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書劍
2023年9月25日,加拿大錫克教徒聚集在位于首都渥太華的印度高級專員公署外舉行抗議示威活動。
自9月18日加拿大總理特魯多公開指責印度情報機構參與謀殺加拿大籍錫克教領袖尼賈爾,并驅逐了一名有外交官身份的印度情報官員以來,印加兩國的矛盾已從“口水戰(zhàn)”升級為雙邊關系的全面危機。印度先是對等驅逐了一名加拿大外交官,繼而宣布暫停對加拿大公民的簽證業(yè)務,隨后又要求40多名加拿大駐印外交官“限期離境”。一場發(fā)生在今年6月的神秘刺殺事件在經(jīng)過三個月的發(fā)酵后不僅使印加關系跌入谷底,也讓打著“價值觀同盟”旗號籠絡印度的美西方陷入尷尬境地。
6月18日,尼賈爾在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一處錫克教廟宇附近的停車場遭槍擊身亡?,F(xiàn)場監(jiān)控顯示至少六人參與了此次襲擊,其中兩名槍手射出大約50發(fā)子彈,34發(fā)命中目標。尼賈爾此前已被印度政府指控為錫克教分離主義“卡利斯坦運動”頭目,涉嫌在印度境內煽動反政府活動。據(jù)加拿大安全部門調查,該事件與印度情報機構“研究分析局”存在密切聯(lián)系。
“卡利斯坦運動”旨在印度西北部旁遮普地區(qū)建立名為“卡利斯坦”的錫克教國家,上世紀80年代是其活動高峰。以賓德蘭瓦勒為首的分離主義分子在旁遮普邦制造了大量教派仇殺事件,并率領武裝人員控制位于該邦阿姆利則的錫克教圣地金廟。1984年6月,印度總理英迪拉·甘地發(fā)起“藍星行動”,命令軍隊攻入金廟,擊斃了賓德蘭瓦勒。但此次行動給錫克教徒帶來極大刺激,英迪拉·甘地在同年10月遭錫克教警衛(wèi)槍殺身亡??偫碛龃屉S即在包括首都新德里在內的北印多地引發(fā)大規(guī)模暴力騷亂,造成大量錫克教平民身亡。為報復“藍星行動”及印度國內針對錫克教徒的暴力事件,藏匿于加拿大的“卡利斯坦運動”極端分子在1985年炸毀了由加拿大蒙特利爾飛往倫敦的印度航空182號班機,致機上329人全部遇難。
在印度政府的政治斡旋與其安全機構的強力打擊之下,“卡利斯坦運動”在上世紀90年代逐漸趨于平靜,錫克教分離主義在印度境內基本喪失大規(guī)?;顒幽芰?。然而,2020年莫迪政府強推三項農(nóng)業(yè)改革法案激起了以錫克教徒為主的旁遮普邦農(nóng)民的強烈反對,這為“卡利斯坦運動”的意外復蘇創(chuàng)造了條件。僑居海外多年的分離主義分子不僅趁此機會加大對印度本土的滲透,還不斷圍攻印度在美、加、英、澳等國的使領館。
鑒于錫克教分離主義曾引發(fā)慘痛歷史教訓,莫迪政府在應對“卡利斯坦運動”時延續(xù)了一貫的強硬作風。除在外交上對長期庇護“卡利斯坦運動”的支持者、公開聲援農(nóng)民抗議的加拿大發(fā)起聲討外,媒體披露莫迪政府還策劃了多起針對“卡利斯坦運動”頭目的“境外行動”。自今年5月以來,包括尼賈爾在內已有至少三名“卡利斯坦運動”頭目“意外身亡”。5月,被印度列入“恐怖分子名單”的該組織頭目潘杰瓦爾在巴基斯坦拉合爾遭槍擊身亡。6月16日,曾在印度駐英國高級專員公署(大使館)扯下印度國旗的“卡利斯坦運動”支持者坎達在當?shù)匾患裔t(yī)院“突然死亡”。英媒稱,印度研究分析局在行動能力上已能與“擅長境外暗殺”的以色列情報機構摩薩德相提并論。
特魯多公開抨擊印度“境外殺人”,暗含爭取境內錫克教移民支持的選舉政治考量。然而,特魯多主動挑起與印度的外交爭端,著實讓美國拜登政府及其主導的“五眼聯(lián)盟”陷入兩難境地。
盡管加拿大在第一時間要求美英盟友聲援,但后者并未在外交上全力支持特魯多。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講話中表達了“對跨國鎮(zhèn)壓的高度警惕”,并且“鼓勵印度配合加拿大開展聯(lián)合調查”。為避免過度刺激印度,布林肯還在表態(tài)中重申“美印全面全球戰(zhàn)略伙伴關系”的重要性。對印度一貫挑剔的《經(jīng)濟學人》《金融時報》等英語主流媒體罕見地公開呼吁加拿大“審時度勢”,勿因個別事件破壞了美國同盟體系遏制中國的“印太戰(zhàn)略”。
同時,美國也在非公開渠道對印度施壓,防止事態(tài)進一步擴大。據(jù)報道,美國駐加拿大大使大衛(wèi)·科恩在采訪中確認“五眼聯(lián)盟”的共享情報為特魯多的聲明提供了支持,并表示美國已要求印度配合加拿大展開調查。另據(jù)英媒報道,美國已對本國部分錫克教徒發(fā)出警報,并加強防范措施,防止類似事件發(fā)生在其境內。
眼見未獲盟友的全力支持,勢單力薄的特魯多不得不一改自今年9月二十國集團峰會以來在涉“卡利斯坦運動”議題上與莫迪糾纏的態(tài)度,頻繁釋放“加拿大不想讓爭端升級”的“外交善意”。10月15日,特魯多還在社交平臺上表達了對印度教傳統(tǒng)節(jié)日九夜節(jié)的祝福,嘗試在雙邊關系陷入尷尬時傳遞緩和信號。
隨著中東巴以沖突再起,印度與加拿大的外交風波逐漸淡出西方主流媒體視野,莫迪政府似乎成為此次外交爭端中的“最大贏家”。在國際層面,莫迪政府抓住美西方急于拉攏自身的戰(zhàn)略需求,堅持展現(xiàn)強硬姿態(tài)并成功迫使加拿大做出讓步。此舉不僅使印度在免受制裁的情況下實現(xiàn)打擊震懾境外“卡利斯坦運動”,同時迫使美、加、英、澳等國加強對境內錫克教僑民的管控,在外交與安全上實現(xiàn)了自身利益最大化。
在國內,莫迪面對西方發(fā)達國家的強硬姿態(tài),既凸顯了其政府捍衛(wèi)“國家安全”的決心與能力,又彰顯了印度“戰(zhàn)略自主”的大國地位,在即將迎來2024年全國大選之際為自身收割了一波民族主義政治紅利。然而,莫迪政府的強勢作風并非毫無成本。一方面,“境外殺人”的嫌疑將給印度苦心經(jīng)營的國家形象帶來嚴重負面影響。對有志于成為全球大國的印度而言,散居歐美各國的印度僑民原本可作為印度拓展軟實力和全球影響力的重要資源,但印度情報機構在海外的“高調活動”對不滿莫迪政府的海外錫克教僑民乃至其他印度裔而言將形成威脅,反而為藏匿于海外的分離主義分子提供了活動空間。另一方面,“任性”的印度已對美西方的國內政治與族群關系造成負面影響,抬升了美西方對印度崛起的焦慮與不安。而美西方對印度“戰(zhàn)略自主”的不滿,無疑將對印度當前所處的國際環(huán)境帶來難以彌合的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