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若曦
歷時300余年,靜升王氏家族在山西建造了一座大院。五巷六堡一條街,總建筑面積超過了北京故宮。民間稱其為“中國民間故宮”“山西紫禁城”和“華夏民居第一宅”。它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更是權(quán)利與尊卑的象征。
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省晉中市靈石縣靜升鎮(zhèn)。
靈石縣置縣已有1400多年,素有“秦晉要道,川陜通衢”之稱,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曾極大推動當?shù)貢x商的發(fā)展。晉商一度馳騁歐亞,奪金融先聲,錢莊票號匯通天下,稱雄五百余年,在世界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明清時期,靈石縣出現(xiàn)了以王氏家族為首的四大晉商,分別是靜升王家、兩渡何家、夏門梁家以及蒜峪陳家。其中,王家大院的主人就是靜升王家,赫赫有名的太原王氏分支。
據(jù)傳,太原王氏出于姬姓,始祖是周靈王太子姬晉。姬晉亦名王子喬,善吹笙,仿鳳凰和鳴之音。東漢劉向所著《列仙傳》中提到一段典故,講太子晉游歷伊、洛之地,被浮丘公引至嵩山修煉,30余年后,重現(xiàn)緱氏山頭向世人揮手告別,升天而去。這便是“王子登仙”的傳說。
人們口口相傳,王家既是姬晉后人,冥冥中亦有神仙庇佑,故而能成為煊赫一時的“太原王”。傳說的真假已不可考證,但靜升王氏發(fā)家致富的經(jīng)歷本身卻是一段傳奇。故事要從元末明初說起。太原王氏的一個分支因水災(zāi)從太原南遷至靈石縣,由此開創(chuàng)了靜升王氏的歷史。
太原王氏起源于山西省太原市,從魏晉到唐朝都非常顯赫,與隴西李氏、趙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等七族,并列為“五姓七族高門”。出自太原王氏的三公、宰相、皇后不計其數(shù),歷代皇族為鞏固自己的地位,對王氏一族禮尚有加,太原王氏也因此與其他名門望族一道,影響了中國古代長達幾百年的政局。
靜升王氏作為其中一個分支,從元朝末年脫離太原王氏遷至靈石縣靜升鎮(zhèn),開啟了王氏家族的全新篇章。王家一代祖——王實,在靜升鎮(zhèn)的靜升村挖掘了三孔土窯做安居之所,以耕地為生,在種地之余還經(jīng)營豆腐生意。他為人勤勞誠實,做生意從不坑騙,久而久之,積攢下一些田地和積蓄,成為當?shù)馗粦?,在村西土窯兩側(cè)修建了“值槐”和“擁翠”兩座宅院,之后子孫又將宅院進行擴建,形成了王家大院的雛形。
時間到了明朝,靜升王氏迎來了第一個發(fā)展契機。當時,朝廷實行開中法,要求內(nèi)地商人將生活物資運送到戍邊地區(qū),朝廷支付給內(nèi)地商人“鹽引”,商人可憑這些鹽引到指定鹽場買鹽,并到指定地區(qū)售賣。
或許是官宦出身帶來的政治嗅覺,靜升王氏子孫敏銳地發(fā)現(xiàn),這是一次實現(xiàn)資產(chǎn)飛躍的絕佳時機,于是第一時間投身這股貿(mào)易大潮,從中獲得了不小收益,而后又順勢做起了在邊關(guān)售賣糧食的生意。明正統(tǒng)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變爆發(fā),邊關(guān)糧食需求量驟增,各地應(yīng)募籌集京師所需,王氏子孫王演恰逢其時,獲利頗豐,這也成了王氏家族由農(nóng)轉(zhuǎn)商的轉(zhuǎn)折點。
明隆慶五年(1571 年),塞外蒙古俺答部落求和,塞上開始實行“互市”,王氏子孫王新命、王大紀和王大慶等人利用這次機會,投奔霍州皇室朱千聰,并聯(lián)合村民與族人,北上長城關(guān)口進行貿(mào)易,或開典當鋪,或售賣京貨,奔走于晉京之間。幾十年苦心經(jīng)營,王氏資產(chǎn)迅速雄厚起來,成為數(shù)一數(shù)二的大商賈。同一時間,王氏族人修建了凝固堡(俗稱“上堡子”)、鐘靈巷、井樓、里仁巷,以及拱秀巷,至此,王家大院基礎(chǔ)院落初成。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吳三桂叛亂。此時,王氏第十四代子孫王謙受、王謙和,正利用朝廷剛剛解除禁止民間養(yǎng)馬令的商機,在山東、河北、內(nèi)蒙一帶做皮貨和騾馬生意。聽到吳三桂反叛的消息后,他們借助販賣騾馬的優(yōu)勢向朝廷捐獻24匹軍馬,緊接著又為朝廷籌集大量軍糧??滴跽J為王氏有愛國之心、衛(wèi)國之行,龍顏大悅,封兄弟二人每人一個四品官。
以此為契機,王氏商業(yè)聯(lián)盟形成,開始向官場邁進。整個清朝,王家不斷發(fā)展壯大,族人從五品到二品的官員有100多位。在清朝舉辦的四次千叟宴中,王家參加了兩次,這在各級官員中都是罕見的,可見王家當時的政治和社會地位非常高。而康熙年間,王家大院的擁翠巷(又稱王家巷)、鎖瑞巷(日后恒貞堡西側(cè))、拱秀巷、義安院等也陸續(xù)修建和擴建完成,大院初具規(guī)模。
雍正、乾隆時期,王氏家族成員涉及的領(lǐng)域更為廣泛,文人商賈、醫(yī)生官宦等人才濟濟。這一時段,王氏十六世孫王廷璋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為家族修建完成和義堡。到了乾隆后期至嘉慶年間,王氏家族已在農(nóng)、政、商多個領(lǐng)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有了更大的社會影響力。正因如此,王氏成員在靜升村的住宅區(qū)慢慢由聚族居轉(zhuǎn)變?yōu)橥跣摘毦?。隨后,王氏成員又在鐘靈巷內(nèi)擴建懷永圖院,俗稱小甕門,是靜升村西唯一一座三層建筑。
整個王家大院,最具明清風格代表的建筑是高家崖,于嘉慶十六年(1811 年)修建,歷時16年建造而成。此后,靜升村的王姓子孫便居住在這座總面積達25萬平方米的王家大院中。
令人惋惜的是,因為時局、戰(zhàn)亂等原因,在此之后的王氏子孫四處飄搖,再無法復(fù)刻前人的輝煌,王家大院的修建歷程也就告一段落。
如今對外開放的高家崖堡、紅門堡及王氏宗祠三組建筑群,占地4.5萬平方米,有院落123套、房屋1118間。這一部分建筑的規(guī)模還不到王家大院總用地面積的四分之一,但均為王家鼎盛時期所建,是整個大院的精華所在,也是大院建筑群保存最為完好的一部分,被稱為“三晉第一宅”。
王家大院的選址獨具匠心,規(guī)模宏大不失禮制,整體建造呈前堂后寢的庭院風格,對外能展現(xiàn)足夠的空間氣派,對內(nèi)滿足了私密的氛圍需求。功能布置上,起居、休閑一應(yīng)俱全,各個房屋的等級、形制,每個門窗的制作、雕飾等,都有講究,充分體現(xiàn)了官宦門第和宗法禮制。另外,王家大院五堡布局分別為“龍”“鳳”“龜”“麟”“虎”五瑞獸造型,以此迎合天機,寓意吉祥的同時,體現(xiàn)出王家對后世子孫的殷切期盼。
古時講究禮制,皇帝才可住九間一排的房子,普通百姓一般是一排三間,所以王家大院雖規(guī)模巨大,但廂房的方位都大有講究。每進的院子只能縱向多蓋,這在高家崖建筑群里體現(xiàn)得尤其明顯。
步入高家崖,首先便是王氏子孫王汝聰?shù)木铀睾裾?。作為當年王氏掌家之主的居所,這里每一進院的正房都是三間一排的兩層樓房,講究兩側(cè)對稱。大院的格局,第一進廳住的是下人,房子較簡單;第二進的門廳是主人的起居室和客廳;第三進為臥室,一層居住主人,主窯二層為祀奉祖先的祭祖閣。
在具體的廂房分配上,男女尊卑更是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朝南一般為男子,朝北為女子,女子廂房在二層,且屋檐不得高于男子。即使是一家之中,哥哥與弟弟、妹妹同出生一母,也有很大差別。
王汝聰?shù)亩芡跞瓿删幼〉哪鹁?,建筑格局及功能與敦厚宅大致相同,但在很多細節(jié)卻處處留心。首要的即是規(guī)制不可越過長房,王汝成雖官高大哥一品,但因其是次子,所以門樓比官職五品的大哥要低矮一些,然而門檻卻高于大哥。于建筑細節(jié)處,出身、長幼、官階品級大小等被彰顯得清楚明白,這些在王家大院中比比皆是。
至于主仆尊卑,在大院廚房的設(shè)計上就可窺一隅而知全貌?!皟?nèi)三外四”共七道門,把廚院分割成上、中、下三個等級。不同等級的人走不同的門,在不同的餐廳吃不同的飯。干粗活的長工在三等院用餐,管家及賬房先生等高級傭人在中院用餐,主人則在樓上的餐廳用餐,不可輕易僭越。
整個高家崖建筑群周邊墻院緊圍,四門根據(jù)地勢而開,大小院落既相互連綴,又獨立成章。眾多門戶相連相串,使人覺得院中有院、門里套門,不熟悉的人走在其中,大有可能迷路。如今,堡內(nèi)遺存物品的陳設(shè),依舊按照王氏家族原本的“尊卑分等,貴賤分級,上下有序,長幼有倫,內(nèi)外有別”的封建禮制,分門別類地陳列其中。
出了高家崖,站在大院北門的城樓上放眼望去,紅門堡的建造格局令人稱奇。整個堡一分東、西兩個院落,中有橋梁連接,從低到高又分四層院落依次排列,左右對稱,中間一條主干道,隱隱顯示著一個巨大的“王”字,且附會龍的造型。
主干道即所謂的臥龍道,街是龍身,巷是龍爪,河漂石是龍鱗,老槐樹是龍尾,井是龍眼。兩眼水井中的水,一苦一甜,暗合陰陽八卦之妙,而那一條蟠龍里,卻暗藏著“王中套王”的格局。
一個大大的“王”字,烙印在晉中大地。這是有意還是無意?和“王子登仙”傳說一樣,無法考證,不能深究……
(編輯 胡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