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錚? 張珺敏? 賈靖湉
摘要:[目的/意義]延安戲劇是紅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集成載體,有效把握延安戲劇研究主題的發(fā)展脈絡和演化趨勢,對于賡續(xù)紅色文脈、弘揚優(yōu)秀文化具有重要意義。[方法/過程]引入文藝理論與文獻計量等多元研究方法,選取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期刊和中國核心期刊要目總攬期刊作為數(shù)據來源,通過文藝學考據、可視化分析、關鍵詞共現(xiàn)、數(shù)據建模等方法分析延安戲劇研究現(xiàn)狀。[結果/結論]利用知識圖譜技術梳理延安戲劇研究的研究熱點與研究趨勢,為紅色文脈傳承提供學術支撐。
關鍵詞:紅色文化;紅色文獻;知識圖譜;延安戲劇
分類號:I209
引用格式:楊馥寧, 王錚, 張珺敏, 等. 基于知識圖譜的“延安戲劇”研究進展分析[J/OL]. 知識管理論壇, 2023, 8(6): 526-539[引用日期]. http://www.kmf.ac.cn/p/369/.
1? 研究背景
1.1? 紅色文化資源的價值挖掘受到重視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紅色文化是中華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1],反映了黨與人民群眾對理想信念的追求、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承載著革命、建設、改革開放的歷史與記憶,也是與社會進步和發(fā)展相適應的社會意識,注定成為引領社會主義發(fā)展的核心和主旋律文化[2]。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的獨特基因[3],是激勵和指引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道路上不畏險阻、攻堅奮斗的寶貴精神財富和強大精神動力[4]。從紅色文化中汲取優(yōu)秀的精神內涵并在全社會發(fā)揚推廣,不僅有助于增強社會凝聚力與人民向心力,而且可以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供堅實助力[5-6]。
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紅色文化的精神引領與價值引導作用,特別注重紅色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指出“紅色文化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之源, 我們要充分發(fā)揮紅色文化的引導力、教育力與戰(zhàn)斗力,深入開展紅色文化宣傳教育活動, 推動紅色基因代代相傳”[7],強調“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tǒng)發(fā)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 [8]。
1.2? 延安戲劇兼具紅色文化資源屬性和紅色文獻屬性
延安戲劇作為延安時期紅色文化的典型樣態(tài)和標識,其發(fā)展勃興過程不光體現(xiàn)了文藝與革命意識形態(tài)交織共生的過程,更表現(xiàn)了戲劇藝術在特殊歷史階段從民間走向大眾化和民族化的發(fā)展軌跡,同時兼具有文化資源屬性和紅色文獻屬性。
紅色文化資源是紅色文化的載體,最初多指具有可見形態(tài)、具有典型意義的革命舊址、舊物和革命歷史事跡[9],后來其含義逐漸擴大,紅色文獻也被視為重要的紅色資源類型[10]。也有學者將狹義的紅色文化界定為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成立至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由中國共產黨機關或各根據地出版發(fā)行的各種文獻資料[11]。而紅色文獻有著多種范圍的表述,并且概念也在不斷完善[12],劉一鳴等從紅色文獻的內容和體裁角度,特別將“廣大文藝工作者創(chuàng)造的文學和藝術作品”與“思想、理論、政策性文獻”“生產生活類文獻”一同納入到紅色文獻的范疇[13]。
依據上述定義,延安戲劇的獨特價值一方面在于其作為紅色文化資源的活態(tài)性。戲劇表演是活態(tài)藝術[14],發(fā)掘延安戲劇的活態(tài)性對于“講活”紅色故事,讓人們對紅色故事“愛聽”“能傳”具有重要價值,便于對紅色文化的深度開發(fā)和持續(xù)藝術創(chuàng)作[15]。同時,圍繞延安戲劇又產生了相當數(shù)量的檔案資料、手稿、日記、書信、年譜、宣傳材料、影音資料、相關人物、相關事件、場地空間等,極大地豐富了這一主題下紅色文化資源的內涵,能夠同時體現(xiàn)出紅色文化的物質、制度和精神多面維度[11]。另一方面,戲劇又直接表現(xiàn)為劇本文本,具有文獻屬性,因此延安戲劇也帶有典型的紅色文獻屬性。依據《中國圖書館分類法》,戲劇劇本、腳本被劃分到I大類(文學)下,本身就體現(xiàn)了其文字、文本和文獻屬性。游海華在《紅色文化概念再探》中特別將解放區(qū)出版的文藝作品和文學創(chuàng)作等作為紅色文化的重要體現(xiàn)[11]。
1.3? 延安戲劇的紅色文化價值亟需挖掘
戲劇是建構話語和敘事體系的重要藝術形式,戲劇以舞臺為中心,通過戲劇敘事講述時代故事、啟發(fā)民眾心智、形塑民族精神并最終形成民族文化和信仰。2022年10月16日,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做了題為《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的重要報告,報告中明確指出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xiàn)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用戲劇藝術講好中國故事、傳遞中國聲音成為紅色文化研究不可推卸的時代使命。
2? 問題提出
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賡續(xù)紅色文脈、弘揚社會主義優(yōu)秀文化的時代背景下,對延安戲劇研究成果的整理和分析是溯源延安戲劇生產的多元背景、研究延安戲劇大眾化和民族化過程的有效路徑,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目前,對延安戲劇研究成果的整理分析大多出現(xiàn)在學術論文的綜述部分,側重從文藝學方向開展研究,缺乏用科學的方法對其發(fā)展脈絡和完整研究圖譜進行深入分析,筆者采用文藝理論與文獻計量等多元研究方法,選取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期刊和中國核心期刊要目總攬期刊作為數(shù)據來源,運用文藝學考據、知識圖譜分析、關鍵詞共現(xiàn)、數(shù)據建模等方法梳理延安戲劇研究成果時段分布及研究熱點分布特點,為以后的延安戲劇研究繪制系統(tǒng)全面的知識圖譜和科學依據,為跨學科開展戲劇學研究提供實踐經驗和現(xiàn)實路徑。
3? 研究回顧
3.1? 關于紅色文化的相關研究回顧
在中國知網以“紅色文化”為主題詞,在來源類型中選擇“核心期刊”與“CSSCI”,檢索截止時間為2023年11月,共獲得2 197篇文獻,其中最早的文獻發(fā)表于2004年,文獻數(shù)量總體呈上升趨勢。2004—2020年文獻數(shù)量變化平穩(wěn),2020年后出現(xiàn)了顯著增加。
從學科及主題的分布來看,涉及思想政治教育、新聞與傳媒、圖書情報等學科,且各學科關注的主題不同。思政領域對紅色文化的關注度最高,文獻數(shù)量占一半以上,大多聚焦于紅色文化育人、紅色基因傳承、紅色文化開發(fā)。有大量學者研究紅色文化融入高校課程的理論意義[16]與實現(xiàn)路徑[17];也有學者關注紅色基因的傳承賡續(xù)[18]以及其融入社會治理的實踐機制[19];部分學者從文旅融合的角度研究紅色文化資源的活化利用[20],探討其經濟效應[21]。新聞與傳媒領域主要關注新時期紅色文化傳播路徑與策略,提倡利用新技術創(chuàng)新傳播方法,如依托數(shù)字化[22]、融媒體[23]等信息技術傳播紅色文化。圖書情報領域自2020年開始,相關文獻數(shù)量顯著增加,主要主題是紅色文獻的價值研究以及開發(fā)利用。價值研究聚焦于紅色文獻對于弘揚紅色文化[24]、圖書館閱讀推廣[25]、文旅融合[26]方面的價值;紅色文獻的開發(fā)利用研究集中于閱讀推廣方面,具體以紅色文獻閱讀推廣的現(xiàn)實意義[27]以及實現(xiàn)路徑[28]為主。
由此可知,當前的紅色文化研究融貫學科、內容廣泛,但同時存在一些問題。首先,內容泛化。大量文章以說理性文字描述為主,缺乏實證研究基礎,論述停留在表面層次,深度和廣度有所欠缺且出現(xiàn)同質化現(xiàn)象。其次,大多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局限于描述性觀察,研究方法單一且缺乏客觀數(shù)據,使得研究成果缺少支撐。因此,未來研究應注意定性與定量方法的融合。當前圖情領域已經出現(xiàn)使用信息計量分析紅色文化資源的研究,劉竟[29]等通過構建本體和知識圖譜,實現(xiàn)黨史主題美術作品知識單元的細粒度分析和立體化關聯(lián),為紅色文化資源的語義化組織和數(shù)字人文應用奠定基礎。但此類定量研究的數(shù)量仍然較少。
3.2? 關于延安戲劇的相關研究回顧
截至目前,對延安戲劇的研究主要包括學術專著、館藏建設、期刊論文等類型。延安戲劇的學術專著側重從史料方面進行梳理和再建構,其中王培元所著的《延安魯藝風云錄》、艾克恩主編的《延安文藝史》、朱鴻召所著的《延安文藝繁華錄》、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有限公司出版的17冊的匯編叢書《紅色延安口述――歷史》、太白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共計60冊的《延安文藝檔案》大型文獻檔案叢書等從不同的維度重新整理、挖掘了延安戲劇的歷史資料,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21世紀延安戲劇研究的史料研究還有一個突出的亮點,就是相關博物館和紀念館的建設。2019年建成的延安文藝紀念館是延安時期革命文藝重要的研究中心和資料中心,紀念館以延安文藝發(fā)展的時間為序,全面詳盡地展出了延安時期文藝生產相關的大量文獻資料和革命文物,其專門開辟的延安戲劇版塊以戲劇創(chuàng)作與演出―中外名劇演出―戲劇節(jié)演出活動等為單元,再現(xiàn)了延安戲劇生產的發(fā)展軌跡,是新時期文藝工作者學習研究的重要基地。陜西省圖書館利用信息技術建設了專題數(shù)據庫,其中“陜甘寧邊區(qū)紅色記憶”多媒體數(shù)據庫、“陜甘寧邊區(qū)紅色記憶”人物庫、“陜甘寧邊區(qū)紅色記憶”事件庫、“陜甘寧紅色記憶”延安精神庫、“陜甘寧邊區(qū)紅色記憶”研究文獻庫等多個數(shù)據庫中保存了大量延安戲劇的視頻、圖片和文獻資料。
21世紀以來,關于延安戲劇研究的期刊論文發(fā)表數(shù)量龐大,這些期刊論文能夠直觀、客觀地體現(xiàn)學術界的研究趨勢和研究熱點,對期刊論文的分析、對把握現(xiàn)階段的研究方向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筆者重點對21世紀以來的延安戲劇期刊論文成果進行科學分析,作為此主題研究的重要補充資料。
4? 研究方法
傳統(tǒng)的學術論文分析一般是在數(shù)據庫基礎上用搜索關鍵詞的方式來遴選文獻資料,并對選中的文獻進行分析闡釋。隨著文獻計量學和統(tǒng)計學的興起,這種傳統(tǒng)的文獻綜述方法逐漸趨于科學化,研究者可以通過使用數(shù)據定量和統(tǒng)計分析的方式對所研究學科領域的現(xiàn)狀、熱點、甚至未來的研究趨勢進行統(tǒng)計預測,為人文社科領域學術研究的客觀化、精準化提供全新的研究路徑。為了更客觀地對延安戲劇的研究現(xiàn)狀進行分析和闡釋,筆者采用文獻計量學、內容分析法以及知識圖譜分析等方法,從多個角度和維度分析研究時間圖譜、研究者地域分布圖譜、期刊已發(fā)表文獻圖譜、關鍵詞矩陣呈現(xiàn)等方面,全面展示該主題研究的發(fā)展脈絡與知識結構。在已有研究中,劉竟等關注紅色文化資源的知識圖譜構建[29],郭嘉欣研究紅色文化資源知識圖譜構建[30],陳剛等基于CiteSpace的可視化圖譜分析紅色文化資源研究的熱點、前沿及趨勢[31],這些研究為本研究的設計和開展提供了參考借鑒。
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簡稱CSSCI)和中國核心期刊要目總攬(簡稱“北大核心”)收錄了國內最具影響力和權威性的中文核心學術期刊,能夠反映代表國內學術研究的最高水平。筆者選取中國知網(CNKI)作為數(shù)據來源,分別以“延安戲劇”“延安秧歌”“延安歌劇”“延安平劇”以及“白毛女”“血淚仇”等20余個下位類概念名稱作為檢索詞,在檢索過程中,根據檢索結果對檢索詞和檢索策略進行動態(tài)調整,最后對檢索結果進行匯總,以此積累形成反映“延安文藝”主題的學術成果匯總,作為樣本分析對象,檢索時間范圍限定為2000—2022年。為兼顧查全率和查準率,對檢索結果逐一驗證,排除誤檢文獻,最終得到“延安戲劇”研究主題核心期刊論文493篇。
5? 研究發(fā)現(xiàn)
5.1? 時間圖譜框架
為了更加直觀地呈現(xiàn)延安戲劇研究的時間分布情況,筆者用時間分布圖譜的方法展示從2000年至2022年延安戲劇研究的成果數(shù)量分布情況,這20余年的研究大致可以劃分為以下3個時期:
穩(wěn)定發(fā)展時期(2001—2005年):這一時期的延安戲劇研究受到王瑤重寫文學史思潮的影響,研究內容主要以對延安戲劇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的回憶考據為主。簡樸的回望系列《紀念延安平劇研究院成立60周年 延安覽勝》《回延安尋根》《回顧與展望紀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fā)表六十周年》和王一達的延安平劇院考據系列影響頗大,除此之外學界普遍關注延安戲劇對民間形式的借鑒和改造[32]、延安戲劇中民族形式的形成方式[33]等熱點問題。
快速發(fā)展時期(2006—2012年):這7年關于延安戲劇研究的成果產出路徑明顯增多。2006年11月10日召開了中國文聯(lián)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作協(xié)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此次大會上,胡錦濤明確提出文藝工作者要在堅持文藝為人民服務的基礎上大力發(fā)展創(chuàng)新文化“大力弘揚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和五四運動以來形成的革命文化傳統(tǒng)。”2006年后許多文藝工作者將工作重心放到了傳統(tǒng)文化和革命文化研究,出現(xiàn)了一大批優(yōu)秀的延安戲劇研究成果。
以有陜北秧歌研究傳統(tǒng)的《北京體育大學學報》為例,在2009—2012年多次刊發(fā)陜北秧歌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的相關聯(lián)論文(如楊建設2012年發(fā)表論文《陜北秧歌發(fā)展與中國社會文化變遷研究》、許良2009年發(fā)表論文《陜北秧歌沿革的文化意蘊》等),討論了作為革命文化的陜北秧歌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除此之外,文藝工作者創(chuàng)新性地開展了對延安戲劇的傳播學研究,2008年西安交通大學中文系的楊琳在《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刊發(fā)論文《重構民間性與大眾化:延安時期秧歌劇的革新及傳播》,2010年蘇州大學的谷鵬在《當代作家評論》發(fā)表論文《<白毛女>傳播的受眾分析》,2012年武漢理工大學人文學院的鮑煥然在《四川戲劇》發(fā)表文章《群體傳播:從延安戲劇運動到“文革”樣板戲》等,開辟了延安戲劇與傳播學融合研究的全新學術領域。傳統(tǒng)的戲劇史料、知識分子[34]、毛澤東思想在延安戲劇中的多維度體現(xiàn)、集體創(chuàng)作、民間倫理、秧歌劇創(chuàng)作革新與傳播[35]等研究呈現(xiàn)出多元多面的發(fā)展態(tài)勢。2006年也是《白毛女》歌劇創(chuàng)作60周年,我國各地舉辦了一系列的紀念活動,學術界也涌現(xiàn)了一批對《白毛女》的深度研究成果,包括《白毛女》的藝術探險[36]、《白毛女》的演出史研究[37]、民間話語、知識分子話語、現(xiàn)代與傳統(tǒng)之間的關系等,《白毛女》的研究熱度從2006年以后一直持續(xù)到2012年。隨著2012年《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70周年的到來,該階段的研究進入快速發(fā)展階段,知識產出能力呈現(xiàn)出爆炸式增長的態(tài)勢。
多元發(fā)展時期(2013年至今):2013年至今對延安戲劇的研究總體趨于穩(wěn)定,在保持較高研究熱度的基礎上有一定的波動,研究方向更加多元,交叉融合性也得到強化。在2014年10月15日召開的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強調要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基礎上,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并特別指出要重視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作為體現(xiàn)中國精神和中國力量的典型代表,延安戲劇研究仍舊保持了較高的學術產出度,其中延安戲劇與民間文化研究、延安戲劇的地域傳播研究較上個時期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秧歌劇、傳統(tǒng)戲劇改革、演員主體研究[38]、戲劇中的身份認同[39]等方面逐漸成為新的研究趨勢。在這一時期,隨著2015年由文化部主辦的紀念歌劇《白毛女》首演70周年座談會在北京舉行,在該年出現(xiàn)了一個“以七十70年再回首”為主題的《白毛女》研究高潮,受孟遠等學者影響,這一階段的研究者進一步討論了該作品的經典價值、當代意義以及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文藝創(chuàng)作的成功經驗,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成果有高娟敏的論文《越是民族的 越是世界的——談芭蕾舞劇<白毛女>的藝術價值》[40]、李煥征的《愛情、復仇與革命——論電影<白毛女>的文化密碼及其正典化敘事》[41]、中國藝術研究院李松睿的《七十年后再回首——重讀<白毛女>》[42]等。
5.2? 關鍵詞共現(xiàn)圖譜分析
關鍵詞共現(xiàn)網絡是由關鍵詞和其共現(xiàn)關系形成的知識網絡,其形成與演化規(guī)律對于認識和把握科學知識產生過程、揭示研究領域的熱點主題甚至是識別學科前沿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在厘清了21世紀以來國內外延安戲劇主要研究成果時段分布的基礎上,使用圖情學技術,對這3個階段的研究成果進行關鍵詞共現(xiàn)的可視化分析,可得出近20年來國內外關于延安戲劇的研究熱點。筆者對檢索到的493篇CSSCI和北大核心論文進行關鍵詞的查重清洗,將“歌劇《白毛女》”“《白毛女》”“楊白勞”“黃世仁”合并為“《白毛女》”等,部分過程見表1。利用Netdraw軟件進行關鍵詞共現(xiàn)矩陣可視化分析之后,可以發(fā)現(xiàn)現(xiàn)階段關于延安戲劇的研究具有覆蓋面廣、交叉點多、熱點集中的特點,并得出一個相對完整的研究熱點分布情況。
在關鍵詞共現(xiàn)的可視化圖譜中(見圖2),每一個節(jié)點都表示一個特定的關鍵詞,節(jié)點越大,表示該關鍵詞出現(xiàn)的頻次越高,說明與該關鍵詞關聯(lián)的研究是目前的熱點問題,節(jié)點之間的連線就代表關鍵詞共現(xiàn)的頻次,以連線的粗細和顏色標識兩個或者多個關鍵詞之間的密切關聯(lián)性,從中得出一個相對完整的研究路徑,表2列出了出現(xiàn)頻次較高的關鍵詞節(jié)點。從圖2中可以看出,2000年以后的研究主要圍繞“白毛女”“秧歌劇”以及“延安戲劇改革”“延安文藝思想”等多個關鍵詞展開,在對些關鍵詞進行知識圖譜分布研究后,歸納了以延安戲劇生產中的“民間話語”和“政治話語”之間的關系研究、延安戲劇的文化研究、延安戲劇研究的地域化分布特征等為代表的研究新熱點。
從關鍵詞共現(xiàn)矩陣可視化分析圖譜上可以明確看出,“秧歌劇”“延安戲劇改革”“毛澤東文藝思想”“《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等熱點涉及“民間話語”與“政治話語”之間的互動關系。
“民間話語”和“政治話語”關系研究可以一直追溯到20世紀末期對延安戲劇“再解讀”的浪潮中。新世紀以后,在擺脫二元對立觀念的基礎上,學界更加關注二者在延安戲劇運動中的內生關系研究。文貴良提出,20世紀40年代延安地區(qū)興起的新秧歌運動是政治對民間改造的結果,這種改造成為當時新的文化建構的一種具體的形式,并從當下日?;⑽幕柕囊庾R形態(tài)化、集體化運作、民間方言和意識形態(tài)語詞的互相滲透[32]4個方面解讀了新秧歌運動的具體方法;黃科安指出《白毛女》生產成功的關鍵在于通過周揚所提煉的“舊社會把人逼成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人”的政治主題,一個原本有著多重語義發(fā)展可能性的民間傳說被改造成一個政治敘事,民間的話語形式成為建構政治意識形態(tài)的重要文化資源,最終通過藝術生產打造成一部婦孺皆知的紅色經典作品[43];毛巧暉提出民間立場轉化這個新概念,認為新秧歌運動作為延安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借用陜北民間秧歌的形式,但是卻通過轉換民間立場,成為政治權威話語的另一種文學表達[44];高旭東等從文體演變的角度分析了革命敘事對原生態(tài)的民間敘事的舍棄、改造和變異過程[45],提出《白毛女》的劇情、人物、主題等要素在不同的時期呈現(xiàn)出不同的結構關系、精神氣質,并通過這種變換體現(xiàn)了中國精神的時代變遷;李楊等進一步深入研究民間、政治這兩個話語體系的關聯(lián),“民間”作為政治倫理合理化和全民化的基礎,幫助政治倫理實現(xiàn)道德化,民間在此過程中也得以以隱形的方式被改造保留下來;熊慶元認為《兄妹開荒》作為延安秧歌劇運動的代表作,充分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革命政治對民間藝術的吸納與改造[46],《兄妹開荒》生產的成功在于通過重構民間儀式與政治話語的關系,使傳統(tǒng)的民間演藝具有了重要的文化和政治意義;胡一峰在中國共產黨百年文藝史的宏大視野下重新考察新秧歌運動,認為新秧歌運動中固然體現(xiàn)了政治意識形態(tài)對文藝的重新形塑,但是文藝也通過與政治的積極互動,在民族轉型的重要歷史時刻改變自我的藝術風貌,從而贏得更廣泛的藝術空間[47]。
從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在重新理解延安戲劇生產與政治關系方面,21世紀的學界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開拓了全新的研究視域,同時也帶來了一些新的問題,比如在戲劇生產與政治的關系研究中不斷深究民間話語與政治話語的關系,從而造成對戲劇生產的窄化理解,還有過度強調政治話語或民間話語在延安戲劇中的統(tǒng)攝作用,導致研究走向某一個極端。延安戲劇作為中國當代戲劇的起點,其所具有的研究價值和意義毋庸置疑,但是延安戲劇產生和發(fā)展的過程中有多種因素和歷史事件關涉其中,包括政治政黨的發(fā)展、戰(zhàn)爭的特殊背景、地緣文化的隱形表訴等都會影響延安戲劇的形成,正是如此,對延安戲劇研究不能封閉在某一個概念或者關系中,而應該是一種跨學科的綜合性研究。
5.3.2? 研究熱點二:引入延安戲劇文化研究的新思路
通過對關鍵詞共現(xiàn)矩陣進行深入分析,發(fā)現(xiàn)在傳統(tǒng)的研究熱點之外,近些年出現(xiàn)了一些新的研究思路,其中文化研究取得了較為豐富的成果。將文化研究引入到延安戲劇研究中是21世紀以來學界的一個新思路。延安戲劇獲得了來自文化學視角的關注,在新的研究視域下對象可以得到無限的擴大和延展,大量之前被漠視的邊緣化的信息因為其帶有的豐富的文化隱喻意義而進入到文藝研究的闡釋場域中,研究更加關注特定對象在社會整體生活方式中的特殊存在形式以及其與其他文化要素之間的復雜關系。以《白毛女》研究為例,21世紀以來,在傳統(tǒng)的研究熱點之外,出現(xiàn)“文化視角”“戲曲志”“晉察冀邊區(qū)”“隱伏內涵”等新的學術增長點,如圖3所示:
Figure 3? The atlas of hot spots in the study of white-haired girl
孟悅等做了較為大膽的學術創(chuàng)新和嘗試。在被收入《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論》的文章《〈白毛女〉演變的啟示——兼談“延安文藝”的歷史多質性》中,孟悅試圖以《白毛女》為切入點厘清延安文藝與其他文化之間的歷史關聯(lián),并認為《白毛女》所具有的“歷史多質性”中所包含著各種文化力量——新文化與老文化、洋文化與土文化、城市文化與鄉(xiāng)村文化之間的沖突與融合,但是由于“材料和知識積累的限制,她很遺憾地只能把考察對象限定在文本的范圍內,對文本外的其他現(xiàn)象仍缺乏深入的縱橫性的研究” [48]。陜西師范大學的李繼凱從20世紀開始就有意識地進行文化與文學形式的融合研究,他在《文化磨合與歌劇》一文中提出,《白毛女》的文本是在政治話語、民間話語和大眾話語的交纏沖突中生產出來的,在這3種話語營構出的新的文本秩序中,以話語為代表的3種文化也在不斷地發(fā)生著碰撞和磨合[49]。對3種話語形成的“文化磨合”的分析成為闡釋歌劇《白毛女》文本的全新視角?!拔幕ズ稀备拍畹奶岢鰳O大地拓寬了延安戲劇研究的廣度和深度,也為本文的研究提供全新的思路。李繼凱提出多種文化的磨合形成《白毛女》宏大的敘事基調和雅俗共賞的文藝品格,他對3種文化的界定是以政治話語、民間話語和大眾話語為邊界的,但是他所指認的民間更加趨向于以地域為載體的當?shù)匚幕到y(tǒng)。
文化研究引入到延安戲劇研究中是一個創(chuàng)新的嘗試,盡管目前已經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處于起步階段,需要與社會學、文化學等多學科進行深度融合才能取得進一步的研究成果,但是這個新的思路更新了關于延安戲劇研究的理念,有助于未來從更廣闊的角度去分析延安戲劇在多文化體系中的建構和新民主主義文化建設中起到的積極作用,為今后“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奠定學理基礎。
5.3.3? 研究熱點三:發(fā)現(xiàn)延安戲劇成果地域分布的新特征
在對延安戲劇關鍵詞共現(xiàn)矩陣進行梳理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許多熱點中都包含強烈的地域元素,這一點尤其體現(xiàn)在延安戲劇生產和傳播過程中,“晉察冀邊區(qū)”“東北解放區(qū)”“抗日根據地”等成為某一研究熱點下衍生的新研究方向。在此發(fā)現(xiàn)的基礎上,筆者利用MATLAB軟件對471篇延安戲劇研究成果進行數(shù)據統(tǒng)計,以各省、自治區(qū)的省會城市或自治區(qū)首府位置為圓心,用不同半徑的實心圓表示各省份歷年相關文獻總數(shù)量,以半徑大小標識文獻數(shù)量,取其中文獻總數(shù)相對較多的北京、陜西、江蘇和吉林4個省份作為中心,可以明顯看到這4個省份的研究成果成區(qū)域狀輻射分布,如圖4所示:
從文藝地理遷移的角度分析,延安戲劇的研究者分布與延安最主要的文藝機構延安魯迅藝術學院在各個解放區(qū)之間的遷徙發(fā)展過程有很大的關系。延安魯迅藝術學院創(chuàng)辦于1938年2月,1940年改稱為魯迅藝術文學院,該院在團結與培養(yǎng)新時代的藝術人才、構建新時期的中共文藝政策堡壘和核心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到1945年11月,該院共招收培養(yǎng)六期正式學員685人,短期進修培訓學員近千人。這些學員作為新中國文藝事業(yè)的先驅奔赴全國各地,先后在山東、晉西北、張家口、晉察冀、冀察熱遼等解放區(qū)成立魯藝分院或分校,這些分院、分校的建立在解放區(qū)留下了戲劇生產和研究的歷史,從而形成了延安戲劇研究的傳統(tǒng)。
21世紀以來,以“解放區(qū)”這個特定區(qū)域的戲劇生產活動為研究對象的學術論文明顯增多,從而形成新的研究熱點。以賈冀川、吳永貴、王為、秦林芳等為代表的學者群體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賈冀川在扎實的史料積累和理論儲備基礎上,從時間和空間維度重新勾勒了解放區(qū)戲劇的發(fā)展軌跡,指出解放區(qū)戲劇是“戰(zhàn)爭環(huán)境下一次重大而影響深遠的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戲劇創(chuàng)作實踐”[50];鮑煥然提出“群體傳播”這個概念,認為這是戲劇具有發(fā)生學意義的重要原因,延安戲劇運動之所以能夠發(fā)展壯大,主要依靠的就是以戲劇社團為代表、以社團遷徙為路徑的群體傳播方式;秦芳林重點關注解放區(qū)的平劇改革,他以延安平劇改革為重點,分析了“舊瓶裝新酒”這一創(chuàng)作宗旨在解放區(qū)平劇改革前后期的不同內涵[51];吳永貴等以數(shù)據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方法,對根據地出版的961種戲劇圖書進行詳細的統(tǒng)計分析,從時空與主題分布、劇種結構、集體創(chuàng)作等多種方式復現(xiàn)了當時戲劇圖書的出版盛況,梳理了延安戲劇圖書出版各環(huán)節(jié)中的內在邏輯,實證了解放區(qū)戲劇圖書出版在中國戲劇史上的重要文獻價值[52]。
形成今天延安戲劇研究地域分布特點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以歌劇《白毛女》為代表的典型戲劇作品的傳播。這些戲劇作品既是延安時期戲劇創(chuàng)作的結晶,同時也是我國新戲劇的發(fā)端,它們的傳播締造了當代文學藝術傳播界的神話?!栋酌纷?945年誕生以來,成為演出場次最多、演出地域最廣的戲劇作品,甚至成為一個時代藝術傳播的中心。21世紀以來,以《白毛女》為代表的戲劇生產和傳播研究成果明顯增加,尤其在以浙江、北京等為中心的學術圈內,研究成果豐碩,學人數(shù)量眾多。例如,馬亞琳從傳播學的視野看待延安戲劇與抗日戰(zhàn)爭的契合過程,從而對延安戲劇有一個更加全面的把握[53];賀滟波等通過對《白毛女》文本生產的4個階段的梳理,確證了解放區(qū)戲劇在經過“去除雜草”之后與官方意志實現(xiàn)交融,在進入延安文藝“把關人”的視野后,被確認為重點項目進行集體創(chuàng)作的這種獨特的戲劇生產方式[54];李詩原以《白毛女》在不同地域音樂性的改編為切口,分析該劇經典化進程的流變,從側面體現(xiàn)了同一個戲劇作品在不同地域傳播過程中的再加工作用[55-56]。
延安戲劇本身就是一種帶有強烈地域屬性的文藝形式,對它的研究勢必也具有一定的地域特點,但是隨著傳播學和文學地理學等諸多學科的興起,這種地域屬性被放置到多元學科的背景下進行審視,從中發(fā)現(xiàn)特定地方的戲劇是如何兼容各種外來的意識形態(tài)并最終走向全國的,這對今天的戲劇體系建構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6? 研究結論與啟示
通過梳理21世紀以來延安戲劇研究的階段分布和熱點分布情況,可以看出盡管近些年來延安戲劇生產活動逐漸減少,但是作為寶貴的戲劇文藝資源,延安戲劇研究仍然具有較高的學理價值。新世紀以來,在既往傳統(tǒng)的研究方向之外,一些其他學科的研究方法也被引入延安戲劇研究范疇之內,這些新增的融合性的研究方向為重新客觀評估延安戲劇的價值、挖掘其生產傳播中的經驗提供了新的學術抓手,尤其是關于延安戲劇的文化研究和地域化分布研究極大地開拓了學術研究的視野,并在不斷地生成新的研究熱點,這些新熱點進一步豐富了延安戲劇的審美內蘊和文藝價值,對打造能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戲劇敘事體系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同時也是新時代以來,文藝工作者積極響應黨中央號召,深入挖掘紅色文化內涵、賡續(xù)延安紅色文脈的重要舉措,對進一步利用紅色資源、發(fā)揚紅色傳統(tǒng)、傳承紅色基因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 石書臣, 張朋林. 習近平關于紅色文化重要論述的德育思考[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9, 35(5): 1-6. (SHI S C, ZHANG P L. Xi Jinping’s moral education thinking on the important exposition of red culture[J].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earch, 2019, 35(5): 1-6.)
[2] 鄧如辛. 試論紅色文化及其當代價值[J]. 紅色文化學刊, 2017(1): 92-99, 112. (DENG R X. On the red culture and its contemporary value[J]. Journal of red culture, 2017(1): 92-99, 112.)
[3] 徐桂英. 紅色文化傳播視角下圖書館長征文獻數(shù)據庫建設研究[J]. 圖書館工作與研究, 2022(7): 109-115. (XU G H. Research on library long march document database constr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d culture communication[J]. Library work and study, 2022(7): 109-115.)
[4] 鄭闖輝, 陳菁. 紅色圖書館聯(lián)盟的共建及其閱讀推廣[J]. 圖書館雜志, 2021, 40(10): 18-24. (ZHENG C H, CHEN J. Common development of red library consortium and its reading promotion[J]. Library journal, 2021, 40(10): 18-24.)
[5] 李曉琴, 銀元, 何成軍. 新時代紅色文化資源的價值重構: 驅動、內涵與科學問題[J].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22, 43(1): 46-50. (LI X Q, YIN Y, HE C J. The value reconstruction of red cultural resources in the new era: driving, connotation and scientific issues[J]. Journal of Southwest Minzu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2, 43(1): 46-50.)
[6] 陸艷, 朱軍華, 羅素潔. 圖書館紅色文獻研究現(xiàn)狀與策略[J]. 圖書館論壇, 2021, 41(7): 46-50. (LU Y, ZHU J H, LUO S J. Study of red literature in libraries: current status and strategies[J]. Library tribune, 2021, 41(7): 46-50.)
[7] 習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體學習并發(fā)表重要講話[EB/OL]. [2023-04-07]. http: //www.gov.cn/xinwen/2021-06/26/content_5621014.htm. (Xi Jinping hosted Politburo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irty group study and delivered an important speech[EB/OL]. [2023-04-07]. http: //www.gov.cn/xinwen/2021-06/26/content_5621014.htm.)
[8] 陳龍斌. 把紅色資源運用好[N]. 解放軍報, 2019-07-23(6). (CHEN L B. Make good use of red resources[N]. PLA daily, 2019-07-23(6).)
[9] 高翔. 充分認識紅色文化的深刻內涵[J]. 黨建, 2019(5): 17-18. (GAO X. Fully understand the profound connotation of red culture[J]. Party building, 2019(5): 17-18.)
[10] 王樂. 高校紅色專題特藏的價值挖掘——以復旦大學圖書館為例[J]. 大學圖書館報, 2022, 40(1): 97-101, 114. (WANG L. Value mining of red special collection: taking Fudan University Library as an example[J].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es, 2022, 40(1): 97-101, 114.)
[11] 游海華. 紅色文化概念再探[J]. 紅色文化學刊, 2027(1): 68-111. (YOU H H.A re-study on the concept of red culture[J]. Journal of red culture, 2027(1): 68-111.)
[12] 徐建華, 楊麗娟, 伍巧. 圖書館紅色文獻與紅色專藏[J]. 圖書館論壇, 2021, 41(7): 40-45. (XU J H, YANG L J, WU Q. Red literature and red special collection in libraries[J]. Library tribune, 2021, 41(7): 40-45.)
[13] 劉一鳴, 謝聰玉. 圖書館紅色文獻資源建設與服務研究[J]. 圖書館, 2021(11): 94-99. (LIU Y M, XIE C Y.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service of red literature resources in library[J]. Library, 2021(11): 94-99.)
[14] 黎楊全.文藝大眾化的中國經驗與現(xiàn)代文藝觀念的再反思[J]. 中國社會科學, 2023(1): 161-183, 207. (LI Y Q. The Chinese experience of orienting literature and art toward the masses and the rethinking of modern concepts of literature and art[J].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23(1): 161-183, 207.)
[15] 謝黎萍, 程煥文, 蘇智良, 等. 繼承百年傳統(tǒng) 賡續(xù)紅色血脈: 紅色文獻整理與研究專家筆談[J]. 圖書館雜志, 2021, 40(7): 4-17. (XIE L P, CHENG H W, SU Z L, et al. Inherit the century-old tradition and persist the red lineage: experts’ viewpoints of red literature collation and research[J]. Library journal, 2021, 40(7): 4-17.)
[16] 吳云志, 李子玄. 紅色文化融入高校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體系的理論依據、現(xiàn)實價值與實踐路徑[J].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 2023, 9(2): 93-100. (WU Y Z, LI Z X. Theoretical basis, practical value, and practical path of integrating red culture into the Marxist belief education system in universities[J]. Studies on core socialist values, 2023, 9(2): 93-100.)
[17] 杜小崢. 紅色文化融入研究生思政課的現(xiàn)實考量[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23, 75(3): 63-68. (DU X Z. On practical effect evaluation of integrating red culture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for postgraduates[J]. Journal of graduate education, 2023, 75(3): 63-68.)
[18] 張建寶, 胡占君. 紅色基因的豐富內涵與新時代傳承[J]. 世界社會主義研究, 2021, 6(12): 12-18, 113. (ZHANG J B, HU Z J. The rich connotation of the red gene and its inheritance in the new era[J]. World socialism studies, 2021, 6(12): 12-18, 113.)
[19] 陳成文, 黃利平. 紅色基因融入基層社會治理: 理論邏輯與實踐路向[J]. 甘肅社會科學, 2021, 254(5): 9-15. (CHEN C W, HUANG L P. Theoretical logic and practice way of assimilating red gene into grassroots social governance[J]. Gansu social sciences, 2021, 254(5): 9-15.)
[20] 單雅雯, 史達. 紅色文化遺產活化的異質性增權網絡——基于城市紅色旅游資源的行動研究[J]. 旅游學刊, 2023, 38(3): 92-106. (SHAN Y W, SHI D. Heterogeneous empowerment network for activating red cultural heritage: an action research based on urban red tourism resources[J]. Tourism tribune, 2023, 38(3): 92-106.)
[21] 譚娜, 萬金城, 程振強. 紅色文化資源、旅游吸引與地區(qū)經濟發(fā)展[J]. 中國軟科學, 2022(1): 76-86. (TAN N, WAN J C, CHENG Z Q. Red cultural resources, tourism attraction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J]. China soft science, 2022(1): 76-86.)
[22] 劉黎, 鄭海燕. 紅色文化數(shù)字化傳播創(chuàng)新策略研究[J]. 傳媒, 2022(20): 80-83. (LIU L, ZHENG H Y. Research on innovation strategy of red culture digital communication[J]. Media, 2022(20): 80-83.)
[23] 于曉明. 融媒體平臺視角下提升紅色文化傳播力研究[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 2022(12): 64-66. (YU X M. Research on the promotion of red culture communi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dia platform[J]. The party building and ideological education in schools, 2022(12): 64-66.)
[24] 李喆. 用好紅色資源、弘揚革命文化的文獻學價值探析——基于紅色文獻內涵界定的視角[J]. 圖書館理論與實踐, 2023(3): 1-7, 32. (LI Z. Documentary value of making good use of red resource and carrying forward revolutionary culture: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red literature connotation definition[J]. Library theory and practice, 2023(3): 1-7, 32.)
[25] 賈旭楠. “文化基因”視角下圖書館紅色文化閱讀推廣: 價值、模式與路徑[J]. 新世紀圖書館, 2023(3): 5-11. (JIA X N. Promotion of red cultural reading in librar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genes”: values, models and paths[J]. New century library, 2023(3): 5-11.)
[26] 龔花萍, 袁麗哲. 文旅融合背景下我國公共圖書館紅色文獻資源開發(fā)和利用的價值、現(xiàn)狀與路徑研究[J]. 圖書館理論與實踐, 2023(2): 1-8, 11. (GONG H P, YUAN L Z. Research on valu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ath of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revolutionary literature resources in China’s public libraries under the back ground of culture and tourism integration[J]. Library theory and practice, 2023(2): 1-8, 11.)
[27] 孫鵬, 王宇, 王磊. 高校圖書館紅色資源閱讀推廣的現(xiàn)實意義與實施路徑[J]. 圖書情報工作, 2022, 66(10): 114-121. (SUN P, WANG Y, WANG L.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implementation path of reading promotion of red resources in university libraries[J].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ervice, 2022, 66(10): 114-121.)
[28] 吳素舫, 楊雪梅. 基于5W傳播模式的高校圖書館紅色文化閱讀推廣路徑探析[J]. 圖書館工作與研究, 2023(2): 104-112. (WU S F, YANG X M. Exploration on the path of red culture reading promotion in university library based on 5W communication mode[J]. Library work and study, 2023(2): 104-112.)
[29] 劉竟, 王萌, 劉桂鋒, 等. 數(shù)字人文視角下紅色文化資源知識圖譜構建研究[J]. 圖書館雜志, 2023, 42(7): 102-109, 125. (LIU J, WANG M, LIU G F, et al.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graph of red cultural resour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gital humanities[J]. Library journal, 2023, 42(7): 102-109, 125.)
[30] 郭嘉欣. 紅色文化資源知識圖譜構建研究[D]. 武漢: 華中師范大學, 2020. (GUO J X.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atlas of red cultural resources[D]. Wuhan: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2020.)
[31] 陳剛, 張旭坤, 張?zhí)┏? 紅色文化資源研究的熱點、前沿及趨勢——基于CiteSpace的可視化圖譜分析[J]. 紅色文化學刊, 2022, 22(3): 98-108, 112. (CHEN G, ZHNAG X K, ZHANG T C. Hot spots, frontiers and trends in the research of red cultural resources citespace-based visual graph analysis[J]. Journal of red culture, 2022, 22(3): 98-108, 112.)
[32] 文貴良. 秧歌?。?被政治所改造的民間[J].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4(3): 103-108, 125. (WEN G L. The Yangge Opera: folksiness reformed through politics[J].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04(3): 103-108, 125.)
[33] 袁盛勇. 民族—現(xiàn)代性: “民族形式”論爭中延安文學觀念的現(xiàn)代性呈現(xiàn)[J]. 文藝理論研究, 2005(4): 2-9. (YUAN Y S. Nationality-modernity: the modernity of Yan’an literature concept in the debate of“National Form”[J]. Theoretical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art, 2005(4): 2-9.)
[34] 吳敏. 論延安文人思想轉變中的文化病癥[J].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2006(1): 72-75. (WU M. On the cultural disease in the change of Yan’an literati’s thought[J]. Journal of Southwest Minzu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6(1): 72-75.)
[35] 楊琳. 重構民間性與大眾化: 延安時期秧歌劇的革新及傳播[J]. 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2): 60-65. (YANG L. On the folk opera of the Yan’an period and its reformation[J]. Journal of Lanzho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2008(2): 60-65.)
[36] 孟遠. 形式的意識形態(tài)意義--歌劇《白毛女》的藝術探險歷程[J]. 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8(1): 122-129. (MENG Y. Ideology significance of form--the artistic exploring course of musical opera Bai MAO Nv[J]. Journal of Hebei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2008(1): 122-129.)
[37] 谷鵬. 從《白毛女》的演出史(一九四五—一九六七)看《白毛女》[J]. 當代作家評論, 2009(5): 5-13. (GU P. The performance history of Bai MAO Nv (1945-1967) [J]. Contemporary writers review, 2009(5): 5-13.)
[38] 彭麗媛. 我和喜兒[J]. 中國音樂, 2018(3): 5-13. (PENG L Y. Me and Xi’er[J]. Chinese music, 2018(3): 5-13.)
[39] 李靜, 趙學勇. “工農兵作者”身份的認同與焦慮[J]. 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6, 46(5): 102-107. (LI J, ZHAO X Y. The Identification and anxiety of the identity of the “Worker-peasant-soldier” author[J]. 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6, 46(5): 102-107.)
[40] 高娟敏. 越是民族的 越是世界的 談芭蕾舞劇《白毛女》的藝術價值[J]. 上海戲劇, 2015(7): 49-51. DOI: 10.14179/j.cnki.shxj.2015.07.025. (GAO J M. The more national, the more world: on the artistic value of ballet “The White Haired Girl”[J]. Shanghai drama, 2015(7): 49-51.DOI: 10.14179/j.cnki.shxj.2015.07.025.)
[41] 李煥征. 愛情、復仇與革命——論電影《白毛女》的文化密碼及其正典化敘事[J]. 當代電影, 2015(10): 94-100. (LI H Z. Love, revenge, and revolution: on the cultural code and its canonical narrative of the White Haired Girl[J]. Contemporary film, 2015(10): 94-100.)
[42] 李松睿.七十年后再回首——重讀《白毛女》[J]. 文藝理論與批評, 2015(6): 53-62.DOI: 10.16532/j.cnki.1002-9583.2015.06.012. (LI S R. After 70 years, looking back and rereading the White Haired Girl [J]. Literary theory and criticism, 2015(6): 53-62.DOI: 10.16532/j.cnki.1002-9583.2015.06.012.)
[43] 黃科安.文本、主題與意識形態(tài)的訴求——談歌劇《白毛女》如何成為“紅色”經典作品[J]. 文藝研究, 2006(9): 106-115. (HUANG K A. Text, theme and ideological appeal, on how the opera “Bai MAO Nv” becomes a “Red” classic[J]. Literature & art studies, 2006(9): 106-115.)
[44] 毛巧暉. 新秧歌運動的民間性解析[J]. 民族文學研究, 2011(6): 165-170. (MAO Q H. Folk analysis of the new yangko movement[J]. Studies of ethnic literature, 2011(6): 165-170.)
[45] 高旭東, 蔣永影.《白毛女》: 從民間本事到歌劇、電影、京劇、舞劇――兼論在文體演變中革命敘事對民間敘事的滲透[J]. 文藝研究, 2016(5): 91-100. (GAO X D, JIANG Y Y. “Bai MAO Nv”: from folk skills to opera, film, Beijing Opera, dance drama-and on the revolutionary narrative in the style of evolution of the infiltration of folk narrative[J]. Literature & art studies, 2016(5): 91-100.)
[46] 熊慶元. 歌舞成?。?延安秧歌劇的形式政治——以《兄妹開荒》的藝術革新為例[J]. 文藝研究, 2018(11): 60-69, 2. (XIONG Q Y. The becoming drama of dancing: the formal politics of Yan-an Yangge Drama: a case study of artistic revolution in Xiong Mei Kai Huang[J]. Literature & art studies, 2018(11): 60-69, 2.)
[47] 胡一峰. 秧歌革命化與創(chuàng)造民族新文藝——中國共產黨百年文藝史視野下的考察[J]. 北京舞蹈學院學報, 2021(6): 10-20. (HU Y F. The revolutionisation of Yangge and the creation of new national literature and art: a study on the centennial literature and art histo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J]. Journal of Beijing Dance Academy, 2021(6): 10-20.)
[48] 孟悅. 《白毛女》演變的啟示——兼談延安文藝的歷史多質性[M]//段寶林, 孟悅, 李楊.《白毛女》七十年.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 52. (MENG Y. The enlightenment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white-haired girl, and on the historical multi-nature of Yan’an literature and art[M]// DUAN B L, MENG Y, LI Y. Seventy years of White-Haired Girl. Shanghai: Shangha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15: 52.)
[49] 李繼凱, 程志軍. 文化磨合與歌劇《白毛女》[J]. 南方文壇, 2021(4): 17-22. (LI K J, CHENG Z J. Cultural reconciliation and the opera The White-Haired Girl[J]. Southern cultural forum, 2021(4): 17-22.)
[50] 賈冀川. 論解放區(qū)戲劇[J]. 戲劇(中央戲劇學院學報), 2012(2): 102-112. (JIA J C. Liberated-area drama: a utopia of revolution[J]. Drama(The Journal of the Central Academy of Drama), 2012(2): 102-112.)
[51] 秦林芳. 論解放區(qū)前期的平劇改革[J]. 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 2020(9): 41-53. (QIN L F. On the reform of Pingju in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liberated areas[J].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studies, 2020(9): 41-53.)
[52] 吳永貴, 王為. 戲行紙上: 根據地解放區(qū)戲劇圖書的出版圖景與生產邏輯[J]. 中國編輯, 2022(3): 91-96. (WU Y G, WANG W. On the paper: the publication picture and production logic of the drama books in the liberated areas of the base areas[J]. Chinese editors journal, 2022(3): 91-96.)
[53] 馬亞琳. 傳播學視域下的延安戲劇研究[J]. 戲劇文學, 2014(11): 121-127. (MA Y L. The study of Yan’an dram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on[J]. Drama literature, 2014(11): 121-127.)
[54] 賀滟波, 劉光潔. 鄉(xiāng)間與廟堂之爭——從歌劇《白毛女》的文本生產看解放區(qū)文藝的一種創(chuàng)作路徑[J]. 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7, 18(3): 30-35, 59. (HE Y B, LIU G J. On trend of literary creation in the liberated area: from perspective of the text production of opera ‘White-haired Girl’[J]. Journal of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2017, 18(3): 30-35, 59.)
[55] 李詩原. 歌劇《白毛女》: 張家口版、東北版、北京版[J]. 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 2021(2): 20-33, 4. (LI S Y. The opera White-Haired Girl: a study of its three versions, 2021(2): 20-33, 4.)
[56] 李詩原. 歌劇《白毛女》“延安版”初探[J]. 音樂研究, 2021(4): 56-66. (LI S Y. On the “Yan’an version” of the opera the White-Haired Girl, 2021(4): 56-66.)
作者貢獻說明:
楊馥寧:研究設計、數(shù)據收集與論文撰寫;
王? 錚:論文撰寫與修訂;
張珺敏:論文修訂;
賈靖湉:數(shù)據分析與表格制作。
Analysis of the Process of Yan’an Drama Research Based on Knowledge Graph
Yang Funing1,2? Wang Zheng3? Zhang Junmin3? Jia Jingtian3
1School of Arts and Letters, Northwest University, Xi’an 710119
2Center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Northwest University, Xi’an 710119
3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Northwest University, Xi’an 710127
Abstract: [Purpose/Significance] Yan’an drama is an important integrated carrier of red culture, revolutionary spirit, and fin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Grasping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ary trend of the research topic of Yan’an drama is significant for the inheritance of the revolutionary spirit and the promotion of fine culture. [Method/Process] This paper adopted multiple research methods such as literary theories and bibliometric method. We collected data from 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CSSCI) journals and A Guide to the Core Journals of China (GCJC) journals, and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Yan’an drama research through literary and artistic textual research, visual analysis, keyword co-occurrence and data modeling. [Result/Conclusion] Knowledge graph technology is used to sort out the reaearch hotspot and trend of Yan’an drama, which provides the academic support for the inheritance of the red culture and spirit.
Keywords: red culture? ? red literature? ? knowledge graph? ? Yan’an drama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8年度陜西省社會科學基金“延安時期戲劇創(chuàng)作與陜北地域文化關系研究”(項目編號:2018J08)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楊馥寧,副教授,博士,E-mail:120100176@qq.com;王錚,副教授,博士;張珺敏,碩士研究生;賈靖湉,本科生。
收稿日期:2023-06-02? ? ? ? 發(fā)表日期:2023-12-26? ? ? ? 本文責任編輯:劉遠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