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費念慈作為一個典型的晚清文人、官員,受金石之風(fēng)影響頗深,冠絕一時。本文以費念慈的藏品《嵩洛訪碑圖》為線索,梳理費藏本的真?zhèn)?,?cè)面觀察晚清文人的生活、交游與集會,并對費念慈的交游網(wǎng)絡(luò)進行簡單介紹。此外,通過《嵩洛訪碑圖》之熱探討訪碑圖式“新”之所在、畫面中視角的轉(zhuǎn)換與其中蘊含的文人心緒。
關(guān)鍵詞:費念慈;嵩洛訪碑圖;金石交游;訪碑圖式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3年江蘇省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計劃項目“《嵩洛訪碑圖》與費念慈的金石書畫收藏”(KYCX23_2381)階段性研究成果。
費念慈(1855-1905),字屺懷,號西蠡、歸牧散人,江蘇武進人(今常州),光緒十五年進士,散館授編修。晚清金石藏家,家藏頗豐,與翁同龢、汪鳴鸞、俞樾等為師友,與葉昌熾、江標(biāo)等為同年。
《嵩洛訪碑圖》是費念慈的藏品之一,為清代黃易的作品,計有:等慈寺、轘轅、大覺寺、嵩陽書院、中岳廟、少室石闕、開元寺、太行秋色、少林寺、石淙、開母石闕、會善寺、白馬寺、嵩岳寺、伊闕、龍門山、香山、奉先寺、邙山、老君洞、平等寺、緱山、晉碑、小石山房二十四處。畫面主要為黃易搜尋碑刻的場面與所游實景,畫家于每開自題名稱與注釋,且有翁方綱的題跋,在書信與題跋的往來中,成為黃易與翁方綱學(xué)術(shù)交往的見證。圖冊另有王念孫、洪范、何琪、伊秉綬、董士錫、梁同書、奚岡、宋葆淳、徐尚之、王秉韜、陳功、何紹基、祁雋藻等題記。
一、真本與臨本
前人往往繪圖記事,以留鴻爪,乾嘉時期金石家黃易所作訪碑圖,流傳至光緒年間,已成名品。黃易故去后,《嵩洛訪碑圖》幾經(jīng)私人收藏,光緒十五年于都門琉璃廠含英閣再次出現(xiàn)在大眾視野。江標(biāo)在其己丑(光緒十五年)日記中記載:
三月廿八日,至琉璃廠含英閣,赴屺懷之約,觀黃小松《嵩洛訪碑圖》二十四幀。有翁覃溪題詩并識語,皆小楷,書精甚,有孫淵如篆首,其馀題者如王石臞、宋葆淳、何子貞、伊墨卿,舊為李竹朋藏。潘鄭盦師許以三百四十金,不售,屺懷直許以四百金,云須俟潘出闈后再說。[2]
于是我們對于《嵩洛訪碑圖》的遞藏、來源、價格、買家都有了大概的了解。除了江標(biāo)提到的費念慈、潘祖蔭,還有翁同龢、吳大澂等人在關(guān)注這件作品的動向。
畢竟年代久遠(yuǎn),除了收藏時間確定外,關(guān)于費念慈藏《嵩洛訪碑圖》的記載有幾處抵牾。
一是葉昌熾著《語石》云:“黃小松《嵩洛訪碑圖》,共二十四幅。小松本工山水,親為點染,超入神品。初見于廠西含英閣,虞山翁叔平師論值未諧,適奉命主順天試,忽促入關(guān),送歸武進費屺懷同年。壬寅度隴,及門秦介侯大令為余言《嵩洛訪碑圖》尚在川沙沈氏,屺懷所得,其臨本也。”[3]
葉昌熾在整理《語石》時提出《嵩洛訪碑圖》尚在川沙沈氏,費念慈所得為臨本,此處沈氏應(yīng)指沈樹鏞。但根據(jù)沈樹鏞著錄與書信等,未發(fā)現(xiàn)關(guān)于《嵩洛訪碑圖》的記載。先不提費念慈將這件藏品與眾多金石名士共同賞玩,尚未發(fā)現(xiàn)疑偽之處,從沈樹鏞處出發(fā),此說也不可信。吳大澂與沈樹鏞往來密切,除了學(xué)術(shù)、藏品的交流,吳也為沈繪過一些訪碑類作品,如果沈曾藏過《嵩洛訪碑圖》,吳大澂理應(yīng)早從沈處假摹,并在跋文中有所體現(xiàn),而不用從費念慈手中索觀:
二月十九日,陰雨,屺懷晨來,同謁愙齋前輩,見于苫茨閣,欲見屺懷所藏黃小松《訪碑圖》,索觀甚迫。[4]1747
葉昌熾在光緒十六年的二月與費念慈同去拜訪吳大澂,此時吳尚“索觀甚迫”,可見吳對黃易訪碑圖的推崇,也符合前面的推論。
最終確定費念慈所得是否為臨本,還要從故宮藏《嵩洛訪碑圖》入手。故宮藏《嵩洛訪碑圖》為龐萊臣藏本。1953年經(jīng)國家文物局調(diào)撥,《嵩洛訪碑圖》《岱麓訪碑圖》入藏故宮博物院,屬一級甲等文物。在《蓬萊宿約—故宮藏黃易漢魏碑刻特集》中展示的《嵩洛訪碑圖》清楚示有費念慈的題簽:己丑四月廿四日得于京師,越歲重裝題記。龐萊臣在《虛齋名畫錄》中也記載了這件藏品,故宮本每開有龐萊臣印,因此可推知費念慈所藏并非臨本。
二是價格問題,江標(biāo)日記載費念慈直許以四百金,且在十月跋吳大澂臨黃易山水冊后寫道:“生平酷嗜小松山水,今夏客都門與費西蠡同年觀《嵩洛訪碑圖》冊于廠肆含英閣,時適大醉,睡眼模糊,不甚記憶。未幾,西蠡以巨值得之。遂假歸,飽讀經(jīng)日。”而翁同龢光緒十五年十一日(6月9日)記載:“歸過廠,得黃小松《訪碑冊》尚佳。近有《嵩洛訪碑》廿四頁,在費屺懷處,二百馀金始得之?!盵5]2326巨值四百金還是二百余金尚無法定論,但翁同龢在初七日(6月5日)剛看過費念慈藏品:“晚赴頌閣處,孫兄亦往,在彼晚飯,費屺懷同坐??瘁☉阉拯S秋盦《訪碑圖》廿四頁,孫淵如所藏壇山刻石、泰山廿九字、五鳳刻石冊。”[5]2325
如果他們的見面中談及價格,那翁同龢應(yīng)不會記錯。但江標(biāo)參與了費念慈這次的收藏活動,哪怕時適大醉也不會有太大出入。筆者猜測,或是費念慈彼時購買訪碑圖時剛剛得士,心情愉悅,略花高價買下,而后再與師友賞玩時或出于謙虛或出于其他原因模糊價格。畢竟于廠肆而言,其報價不會有太多出入,且前有潘許以三百四十金不售,費應(yīng)不會低于此價。
從翁同龢日記中不僅可見真本的蹤跡,還可見臨本的線索:
光緒二十三年九月廿四日
至方略館,見黃小松《嵩洛訪碑圖》。廿四頁,失六頁,何子貞題,山舟跋,胡義贊物。明日視之乃胡石查偽作。[6]
方略館為清代編纂方略等官修書的機構(gòu),《嵩洛訪碑圖》在此出現(xiàn)或許因其正合晚清紀(jì)事本末體史書的發(fā)展需要?!夺月逶L碑圖》并非對文人山水圖式的追求,而是以訪碑記游為主要目的,因事而作,正如紀(jì)事本末體“因事命篇,不為成法”。且章學(xué)誠在《與邵二云論修〈宋史〉書》中提到“今仍紀(jì)傳之體而參本末之法,增圖譜之例而刪書志之名”,因此訪碑圖這樣具有一定功能性的圖畫可堪考用。
《嵩洛訪碑圖》胡義贊本已難找到,而吳大澂本則得以流傳保存。二者之間是否存在某些關(guān)聯(lián)?畢竟現(xiàn)有資料未能顯示出費念慈與胡義贊有金石往來,而潘祖蔭曾提及“同治辛未、壬申年間官農(nóng)曹,以所得俸入盡以購彝器及書。彼時日相商權(quán)者,則清卿姻丈、廉生太史、香濤中丞、周孟伯丈、胡石查大令,無日不以考訂為事,得一器必相傳觀,致足樂也”[7],也就是說吳、胡二人早有往來。胡本在光緒二十三年才有所記錄,或許曾見吳本并臨摹。而潘祖蔭在費前即見過《嵩洛訪碑圖》,胡義贊可能也曾有眼緣,資料甚寥,皆未可知。
二、交游與雅集
時間回到光緒十五年,于費念慈而言,可稱得上是順心順意。雖然已是晚清,中外交流增多,但“學(xué)而優(yōu)則仕”的觀念仍稱得上根深蒂固,哪怕不好干祿之文,不走官宦之路,也總要過科舉這關(guān)以證才學(xué)。對于武進費氏這樣的世家來說,也免不了對子孫的期望:
自惟墮地失母,祖慈自鞠育之,期望于科名者綦切。而年近三十,四試秋用,依然鎩翮,未得高年開顏一笑,種種無狀,思之刺心。丙子之夏,先慈即世,忽忽七年,今又奪我大母,彼蒼彼蒼,一何慘酷![8]399
這封費念慈致繆荃孫的信推測寫于光緒九年(1883年),可見讀了幾十年書,一朝進士,才算得意。終于取士,又新得好物,自然免不了與同好分享一番,通過費念慈所藏《嵩洛訪碑圖》的流轉(zhuǎn)展玩不僅可以觀其所藏以知其所養(yǎng),而且可以探尋其背后的金石交游網(wǎng)絡(luò)。
除了早年好友兼同年進士江標(biāo)、葉昌熾外,還有上文提到的師友翁同龢、吳大澂、繆荃孫等,都先后于費念慈處獲觀《嵩洛訪碑圖》。翁同龢歷仕三朝,時任戶部尚書,對費念慈頗為贊賞:
廿五日(4月24)邀宗湘文源瀚、陸鳳石潤庠、李若農(nóng)、徐頌閣、費屺懷念慈,復(fù)試一等。宗月鋤廷輔、曾君表之撰飲,兼看字畫。客去屺懷留數(shù)刻,此人蘊藉有經(jīng)術(shù),佳士也。[5]2315
而費念慈與翁同龢往來應(yīng)是通過其岳父徐郙(字壽蘅,號頌閣,江蘇嘉定人,同治元年狀元,世稱徐相國)。翁同龢日記中首次談及費念慈在光緒十一年(1885年)九月:“徐頌閣之女婿費念慈,號屺懷。專精小學(xué),亦無所不通,竟為第五,為所抑,可嘆可嘆?!盵5]2009翁同龢日記中載與費念慈交往,在前期都有徐郙的身影,由此我們可以看到世家關(guān)系網(wǎng)絡(luò)對于文人讀書取士的重要性。
前文提到潘鄭盦師許以三百四十金未得《嵩洛訪碑圖》,不知他后來是否得觀此冊,但其族兄潘鐘瑞在光緒十六年曾兩次集會賞玩:
二月廿六日丙申 同至大太平巷翰卿家,先到之客已有陸云孫、王勝之、心蘭、廉夫四人,聚于新葺書室,額曰“斗廬”者。諸人聚觀《嵩岳訪碑圖》二十四頁冊,羅兩峰為黃小松畫,小松每幅自敘其游事及某處有某某碑,極為詳盡。題跋者覃溪、淵如、墨卿諸公而下十余人,莫不精妙,可謂無下上品。今為費屺懷所得,吳愙齋屬翰卿向借取觀,因公諸同好焉。正觀時,又來墨耕,八人入席,談宴,其肴饌為郝廚所辦,今蘇城第一手也。良久席散,退入斗廬,又將訪碑圖冊重觀一周,皆愛不肯釋。書室補壁之種種書畫無非妙品,諸人共夸限福,少時一一辭出。
……
閏二月十二日壬子閏花朝,預(yù)約茶村、翰卿、藻卿四人公祝心蘭、廉夫九十壽(金五十、陸四十),雇船備酒以看花……是日,翰卿帶出石谷山水長卷,胡荄甫、趙叔印譜冊及小松《嵩洛訪碑圖》冊,同人于水窗展玩之,莫不擊節(jié)。心蘭攜近作山水冊,藻卿出杯中漢玉件,亦大家嘆賞焉。[9]
兩次集會,都談及時人對《嵩洛訪碑圖》游事、題跋的嘆賞,“可謂無下上品”,而不談其技法,可見訪碑圖的精妙之處在于身體力行的投入,而非畫面著筆的高超。光緒十三年潘鐘瑞曾觀沈匏廬的《河朔訪碑圖》,如是說道:“又觀沈匏廬觀察《河朔訪碑圖卷》,星齋叔繪圖,作設(shè)色山水,黃同叔篆書引首,題詠者皆嘉道名人。匏廬寓蘇,尤多吳門鄉(xiāng)先輩,余所及交而與唱和者,為葉苕生、陳小松兩丈,宋浣花則并時朋輩,馀則紱庭三叔而已。卷中方外題詩者乃有三人,為六舟(達(dá)受)、青雨(達(dá)宣)、覺阿(祖觀),頗為難得?!痹邳S易訪碑圖之后,或有效仿者,也為美談,但再不如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關(guān)于集會,這里出現(xiàn)了一個較為少見的緣由:“公祝心蘭、廉夫九十壽(金五十、陸四十)?!闭』ǔ瘯r節(jié),季節(jié)陰陽變換,又是好友整十生日,年歲更替,文人雅士飲酒觀花,佐以山水古冊,共合雅致,才最堪賞游。
我們還注意到,這一年《嵩洛訪碑圖》的展玩源于“吳愙齋屬翰卿向借取觀”,此時吳大澂丁艱,自河督卸篆,返里守制,翰卿即徐熙,古董商人,常為吳大澂買賣收藏,費與徐熙早有往來。光緒十七年,費念慈乞假歸里,更多地投入讀書事,因此費與吳大澂的密切聯(lián)系應(yīng)當(dāng)在此年前后。而費于光緒十五年中式,因金石之秀入翰林:“如費屺懷、王蓮生、劉靜皆,真一時之秀,能以碑帖移入館閣,奇哉?!盵10]光緒十七年六月甲辰,以通政使司副使李端遇為浙江鄉(xiāng)試正考官,費念慈以翰林院編修為浙江鄉(xiāng)試副考官。用陳夔龍為《歸牧集》序之言:“輦下一典試浙中,所取皆知名士,充其資望,平步登九列、躋兩府,均意中事?!比欢涔偻緟s因此次鄉(xiāng)試戛然而止:
弟浙闈所得士,以林頤山為最,經(jīng)藝五道皆進御,得卷遲,故闈墨未刻入。外此則錢保壽、鄒壽祺……徐士培等廿余人,皆通曉經(jīng)義,馀皆辭章墨卷手矣……而夫己氏??搭^場取墨卷,通經(jīng)能文者,皆為所擯,又堅不示人,如林顧山、楊積芬、姚陛聞卷皆在東堂,偶為弟所見,始得取中。林、楊兩卷,又屢為弟言欲撤去,后因?qū)俚芏ㄔ?,遂皆前列。[8]465
費致繆荃孫的信札中談及此次鄉(xiāng)試取士之艱,而正因其對經(jīng)學(xué)的偏愛被懷疑受賄舞弊。當(dāng)時有這樣一副對聯(lián)以嘲兩位主試:
木子兒木不可言偏于兩浙有緣無端遇合
弗貝公弗為己甚但得千金相贈遽念慈悲
費因古文經(jīng)學(xué)、金石碑帖而有所成就,也因此被彈劾,其翰林察看至光緒二十年才銷去。而晚清的政治環(huán)境已經(jīng)無法讓費念慈舒展拳腳:
得屯通錄復(fù)丁年,會繼頻羅盛事偏。
漢代自得容汲黯,名山從此屬焦先。
江湖滿地漁翁貴,桃李成蹊圣火傳。
我愧罪言曾十上,亦將乞郢擬僧虔。
《歸牧集》中費念慈的這首詩提到“甲午乙未間,詔許諸臣言事,先后疏凡十余,上以與臺省聯(lián)銜,幾被嚴(yán)譴”,甲午、乙未即光緒二十年、光緒二十一年。
除了費念慈邀請觀賞《嵩洛訪碑圖》的京都人士,通過看訪碑圖參與的兩次集會,可見其蘇州的朋友圈,而這些人部分成為后來怡園書畫社的主要人員。光緒二十一年,吳大澂等人在蘇州發(fā)起怡園畫社,吳大澂為盟主,同時加入者有顧若波、金心蘭、吳昌碩、費念慈、倪墨耕、鄭文焯、吳秋農(nóng)、翁綬祺等人。他們訂立規(guī)約章程,每月雅集三次,“研討六法,切磋藝事”。王同愈《栩緣日記》光緒二十一年日記稱:“雨。怡園書畫杜第二集。書扇三,畫扇二,皆合景。同社為顧若波先生、陸廉夫,金心蘭、文小坡、費屺懷、翁印若、顧鶴逸、徐翰卿。南卿為提調(diào),鶴逸為園主人。是日主社為屺懷,鶴逸出示劉彥沖所畫兩手卷,甚精,屺懷出示詒晉齋字卷,皆臨右華書,微嫌尖弱,以東方畫像費為最。若波先生臨石谷卷及惲王四幅合卷,皆精妙。暮散歸?!盵11]可見怡園畫社活動,可當(dāng)場合景揮毫,可攜名人手跡同觀,開誠坦率以切磋提高,而非泛泛,如此氛圍,美哉妙哉。
三、訪碑與臥游
為何《嵩洛訪碑圖》在晚清時期受到如此歡迎?或許葉昌熾的記載可以給我們一點提示:
光緒十五年己丑三月廿九日
……又至含英閣觀黃小松《嵩洛訪碑圖》廿四圖,龍門諸龕佛像,皆以淡墨襯染而出,有已上紙者,有持椎者,有架梯氊蠟者,蹊徑之奇,為從來畫家所未有。蘇齋每幅皆有題字或古今體詩,引首篆書則孫淵如筆也。后有梁山舟、祈文端、何子貞諸先輩題字……[4]1649
“蹊徑之奇,為從來畫家所未有”,昭示著訪碑圖式在繪畫歷史中作為專門類的出現(xiàn)。我們不能武斷地判定這是金石訪碑圖繪的歷史開端,畢竟繪畫發(fā)展到清代,種類、技巧繁多,以金石為主題的創(chuàng)作也并不鮮見。“蹊徑之奇”是將目光聚焦到畫面中的訪碑過程與拓碑過程,帶來了視角的轉(zhuǎn)換。區(qū)別于以往博古圖、山水記游圖將“物”作為主體呈現(xiàn)以達(dá)到欣賞留念、抒發(fā)情意的效果,訪碑圖的視角是參與者或觀者的視角,將整個場景立體化、生活化,如同攝影的畫面。
來自畫面外的探視、對于畫面中技工的行為捕捉,為觀者帶來了相對統(tǒng)一的視覺傳達(dá)。情感的比重降低或許減弱了畫面的文人氣息,成為看似普通的訪碑記錄,但別忘記,訪碑圖的主要受眾仍然是文人學(xué)者與金石藏家,這樣的畫面反饋帶來了別樣的參與感。對于椎拓的工人來說是一種習(xí)以為常的工作畫面,而對于藏家來說則是仿若親自見證手中拓本的制作。
那么,“為從來畫家所未有”,從另一方面來說,是否也反映出了精英與技工的分離?如果是一位拓工記錄所到之處,將拓制情景復(fù)現(xiàn),或許只能成為“工作記錄”。究其原因,在于主導(dǎo)地位的缺失,拓工是依附金石收藏的市場產(chǎn)生的,而不是帶來市場需求的人,底層的記錄與由上而下的“親臨”顯然不可并論。這一點在文人主導(dǎo)的詩書畫印與雅集中早有體現(xiàn),雅集可以品評書畫,揮毫落紙,觀花飲酒,但鮮有聚在一處共同篆刻的集會。哪怕有同游,其過程似乎并不重要,而是因此產(chǎn)生的情感更值得品味,或落于筆端,或留于心間。由是說,文人對于篆刻的追求來自對書法、畫面統(tǒng)一和諧的希冀,或是對古拙趣味的尋覓。但是如同訪碑圖一樣,“行動”是一種輔助手段,錦上添花,可稱風(fēng)雅。但出行總有各種阻礙,因此觀賞山水圖式成為行為的替代。
石守謙先生在《山鳴谷應(yīng)》中剖析技法之外訪碑圖的成功之處:“他所贊嘆者因此可能逸出傳統(tǒng)山水畫中單純紀(jì)游的脈絡(luò),而由金石學(xué)實地調(diào)查的意義出發(fā),體認(rèn)到黃易山水圖冊的新意?!盵12]不論是“實地調(diào)查”還是“臥游”,其實都可以歸于文人的“自我印證”。黃易成為訪碑活動的踐行者,是“代替”一些金石藏家實地調(diào)查的人,或許見過此圖,也算走過一遍。
《嵩洛訪碑圖》中《轘轅》一圖,翁方綱題跋:“此正秋盦身到云外時也,即不必訪碑,已是妙境?!庇纱丝筛校娜搜攀靠倳杂X或不自覺地落入對松林平遠(yuǎn)的偏愛,在自然之景中找到情感的共鳴。反之,這種共鳴又成為自我印證與自我肯定的標(biāo)簽。
《嵩洛訪碑圖》以冊的形式展現(xiàn),在圖外有黃易記載,亦有翁方綱題跋,一往一來,形成了觀眾與畫面的交流,因此《嵩洛訪碑圖》上的題跋也被專門記錄下來?!夺月逶L碑圖題記》的版本分圖冊本和稿本兩個系統(tǒng):圖冊本系統(tǒng)有圖冊原本、吳大澂摹寫本、影印本、管庭芬抄本和龐元濟刊本,稿本系統(tǒng)有楊鐸刊本、樊彬抄本和李盛鐸抄本[13]??梢?,在二十四個場景之外,翁黃二人的題記也成為作品的一部分。在圖冊、題記流傳的過程中,不僅品讀訪碑圖中的游賞意味,觀摩拓碑實景,也難免存有對翁黃往來情誼的艷羨。不難想象,三兩好友在傳看撫弄圖冊,討論嘆賞之余,也會進入翁黃二人的角色,相互贊詠同好之情。
四、余論
僅圍繞著費念慈收藏《嵩洛訪碑圖》的史實來看,泛泛而談或許可以言盡于此,但費念慈作為一個典型的晚清文人、官員,受金石之風(fēng)影響頗深,且收藏頗豐,若要明晰這位晚清金石藏家的精神世界、梳理碑帖的遞藏情況甚至“身份的加持”——在金石的交流以外,武進費氏醫(yī)藥傳家的本領(lǐng)也推動、維系著費念慈朋友圈,這些還需要更深入的資料整理。
晚清時期《嵩洛訪碑圖》之熱,讓我們看到了山水圖繪題材的變化與視角的轉(zhuǎn)換,以及歷史積蓄的文雅情懷與身份認(rèn)同。但從金石入畫的歷史脈絡(luò)來看,訪碑圖式還有更多探索的空間。
參考文獻:
[1]秦明.蓬萊宿約:故宮藏黃易漢魏碑刻特集[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0.
[2]江標(biāo).黃政,整理.江標(biāo)日記 下[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9:364.
[3]葉昌熾.姚文昌,點校.語石[M].杭州:浙江大學(xué)出版社,2018:327.
[4]葉昌熾.緣督廬日記:第三冊[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
[5]甕萬戈,編.甕以鈞,校訂.翁同龢日記:第五卷[M].上海:中西書局,2012.
[6]甕萬戈,編.甕以鈞,校訂.翁同龢日記:第七卷[M].上海:中西書局,2012:3095.
[7]吳大澂.說文古籀補[M].北京:朝華出版社,2018:11.
[8]錢伯誠,郭群一,整理.顧廷龍,校閱.藝風(fēng)堂友朋書札(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9]蘇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編.蘇州史志資料選輯總第二十七輯[M].蘇州:蘇州市地方志辦公室,2002:65-66.
[10]甕萬戈,編.甕以鈞,校訂.翁同龢日記:第六卷[M].上海:中西書局,2012:2647.
[11]陳左高.歷代日記叢談[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4:178.
[12]石守謙.山鳴谷應(yīng)[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9:360.
[13]史明文.《嵩洛訪碑圖題記》版本考略[J].古籍整理研究學(xué)刊,2022(3):66-71.
作者簡介:陳科帆,南京藝術(shù)學(xué)院藝術(shù)研究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