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傲麗,翟淵民
(1.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天津,300350;2.開封市文物商店,開封,475000)
古代器物在長期的使用、流傳過程中,大多都已消失,能夠保留下來的器物由于受各種因素的影響,也大多有所殘損。因此,我們深切感到文物資源的不足和利用期限的有限。而文物修復正是為了更好地保存和利用出土或傳世的文物而采取的技術(shù)手段。通過修復,對文物進行復原,能夠更直觀、完整地詮釋它所承載的歷史信息,對研究和認識人類社會文明有著重要的價值。就博物館陳列而言,這種美化,對于提高展品給觀眾帶來的視覺效果,更為全面地了解和認識中國古代文化顯然是發(fā)揮著巨大的作用。
中國是世界上較早發(fā)明和使用陶器的國家之一,早在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洞穴文化中就已出現(xiàn)了使用陶器的現(xiàn)象,到東漢時燒出真正的瓷器。陶瓷器在我國的發(fā)明、使用和流傳都有悠久的歷史,因此,在我國現(xiàn)存文物中,陶瓷器所占的比重大,數(shù)量也多,因其多為生活實用器,民眾對其有相當高的認知度,其收藏量也是最大的。但是,從陶瓷器的材質(zhì)和用途上看,無論是出土物還是傳世品,在使用、流通和收藏過程中也容易因外界因素的影響而致殘致?lián)p,所以陶瓷修復技術(shù)的運用已成為當務(wù)之急。
陶瓷器的修復是一項比較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因此,在著手修復工作之前,根據(jù)不同器物殘損情況制定具體的修復方案。修復前,先要對該器物進行拍照,之后還要對器物的現(xiàn)狀進行詳細的文字描述。這不僅體現(xiàn)了修復方對委托方的一種負責任的態(tài)度,也是事后雙方對修復效果認知的重要憑證。此外,我們還可以通過修復前、后文物面貌的對比和修復過程中的詳細記錄,對保存文物信息、經(jīng)驗總結(jié)以及提高修復技術(shù)都有很大幫助。
所謂信息記錄,主要是指記錄器物的名稱、歷史年代、來源、殘損情況、需要修復的部位,還要記錄修復過程中采用的方法和使用的材料、修復起迄、間隔日期以及在日后使用、陳列和保管時須注意的事項。之后,修復過程中一般應(yīng)嚴格按照修復方案進行,同時要有盡可能留存詳細的文字記錄、照相等資料。在修復過程中如果對原修復方案進行變更,也要記錄其原由、新方案措施等信息。修復結(jié)束后,要記錄器物的外觀狀況,修復心得和對委托方后續(xù)收藏、保存的環(huán)境要求[1]。
首先是對器物進行分類。正確的分類不僅有助于拼接,而且也有助于選取恰當?shù)那逑捶椒āS蔡掌鞯奶ベ|(zhì)堅硬致密,可用小刷子在清水中洗去污垢。對作為炊具的陶器,其表面煙炱,可以用碳酸鈉溶液加入表面活性劑除去,然后用清水沖洗。但是,對于胎質(zhì)疏松的陶器不能用水浸泡或不能長時間用水浸泡。比如出土的彩繪陶器(如圖1),其表面往往會被一層較厚的難溶物覆蓋,需要清除以顯示色彩和花紋。因彩陶表面多孔、吸附性強,因此與難溶物結(jié)合的較牢固,使用機械法剔除容易造成器表的損傷[2]。出土器物表面的難溶物一般為碳酸鈣類,彩陶顏料主要是氧化鐵、氧化錳等礦物質(zhì),它們的耐強酸強堿的性能都較差,因而在去除難溶物時要保證彩繪不能受損,可以配制濃度從低到高的稀鹽酸溶液,加入0.5的烏洛托品試劑作為緩蝕劑。覆蓋層較厚時,可先使用濃度高的鹽酸擦洗,隨著覆蓋層的不斷變薄,使用鹽酸溶液濃度不斷降低。到花紋快出現(xiàn)時,用六偏磷酸鈉溶液擦拭。覆蓋物完全去除以后,先用丙酮溶液加固彩繪,然后用清水沖洗[1]。
圖1
如果修復對象是傳世的紅綠彩、五彩、琺瑯彩、粉彩等釉上彩的瓷器(如圖2),對其清洗也需謹慎。這是因為釉上彩的燒造溫度不高,胎質(zhì)受環(huán)境因素影響較為復雜,切忌使用強酸、強堿溶液進行清洗。尤須注意的是清洗之前應(yīng)根據(jù)釉上彩繪的附著情況先對其進行局部清理??捎谜呵逅拿耷蜉p拭彩繪圖案,觀察彩繪的附著情況,對彩繪不脫落的器物可直接用水清洗。如果彩繪易脫落,則只能用濕毛巾蘸蒸餾水或酒精輕輕擦拭[3]。
圖2
補缺是整個修復過程中難度較大且較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補缺方法和材料選取具有多樣性。陶器的補缺可以選用石膏,因為石膏顆粒較大且透光性較差、不易進行做舊處理,對于胎質(zhì)細膩、胎壁較薄、器表紋飾較為復雜的瓷器而言,不宜選用,可以考慮使用樹脂配合填充劑。對于無法準確判定缺損部位特征的器物,不要倉促進行修補??梢酝ㄟ^查閱相關(guān)的考古和文物資料,找到同類器物作為參照之后再擬定修復方案。
以宋鈞窯鼓釘洗、元代紫紅釉出戟尊的補缺為例,宋鈞窯鼓釘洗出土殘片僅有1 塊(如圖3、4),有口有底,口底相連。斂口、淺腹、三如意足,口沿下和底邊各有一圈弦紋,兩圈弦紋之間有鼓釘裝飾。器表施玫瑰紫釉、里施天藍釉、棱邊處呈黃褐色,釉質(zhì)肥厚,起棱處釉色自然垂流,底部涂醬釉,有支釘痕。從茬口處觀察,其瓷胎細密堅硬,呈深灰色,在此可以選用石膏作為補缺材料[4]。
圖3
圖4
該鼓釘洗的口沿為圓形,可以在紙上先畫出一與口沿大小一致的圓,然后標出已有瓷片的位置,分段量取同樣的長度,即可確定所補數(shù)量。在原瓷器殘片上涂凡士林或滑石粉作隔離劑,然后將油泥搟成厚片,在原瓷片上取型做模,在模中填注石膏。待石膏完全凝固后,去掉泥模,即成石膏模塊。將原瓷片和石膏模片按前繪圓形口沿進行拼接。洗身由于大部缺失,不便直接拼接,可用油泥片在原瓷片的該部位多次取模,即獲得洗身的完整石膏模(如圖5),修復工作完成后如圖6 所示。
圖5
圖6
清洗的效果是要將器表、碴口和埋在沖線里的污垢清洗干凈,其目的是為了能夠?qū)ζ魑锘驓埰M行更嚴密地拼對和粘接。如果清洗的對象是陶器,表面的土銹在不影響粘接和對器表花紋覆蓋影響不大的情況下,不用徹底清除,以較多的保留其原始信息。
清洗前要先確認胎質(zhì)的致密程度、吸水率大小、器表情況,如有無龜裂,彩繪或釉層的附著力以及剝落程度、污染情況等,之后確定是用機械清除法,還是超聲波水洗、酸洗、浸泡等來進行清洗。另外,所有殘片的清洗都應(yīng)該先在局部進行試驗,再根據(jù)清洗結(jié)果確定合適的方法。對清洗過的殘片先進行試拼接,一般采用自下而上、先底后身再口沿的方式進行。拼好的部分用膠帶紙固定,當殘片的位置都確定以后,接下來是觀察缺損部位,進行補缺。
元代紫紅釉出戟尊(如圖7、8),共出土殘片25 塊,有頸、腹、脛三部分,但中間缺損不能相連。束頸,侈口外撇,小斜肩,鼓腹,脛部至底漸外撇,底部中間有一圓孔。尊體飾有長方形戟共計12 個,分三層置于頸、腹、脛部,兩兩對稱,上下呼應(yīng)。通體施丁香紫釉,底處涂有醬色釉,并刻有“五”字。胎體堅固細密,呈深灰色。經(jīng)過反復的討論,決定參考上海博物館所藏宋代鈞窯月白釉出戟尊(如圖9)的口徑、底徑和高度數(shù)值,再以傳世和出土出戟尊各種特征為依據(jù),對照文獻記載,最后確定其修復數(shù)據(jù)為口徑為22.1 厘米,腹徑為14.6 厘米,底徑為16.7 厘米,高26.6 厘米(如圖10)。
圖7
圖8
圖9
圖10
在對器物的整體造型補全之后,要對拼成整體的殘片進行粘接。粘接過程中要有以下注意事項:
第一,在修復前必須做好充分準備,充分考慮到各種可能會出現(xiàn)的不同情況,制定好修復方案。
第二,要注意把所有的碎片按修復方案所示圖例定位,粘接順序必須是自下而上,先底后身再口沿,這樣就不容易造成錯位。因為絲毫的誤差都會造成器物不能拼成一個嚴密的整體。粘接劑最好不要使用502 膠,因為這種瞬間固化的膠液,使得粘接過程沒有充足的時間調(diào)整碎片位置;另外,502 膠易老化,不利于修復后的瓷器長久保存。
第三,對于表面有釉層的瓷器,避免釉面的二次污染較為重要。新斷裂的茬口較舊茬口,在拼接后其結(jié)合程度更緊密,粘合處更為平滑。如果應(yīng)急性粘接可以考慮使用502 膠作為粘接劑,對粘接后滲透到器表且尚未固化的膠液,可以用濕毛巾擦拭,這是因為502 膠的耐水性較差。對于已經(jīng)固化的膠液可以用刀片輕輕刮去,再用丙酮試劑擦拭除去膠痕[5][6]。
首先,在文物修復中使用的粘接劑等各種材料,一定要堅持可逆性原則,即修復中所使用的一切材料都要具備可逆性、可還原性。這是因為如果修復過程出現(xiàn)失誤還能夠找到相應(yīng)的方法予以補救。如果器物曾經(jīng)修復過,則首先要清除舊粘接面的粘接劑,否則會直接降低本次修復時的粘接強度。在對一件唐三彩武士俑(圖11)進行粘接時,粘接面上留有原來的已經(jīng)成塊的粘接劑,不僅影響了502 膠液的滲透,還導致不能嚴密拼接。我們除去舊粘接劑的方法是,將器物放入烘干箱,溫度逐步從50℃到120℃調(diào)整,半小時以后裂縫會分開,之后戴手套用毛巾將碎片取出放到事先準備好的木桌上,用刀剔除接口部位的膠痕。對殘留的舊粘接劑,可選用酒精或丙酮浸泡,繼續(xù)清理,直至干凈,只有如此殘片才能嚴密對齊(圖12)。
圖11
圖12
其次,粘接面粗糙程度對粘接后的牢固程度有直接影響。一般來說膠粘面表面適當?shù)卮植谀軌蛟龃竽z粘面積,對提高膠粘強度是有利的。瓷器,由于其胎質(zhì)細密,則粘接的難度高于陶器,而且其牢固程度也明顯低于陶器。
最后,筆者想著重強調(diào)膠層厚度對粘接強度的影響。通常認為膠層越厚,固化之后越緊密,但是在對一件隋代的白瓷女傭進行粘接時發(fā)現(xiàn)并非如此。
這件白瓷女傭是頸部與身體斷裂,在用刷子將表面和粘接面的灰塵清理掉以后,便在粘接面上滴上較厚的502,本以為能很快固化,并使粘接面結(jié)合緊密,可并未達到預期效果。我們先是懷疑502 膠本身的粘接強度存在問題,在通過多次對比試驗之后,排除了這個因素,最終才考慮到可能與膠層過厚有關(guān),于是在清除掉先前的殘留膠液后,再重新粘接。為避免膠液過厚,在茬口上滴入502膠之后用衛(wèi)生紙在液面上吸去一層,再次粘合,結(jié)果女傭頭部就能夠穩(wěn)定在身體上。晾置三分鐘以后,從裂縫處補膠,此時膠液沿縫隙處往內(nèi)滲透,增強其粘接強度。在保證不缺膠的情況下,膠層盡量薄些。其原理在于膠層越薄,變形小、收縮小、內(nèi)應(yīng)力小,粘合強度就越高[7]。
補缺粘接之后,要對殘片之間的縫隙進行補平。小面積的縫隙可以用原子灰(俗稱膩子)填充。另外,因補缺材料凝固出現(xiàn)的輕度收縮而形成的凹陷可以用粘接劑、瓷粉和礦物質(zhì)顏料調(diào)和,并注意填充劑的顏色一定要與瓷胎、釉面顏色保持一致。尤需注意,在白瓷板上調(diào)配的補平材料,一定要一次性的充分滿足補平所用,盡量避免二次調(diào)配可能造成的色差。
待所有部位都徹底干燥凝固以后,要進行打磨。表面光滑的瓷器無論是補平還是打磨都要比陶器要求嚴格的多。打磨使用的工具和材料,除砂紙外還要針對不同的器物造型,制作一些簡易的工具,比如對于盤、碟等器壁有一定弧度的器物,則需準備不同弧度的硬塊以作為砂紙的內(nèi)包物,以使砂紙的摩擦面與需要打磨部位的弧度(尤其是口沿、足部、棱角處)相吻合,不僅省工省力而且也提高了打磨的精確度。瓷器補片打平,不能有絲毫馬虎,一定要做到表面平滑與原器完全銜接。整個過程可分步進行,先選擇大號砂紙打磨,在接近原有胎面周圍時改用中號砂紙細磨,邊打磨邊注意感受表面凹凸感,最后用小號砂紙精磨,直至達到需要的平滑度。
器物的修與復是有區(qū)別的,恢復原貌至關(guān)重要的一道工序便是做舊,對瓷器表面的做舊要比陶器復雜而且困難得多,這要求修復者不僅要有深厚的考古和文物知識,而且要對色彩和繪畫方面的知識和技能都能熟練運用。下面結(jié)合一件清代晚期青花喜字開光雙耳瓶(圖13)的上色做舊為例來談。青花瓶為洗口,長頸溜肩,深腹,洗口處飾青花回紋,頸部寫喜字,畫蓮花紋,腹部繪人物圖,洗口處有缺損。在對瓶口的補缺打磨完成之后,按照原器物釉下胎色,在補缺部位打底色。用紅、黃、藍三原色進行調(diào)配。底色偏白就在白色中加適量的三原色調(diào)試。之后,用噴筆噴涂上去,噴筆越細越好,重疊的顏色越少越好。再用描圖紙放在原器上圖案完整的部位,描繪出缺失圖案,轉(zhuǎn)印到補缺部位。然后根據(jù)青花的顏色調(diào)配圖案顏料,青花色藍中泛灰,要以藍色為主,加入適量的其他原色,調(diào)配好以后,用毛筆描繪[8]。
圖13
在補繪的圖案干燥以后,觀察與原器圖案是否一致。在確定一致之后才能施釉,用噴筆將稀釋好的釉均勻的噴在修復好的接縫上,反復噴,直到發(fā)出和瓷釉一樣的光度。然后再放入烤箱中從低溫到600℃烘烤1 小時。
但是對于鈞瓷而言,上色做舊就比較復雜(圖14、15)。鈞瓷釉厚而融,器表窯變色彩繁復,千變?nèi)f化。上色前要首先是觀察原瓷片上的釉色,分清主次色彩、色彩變化、層次變化。由于存在窯變,所以需要色套色、多色混合調(diào)配以獲得與原釉色相符合的顏色。
圖14
圖15
確定好幾大主色調(diào)之后,第二步是調(diào)色,在白瓷板上進行調(diào)色試驗,需要多次調(diào)配直到獲得真正一致的顏色。調(diào)好后先取少量,用熱吹風機或微波爐加速干燥,觀察其顏色與器物表面釉色是否一致。第三步才是上色,鈞瓷表面往往有流釉現(xiàn)象,在修復中對流釉的處理是用較稀的已調(diào)配好的顏色由上至下澆在器表,形成自然流淌之狀。對蚯蚓走泥紋這一鈞瓷典型特征的處理方法是,在顏色半干未干之時,吹上稀釋劑,有稀釋劑的地方顏色淺,而稀釋劑兩側(cè)的顏色深,形成與蚯蚓走泥紋較一致的效果。
由于古陶瓷修復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保存和展示其歷史、藝術(shù)和科學價值,這就要求修復者不僅要懂得陶瓷考古學、繪畫色彩學、涂料工藝學以及美術(shù)、雕刻、物理、化學等多方面的知識,而且還需要廣泛深入地進行實踐操作。在修復過程中,我們觀察殘損的陶瓷器所獲取的信息會比完整器更為豐富。通過殘器斷面,可以更直觀、更具體地了解胎質(zhì)胎色,釉層厚薄,胎釉結(jié)合緊密程度,燒造溫度的高低,裝飾技法等對陶瓷器研究而言不可或缺的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