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書志
五伯父,叫張佩申,住在瀏陽河邊的株樹山,種了一輩子田。
株樹山雖號稱為“山”,實(shí)際上是一個較周圍稍高的土堆,“山”邊花元港的水在此匯入瀏陽河?;ㄔ凼菫g陽河?xùn)|一條名不見經(jīng)傳的溪水小港,寬不過丈余,深不過數(shù)尺。然而,它是南接鹿芝嶺、仙人市,北通?梨市的鄉(xiāng)間小道上的聯(lián)結(jié)點(diǎn)。每天,小道兩邊十多個村組的村民都要經(jīng)過這里。
五伯父每天忙里偷閑,朝看婦孺老者提著雞婆鴨蛋上坡又下坡小心翼翼摸過花元橋到?梨市銷售,暮看他們換了油鹽南雜百貨返回?;ㄔ獦蛎麨椤皹颉?,實(shí)際上是兩根長長的雜木條綁在一起搭在兩岸的巖壁上,雖是雙木橋,但沒有扶手欄桿,走在橋上顫巍巍。每逢漲水季節(jié),橋被洪水托起,多少婦女兒童掉在水中成冤鬼。我的五伯父水性好,只要聽見有人喊“救命”,立馬丟下手中活,三步并作兩步,跳入咆哮的水中,奪回一條條生命。有的被救者當(dāng)即跪下重重磕三個響頭,感謝五伯父的大恩大德。有的被救者每逢年節(jié),攜帶鹽鴨蛋、涼薯、芋頭等農(nóng)副產(chǎn)品來感謝,五伯父總是予以拒絕,說:“施恩莫圖報(bào)。禮不能收,我領(lǐng)了你們的情?!?/p>
花元港雖不寬,但每到漲水季節(jié)帶來的危害,五伯父也深有體會,因?yàn)樗淖≌吞锿辆褪潜换ㄔ鄯指糸_了。有一次,身強(qiáng)力壯的五伯媽挑擔(dān)稻草回家,突遇山洪暴發(fā),急流淹沒木橋,她不慎掉到橋下。幸虧五伯父及時趕來,五伯媽才未被“水鬼”擄去。以做善事為樂的五伯父發(fā)誓要修一座石橋,既方便自己,也方便鄰里和四鄉(xiāng)八里的村民。
五伯父倡議修石橋,很多人響應(yīng),紛紛捐資出力。尤其是我父親張佩秋和張佩生、張佩云二位伯伯,因?yàn)樗麄兊奶锿烈苍诟勰沁?。還有住在未嫁橋,被人稱作“謝五麻石”的謝五叔謝正華,也舉雙手贊成,他的丈母娘和結(jié)婚后的千金也住在港那邊。謝五叔是當(dāng)?shù)赜忻睦鲜?,他說:“作田我比不上你們‘田秀才,架橋我比你們內(nèi)行?!?/p>
石橋如何修,選什么石料,造什么橋型,橋兩邊如何安裝護(hù)欄等,五伯父想了很多。他讀書不多,卻繪了一張草圖,供謝五叔參考。但在選址的問題上眾人頗有爭議,大多數(shù)贊成在木橋原址上修石橋,不占地,又省工。五伯父不贊成。他說,從長遠(yuǎn)著想,要給小道的路徑“截彎取直”,又要考慮過橋時不再下坡又爬坡,提議選在花元港兩邊較為平直的一處地方建橋,可是要占用佩生大伯幾分菜土。佩生大伯很慷慨地說:“你們捐資又出力,我獻(xiàn)出幾分土有什么要緊?!?/p>
眾人拾柴火焰高,花元港邊熱火朝天,抬石料,鏨刻條石,和石灰,扎木架,砌橋墩……一個星期之后,一座長六尺、寬三尺的單孔石拱橋飛架在花元港。
可是,在石橋即將竣工之際,晚上在家里鏨刻石塊、白天堅(jiān)持抬石料的五伯父突然暈倒在地。他清醒之后,湯水不能進(jìn)。我和他的兄弟們及謝五叔守候在他身旁。五伯父知道自己不行了,拜托大家繼續(xù)把橋修好,并為自己安排后事。
他斷斷續(xù)續(xù)地說:“我死后,將我埋葬在港堤下,讓我的尸骨與港堤同在?!彼D(zhuǎn)向我,說:“墳?zāi)箾]有,也不要立墓碑了。我早年為自己準(zhǔn)備了做墓碑的石料,是從丁字灣買來的,我已經(jīng)把它鏨得平平正正,你們把它安放到橋上最需要的位置。修橋能渡千萬人,我愿做最后的貢獻(xiàn)。”我模糊了雙眼,含著眼淚說:“很好!請您放心,我一定照辦!唐時白居易知杭州,為民修堤,沒有立碑;宋時蘇東坡知杭州,又為民修堤,也沒有立碑。然而白堤、蘇堤之名,從古傳到今。您在世時和大家一道修了石橋,死后,墳?zāi)共徽纪?,墓碑獻(xiàn)出,和其他條石鋪在橋面上,讓千人踏過,護(hù)衛(wèi)人車安全,這是最好的碑?!蔽宀割h首,安然地閉上了眼睛。
當(dāng)時,是1957年7月。
石橋落成,我沒有寫碑文,只寫了四句詩:“花元港窄且又深,多少婦幼落水中。今日石橋連兩岸,無不懷念五公公?!薄拔骞保仁侵肝宀?,又是指修石橋的五位老人,即張佩生、張佩云、張佩申、張佩秋和謝正華。六七十年過去了,鄉(xiāng)間小道已蝶變成康莊大道,雄偉的大石橋取代了昔日的那座小石橋,但有不少老人還時常說起五公公修小石橋的往事。(題圖為2005年新建的花元橋,又名敢勝橋)
編輯/趙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