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墨
奇幻、科幻作品因想象力豐富引人遐想。
放眼古代,眾多神話志怪古籍中,也記載了許多新奇事物。細細閱讀,我們會發(fā)現(xiàn)古人的創(chuàng)作有著豐富的想象力,腦洞大開得令人嘆服。
民以食為天,“食”字同樣體現(xiàn)在古代神話志怪文學作品中。書中的奇植異獸均有神效:有的味美能果腹,有的服用可得奇技,有的療愈功用顯著。
西漢奇人東方朔在《神異經(jīng)》中描繪了這樣一種奇獸,即便是被割肉也不痛不癢,傷口還能自動再生,名為“無損之獸”,身形如鹿,腦袋長得像豬,雖有牙齒,卻十分親人,喜歡依偎在人身旁,并討要五谷來吃。人們割它的肉用以制作腌制食物的調(diào)料,將調(diào)料放入肥肉之中,肥肉不僅不會腐爛變質(zhì),吃完后再添肥肉,肉的味道反而變得更加鮮美。
昆蟲放在現(xiàn)在,也是一道特殊的美食。東漢楊孚在《嶺南異物志》中記錄了一種大型蝴蝶——南海蝴蝶。它在海上飛行時,被航船之人擊落,船員去掉它的翅足后,得到的蝴蝶肉足足有八十斤,烹食后竟然發(fā)現(xiàn)它的味道鮮美異常??磥?,對于昆蟲這種美食,早在古代就已經(jīng)被“開發(fā)”出來了。
除了異獸,古人在志怪古籍中還記載了很多奇植,它們同樣具有令人驚嘆的特殊效果。清代文人李汝珍的《鏡花緣》中,提到了不少珍奇植物,這些植物不僅味道鮮美,有的食用后,人還能巧獲奇技。譬如,生在樹梢,形狀如棗的“刀味核”,味道全由剖它的刀而定,嚼食可以延年益壽;狀如小桑,莖似珊瑚,汁液如血的“朱草”,食用后可以使人變得耳聰目明;還有一種青翠異常,葉如松針的“躡空草”,吃下這種草,人可以立在空中,獲得飛行的能力,不可謂不神奇。
先秦時期,《山海經(jīng)》橫空出世,囊括了眾多百科知識,無論是本草圖鑒還是地理圖志都新奇有趣,其中關于異獸的傳說更是令人嘆為觀止。書中不但記載了眾多珍禽異獸的外形與習性,同時記載了它們的食用味道和藥用功效。
《山海經(jīng)》中,魚身人臉的異魚“赤鱬”,吃下這種魚的肉,既能防止生病,還能有效避免罹患疥瘡。如何治療痔瘡也是老生常談,《山海經(jīng)·南山經(jīng)》則給出了良方:“虎蛟,其狀魚身而蛇尾,其音如鴛鴦,食者不腫,可以已痔?!笨梢娀Ⅱ缘乃幱霉πв泻芏?,不僅可以預防身體浮腫,還能解決痔瘡這一難言之隱。
味道鮮美且具有藥用價值的神奇異獸,不僅僅只有赤鱬與虎蛟。《山海經(jīng)·西山經(jīng)》里記載了一種名為“文鰩魚”的神奇魚類,對穩(wěn)定精神狀態(tài)有著奇效。它們時常游走于東海,喜歡夜晚飛行,肉的味道酸中帶甜,吃了可以治療癲狂。除此以外,它還是一種“祥瑞之獸”,若是見到它,則表示大地將豐收,是為立毅疊登之兆。
科技的發(fā)展,使得人們在交通出行、生活起居上都進入智能的新時代。翻閱古代志怪典籍,我們也能從中窺探出,古人對于“黑科技”的神奇想象。
《山海經(jīng)》中有一種叫做“迷轂”的神奇樹木,古人在野外探險時,可以用它來輔助導航。古時出海航行是一項十分危險的工作,暗藏海底的礁石與海怪隨時會奪走漁民的性命,此時就需要“避險儀”來規(guī)避潛在的風險。清代袁枚在《續(xù)子不語》中提及一物,名曰:照海鏡。傳說用它照入海中,哪怕海底漆黑一片,仍舊可以辨清暗藏的海怪和礁石,百里外就能成功躲避。細細讀來,如今利用聲吶探測深海的科學技術就跟“照海鏡”極為相似。
從古至今,人身安全也是人們關注的要點。唐代志怪筆記小說《酉陽雜俎》中記載了一種神奇實用的植物——護門草。只要把它放置在家門口,夜晚有人靠近,它便會發(fā)出巨大呵斥聲,嚇退陌生人,安全感拉滿。
平時外出,攜帶一個保溫杯,方便隨時隨地喝上熱水,似乎是今人的養(yǎng)生技巧,但實際上,古代早有了如此巧思。
南宋洪邁在《夷堅志》中記載,有一個名叫伊陽的小縣城,張虞卿(北宋名臣張齊賢后人)無意中從地下掘出一個造型古樸莊重的黑色瓦瓶。他發(fā)現(xiàn)這個古瓶非常奇特,注入熱水能終日不冷,冬日注入冷水,也不會結冰。這本書還提到能在伏天保存熟食一個多月都不腐壞的特殊儲藏器——鐵鼎甑。從兩件物品的作用來看,伊陽古瓶實際是個古代的保溫瓶,而鐵鼎甑則類似便攜小冰柜。通過史料可知,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人們就已經(jīng)開始采用一些物理方法來調(diào)控溫度。比如出土于曾侯乙墓的銅鑒缶,就被譽為我國最早的“冰箱”和“烤箱”。
除了這些反映日常的“生活腦洞”,古代志怪典籍也不乏一些關于人工智能的想象。比如,元代伊士珍撰寫的古典小說《瑯嬛記》記錄了一個神奇的“七寶靈檀之幾”,它可以根據(jù)不同人的需求,顯示不同的搜索內(nèi)容,就像是一臺強大的,并能進行個性化定向搜索的網(wǎng)絡搜索引擎。
外星人與外星文明是科幻作品中常見的題材,世界各地也時常有人們目睹不明飛行物的傳言。我們舉目遠望,看著天空圓月,想起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等神話故事,而幾千年前的先人是否與我們一樣,也在幻想與外星人接觸,或者期待著有朝一日可以前往地球以外的世界呢?
《酉陽雜俎》記載了一個關于“修月人”的故事。唐文宗大和年間,有士人名叫鄭仁本,他的表弟和朋友王秀才漫游中岳嵩山,卻迷失在幽深山谷之中。在他們著急尋找出路時,遇見一位在草叢中鼾睡的白衣人,便上前打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