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靖濤 趙絢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of a bronze mirror a bronze mirror engraved with story on “Liu Yi Delivers a Mail” in the Song Dynasty. As this bronze mirror mainly suffers from local deformation and missing of some patterns, the restoration and protection of this artwork are urgently needed.
文章介紹一件宋代“柳毅傳書”人物故事銅鏡的保護修復,銅鏡主要存在局部變形和部分缺失等病害,修復保護工作刻不容緩。在掌握其基本信息及病害的基礎上,制定保護修復方案,進行科學的保護修復,闡述了銅鏡清洗、矯形、補缺、紋飾翻模、作色的保護修復過程,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其長期保存的問題。
一、引言
宋代人物故事鏡是中國青銅鏡發(fā)展的重要里程碑。宋代人物故事鏡不僅吸收借鑒了漢代、唐代的人物故事題材,并以民間故事為原型創(chuàng)造了更多人物故事主題,使得這一時期的人物故事鏡的題材種類有了很大的拓展。近年來,隨著有關宋代人物故事銅鏡資料的不斷展現(xiàn),更能表明宋代人物故事銅鏡具有較高的審美意趣和研究價值,“柳毅傳書”故事題材就是這一時期的代表。此件銅鏡局部有層狀堆積物和表面硬結物,部分殘缺,局部變形,有極大的保存問題并影響其觀賞性。為解決其保存問題和恢復原有面貌,需對其進行保護修復。
二、 銅鏡概況
宋代“柳毅傳書”銅鏡(圖1),直徑17厘米,鏡緣直徑1厘米,邊緣厚0.5厘米。鏡面呈圓形,圓鈕座,鏡背面圖案分上下兩區(qū)。上區(qū)左上方有一棵枝開葉蔓的大樹,樹下為龍女和柳毅在相對而語。龍女發(fā)髻端莊,衣袂飄飄;柳毅拱手見禮,頭戴幞頭,身著長袍。右邊一男子牽馬旁立,附近青草叢中羔羊遍地或立或臥,或飲水或食草,形態(tài)各異。下區(qū)波光粼粼,水中一對體形碩大的魚被浪裹身,騰躍其中。
三、銅鏡病害分析
該銅鏡的主要病害有殘缺、裂隙、變形、層狀堆積物和表面硬結物,其病害圖(圖2、3)。結合文物病害及其分析結果制定如下保護修復方案:建立文物修復檔案→清洗→矯形→補缺→著色做舊→封護→完善文物修復檔案。
四、保護修復過程
1.前期信息采集
(1)采集影像資料。
(2)記錄文物基本信息及保存現(xiàn)狀,填寫修復檔案,對銅鏡的來源、病害進行詳細記錄。
(3)繪制病害圖。
(4)制定修復方案,建立修復保護檔案。
2.清洗
由于未在銅鏡表面發(fā)現(xiàn)危害銅鏡本體安全的有害銹,根據(jù)文物保護修復最小干預原則,故對銹蝕不作處理,僅對銅鏡表面的灰塵附著物進行處理。采用的方法是:使用脫脂棉蘸取適量無水乙醇、去離子水清潔銅鏡表面,然后用去離子水浸泡清洗。
3.矯形
通過觀察可以得知銅鏡的變形主要是沿殘缺部位的局部變形,沿殘缺部位的變形尤為嚴重。但銅鏡沒有發(fā)生有害銹和嚴重的礦化等病害,因此可以實施矯形。在對銅鏡變形有分析結果的基礎上,選擇捶打法和支撐法對銅鏡進行矯形。
首先對進行矯形的部位使用熱風槍進行加溫,加溫可以使變形部位的韌性變好,這樣有利于對青銅器變形的矯正。在加溫過程中升溫速度不宜過快,加溫時間不宜過長。然后使用矯形工具對變形部位進行加力矯形,在操作中多次加力進行,對變形嚴重程度不同的部位可以分次加溫分次矯形。在變形部位基本恢復原先形狀后,使用木塊和矯形鉗等工具繼續(xù)進行支撐矯形,矯形中要持續(xù)緩慢用力。
4.補配
對該銅鏡的補配采用雕塑泥翻模補配。補配材料選用環(huán)氧樹脂,環(huán)氧樹脂有可以調入顏料配合作色環(huán)節(jié),固化后硬度較好,操作簡單等優(yōu)點。
根據(jù)缺失部分的位置,在銅鏡紋飾平滑處用雕塑泥翻模。將雕塑泥模和殘缺部位拼對,調整表面平整,選用合眾牌AAA超能膠、滑石粉和黑色礦物顏料調制環(huán)氧樹脂補配材料對殘缺部位進行補缺,等待固化。
5.紋飾翻模
在紋飾復刻前,首先查找了宋代柳毅傳書人物故事鏡的相關影像資料,并借鑒了天水市博物館藏柳毅傳書人物故事鏡的影像資料進行銅鏡的紋飾復刻(圖4)。
首先,使用刻刀在石膏板上雕刻殘缺的紋飾(圖5),雕刻完成后使用黑色環(huán)氧樹脂材料進行翻模。固化后,使用銼刀進行打磨,打磨成大小、厚度合適的紋飾塊。使用手術刀將合眾牌AAA超能膠均勻涂抹在粘接處進行粘接,靜置等待固化。(圖6)。
6.著色做舊
本次著色主要采用筆刷噴涂法。銅鏡鏡面和鏡背呈青綠色,著色時以淺綠色、石綠色為主,主要工具和材料有:淺綠色、石綠色、黃色、黑色礦物顏料粉、乙酸乙酯、毛筆刷。使用涂、彈、點等作色手法將顏色依照青銅器銹蝕分布情況,由底到面層層堆砌(圖7)。
7.封護
使用毛筆蘸取3%B72丙酮溶液對銅鏡修復部位進行涂刷,封護時應采取少量蘸取多次涂刷的方式。ParaloidB72為一種現(xiàn)代高分子復合材料,其溶液具有良好的可逆性,較強的穩(wěn)定性及耐老化性,優(yōu)異粘結力及可再處理等優(yōu)點,可以在青銅器表面形成致密的薄膜,加強青銅器對空氣污染物的抵御能力,所以選擇B72丙酮溶液作為本次封護的材料。(圖8)
8.修復報告的整理、完善
對該銅鏡的修復步驟完成后,整理在修復過程中拍攝的修復影像資料,完善文物修復保護報告。
9.修復后的保存
修復保護后的文物要有良好的保存環(huán)境,要控制溫濕度,防止有害化學物質的侵蝕和避免光輻射。故一般銅鏡的保存條件為:
相對濕度=50%(45%~55%)
溫度=15℃~25℃
處于密封空間
避免光輻射
五、結論
本次修復的是一面宋代的“柳毅傳書”人物故事銅鏡,銅鏡有殘缺、變形、層狀堆積、表面硬結物等病害情況,通過清理、矯形、補配、紋飾復刻、著色做舊、緩蝕封護的修復技術路線對銅鏡進行修復和保護。
本面修復的柳毅傳書人物故事鏡存在比較嚴重的殘缺現(xiàn)象,殘缺部位本身有精美的紋飾,如:書童和馬匹的下半部分,水面的上半部分等,是銅鏡整體風貌和協(xié)調畫面的重要部分,所以復原紋飾是修復本面銅鏡的重點。
復原銅鏡紋飾使用的方法是手刻石膏翻模法。在收集歷史資料和選擇過程中,始終以官方的、權威的來源準確的歷史資料為主,最終選擇了天水市博物館藏的“柳毅傳書”銅鏡作為紋飾刻畫的標準和參照。紋飾刻畫是客觀的,不能通過自己的想象和主觀臆斷對紋飾進行復刻,文物修復更應該尊重歷史客觀事實,堅持遵守修舊如舊的修復原則。在打磨過程中,紋飾塊的大小和厚度要不斷在銅鏡的補缺處進行比對,粘接過程中,也要準確把握紋飾塊的方向和位置。這樣才能更好地完成著色、做舊環(huán)節(jié)。
修復本面銅鏡始終遵循了修舊如舊、可逆性修復和最小干預原則,基本恢復了銅鏡的整體風貌和歷史文化價值。既發(fā)揮了銅鏡的研究價值,又展示了銅鏡的觀賞價值,也讓本面“柳毅傳書”銅鏡重新綻放出屬于它的原本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