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穎如
In recent years, the Chinese style has revived,and the Chinese trend has been in full swing in the context of improved national strength, which is a vivid embodiment of the Chinese peoples confidenc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More and more jewelry designs, clothing designs, arts and crafts designs absorb Chinese-style elements.As a contemporary jewelry designer, the way to combine traditional Chinese-style elements with design works is a question worth pondering. In the opinion of the author,this topic can be addressed in two aspects: process material and design concept.
中華文明有著五千多年的悠長歷史,在這燦若星河的歷史長河里有著無與倫比的文化積淀。近年來國力復興、國風復起、國潮流行,那是國人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自信的體現(xiàn)。越來越多的珠寶設計、服裝設計、工藝品設計都融入了中國風元素。作為一名當代珠寶設計師,如何在自己的設計作品中結合傳統(tǒng)中國風元素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我認為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詮釋:工藝材料與設計理念。
一、工藝與材料
選擇并應用一些常見材料,比如在設計上使用玉石、翡翠、珍珠等做成戒指或掛件,又或是挑選一些較為特殊的材料如:玳瑁,蜜蠟,硨磲,瓷器等作為珠寶的主體或配飾的設計也屢有所見。但是只通過選材這一部分的加入并不能完全展示傳統(tǒng)文化這一元素。
在工藝上最常見的應用是鑲嵌,如:鑲石飾品、金鑲玉、諸如此類傳承的工藝都是設計和成品商品中經(jīng)常可以見到的款式。除此之外近年來包括琺瑯,傳統(tǒng)的玉石雕刻等工藝手段也越來越多地加入了珠寶設計的元素當中。從國內一線珠寶品牌到私人品牌主理工作室都會選用色彩豐富的琺瑯搭配素金的巧妙設計、金鑲玉的花式鑲嵌、白玉佛系心經(jīng)牌的市場主流產(chǎn)品問世都得到一部分消費者的青睞。
工藝與材料可以說是相對常見也比較容易體現(xiàn)國風元素在現(xiàn)代珠寶設計的應用。
二、理念與運用
在設計理念上融入國風元素能更高程度上超出工藝與材料方面,理念的融合和運用能更好地體現(xiàn)效果,讓完整的設計作品呈現(xiàn)。
在國風形象珠寶設計中,較為常見的一種是在婚禮上使用的足金首飾。在這些金飾品中我們很容易看見龍鳳、牡丹等常見的中國風元素,各大品牌也會創(chuàng)新出一些很好的產(chǎn)品?;槎Y用的黃金飾品融入了中華民族對于歡樂、喜慶、團聚的情感寄托。可以說,這是國風典范融入珠寶設計的一個非常成熟的代表,但相對來說喜慶金的設計應用面偏窄,消費群體也比較固定。除此以外,我們也可以看到市場上在前幾年推出的六字真言系列足金飾品,它以六字大明咒為設計元素,推出的系列有手鐲、戒指、掛件等產(chǎn)品,市場認可度較高。相對這些宗教文化主題與黃金的結合顯得比較直白,缺乏深度。比如,一些外國友人喜歡選擇中國文字元素來表達對中國文化的理解,雖然體現(xiàn)了國潮但缺少文化精髓。
另一種比較常見的國風元素珠寶設計是使用一些國風理念與材料相結合,圖1這款鏤空香囊掛件。它的主體是18K金鑲嵌碧玉配以珍珠、南紅為材料。首先在主石上選用的是碧玉和珍珠項鏈這些常見的材料。整個掛件的設計靈感來自盛唐時期女性使用的香囊,采用鏤空祥云紋及鑲嵌的技法模仿香囊上的紋飾及一些常見的珠寶點綴。在背面也使用了竹子圖案做開合設計,以碧玉半圓珠做鑲嵌,與掛件正面的碧玉無事牌做到設計感統(tǒng)一,搭配珍珠項鏈讓整個作品更具國風特色,這個作品完美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珠寶設計中國風化的設計理念,同時在制作上也是比較容易達成的。
其次,觀察市場對中國風的理解,什么是中國風?是漢服、唐裝?還是文玩、串珠?又或者使用一些中國的文字、圖案就是國風?這些只顯示了國風的輪廓,卻沒有滲透國風的精髓。國風是在中國五千年文化積累下的體現(xiàn),因此國風一詞就是代表著中國文化。中國文化體現(xiàn)不僅限于服裝、文玩或是一些圖片。那些優(yōu)美的詩歌,歷經(jīng)千年的傳統(tǒng)美德,才是那千年的歷史沉淀下來的國之風潮。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唐·李商隱《夜雨寄北》)。這才是我想看到國風,更內斂更有深度,更能讓人玩味兒,而不是流于表面,流于形式。意境才是設計的核心價值。珠寶設計的第一追求就是美觀,因此國風設計是不能越界的,我們在設計時應該把國風的內核文化加入其中。圖2是以珍珠、母貝為主體的18K金套裝鏈,大面積的母貝雕刻并鑲嵌在金屬之上,以鉆石作為點綴,選用海水金珠與銀色冷光珠相互搭配,在視覺上呈現(xiàn)出色彩對比的效果。國風在哪里?那就要從這件作品的設計初衷與設計理念說起。在創(chuàng)作時設計師就想要描繪出一個美麗的海洋,設計靈感來源于唐朝詩人張九齡《望月懷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以珍珠比作明月,在翻涌的海浪中一輪明月漸漸升起,一大一小兩顆珍珠相互依偎,像是寄托思念而無法相見的知己只能通過共賞這同一輪明月隔空相依。翻涌的浪花像是翻涌的情感,在心潮之中久久蕩漾。從這件作品當中我們就能看到,要做好國風與現(xiàn)代珠寶設計的結合有幾點十分重要。
1.對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
對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要從兩個方面來談,第一是廣度,要把國風融入珠寶設計對傳統(tǒng)文化了解的廣度是最重要,不能只局限于一隅,簡單來說就是要成為一個“雜家”。詩詞歌賦要粗通,琴棋書畫要知曉,只有這樣在設計時才能有足夠的靈感和底蘊來支撐國風理念與珠寶設計相結合。第二是深度,但在當下這個信息時代,想要對某些事物進行一番研究那是輕而易舉的。比如,當你選定以宋朝詩人——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句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選用荷花為設計素材時,便可聯(lián)想到楊萬里的另一首詩詞《小池》中對荷花含苞待放時的描寫: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另有國畫大師潘天壽以“映日荷花別樣紅”為主題的畫作為設計參考,更可以在設計上賦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的高潔象征,讓整個作品更完整,更有內涵。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只要設計者有足夠的耐心去收集創(chuàng)作素材,廣度和深度是可以共存的。
2.對“美”的欣賞
珠寶設計與其他設計有一點很不同,那就是珠寶設計最高的要求就是對“美”的追求。甚至稍顯廣義地說珠寶設計更偏向于設計藝術品。因此要提升國風珠寶設計的層次,需要的是珠寶設計師有一雙尋找“美”的眼睛。要真正把國風融入珠寶設計需要的是讓“國風”服務于“美”,而不能是喧賓奪主以所謂“國風”來解釋為何設計不美觀。同時需要設計師用尋找“美”的眼睛找到我們國風文化中特有的美,比如“優(yōu)雅的美”“謙遜的美”“內斂的美”。 《團善》,靈感來自古代仕女使用的團扇,主料是白冰翡翠,搭配18K金鑲嵌沙弗萊做點綴。在這個作品中蘊含著兩層寓意,首先是平安扣形的翡翠象征著團圓平安,第二層則是高冰翡翠那種通透如水的感覺應和“上善若水”的意境。從整體來看冰種翡翠帶來的那一絲涼意與這個設計團扇的造型相得益彰。綠色的點綴更給人一種清涼的感覺,如果在炎熱的夏季帶上這款“團善”,那么就會給佩戴者帶來絲絲涼意。這些不同的美用在不同的設計上,才能更好地提升作品的內涵,讓國風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在現(xiàn)代設計中可以找到我們中華文化的歸屬感。
3.對新技術的學習
現(xiàn)代珠寶設計無法繞過的一個問題就是:加工工藝。大部分的加工廠還在使用雕刻蠟模,而后使用失蠟法來制作珠寶首飾,焊接時也依然用火槍焊料。許多出色的設計都無法轉化為成品,技術的限制很大程度影響著一件優(yōu)秀珠寶飾品的出品。然而隨著這幾年新技術新科技的出現(xiàn)讓珠寶設計有了更多的可能。特別是3D打印技術,可以完美地將設計轉化為3D模型,讓設計師更直觀地了解作品的樣子,也對降低了后期加工的難度。隨著3D打印技術的成熟,把國風融入珠寶設計有了更大的表現(xiàn)舞臺。同時,對設計師來說也提高了要求,要學習如何建模,如何將平面設計呈現(xiàn)3D設計,等等。只有通過設計師不斷地嘗試與創(chuàng)新,更新加工技術,珠寶切割方式等新技術,才可以讓更多天馬行空的創(chuàng)意轉化為現(xiàn)實產(chǎn)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