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仕俊
自古民以食為天,一談起吃席的故事,大家腦海里可能瞬間浮現(xiàn)出無數(shù)名場面。
當然,在我們交流吃席名場面和席間故事時,可能未曾留意一種重要的語言現(xiàn)象,為什么叫“吃席”?咱吃的不是“飯”嗎?進而還會追問,“吃席”這一提法是何緣故呢?這類古語又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經(jīng)歷了何種流變?
浙江省博物館收藏著100多件河姆渡遺址出土的葦席,大的葦席面積超過1 平方米,距今已有6000年之久。古人的吃住、祭祀、娛樂,都是從這一張葦席展開。
在西周時期,禮制成為重要的社會法則,禮更是寓于諸物的使用過程中,席子的“排面兒”也有別以往,數(shù)量、大小、紋飾、陳設(shè)位置都顯示著身份等級,昭示著社會地位?!抖Y記》里稱,“天子之席五重,諸侯三重,大夫再重”??梢?,不同等級不僅用席層數(shù)有所不同,每層席的紋飾也各有差異。
之后,筵席制度發(fā)展逐漸完備,“筵席”與“吃席”也就順理成章地出現(xiàn)?!绑邸睘殇佋诘紫碌拈L席,而“席”則置于“筵”上,依人數(shù)而設(shè)。不僅“民以食為天”,官也有“兩張口”,諸公落座不可能只談?wù)?,也要談穿衣、吃飯,《禮記·禮運》更是點明了“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坐席”也就理所當然地變成了“吃席”。
隋唐之際,隨著桌子的出現(xiàn),宴飲也就能“上得了(桌)臺面”,叫法更是產(chǎn)生變化,如潮汕人辦席就成為“辦桌”,吃席自然也稱為“食桌”。
“吃席”這類古語的沿用并非個別現(xiàn)象。我國歷史悠久,各地文化博大精深,而這些古語就活在很多地區(qū)人民的口耳之間,即各地的方言之中。這一神奇的文化現(xiàn)象,傳承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具有綿延千載而不絕的強大生命力。
除了“吃席”,有關(guān)“吃飯”的古語早已大量存在于大江南北的方言里?!俺浴北旧碓诠耪Z里還叫“咥”“啖”。
在軒轅黃帝部落發(fā)祥地——現(xiàn)甘肅省的慶陽市,當?shù)胤窖裕☉c陽話)便將“吃”說成“咥”,即“咥飯”;在“碳水之都”西安,當?shù)厝艘策@么說。
當然,吃飯也得“趁熱”,對此陜西人表示,“熱”得“聞”一下。陜西話講“聞熱吃”,“聞”就是“趁”的意思,即“趁熱吃”。
大家用完飯一般會說“吃完了”,而陜西話與河南話則可能會說“吃畢了”或“吃畢咧”。普通話里大多將“完畢”連用,或單取“完”字,“畢”很少搭配使用,但在古語中則不然。杜牧洋洋灑灑寫下的《阿房宮賦》里,亦有“六王畢,四海一”之句為證。由此可見,陜西、河南的朋友真是開口就有“古人之風”。
吃飯也不總是令人舒服的,有時候吃了生冷的食物,可能帶來惡心、干嘔的感覺。在關(guān)中方言里,就會將這種感覺稱為“打噦(rua)”,也就是網(wǎng)絡(luò)上一度流行的“噦(惡)心”的意思。而吃東西可能帶來的另一種不適——打嗝,關(guān)中方言里則稱“打噫”?!班妗笔菙M聲詞,在李白《蜀道難》的開篇就有“噫吁嚱”這種擬聲感嘆。
古語是別于今語的存在,方言對標的則是普通話。古語能夠活在方言里,證明其具備的強大生命力。只要我們留心一瞥,就會發(fā)現(xiàn)今天口耳之間的古語確實很多。
古語的方言不僅有趣,還很美,甚至能夠打破各地方言的刻板印象?!罢匆掠麧裥踊ㄓ辍钡慕蠠熡曛校谒拇ㄅ笥芽诶?,可能被叫“雨飛飛兒”。如此詩意的叫法,實則來自《詩經(jīng)·采薇》所說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就是描述毛毛雨之細小的情狀。
而在頗接地氣的河南方言里,船槳被叫作“棹板”,這個“棹”字就很雅。蘇軾泛舟游于赤壁之上,即興而作《赤壁賦》,有“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之句。此外,河南話里還有“這ciang”“那ciang”的說法,實際上是“這廂”“那廂”,指“這邊”“那邊”,即戲文里常說的“小女子這廂有禮了”。
古語的傳播主要通過人員流動,而不同方言里的同一或相近古語,可能就是探索人口遷徙、民族融合、區(qū)域社會變化與歷史進程發(fā)展的重要線索。
如在陜西寶雞一帶,人們習慣把“豬”叫“只”,實則可寫為“彘”。這一叫法在相隔數(shù)省的浙江溫州泰順一帶,吳語方言莒江話里亦有存續(xù)?!俄n非子·外儲說左上》里稱“故明主表信,如曾子殺彘也”,可見在著名的曾子殺豬故事里,豬就被稱為“彘”。而殺了豬會有“豬血”,但老南京人不興說“血”,管“豬血”叫“豬衁”,進而將“血”類的都叫“衁”,“雞”有“雞衁”,鴨有“鴨衁”。南方多地的方言都將“血”稱為“衁”,這一現(xiàn)象實際上反映著方言的地域性與流動性,值得再仔細琢磨。
“世事洞明皆學問?!敝袊恼Z言文化蘊藏著豐富的底蘊,了解它們,走近它們,也是體味生活、享受生活的一種方式,按關(guān)中方言說“嫽得太”。這里的“嫽”,即“美好”的意思。揚子云的《方言》直接解釋道:“嫽,好也。青徐海岱之間或謂之嫽?!笨梢姽耪Z俯拾皆是。
要解鎖更多方言里古語文化,不僅要從紙上得來,還需游歷于祖國大好河山,與各地各族朋友相互交流。
(摘自《新安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