈,想個辦法把槍弄過來?!睆堊忧鍐枌せ粗扌枰獛Ф嗌偃巳?,尋淮洲自信地說:“派什么人?我一個人足矣!”當晚,他帶著兩支駁殼槍和兩枚手榴彈獨自出發(fā)了。其實,他早就打聽到那戶土豪的底細。晚上,尋淮洲摸進土豪的正房,用槍頂著他的腦袋,要他下令把槍支收集過來,然后便不費一槍一彈地把10條長槍背回了紅軍駐地。孤膽奪槍的故事在紅軍中傳開,張子清當面叫他“精猴子”,連毛澤東也夸他機敏勇敢。就這樣,尋淮洲馳騁在“贛水蒼茫閩山碧”之間,率部與國民黨軍隊周旋,成為紅軍一員驍將。
戰(zhàn)斗在閩贛蘇區(qū)
1930年起,蔣介石調動國民黨軍隊對紅軍進行“圍剿”。在第一次反“圍剿”斗爭中,尋淮洲認真執(zhí)行毛澤東為紅一方面軍制定的“誘敵深入”作戰(zhàn)方針,在黃陂、龍岡等地區(qū)設伏,他所在的第一〇〇團擔任左方的主攻任務,與兄弟部隊一道,殲滅敵張輝瓚部9000余人。第二次反“圍剿”的戰(zhàn)斗開始后,他不懼危險,身先士卒,先后在富田、中村等地區(qū)大量殲敵。1931年,尋淮洲調任紅十二軍第三十五師師長。
1932年12月,為迎戰(zhàn)國民黨發(fā)動的第四次“圍剿”,中央軍委在瑞金召開干部會議并整訓部隊。后尋淮洲調任紅三軍團第五師師長。1933年,中革軍委命令組建東方軍入閩作戰(zhàn)。尋淮洲命以李天佑為團長的紅五師第十三團解放歸化,殲敵一個營;又指揮白志文的第十五團采取坑道作業(yè)的方法,用土硝炸開土堡圍墻,掃清了入閩的通道。8月1日,東方軍所轄四個師在連城東面的下堡會師,慶祝八一建軍六周年。由于紅五師戰(zhàn)功卓著,榮獲中革軍委的特別嘉獎,尋淮洲本人也獲得了二級列寧勛章。
1933年6月7日,中革軍委發(fā)出《關于改編紅軍第一方面軍所屬的獨立軍團的通令》,決定對紅一方面軍部隊進行整編,其中包含紅七軍團的整編。2018年在黎川縣湖坊鄉(xiāng)營心村墻壁上發(fā)現(xiàn)了留存的《創(chuàng)造七軍團之歌》,歌詞有四段:“看啊七軍團,快要誕生了,鞏固閩贛蘇區(qū)縣,打到撫州去,工農(nóng)加入紅軍,擁護七軍團,保障已取的勝利,增加生力軍;慶祝我蘇區(qū),鞏固擴大了,成就一個閩贛省,爭取全江西,工農(nóng)加入紅軍,擁護七軍團,粉碎敵人的‘圍剿,增加生力軍;可恨國民黨,華北出賣了,去年斷送東三省,現(xiàn)又賣平津,工農(nóng)加入紅軍,擁護七軍團,擴大反帝的斗爭,增加生力軍;紅軍一百萬,正在生長了,閩贛創(chuàng)造紅軍團,出現(xiàn)在八月,工農(nóng)加入紅軍,擁護七軍團,爭取蘇維埃中國,增加生力軍?!甭淇顣r間為1933年6月27日,當時紅七軍團尚處籌備期。
1933年6月28日,閩贛省革命委員會發(fā)出“創(chuàng)建紅七軍團”的第七號訓令,動員閩贛人民踴躍加入紅七軍團,動員地方部隊整營整團加入紅七軍團。7月,紅七軍團在黎川縣城成立,隸屬紅一方面軍建制,蕭勁光任軍團司令員兼政委,下轄紅十九師、紅二十師、紅二十一師,10月28日,為適應艱難困苦的作戰(zhàn)需要,中革軍委決定整編紅七軍團,任命尋淮洲為軍團長、蕭勁光為政委,下轄第十九師、第二十師、第三十四師。此時的尋淮洲才21歲,成為紅軍最年輕的軍團長。12月底,紅七軍團被撥給東方軍指揮。
1934年1月,東方軍在司令員彭德懷、政委楊尚昆的率領下,組織第二次入閩作戰(zhàn)。尋淮洲率紅十九師、紅三十四師推進到閩中重鎮(zhèn)三明城郊,首戰(zhàn)殲敵一個旅,奇襲永安城,乘勝占領尤溪縣城,繳獲軍閥盧興邦的一個兵工廠,將機器全部運往蘇區(qū)首府瑞金。東方軍兩次入閩,尋淮洲屢立戰(zhàn)功,在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他當選為中央執(zhí)行委員。
在尋淮洲率領的紅軍隊伍里,有一些人后來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將軍。例如比尋淮洲大一歲的楊得志,17歲上井岡山,21歲調到紅十五軍第四十五師擔任管理科長。楊得志不愿意從事機關管理工作,想下連隊帶兵打仗,于是報到時找政委換崗。政委旁邊坐著一個人,趴在桌上用紅藍鉛筆畫地圖。楊得志從政委口中得知這就是大名鼎鼎的尋淮洲,差點驚掉了下巴。尋淮洲笑著說:“個子小有個子小的優(yōu)勢,戰(zhàn)場上目標小,不容易被敵人發(fā)現(xiàn),命大呀?!睂せ粗拗松迫?,看到楊得志懷有將才,便提拔他當了團長。1936年楊得志調任紅一師副師長,師長陳賡開玩笑地說:“老楊,我看你文質彬彬,像教書先生,當年尋淮洲那小子是怎么發(fā)現(xiàn)你會打仗的?”彭雪楓在旁補充:“原因很簡單,尋淮洲是大鬼精,楊得志是小鬼精,兩個人都‘鬼得很呢!”就連粟裕也在尋淮洲的領導下工作過,擔任尋淮洲的參謀長。粟?;貞洠瑢せ粗奘且幻诟锩鼞?zhàn)爭中成長起來的優(yōu)秀軍事指揮員——不僅艱苦樸素、機智靈活,還在戰(zhàn)爭中從不退縮、奮勇向前。
率紅七軍團先遣抗日
在毛澤東、朱德的領導下,中央紅軍挫敗了國民黨軍隊連續(xù)四次“圍剿”??墒堑搅?933年,博古、李德等掌握了紅軍指揮權。他們的“左”傾錯誤領導,使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作戰(zhàn)中節(jié)節(jié)敗退,中央蘇區(qū)形勢十分險惡。為了擺脫困局,1934年7月初,中革軍委在瑞金召見尋淮洲等紅七軍團領導人,決定由紅七軍團部暨紅十九師改編成北上抗日先遣隊,稍作休整補充,向閩浙贛皖邊地區(qū)挺進。朱德后來回憶,當時我軍的主要戰(zhàn)略意圖是派先遣隊做個引子,以聲東擊西的方式掩護紅軍主力從中央蘇區(qū)向西南方向退卻。當時尋淮洲為軍團長、粟裕為參謀長、劉英為政治部主任,卻都沒有實權。實權掌握在中央代表曾洪易和政委樂少華兩人手中,而曾洪易作為“監(jiān)軍”是派來貫徹王明“左”傾錯誤指示的。
紅七軍團的行動雖為北上先遣抗日,但實際上是深入到國民黨深遠后方,進行廣大的游擊活動,在國民黨最易受威脅的地方,建立新的蘇維埃根據(jù)地。紅七軍團于7月6日夜從瑞金出發(fā),成為萬里長征第一縷紅飄帶??墒?,這支6000余人的部隊,非戰(zhàn)斗人員就達2000人,不僅槍支彈藥非常缺,攜帶了160萬份宣傳品,還背著共500余擔后勤物資,影響了機動作戰(zhàn)。閩浙贛皖地區(qū)是國民黨統(tǒng)治的心臟地區(qū),紅七軍團的任務之艱巨可想而知。
1934年7月,羅炳輝指揮紅九軍團掩護紅七軍團渡過閩江。紅七軍團遠離根據(jù)地,一路征戰(zhàn),先后打下大田縣,攻克樟湖坂、水口等地,一度攻入福州西北近郊。接著部隊向浙皖贛邊進發(fā),在常山擊退敵浙江保安縱隊蔣志英率領的兩個團,再揮師向西,在安徽分水縣擊潰蔣介石嫡系部隊王耀武補充旅。途中,紅七軍團在古田縣水口鎮(zhèn)召開的八一紀念大會,公開亮出“中國工農(nóng)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的旗號,呼吁組建全中國民眾的反日武裝,促成全中國民眾團結反日,用全部的力量打倒日本與一切帝國主義!為表揚紅七軍團的卓越功績,中革軍委給尋淮洲頒發(fā)二等紅星軍功章一枚。
正當尋淮洲部打得順手時,上級命令紅七軍團立即與紅十軍會合,創(chuàng)建浙皖贛邊新蘇區(qū)。由于中央紅軍主力已離開江西,踏上萬里長征之路,為了統(tǒng)一領導,軍委決定留下項英等組建中央軍區(qū),電令閩浙贛軍區(qū)接受中央軍區(qū)領導,并決定由方志敏、劉疇西、樂少華、聶洪鈞、劉英五人組成閩浙贛省軍政委員會,以方志敏為主席。1934年11月,紅七軍團并入紅十軍團,劉疇西為軍團長、樂少華任政委。紅七軍團因連續(xù)作戰(zhàn),損失嚴重,剩余不到2000人,縮編為一個主力師。尋淮洲改任紅十軍團第十九師師長,與粟裕一起被排斥在領導核心之外。至此,紅七軍團已無番號。
1934年12月,連同國民黨俞濟時部在內的“追剿隊”共20萬兵力,緊盯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專事追繳”。敵軍兵力是紅十軍團兵力的20余倍,且有飛機轟炸配合。可是,黃埔軍校畢業(yè)的軍團長劉疇西小看了敵方實力。他獲悉其他敵軍距離尚遠,只有敵王耀武的補充第一旅和浙江保安縱隊一部孤軍突進,便決定在皖南黃山東麓的烏泥關至譚家橋段公路兩側設置埋伏,想趁敵軍立足未穩(wěn)打其先頭部隊,擾亂“追剿”部署。劉疇西利用有利地形伏擊王耀武旅的決策有其正確性,因為一個多月前王耀武這個旅還被尋淮洲部打敗過,紅軍有決勝的把握。然而,這次紅十軍團遭遇到災難性重創(chuàng),釀成史上有名的譚家橋慘敗。
具體作戰(zhàn)過程是這樣的:1934年12月13日,紅軍在譚家橋公路兩側設伏,擺成口袋陣。14日上午,敵補充第一旅進入伏擊地帶,紅十軍團立即發(fā)起突襲。敵人如驚弓之鳥,敵第二團被打得措手不及,團長受重傷,陷入一片混亂。開始時戰(zhàn)場上的形勢還好,但紅十九師除了以一個連控制烏泥關制高點以外,未能將主力擺到烏泥關以北,而是擺到烏泥關以南去了。烏泥關以南是懸崖陡壁,兵力難以展開。敵人調整部署,集中力量進攻戰(zhàn)斗力較弱的紅二十、二十一師。兩師盡管奮勇反擊,卻因不擅長正規(guī)作戰(zhàn),很快顯露出疲態(tài)。戰(zhàn)斗力較強的紅十九師增援不及,以致這兩個師的陣地被敵人沖垮。接著,烏泥關制高點也被敵人奪去,集中兵力和炮火壓制紅軍。此役本來敵我兵力相當,敵有優(yōu)勢裝備,我占有利地形,終因指揮失誤,以致慘敗。
鑒于紅軍陷入被動挨打的局面,尋淮洲不得不指揮紅十九師對敵人猛烈攻擊。他親自端起機槍,率隊沖鋒,奪回了烏泥關制高點。王耀武在望遠鏡中看到尋淮洲身先士卒沖在最前面,不禁稱贊“是員虎將”。惡戰(zhàn)中尋淮洲腹部被開花彈擊中,他不顧傷勢繼續(xù)指揮戰(zhàn)斗,鮮血灑了一地,被緊急送往戰(zhàn)地醫(yī)院治療。由于傷勢過重,失血過多,最終犧牲,年僅22歲。當時軍中物資緊缺,尋淮洲的遺體只能就地安葬。尋淮洲犧牲的第二天,王耀武派一個營來尋找他的遺體,甚至把他的頭顱割去向上級邀功請賞。
后來,許多專家剖析譚家橋之戰(zhàn)失敗的原因,認為主要是軍事主官指揮不當,沒有將兵力部署到位,沒有利用好設伏的地形,沒有發(fā)揮好火力且各部之間沒有互相配合;加之紅軍過早發(fā)動攻勢,暴露了目標。當時方志敏是名義上的軍團最高領導,卻沒有軍事指揮權;粟裕只是參謀長,還不能左右戰(zhàn)局;而尋淮洲被降職為師長,只有局部的指揮權。軍團的作戰(zhàn)方案是用紅二十、二十一師伏擊敵軍,而戰(zhàn)斗力強的紅十九師卻留做預備隊。結果紅二十師守不住烏泥關,而尋淮洲的紅十九師回援不及,并被敵軍搶去制高點。敵軍集中兵力從紅十軍團各師接合部突破,迅速將紅軍擊潰。盡管尋淮洲拼命奪回陣地,但他中彈倒下,使最能打的紅十九師的戰(zhàn)斗力打折。方志敏見無法擊破王耀武旅,而后續(xù)的敵人各部又陸續(xù)趕到,于是決定撤退。譚家橋一戰(zhàn)使紅十軍團損兵折將,軍團政委樂少華、政治部主任劉英等多名師以上干部負傷,十九師師長尋淮洲和紅二十師八十七團團長黃英特陣亡。作戰(zhàn)失利使紅十軍團的境遇更加惡化,徘徊一個多月之后進入懷玉山區(qū),又被敵人以14個團的兵力包圍。至1935年1月29日,紅十軍團彈盡糧絕,指戰(zhàn)員犧牲慘重,劉疇西、方志敏、王如癡、胡天桃等被俘,只有粟裕、劉英等率少部分人成功突圍。
對于尋淮洲來說,雖然“出師未捷身先死”,一生只有短暫的22年,卻在中國革命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一頁。方志敏在囚室中寫的《我從事革命斗爭的略述》,給予尋淮洲很高的評價:“十九師師長尋淮洲同志,因傷重犧牲了!他是紅軍中一個很好的指揮員,他指揮七軍團,在兩年之間,打了許多有名的勝仗,繳獲敵槍六千余枝,輕重機槍三百余架,并繳到大炮幾十門?!?938年5月,新四軍第一支隊司令員陳毅率部途經(jīng)茂林,帶領部隊為尋淮洲掃墓。陳毅還為尋淮洲立碑,并起草碑文:“尋同志為紅軍青年將校,以游擊戰(zhàn)斗著稱,畢生為革命利益奮斗到底,在足為抗日戰(zhàn)士之楷模。”戰(zhàn)友們對尋淮洲有無限追思。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可歌可泣的事跡,寫下“血染東南半壁紅”的悲壯歷史,后人將永遠憑吊。
(作者系中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