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豪
教育公平,是一項社會各界長期關心的議題,也是事關民生福祉的重要工程。教育有地域不平衡問題,受經濟發(fā)展水平制約:經濟越發(fā)達的地區(qū),教育資源越集聚,教育水平往往越高,反之亦然。
地處粵東、以客家文化為主的梅州,向來有著崇文重教的風氣,曾培育出30名兩院院士,340多名大學校長,有著“校長的搖籃”美譽。然而,受限于經濟條件,梅州在教育上的投入,跟不上當地民眾對優(yōu)質教育的期盼。全市的高考成績逐漸從上世紀80年代的廣東前三名,逐漸跌落到前五名、前十名,直至全省下游。
為了改變這種局面,在廣州對口幫扶梅州的工作中,如何利用廣州在資金、教育資源上的優(yōu)勢,提高梅州的教育水平,便成為一項重點工作。
提高教育水平,最直接也是見效最快的方式,無疑是為當地建設設施完備、理念先進的現代化學校,讓當地的學生們浸潤在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之中。在這種理念的推動下,華南師范大學附屬廣梅園小學(以下簡稱廣梅園小學)拔地而起。
這是一所無論是從硬件設施、師資力量以及教育理念上,都著力向一線城市的學校看齊的現代化小學。
廣梅園小學地處梅州高新區(qū)廣梅產業(yè)園,是由華南師范大學、梅州高新區(qū)、興寧市人民政府三方合作創(chuàng)辦的完全小學。由興寧市主導配備師資,納入華南師范大學附屬學校的聯盟管理。
所謂建校先建樓,為了打造良好的校園環(huán)境,廣州幫扶資金累計安排約1.65億元、廣州市慈善會捐贈650萬元投入學校建設。學校從2020年11月開工建設,歷經9個月建成。
廣梅園小學的硬件配置堪稱“豪華”。校園內配備有體育館、游泳館、音樂室、美術室、醫(yī)務室、舞蹈室、心理咨詢室等功能性建筑,此外,還有兩個標準籃球場以及標準的400米塑膠環(huán)形跑道,這些是很多一線城市的小學都未必有的配置。學校的核心功能建筑—教室,不僅窗明幾凈,寬敞整潔,而且配套有專業(yè)課桌椅、空調、多媒體教學設備,老師上課也能用麥克風擴音。
不僅如此,在校園里還能處處看到設計上的匠心與周到。步入學校,便是一個環(huán)形書屋和音樂舞池,環(huán)形書屋里有舒服的沙發(fā)、座椅,書架上擺滿了課外讀物,涵蓋科學、歷史、文學、藝術等眾多門類,方便學生們隨時取閱。音樂舞池則可以踩出不同的音色,成為學生們在課間休息、上學放學期間最喜歡的娛樂設施。學校院子里的地面上,還畫了不少“跳格子”供學生們在課間休閑、玩耍。為了方便學生們午休,學校還專門建設了一棟午休樓,按9人一間的標準,給每位學生配備獨立的床鋪,避免學生們趴在桌子上睡覺損傷脊椎。
硬件設施到位了,師資上的“軟實力”自然不能落下。為了保證學校在辦學理念上的先進性和科學性,華南師范大學特別選派了全國優(yōu)秀校長楊勝擔綱廣梅園小學校長一職,興寧市從梅州市公開選調了12名骨干教師調任廣梅園小學任教。
除此之外,作為幫扶單位,廣州每年還會派遣優(yōu)秀的教師到廣梅園小學支教,到目前為止,學校已經接受了3批共8名來自廣州的經驗豐富的教師。等到學校編制成熟后,每年將派遣15名教師前來支教,從8月底到第二年的 7月中旬考完試,一年年地輪換,以將廣州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與先進的教學理念帶到梅州。
為了讓這些教師安心工作,學校還為他們提供了優(yōu)渥的生活環(huán)境。
學校建成后,真正嚴峻的挑戰(zhàn)才算開始。
在接收了原先村小的生源后,楊勝發(fā)現,教學形勢不容樂觀。在對這些一到四年級的學生進行的入學摸底考試中,成績的確很糟糕,沒有一個學生的成績能夠及格,各科的平均分都在及格線以下。
學生們普遍存在基礎不牢、學習方法不對的問題。要改變這種局面,必須要重塑整個教學體系,改進上課、講課、作業(yè)布置、批改反饋、家長交流等各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們養(yǎng)成正確的學習習慣、學習方法。
華南師范大學特別選派了全國優(yōu)秀校長楊勝擔綱廣梅園小學校長一職,興寧市從梅州市公開選調了12名骨干教師調任廣梅園小學任教。
要完成這項工作,必須依靠廣州的優(yōu)質教育資源。蔡堅是廣州市天河區(qū)石牌小學的一名語文老師,有著三十多年的從教經驗,去年,她來到廣梅園小學支教,掛職教導處副主任,同時擔任四年級語文老師。談及對廣梅園小學的學生們的第一印象,蔡堅表示,和廣州的學生相比,當地的學生在學習上存在許多短板和不足,例如她任教的四年級,很多學生在拼音、識字上都還有所缺漏?!昂芏鄬W生知道某個字該怎么念,但是到了寫拼音的時候要回憶很久,這說明他們的基礎很不牢靠。”更不必說寫作能力,她發(fā)現,當地的學生普遍對寫作感到害怕,而且養(yǎng)成了依賴范文的壞習慣,學生們?yōu)榱藨犊荚嚤撤段?,能不能寫出作文全看是否押中了題目。
這讓蔡堅意識到了教學任務的嚴峻,但和這些學生們的相處給了她信心。在相處過程中,蔡堅發(fā)現,這些大多來自鄉(xiāng)村、工人家庭的小孩都非常淳樸、好學,十分渴望接受良好的教育。這讓從教三十多年的蔡堅燃起了身為教師的使命感和幸福感。
從念讀、拼音開始,蔡堅按照自己在廣州的教學方式,帶著學生們重新打好扎實的基礎,針對學生們寫作能力不足的情況,她鼓勵學生們觀察生活、記錄生活,通過寫周記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們的寫作能力,逐漸克服對寫作的恐懼。
這些舉措看起來簡單,卻是最為科學、有效的手段。盲目地下苦功,不如理念和視角的輕巧轉換來得見效。
而這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理念,就是這些支教老師們?yōu)楫數貛淼淖顚氋F財富。除了日常的教學工作外,蔡堅和其他支教老師還肩負著提升本地教師的教學能力,變革教學方法與教育理念的任務。
“我們全學科的老師都要去聽課和進行教研點評,每一次都會做詳細的聽課記錄,針對青年教師在課堂上的優(yōu)缺點,為老師們提供詳盡的點評?!彼f。此外,老師們還要定期接受華師聯盟的線上培訓和跟崗學習,從授課內容、教學方法、教育理念乃至心理輔導等方面全面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
在教學樓一樓的走廊上,陳列著一塊塊小黑板,上面寫著整齊的楷書。楊勝介紹道,這些都是老師們寫的板書,是布置給他們的“作業(yè)”,為的是提高老師們的板書能力。
經過兩年的辦學,在前不久的中段考試里,當初四年級的那批學生的六年級語文平均分已經提高到了75分,英語平均分超過80分,數學的平均分也超過了60分。五年級在興寧市的抽考當中,每科平均分在80分以上,在整個興寧的小學中名列前茅。
提升應試成績,僅僅是廣梅園小學教學目標中的其中一環(huán),甚至是基礎的一環(huán)。
他提到的一個細節(jié)體現了兩地學生在教育環(huán)境上的差異。在廣州,學生們放學回家后,往往是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齊上陣,監(jiān)督和陪伴孩子進行課外學習,興趣班也是家常便飯。但是廣梅園小學的生源大多來自鄉(xiāng)村和園區(qū)里的職工家庭,很多家長要么是沒有時間顧及小孩的教育,要么是自身受教育水平有限,沒有能力對小孩進行教育。對于當地的這些小孩來說,學校之外的教育與廣州差距甚遠。
這甚至導致廣梅園小學出現了一個奇特的現象,學生們在每周一的課堂表現都是最差的,因為周末孩子沒有人管,“野”了兩天之后,把在學校養(yǎng)成的學習習慣全丟了。只有等到周一上學,老師們開始“撥亂反正”,學生們的學習狀態(tài)才慢慢好起來。
楊勝表示,學生們的學習成績和學習習慣,就是在這樣周而復始地拉扯中慢慢“磨”出來的。
在這個過程中,楊勝感到,對這些學生進行教育的擔子,幾乎完全落在了學校層面。對于這些身處欠發(fā)達地區(qū)的學生們來說,如何能在視野眼光、綜合素養(yǎng)上趕上各種資源都更為豐富的一線城市的學生,是楊勝更為看重的問題。因此,他尤為注意對學生們綜合素質的拓展,避免他們成為只會考試的“學習機器”。
學校建成之前,當地的學生們的閱讀素材只有幾本教科書,以至于很多學生因為認字不夠,連一篇文章都沒辦法通順地讀完。副校長何瑞瓊不無擔憂地表示,這樣的閱讀基礎,根本無法應付以后的中考、高考,所以她便和楊勝商量決定,要從一年級開始抓學生們的閱讀習慣。
為此,學校大量購進課外書籍,截至目前,圖書館里已經收藏了5萬冊圖書,每個年級都有自己的閱讀書單,各個班級輪換著書目進行閱讀。
為了提高學生們的閱讀能力,廣梅園小學實行了晨誦、午讀、暮省的閱讀制度。所謂晨誦,源于學生上學的“時間差”。園區(qū)里的很多職工通常早上7:30就去上班了,但學校8:20才開學,于是學校把這些早到的學生組織起來,在校門口的臺階上進行早讀,讀的是包括唐詩宋詞在內的經典書目,每天可以攢上半個多小時的時間。
這些大多來自鄉(xiāng)村、工人家庭的小孩都非常淳樸、好學,十分渴望接受良好的教育。
午讀則發(fā)生在午休結束后,何瑞瓊形容,每天這個時候,校園里鴉雀無聲,每個學生都要挑選一本自己感興趣的書籍,在座位上默讀20分鐘。到了晚上,學生們要回家把自己今天讀的書念給家長聽,并撰寫讀書筆記,這就是暮省。甚至于,通過學生反哺家長,在家庭營造讀書學習的氛圍。
除了晨誦、午讀、暮省之外,在做操、排隊的時候,教師也會組織學生們在列隊之余進行成語接龍、背誦古詩等活動,不浪費一絲閑散時間。
為了提高學生們的積極性,學校還組織閱讀之星、書香班級、書香家庭等評選。通過種種制度化的安排,把讀書內化為學生們的一種習慣。這樣系統(tǒng)的閱讀工程帶來非常好的效果,學生們的語文成績有了突飛猛進的提升,在全市統(tǒng)一的質量監(jiān)測中,廣梅園小學四年級的總成績從全市的十幾名躍升至第一名。
除了常規(guī)課程外,學校還盡可能為學生們提供多樣的興趣課程,例如游泳、足球、籃球、書法、繪畫,演講與口才等,甚至因為園區(qū)里有一家做滑雪板的企業(yè),學校還與他們合作開設了滑雪課程,給這些南方的孩子們教授一些滑雪基礎動作,讓他們“開開眼界”。今年5月,廣梅園小學舉行了一場“冰雪進校園”活動,引起了學生們的強烈反響。
每周四下午是這些興趣課的時間,值得一提的是,這些興趣課的選課方式向大學看齊,在規(guī)定時間內搶課,先到先得。
此外,學校還專門設立了一間廣播室,配備了專業(yè)的廣播設備。每周的班會上,會安排每個班的同學輪流當廣播員,培養(yǎng)學生們的表達能力。楊勝很自信地表示,廣梅園小學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在演講和表達上的自信,完全不輸其他地方的學生。
兩年下來,學校的生源結構比例發(fā)生了明顯變化,由原來的地方生源與園區(qū)生源的5∶5,發(fā)展到現在的地方生源與園區(qū)生源2∶8。學生人數也從2021年的一到四年級六個班共209人,發(fā)展到目前一到六年級16個班共691人。等到學校編制成熟時,可為梅州高新區(qū)及周邊區(qū)域提供1600個優(yōu)質學位,屆時,廣梅園小學先進的教育理念和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將惠及更大的片區(qū)和更多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