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隆(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教授):在中國斡旋下,沙特和伊朗實現和解。沙伊矛盾在中東具有全局性和基礎性,兩國和解引發(fā)連鎖效應,多個地區(qū)沖突迎刃而解或獲得解決契機,中東地緣政治沖突大幅降溫,安全局勢顯著緩和。沙伊和解、敘利亞回歸阿拉伯大家庭、埃及與土耳其恢復關系將中東“和解潮”不斷推向高潮,這分別意味著地緣政治爭奪緩和、阿拉伯國家克服“阿拉伯之春”負面影響、圍繞政治伊斯蘭的矛盾在地區(qū)政治中邊緣化。
“阿拉伯之春”已過去十年有余,這場最初被貼上爭取“民主、自由、體面生活和社會正義”的社會運動,與其初衷背道而馳。十年來,在外來干涉和內部復雜因素作用下,“阿拉伯之春”給阿拉伯世界帶來諸多負面和破壞性遺產。阿拉伯世界內部分裂加劇、地緣政治爭奪白熱化、極端組織趁亂崛起,教派矛盾與陣營對壘激化,多國爆發(fā)難民潮?!鞍⒗骸币詠?,中東地區(qū)和域內國家均發(fā)生劇變,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地緣政治方面,地區(qū)力量格局發(fā)生變動,埃及、敘利亞等經歷劇變的國家實力地位下滑,沙特、阿聯酋等海灣國家相對崛起,阿拉伯世界力量中心易位。中東地區(qū)非阿拉伯國家實力地位相對提升,伊朗崛起成為中東地緣政治格局最突出的特征。伊朗與沙特之間形成“安全困境”,導致地緣政治競爭加劇,陣營對抗升級,多國陷入代理人戰(zhàn)爭。中東亂局導致外部軍事干涉增多。敘利亞、也門、利比亞等國遭受了域外軍事干涉。
政治轉型方面,“阿拉伯之春”未導致阿拉伯國家權力去中心化,共和制和君主制國家均出現權力集中化趨勢。引入分權制、競爭性選舉后,阿拉伯國家政治呈現“普力奪”社會(政治制度化程度低,而政治參與程度高)的典型特征,政治參與多元化導致政局持續(xù)動蕩。埃及、突尼斯等國再次出現“政治強人”。海灣君主制國家也經歷了領導層更迭,年輕一代領導人上臺,展現出較強的領導力。在政治轉型進程中,阿拉伯國家政府作用普遍有所加強,重回“國家主義”的軌道。
經濟發(fā)展方面,“阿拉伯之春”使地區(qū)國家認識到經濟、民生問題的重要性。以沙特“2030愿景”規(guī)劃為代表,海灣國家紛紛推出經濟多元化的轉型計劃,標志著地區(qū)國家首次將經濟轉型發(fā)展作為首要議程。烏克蘭危機升級后,受益于高油價,中東產油國經濟發(fā)展快速,為經濟轉型提供了資金。受到糧食價格上漲、外資流出等因素影響,中東非產油國爆發(fā)以高通脹、外匯短缺和本幣貶值為主要特征的經濟危機。
意識形態(tài)方面,國族主義崛起并上升為阿拉伯國家主流意識形態(tài),進一步取代泛阿拉伯主義和泛伊斯蘭主義。阿拉伯民族主義經歷衰落后,觸底反彈。阿盟阿爾及爾峰會和吉達峰會舉行后,阿拉伯共同事業(yè)再度獲得一定勢頭。阿拉伯國家對巴勒斯坦問題的關注有所增加,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關系正?;M程暫未延續(xù)。
政教關系方面,“阿拉伯之春”后,政治伊斯蘭先揚后抑,最終在阿拉伯國家失勢。沙特實施了以“去瓦哈比化”為內容的世俗化改革。宗教在阿拉伯國家政治中的作用下降到歷史低點,但伊斯蘭主義仍擁有一定的支持度。
海灣阿拉伯國家戰(zhàn)略自主性上升,在烏克蘭危機升級、歐佩克對石油產量持續(xù)調控、中阿峰會舉行等背景下,沙特等海灣產油國國際地位得到抬升,進而展現出更多外交自主性。蘇丹武裝沖突爆發(fā)后,沙特迅速展開斡旋,掌握主動權,防止外部干涉和該問題國際化。海灣阿拉伯國家戰(zhàn)略自主性上升的大背景是美國對中東盟友的安全承諾減弱,雙方盟友關系的基礎松動,并在能源方面形成競爭關系。沙特等海灣產油國采取多元平衡的外交政策,在大國間多面“下注”。
2023年6月7日,沙特王儲兼首相穆罕默德在吉達會見美國國務卿布林肯。
一是發(fā)展成為中東國家首要議程。中東國家聚焦國內發(fā)展,外交上更加務實,致力于創(chuàng)造有利于經濟發(fā)展的外部環(huán)境。為實現“2030愿景”國家轉型目標,沙特決意退出也門戰(zhàn)場。阿聯酋與伊朗經濟利益高度交織,與伊朗和解符合其發(fā)展利益。為擺脫外交孤立和制裁影響,伊朗亟需改善國內經濟民生,緩和與鄰國的關系。
二是去安全化成為中東國家共同的選擇。中東國家開始將安全議題從“威脅防御議程”中移除,將其列為普通議題,為緩和關系、開展合作創(chuàng)造了條件。沙特反什葉派思想和話語有所減弱,自身意識形態(tài)轉型使瓦哈比主義弱化,伊朗的教派話語也隨之有所減弱。政治伊斯蘭在阿拉伯國家衰落,使其退出地區(qū)主要矛盾,從而為土耳其、卡塔爾與埃及、阿聯酋等國家緩和關系創(chuàng)造條件。
三是中國在中東開展斡旋外交發(fā)揮積極作用。中國斡旋外交是中東“和解潮”出現的重要原因。中國在中東擁有政治優(yōu)勢,與所有中東國家均保持良好關系。中國提出“全球安全倡議”為斡旋外交提供指南。中國是中東最大的貿易伙伴,2022年中國—中東貿易額突破5000億美元,中阿貿易額達到4300億美元。沙特、伊朗等中東國家將中國視為最重要的發(fā)展伙伴之一。中國斡旋努力回應了中東國家求團結、謀發(fā)展的需求,因而得到地區(qū)國家的積極響應。
過去十年,中東動蕩與緊張局勢多由“阿拉伯之春”的負面遺產所致。因此,超越“阿拉伯之春”負面影響,聚焦發(fā)展與合作,成為中東國家的普遍愿望,這也是中東“和解潮”的根本動因。然而,中東地區(qū)安全局勢仍較脆弱,地區(qū)國家間主要矛盾和分歧并未獲得妥善解決。未來中東國家仍需通過去安全化、加強政策協調、擴大務實合作等途徑,推動“和解潮”向縱深發(fā)展,為中東實現長治久安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