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為探索微動勘探技術在隧道工程風化層勘察中的可行性,文章在分析微動勘探技術原理及野外工作方法的基礎上,以某巖土體表現(xiàn)出明顯風化特征的公路隧道工程為例,對實施微動探測的基本條件進行分析,進而對測線布置、探測儀器選用、臺陣布置及探測步驟展開分析探討;對微動勘探結果、鉆孔取芯結果及工程地質勘察資料等進行比較。結果表明,公路隧道隧址區(qū)風化層微動勘探結果、鉆孔驗證結果與地勘資料完全吻合;微動勘探無損檢測施測過程簡便,數(shù)據(jù)采集及處理快速,測值精度高,對于公路隧道工程地質勘測十分適用。
關鍵詞 隧道;風化層;地質勘察;微動勘探
中圖分類號 P63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2096-8949(2023)23-0107-04
0 引言
公路隧道工程中淺層巖土體勘察是保證隧道掘進施工安全的前提。淺層巖土體中的風化層膠結性和完整性差,巖質軟弱,缺乏必要的巖土體穩(wěn)定性能,同時也面臨嚴重的安全隱患。如果不注重掘進施工支護或是所確定出的支護方案及措施缺乏合理性,必然造成圍巖大面積失穩(wěn)坍塌、突泥、冒頂。當前,通常采用物探和鉆探結合工藝展開風化層探測,單一物探技術必然存在局限,很難取得理想的探測效果;常規(guī)探測方法同時受到勘探深度局限,無法大尺度展開。
微動探測技術近年來在河道治理、溶洞探測、采空區(qū)識別、地下孤石探明等方面得到較為成功的應用,但在地層界線探測中仍處于嘗試階段。微動勘探技術隸屬于地震理論,施測原理和過程與瞬態(tài)面波技術較為接近。瞬態(tài)面波在波阻抗存在且地球物理勘探條件具備的砂泥巖地層風化層中已經得到成功應用,可為微動探勘技術應用提供借鑒。也就是說,在地層界線勘探中應用微動勘探技術具有理論上的可行性。
基于此,該文依托公路隧道工程實際,對微動勘探技術在隧址區(qū)軟弱巖土層界線探測中的應用展開分析探討,為公路隧道工程微動勘探積累實踐經驗。
1 微動勘探技術原理
1.1 探測原理
地震引發(fā)的噪聲及地層脈動均屬于微動,微動勘探技術通常對面波和體波組合而成的復雜振動展開探測[1-4]。在地層結構內部原因及人類活動等外界因素的綜合影響下,地層結構中必然面臨振頻在0~20 Hz的系統(tǒng)性振動,通過監(jiān)測此種類型的微動,必然可以間接掌握相應區(qū)域地下巖土體的地球物理特征。
1.2 繪制相速度頻散曲線
借助統(tǒng)計學原理及傅里葉變換將所獲取到的初始微動信號重新輸入頻率域,這一流程內,探測中心點位與圓周任意點之間用此種思路推求到空間自相關系數(shù)相對應的頻率域按照以下公式[5-8]表示:
式中,ρ(ω,r)——空間自相關系數(shù)頻率域;SA(r,ω)——微動信號臺陣采集中心點傅里葉變換函數(shù)值;S0(ω)——微動信號圓周任一點傅里葉變換函數(shù)值;S*A(r,ω)——微動信號臺陣采集中心點共軛復數(shù);S*0(ω)——微動信號圓周任一點共軛復數(shù);J0——零階貝塞爾函數(shù);c( f )——地震引發(fā)噪聲及地層脈動等微動方面面波對應的相速度(m/s);f——地層結構中因各種原因引發(fā)的微動頻率(Hz);r——微動勘探臺陣設計半徑(m)。
根據(jù)以上思路來看,依托貝塞爾函數(shù)全面展開對地層結構中微動振頻的計算以推求不同頻率相速度,并據(jù)此應用相關數(shù)據(jù)結果繪制微動信號頻散曲線;在此基礎上對相關資料信息進行反演處理,同時借助波阻抗理論值和實測值之差計算橫波實際傳播速度。
1.3 微動提取H/V譜
具體而言,在微動勘探過程實施時,主要借助三分量拾振器對所可能涉及的微動信號展開實地量測與采集,相應得出分量垂直值與水平值相應頻譜的取值比;采用適用的統(tǒng)計學分析技術展開參數(shù)反演;為避免迭代發(fā)散,還應在反演過程中采用最大似然估計[3]。水平層狀介質的微動面波H/V譜定義如下:
式中,(H/V)m(ω)——頻率為ω的微動面波H/V譜;PNS(ω)、PEW(ω)——處于正交狀態(tài)的水平運動傅里葉功率譜;PUD(ω)——處于正交狀態(tài)的垂直運動傅里葉功率譜。
頻率為ω的傅里葉功率譜按下式確定:
式中,P(ω)——頻率為ω的傅里葉功率譜;L——并不具備重疊屬性特征的資料段落對應的數(shù)量;SXl(ω)——運動方向主要以X向為主的第l個資料段展開微動處理時所對應的傅里葉函數(shù)。
1.4 野外施測過程
結合此前對探測技術原理的分析,探測目的是影響微動勘探過程、方法及結果的主要方面,從操作層面看,可以展開單點觀測,也可以直接進行剖面觀測,施測原理、工作思路均大同小異。在展開具體的施測和勘察時,單點觀測這種技術和方法更具有普遍適用性,也有利于將取得到的觀測資料串連為剖面數(shù)據(jù)。微動單點勘探在具體操作和展開時觀測臺陣布置形式如圖1所示。其中,按照施測目的和便于展開方面的要求,順時針布置6臺儀器,分別為S1(在圓心處)、S2、S3、S4、S5、S6,其余均布置在圓周;圓心與周圍之間的距離按照1.5~3 m控制。
在具體實施微動勘探操作期間,不同儀器之間數(shù)據(jù)的采集、收集、傳輸和處理均必須保持高度一致。單點觀測工作方法下單次觀測時長應控制在12~20 min以內。
2 工程概況
某公路隧道設計長度為7.9 km,隧址區(qū)地下主要的地層為殘坡積層粉質黏土,考慮此類由黏土為主、歷經較長時間所形成的半成巖材質軟弱,膠結性不良,同時具有較大孔隙比,遇水后快速失穩(wěn),此種情況下遭到開挖、振動等擾動后會相應表現(xiàn)出崩潰、突泥、破碎等結果,對隧道施工安全及穩(wěn)定極為不利。為此,必須結合地勘技術,全面查明隧址區(qū)地質條件及巖土體分化層分布,為隧道開挖提供可靠依據(jù)。
應用物探方法展開隧址區(qū)地質界面探測時要求一定的物性差異存在。風化程度越高的巖土體破碎度及節(jié)理裂隙發(fā)育程度均越高,波阻抗差異也比微風化、中風化巖土體大。按照這一思路并結合前期勘察成果,得出該公路隧道隧址場區(qū)內巖土體介質物性取值情況,具體見表1。從這種實地勘測結果得到,對相應待考察和探測的場地,巖土風化層和土石兩個明顯分層間波阻抗值表現(xiàn)出十分懸殊的不同,物性迥然且明顯可分辨,十分適用于展開微動探測。
結合工程實際,采用前述提出的設置圓形臺陣以展開隧道風化巖土體微動探測的思路進行測試操作并收集數(shù)據(jù),同時應用統(tǒng)計學方法和空間自相關提取頻散數(shù)據(jù),最后綜合以上結果對速度參數(shù)展開反推[9-10]。
3 施測過程及結果
3.1 測線布置及觀測儀器
在展開公路隧道風化層勘察前,沿隧道左幅樁號ZK19+100~ZK19+760軸線布設1條縱向測線,標為Ⅰ-Ⅰ線;在左幅樁號ZK19+670處布設1條與縱向測線垂直的橫測線,標為Ⅱ-Ⅱ;在左幅樁號ZK19+395右側和ZK19+665右側布設2處驗證孔,對測試結果進行驗證。
此次勘察主要采用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提供的微動觀測儀,微動信號觀測、數(shù)據(jù)采集主要采用CMG-3ESPC型寬頻帶地震計和REFTEK 72-08A型數(shù)據(jù)采集記錄器。其中,地震計采用速度型三分量記錄方式,頻帶30~50 Hz,使用48 mA電源,靈敏度達到2×1 000 V/(m/s);動態(tài)范圍在145 dB以上。數(shù)據(jù)采集記錄器采樣頻率為1 Hz、5 Hz、10 Hz、20 Hz、25 Hz、40 Hz、100 Hz、125 Hz、200 Hz、250 Hz、500 Hz、1 000 Hz;A/D轉換為24位,采用GPS自動時間校正;可記錄通道為3道或6道。
單套微動觀測儀包括地震計、GPS時鐘、信號采集器、直流電池、電纜等設備及部件,構成情況見圖2。
3.2 臺陣布置
考慮具體布設方法中三重圓的抗干擾能力比其余方式均優(yōu)異,其各個臺站也主要布設在不同的方向和位置,故所對應的施測范圍中必定相關性良好。因此,該公路隧道風化層微動勘察中采用三重圓形測試臺陣,微動測量深度可以達到3~5R(R為觀測半徑)。臺陣布置情況見圖3,圖中數(shù)字表示臺站。該微動臺陣主要包括10個測試頻率為2 Hz的檢波器,臺陣觀測半徑主要有R1=12.5 m,R2=20 m,R3=50 m三個相應的情境,其中,R1為2、3、4臺站所處圓圈的內徑,R2為5、7、9臺站所處圓圈的內徑,R3為6、8、10臺站所處圓圈的內徑。
3.3 探測步驟
安排人工使用合理工具將施測設備放置點所在區(qū)域及周圍干擾信號收發(fā)的雜草和高大樹枝全部清除,粗平和碾壓設備放置區(qū)域的地面土體;此后,按照施測方案和儀器布設說明展開布置;結合現(xiàn)場環(huán)境和施測要求進行設備連接情況檢查,調檢相關性能,確保各項儀器能夠展開同步、精確、高效地數(shù)據(jù)采集。在以上施測過程全部結束后,必須將所獲取的各類初始數(shù)據(jù)進行粗篩、預處理,結合微動勘測技術原理和工程要求,推算功率譜,同時大致估計頻散曲線走勢及形狀,展開地質結果的反演,從而為得到精確勘探結果提供保證。
3.4 微動勘探數(shù)據(jù)處理
為保證各類有用信息均得到充分利用,在探測數(shù)據(jù)處理期間更注重屬性參數(shù)處理,據(jù)此提升結果的解釋精度。
首先,展開探測數(shù)據(jù)解釋和編譯,也就是根據(jù)所獲取的總信號信息,篩選并初步提取各相應點對應的系列信號束;在依據(jù)測試原理構建觀測系統(tǒng)的過程中,應當根據(jù)數(shù)據(jù)容量將測試信號切分成相應區(qū)段,剔除其中干擾強、噪聲大的數(shù)據(jù)。采用統(tǒng)計學技術提取自相關系數(shù)曲線以及測試結果面波相速度頻散曲線;傳統(tǒng)思路所依托的面波探測在數(shù)據(jù)轉換過程中更傾向于借助半波長實現(xiàn)頻率相關參數(shù)屬性和取值向深度參數(shù)屬性和取值的轉變。根據(jù)以上處理過程結束后所取得的頻率—深度模型展開頻散曲線頻率參數(shù)以及深度參數(shù)的數(shù)值轉換[11-13],有效提升勘測數(shù)據(jù)對工程實際地質條件的解釋力度。最后,根據(jù)所繪制出的測點曲線和等值線圖件,結合地質鉆探、測繪等結果,展開待測剖面綜合解釋分析,以得出合理可靠的隧址區(qū)巖土體地質條件解釋結果。
3.5 勘探結果分析
3.5.1 微動勘探結果
結合反演結果中波速取值,將該公路隧道隧址區(qū)巖土層由上至下分成覆蓋層(波速在250~500 m/s之間)、強風化半成巖層(波速在500~750 m/s之間)、中風化半成巖層(波速≥750 m/s)。根據(jù)探測結果,該隧道左幅樁號ZK19+100~ZK19+760段橫波速度具有較好的成層性,巖性界面也存在明顯的波動與起伏,根據(jù)勘測結果解譯分成4個速度層;左幅樁號ZK19+665左側100 m~樁號ZK19+665右側100 m段橫波波速也具有良好成層性,巖性界面起伏特征明顯,解譯分成4個速度層,見表2。根據(jù)表中結果,微動勘探地層結果與工程地質資料基本吻合。
3.5.2 鉆孔驗證
在該隧道隧址區(qū)風化層微動勘探的同時,設置兩個鉆孔BZK1和BZK2展開微動勘探結果驗證。鉆孔探測結果與微動勘探結果、工程地質勘查資料均吻合,說明微動勘探技術對于地質界面探測十分適用,測值分辨率及可靠性均有保證。
4 結論
工程應用結果表明,微動勘探技術應用于公路隧道工程隧址區(qū)風化層巖土體勘察中,取得了較為理想的勘測結果,有效克服了地球物理勘探等技術施測過程復雜、對技術人員要求高等劣勢。此類地質情況及分布結構勘探技術所涉及參數(shù)多,相應的參數(shù)關系梳理及數(shù)據(jù)處理能力較優(yōu),同時可以展開巖土地層結構的合理劃分,較好保證勘測結果的取值精確程度。該隧道隧址處巖土體測區(qū)橫波速度分層特性明顯,有利于地質界面及基巖風化分界面準確劃分,足以表明該文所采用的勘探技術具有其余探測技術所不具備的施測深度大、對具體地層模糊地質界面能進行精準探測、能準確清晰辨認出具體巖土層分布形態(tài)和起伏形態(tài)等優(yōu)勢,能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提升勘探測值精度。
參考文獻
[1]田寶卿, 丁志峰. 微動探測方法研究進展與展望[J]. 地球物理學進展, 2021(3): 1306-1316.
[2]劉志清, 趙振國, 李添才, 等. 山區(qū)公路微動探測方法應用試驗研究[J]. 地球物理學進展, 2023(2): 823-831.
[3]王成龍, 楊雪娟. 微動探測技術在城市道路隱伏巖溶勘察中的應用[J]. 當代化工研究, 2023(18): 101-103.
[4]蔣向軍. 微動與高密度電法在城市巖溶地質勘察中的應用[J]. 鐵道建筑技術, 2023(2): 195-199.
[5]何育才. 地質雷達和微動探測技術在地鐵隧道區(qū)間孤石探測中的聯(lián)合運用研究[J]. 低碳世界, 2022(12): 130-132.
[6]馮坤偉, 梁培峰. 微動勘探技術在隧道深厚風化層勘察中的應用[J]. 公路交通技術, 2021(2): 95-100.
[7]王博生, 黃勇博. 工程物探技術在高速公路工程勘查中的應用研究[J]. 工程技術研究, 2019(7): 76-77.
[8]郭利君. 微動勘探技術在巖土工程勘察中的應用[J]. 中國金屬通報, 2020(5): 172-173.
[9]殷勇, 吳明和. 微動勘探技術在建筑巖土工程勘察中應用研究[J]. 福建建筑, 2018(10): 63-68.
[10]耿淑瑩. 微動勘探技術在城市地質及地熱勘察中的應用[J]. 勘察科學技術, 2022(5): 47-51.
[11]賈玉馥, 韓衛(wèi)平. 論公路隧道工程的地質勘探技術[J]. 中國建設信息, 2010(15): 88-89.
[12]高芳芳. 復雜地質條件下公路隧道工程地質勘探技術分析[J]. 四川水泥, 2020(6): 30.
[13]李明. 微動法在隧道工程勘察項目中的應用[J]. 河南科技, 2021(35): 86-88.
收稿日期:2023-10-22
作者簡介:李文彪(1975—),男,工學碩士,高級工程師,注冊土木工程師(巖土),從事公路、水運工程的巖土勘察設計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