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吳啟軍 圖:本刊資料
建筑既像一座蓄勢待發(fā)的飛船,又如同一處因為地質(zhì)運動而出現(xiàn)的地表褶皺。
龍泉山古時是成都東出的屏障,自川東入龍泉后,便可望見無垠的成都平原景致。而今隨著歷史演進,曾經(jīng)的城市邊緣,卻漸漸被成都收納為城市腹地,成為城市中央的“綠心”。從千百年來“兩山夾一城”的逼仄擴展為“一山連兩翼”的遼闊,在成都人不斷開闊自身生活邊界的同時,靜臥了2300多年的龍泉山也得以蘇醒,躍變?yōu)槿蜃畲蟮某鞘猩止珗@。一座充滿靈性的森林公園總是吸引著充滿創(chuàng)意的建筑,在龍泉山脈之巔,一個足以俯瞰整個成都的點位,既會讓一座建筑成為矚目的焦點,也會對建筑本身的姿態(tài)與氣質(zhì)提出巨大的考驗。
“龍泉山鏡·高空平臺”位于龍泉山脈之上,丹景山獅子寶山頂,在海拔高度745米處,與雪山遙相對望。不過將如此美景收入視野的“龍泉山鏡·高空平臺”卻沒有那么高調(diào),以至于在遠處望見它的屋頂時,誤以為其是起伏山脈的一部分。
建筑入口兩邊是龍泉山脈蔥郁的草木,建筑將所有的視覺焦點交給遠處的天空、城市、自然,踏入“龍泉山鏡·高空平臺”,便立刻沉浸在天光云影的絢麗變幻中。入口與觀景處被打通,只有屋面在頭頂蜿蜒扭轉(zhuǎn)投下陰影,仿佛巧奪天工的奇石,又好像一處以天空為盡頭的開闊溶洞。很難想象一座建筑的入口可以如此開闊,在日常的空間體驗中,人們似乎已經(jīng)習慣從外部空間進入建筑,是一個逐漸收攏逼仄的過程,而“龍泉山鏡·高空平臺”則將日常的空間體驗反轉(zhuǎn)過來。先是一處鋪滿石材的寬闊灰空間,接著是大片的水池,最后是整個成都的天空與城市。水池反射著天光與云影,仿佛將建筑的盡頭無限延伸,又好像沒有邊界。水池倒映天空的同時,又將波光粼粼的光影反射在石材拼接而成的曲面屋檐上,一陣微風吹過,水在流動,建筑也在流動。
站在建筑頂部的觀景平臺,遙望新老城區(qū)交織的天際線勾勒出成都的城市記憶。
水池如同一面城市之鏡,映射天光云影,也映射城市變遷。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薄兜赖陆?jīng)》中關(guān)于空間虛實的探討,人們早已耳熟能詳,但身處大多數(shù)建筑時,人們?nèi)匀粫蛔杂X地將目光聚焦于實體的部分,而忽略掉空間本身。正因為“龍泉山鏡·高空平臺”將所有的視覺焦點設(shè)置在那些“無”的部分,才能將四周乃至遠處的景色真正地引入建筑。沿著水池向遠處望去,便可俯瞰成都全域,從城市綿延幾十公里的橫向展開畫卷,回收到幾千平的建筑本身,乃至幾十平米的一方庭院之中。
入口左側(cè)獨立的茶室則更加貼近山脈,被幽靜的山中自然景觀所環(huán)抱,暖棕色的木格柵點綴著玻璃與石材,坐在椅子上向外望去,可以看見山脈的輪廓在陽光下勾勒出層次豐富的景色。茶室旁的臺階仿佛是地面的石材自然溶化后流淌下來形成的臺階,引領(lǐng)人們步入更深的自然與建筑的交融之中。走下臺階,踏過水面上的汀步,餐廳被環(huán)繞在景觀水池之間,仿佛被包圍在一個水的世界。用餐空間主要設(shè)在外挑的部分,而傾斜的玻璃外墻則朝向水面,面向山下的開闊環(huán)境,以獲得更好的觀景體驗。餐廳內(nèi)部的3根結(jié)構(gòu)柱在中部留出采光口,從2層的水面探出,在餐廳內(nèi)部灑下粼粼光影?!褒埲界R·高空平臺”在本身成為風景的同時,也將更多的風景引入到建筑之中,山脈、城市、天光、云影均被收納于空間之中,與活躍其中的人拉近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