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子
樓下的早餐店,是喚醒這座城市的鬧鐘。
城市與我們還在沉睡,早餐店就開始了屬于它的熱鬧。剁肉的“咚咚”聲,蒸汽鍋的“撲哧”聲,碗碟碰撞的“叮當”聲……老板夫妻二人在這個只有十幾平方米的小店里忙碌著。店里雖然只有幾張掉了漆的桌子、十幾把坐上去“嘎吱嘎吱”響的凳子,但是絲毫不影響生意,來吃早飯的街坊們絡繹不絕。
速戰(zhàn)速決的是司機大叔。他的車還沒停穩(wěn),他就在店門口吆喝:“老板,老三樣!”進店后,“啪”地一下,他把百元大鈔往桌上一拍:“不用找了,這幾周的一起算。”說完他就拎起了柜臺上打包好的稀飯、生煎和茶葉蛋套餐。如果生煎還沒端出來,他等不及,拿起打包盒沖進廚房裝上幾個,然后三步并作兩步上了車,一踩油門離開了。
沒那么著急的是隔壁小超市的阿婆。她梳著一絲不茍的發(fā)髻,慢悠悠地走進店里,對著墻上的菜單挑挑揀揀:“這個太油了,那個太甜了……”最后她“千挑萬選”了一碗小餛飩,端坐在桌前,慢慢吃起來。吃完還和老板娘拉幾句家常,說說兒女多孝順啦,又買了什么新衣服新鞋啦,最后還相約一起去公園跳廣場舞呢。
還有三三兩兩的中學生,熱熱鬧鬧趕場似的結伴而來。點餐時他們總是七嘴八舌:“我要小圓子,多放點兒糖。”“我的豆?jié){要冰的?!薄拔业酿Q飩不要加香菜和蔥花。”等餐時他們也不閑著,這個捧著單詞本喃喃自語,那個背誦著古文說老師今天要檢查。老板娘總給他們多加兩個小餛飩:“早上吃飽點兒,好好學習??!”
今天比以往更熱鬧些。一位視頻博主慕名而來。她妝容精致,打扮新潮,舉著自拍桿在直播。我們習以為常的桌椅板凳、碗筷杯壺,對她來說都很新鮮,她還一驚一乍的:“這個付款后還給手撕票??!”“那個搪瓷缸好復古喲!”見老板一手捏起一張面皮,另一只手舀起一小勺餡料,迅速捏出一個好看的小餛飩,直接扔進旁邊燒開水的鍋里,不一會兒,一碗小餛飩就出鍋了,她連聲驚嘆:“太厲害了!太厲害了!”老板紅著臉說:“這不算厲害,干了二十多年,都成肌肉記憶了。就是干早餐比較辛苦?!?/p>
是啊,開早餐店真的很辛苦。每天凌晨三四點就要起床,采購、洗菜、剁肉、發(fā)面、制鹵、熬湯……一勺一湯,一餐一飯,看似簡單,實則不易。
我端起一碗熱騰騰的小餛飩,明白了很多事。
作者說
文中的早餐店是我外婆家樓下老街上開了二十多年的老店。小時候我經(jīng)常和外婆去那里買油條、豆?jié){、小餛飩。通過日常觀察,我將幾位有代表性的顧客寫進文中,用簡單的動作、語言描寫,勾勒出店主和顧客的形象,這樣既能突出人物特征,又能體現(xiàn)他們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