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道岔作為線路的薄弱環(huán)節(jié)之一,在列車重復荷載下,容易產生磨損變形,使框架發(fā)生改變,衍生各種設備病害,因此,養(yǎng)護工作必須從結構入手,以結構質量保證線路平順性。本文以專線4249道岔病害整治為例,對道岔的病害類型和數據進行分析,提出維修保養(yǎng)方法。實踐證明,通過大維修作業(yè)能夠有效提升軌道動態(tài)質量,通過絕緣軌距撐桿能夠有效整治道岔轉轍部分小軌距病害。日常需通過更為科學合理的維修理念,增強道岔框架結構,延長道岔使用壽命。
關鍵詞: 專線4249道岔;動態(tài)質量;軌距撐桿;病害整治
作者簡介:楊智峰,男,工程師。
在道岔的日常養(yǎng)護中,必須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修養(yǎng)并重、嚴檢慎修”原則[1]。維修時要從加強結構入手,強化道岔的整體性和穩(wěn)定性,采取科學養(yǎng)護方法,整治岔區(qū)幾何尺寸病害,提高道岔平順性,減少列車沖擊,延長道岔的養(yǎng)護維修周期,延長道岔各部件的使用壽命[2]。
在日常維修中,道岔維修用時占線路維修的三分之二,甚至更長,尤其面對多年服役道岔,積累病害較多,維修困難,這與目前鐵路運輸對舒適性、快速性、安全性、高效性的要求相矛盾。目前,在120~160 km/h正線區(qū)段,軌道質量指數TQI的作業(yè)驗收標準為5.0 mm,岔區(qū)TQI常常在7.0 mm以上,這就要求對道岔維修保養(yǎng)的措施進行改進,降低岔區(qū)TQI。任尊松等[3]通過模擬車輛—道岔系統耦合作用,發(fā)現道岔區(qū)域的病害類型較多,其中轉轍部分尖軌與基本軌不密貼,會造成動態(tài)的輪軌關系惡化,在尖軌垂向和橫向出現劇烈的振動。趙清晨[4]通過對京九線正線道岔維修保養(yǎng)進行研究,發(fā)現結構性病害占比最多,幾何尺寸病害次之,提出了切實可行的整治措施,如在道岔廓形打磨、道岔精準搗固、道岔清篩等大維修作業(yè)中,通過優(yōu)化生產組織,能夠使岔區(qū)TQI下降2.0 mm以上。格日樂[5]采用ANSYS有限元軟件建立提速道岔尖軌扳動模型,在有扣件約束的尖軌區(qū)域用線性彈簧模擬,在無扣件約束的尖軌區(qū)域用非線性彈簧模擬,通過調整不同參數研究,得出尖軌位移扳動力及位移不足是工電結合部病害的集中體現。
1道岔病害類型分析
1.1設備概況
本文以某線路車間管內正線道岔為例,以專線4249道岔為研究對象。正線道岔均采用60 kg/m無縫線路道岔,軌底坡為1∶40,采用AT彈性可彎式尖軌,轍叉采用合金鋼組合形式,已實現轍叉直股前后焊接無縫化,鋼軌件采用Ⅱ型彈條扣壓,基本軌內側采用“鴨舌”彈片扣壓,除了A車站在2023年正線道岔全部大修更換,B車站、C車站正線道岔均服役超過20年。
1.2結構病害分析
道岔結構病害占常見道岔設備病害的58.7%,與道岔結構強度、穩(wěn)定性有很大關系。在多年線路保養(yǎng)中發(fā)現,道岔經過荷載疲勞碾壓,路基、道床、軌枕、聯結零件、鋼軌等部分存在不同程度病害,有些病害是不可逆的結構性病害,如鋼軌剝離掉塊、夾板折斷、垂直磨耗、側面磨耗達到重傷標準等,需要有計劃地更換設備;有些病害通過維修,可以改變既有結構狀態(tài),如道床板結、臟污,需更換道砟以滿足道床彈性需要。
以B車站為例,道岔經過多年超負荷使用,其轉轍部分結構性病害表現為尖軌側磨掉塊、滑床板開焊、膠墊壓潰、大螺栓失效、道床泛白空吊等。近幾年投入較多人力、物力對設備進行改造,2022年第一階段集中修對B車站道岔進行清篩,2023年第一階段、2024年第一階段集中修對B車站道岔進行大機搗固。2023年以來,B車站共計更換傷損鋼軌38根、轍叉6個,較2023年以前,同期換件修數量增加一倍。近幾年,通過大維修一體化作業(yè),能夠解決道岔的大部分結構病害。
1.3幾何尺寸病害分析
軌道幾何尺寸的檢查分為靜態(tài)和動態(tài)檢查。靜態(tài)幾何尺寸檢查通過道尺檢查軌距、水平,通過板尺弦繩檢查高低、軌向,通過軌檢小車檢查軌距、水平、高低、軌向、三角坑等各項平順性指標。其中普速線路正線在80 km/h及以上區(qū)段,道岔幾何尺寸不平順容許偏差值作業(yè)驗收標準中,軌距指標為(+3、-2) mm,水平、高低、三角坑指標為4 mm,軌向直線4 mm、支距2 mm。動態(tài)幾何尺寸檢查以軌檢車、綜合巡檢車、車載式線路檢查儀等動態(tài)檢查為主,檢測項目涵蓋軌道幾何不平順各個指標,分為局部峰值TQI管理值、區(qū)段均值TQI管理值。對于道岔區(qū)域動態(tài)質量研究,采用局部峰值管理TQI值分析幾何尺寸病害更有意義。
道岔幾何尺寸不平順性指標比線路更為嚴格,尤其在道岔轉轍部分,容易發(fā)生晃車及產生車載信息。轉轍部分軌距過大,軌向不良,容易造成車體搖擺;軌距過小,容易使尖軌磨耗加重;高低不良,則容易使車體產生垂向振動加速度;水平不良或者疊加產生的三角坑,極易使車體產生橫向振動加速度。若要轉轍部分幾何尺寸保持良好,需要工電的密切配合,目前,管內道岔均能完成工電聯合整治任務,有效杜絕道岔故障發(fā)生。
2道岔病害數據分析
2.1道岔軌檢數據分析
管內站場均位于路堤上,道床石砟飽滿,道床穩(wěn)定,在120 ~160 km/h區(qū)段,選取B車站2號道岔,分析2023年1月—2024年6月道岔動態(tài)質量變化情況(圖1),該時間段TQI為8.88 mm。2023年6月集中修,經過大機搗固后,道岔動態(tài)質量有較大的提升,TQI為7.36 mm,2023年11月集中修,未安排大機搗固,TQI為7.91 mm,2024年6月集中修,未安排大機搗固,TQI為8.3 mm,呈現出明顯的“W”形動態(tài)質量變化趨勢。
選取A車站2號道岔,分析2023年1月—2024年6月道岔動態(tài)質量變化情況,如圖2所示,該時間段TQI為8.93 mm。2023年11月集中修,大修換岔后,設備有明顯提升,在2024年6月集中修,經過大機搗固后,道岔動態(tài)質量最好,TQI為5.67 mm,呈現出明顯的“M”形動態(tài)質量變化趨勢。
通過選取道岔環(huán)境相近的B車站2號道岔與A車站2號道岔,進行動態(tài)質量對比分析,兩道岔的服役時間均超過20年,未經過大維修,TQI總體偏高,經過設備大維修后,TQI降幅達到36.51%。
2.2道岔軌檢圖紙分析
軌道動態(tài)質量TQI能夠反映某個區(qū)段線路動態(tài)平順性情況,但在指導生產方面,仍需關注軌檢圖紙,針對軌道動態(tài)峰值變化點進行分析。選取B車站北岔區(qū)進行分析,包含7組道岔,其中B車站1號道岔、7號道岔與上行3號道岔、5號道岔聯動,并通過菱形道岔(1~7菱)過渡,任何一行岔心部分及岔后夾直線的撥道作業(yè)都會影響到另外一行的方向,所以在該地段的維修作業(yè),需要對病害進行充分的分析研究。選取2024年5月15日某線上行軌檢車數據進行圖紙分析,如圖3所示,Ⅰ級分出分地點有K694+548(軌向指標-5.5 mm、軌距指標6.5 mm),K694+546(三角坑指標6.8 mm),結合設備臺賬分析,出分地點位于B車站3號道岔岔心部分,現場檢查該地段存在吊板現象,軌向4 mm,靜態(tài)軌距2 mm。同時,能夠看出3號道岔轉轍部分軌距變化,軌向不良。
通過分析3號道岔軌檢圖紙,發(fā)現轉轍部分和岔心部分是道岔的薄弱地段,也是日常維修關鍵處所。B車站3號道岔轉轍部分需精改軌距、撥道作業(yè),岔心部分需換砟、搗固整修、改道作業(yè)。
3道岔維修保養(yǎng)
3.1大維修作業(yè)
以A車站2號道岔為例,對大機搗固前后軌檢圖紙分析,如圖4所示,選取50 m(圖上里程K711+280~+230)道岔單元進行分析,各項指標分析見表1,降幅最明顯的為高低,其次為三角坑,軌距指標在大機搗固作業(yè)中未下降。
3.2軌距病害整治
通過大機搗固能夠降低高低、水平、三角坑動態(tài)質量指標,但對改善軌距指標效果不明顯,需要有針對性地進行岔區(qū)精改。相關研究表明,軌距靜態(tài)指標控制在0 mm標準,能夠有效提高線路動態(tài)質量。本文就轉轍部分精改進行分析,以B車站7號道岔為例,該尖軌中直股軌距-1.5 mm,造成直尖軌出現側磨,并有擠壓掉塊現象,如圖5所示。
針對該轉轍部分出現的小軌距病害,利用特制的絕緣軌距撐桿工具進行整治,如圖6所示?,F場先將絕緣軌距拉桿松開,然后將鋼軌外側彈條扣件、軌距調整塊卸下,通過絕緣軌距撐桿特制卡槽卡至軌底,采用加力桿擰大螺栓使桿件向外受力,使用道尺檢查軌距卡控至0 mm時,安裝扣件及復緊軌距拉桿,該處經過軌距精改后,近2個月未發(fā)現尖軌側磨加重,線路動態(tài)平穩(wěn)。
4結語
本文通過對管內某線正線道岔研究,以專線4249道岔為例,對服役超過20年的道岔結構病害和幾何尺寸病害進行分析,并對動態(tài)質量進行分析,得到以下結論:
(1)岔區(qū)結構病害比幾何尺寸病害多,幾何尺寸保養(yǎng)不到位會演變?yōu)榻Y構病害,日常需投入較多人力、物力對設備進行維修保養(yǎng),逐步提高道岔結構強度。
(2)大修換岔及道岔大機搗固能夠大幅提升設備質量,TQI的降幅能夠達到36.51%。
(3)道岔維修堅持大維修一體化作業(yè),大機搗固結合軌距精改,能夠綜合提升設備質量,尤其是轉轍部分軌距精改,能夠有效減輕尖軌磨耗,延長鋼軌使用壽命。
(4)轉轍部分軌距精改采用特制軌距撐桿,整治后小軌距病害不易復發(fā)。
參考文獻
[1]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普速鐵路工務安全規(guī)則:TG/GW 101—2023[S].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有限公司,2022.
[2]羅林.輪軌系統軌道平順狀態(tài)的控制[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6.
[3]任尊松,翟婉明,王其昌.幾種道岔病害對輪軌相互作用的影響[J].鐵道工程學報,2000(4): 38-41.
[4]趙清晨.京九線鐵路道岔病害分析、整治措施及結構優(yōu)化研究[D].北京: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2023.
[5]格日樂.工電聯合整治提速道岔病害的研究[D].蘭州:蘭州交通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