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海燕
“三段參與式”課程思政教學模式是專業(yè)課教師以完成一個專題或項目為目標,通過教學設計與評價體系制度激發(fā)學生在課前、課中及課后積極、深入參與到課程思政的教學、研究與建設中,同時以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方法為手段,通過一系列相互銜接、互為補充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深化對相關問題的理解,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一種深入參與性與深度互動性的師生協同發(fā)展的教學模式。強調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教師與學生互動、合作的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方式[1]。
“三段參與式”課程思政要求學生課前參與教學設計、課中參與教學實施、課后參與教學實踐,學生可以深入參與到教學中來,做學習的主人,充分體現學生中心的教學理念。
“三段參與式”課程思政要求學生在課前與教師一起完成教學設計、課程建設、資源建設等工作,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要加強溝通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務;課中通過任務展示、分組討論等互動形式加深對有關問題的理解,課后實踐的教學設計、實踐形式、基地的選擇、實踐活動需要教師和學生在充分溝通之下完成。學生和教師全過程深度互動。
“三段參與式”課程思政評價體系的構建思路是堅持學生中心,以成果為導向,注重過程與方法。包括教師的教學評價與學生的參與評價。
課程思政要求專業(yè)教師實現思政元素“基因式”“鹽融于水式”融入專業(yè)課教學中。這就要求專業(yè)課教師重塑教學理念、明確教學目標、整合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教學資源建設、創(chuàng)新教學評價。基于此,建設評價教師教的6個一級指標、13個二級指標、20個三級指標的評價體系。
教學理念重點考查教師對思政元素的挖掘及教學設計的科學性,教學設計的理念及自身的成長問題。教學目標,在課程思政建設理念下,教師對課程大綱進行的優(yōu)化,是否明確了思政課程教學目標以及明確后的教學目標的科學性、合理性。教學內容,教師優(yōu)化重構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并依據課程思政建設目標有效拓展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改革重點考查是否推動教學手段信息化?有無課堂設計?是否強化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有無注重學生參與?教學資源建設考查教師是否整合優(yōu)質教育資源和技術資源建設課程資源?是否實現課程多種形式的應用與共享?創(chuàng)新教學評價,是否以激發(fā)學習動力和專業(yè)志趣為著力點完善過程評價,做到教學評價細膩無形[1]。是否創(chuàng)新評價方式?是否加強非標準化、綜合性等評價?
從評價標準、評價方法、評價反饋三個方面建立課程思政成效評價體系。從認知、情感、行動三個內容制定評價標準;從量化和質性、形成性和總結性、診斷性和發(fā)展性三個維度確定評價方法[2];從監(jiān)督跟蹤、持續(xù)改進兩個層次探索評價反饋。
1.評價標準
認知方面,學生能夠掌握專業(yè)知識;情感方面,對待學習、對待生活積極進取、樂觀豁達、務實求真;在行動上,能夠認真踐行人生規(guī)劃,積極參與志愿服務、社會實踐、各種有益進步的活動。
2.評價方法(1)量化和質性評價
課程思政的評價堅持精準標準的量化評價與真實全面的質性評價相結合。通過質性評價彌補量化評價的固定化、不可持續(xù)性的不足,通過量化評價避免質性評價的主觀化。對于理論性強的課程更多運用量化評價,實踐課程更注重質性評價。讓質性評價為量化評價提供應用框架,讓量化評價為質性評價的深入開展提供條件。
(2)形成性和總結性評價
首先,提高過程性評價在總評成績的比例。由課前參與教學設計、課中參與教學實施、課后參與教學實踐三部分成績構成,成績構成比例為1:2:1。重點考查學生的參與數量、參與質量。
①課前參與教學設計。學生以團隊為單位參與課前教學設計。團隊參與教學設計的次數一般為每學期2~3次,有利于診斷學生的成長與發(fā)展狀況,有利于該環(huán)節(jié)的持續(xù)改進。團隊得分即為團隊成員得分,充分調動每個學生的積極性。組長有權限將不積極參與學生的分數調撥給表現突出的學生。體現激勵與懲罰并重。
滿分100分。參與次數=專題或項目數量/團隊數量,團隊最終得分=各次參與分數的總合/參與次數。課前參與教學設計包括參與拓展資料搜集、參與教學案例搜集、參與熱點播報制作(重點考查制作質量)、參與學習任務設計和參與思政信息維護。
②課中參與教學實施。包括熱點播報、主題討論、分組討論、成果展示、辯論、演講等環(huán)節(jié),從內容、形式、行為表現幾個維度進行評價。
③課后參與教學實踐。課后參與教學實踐包括職業(yè)技能大賽、參加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項目、互聯網+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大賽等比賽,參加專業(yè)社團,參加實驗室開放項目,發(fā)表論文、軟著、專利,參加集中實踐等形式。堅持成果導向原則。鼓勵學生在專業(yè)教師的指導下參加各類型的實踐,鼓勵參與,但更注重結果,引導學生養(yǎng)成科學認知、積極進取的情感態(tài)度。以比賽獲獎,參加專業(yè)社團,參與實驗室開放項目,撰寫論文發(fā)表軟著、獲批專利,參與集中實踐為觀測點。其次,課程思政的終結性評價的基本原則是非標化、多樣性、綜合性。
非標化是針對課程思政的考核方式而言。課程思政的終極目標是育人,育人的目的是使教育對象能全方面的發(fā)展。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學說認為人的全面發(fā)展是人的素質的多方面、多層次、多樣化的發(fā)展,包括智力、體力的發(fā)展,也包括德育的發(fā)展。課程思政不是知識的傳授,不需要標準化的考核形式和標準化的答案。而通過靈活性、多樣性、創(chuàng)新性的非標化考核方式,能真實地考查學生是否樹立了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全面考量學生的綜合素質。
多樣化是針對課程思政的考核形式而言。課程思政的考核形式可以是一篇論文、一部微電影、一場話劇、一個項目……這是一種自由化的考核方式,教師和學生都可以自由發(fā)揮,教師可以自由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尋找一切可行的、有效的考核方式,學生可以自由表現自己的才能,將心中所想、腦中所學通過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出來。
綜合性是針對課程思政的考核內容而言。課程思政考核以專業(yè)素養(yǎng)及能力考查為依托,綜合考查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考查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考查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
(3)診斷性和發(fā)展性評價
通過問卷調查、面對面訪談、個別談話等方式,對課程思政的效果做出診斷性評價,建立激勵制度與競爭制度[3],激發(fā)學生的競爭與協作意識,自我促進、自我提升,促進自身全面發(fā)展。
3.評價反饋
借鑒德爾菲法(Delphi Method,也叫專家咨詢法)建設監(jiān)督跟蹤、持續(xù)改進的評價反饋機制。德爾菲法的核心要點一是匿名性,二是反饋性[4]。具體流程是在每學期的前中期和后期進行至少兩次問卷調查。前中期先確定調查內容,再制定調查問卷,匿名由學生進行填寫,通過分析回收的調查問卷,對“三段參與式”課程思政的教學模式進行修正、完善;后期再制定調查問卷時,要有“你的建議是否被教師采納”“你認為教師是否改進了教學措施”等問題,以確定學生的評價是否得到及時有效的反饋,教師的教學是否持續(xù)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