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非
人工智能(AI)技術不斷進步,涉及的知識產權問題也隨之誕生,好萊塢影視公司和人工智能公司的沖突不可避免,而這無疑將對影視產業(yè)的未來發(fā)展產生深遠影響。
近年來,美國版權局一直在研究與AI相關的知識產權問題。美國演員工會(SAG-AFTRA)、美國編劇工會(Writers Guild of America)、美國導演工會(Directors Guild of America)及其他影視娛樂、傳媒行業(yè)的主流組織,也都向美國版權局提出了許多建議。
然而,在幾個熱點問題上,以迪士尼、華納兄弟探索等行業(yè)巨頭為代表的美國電影協會(Motion Picture Association)的態(tài)度與各工會卻是相反的。他們之間最大的分歧在于,采用未經授權的材料訓練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統(tǒng),以及后續(xù)基于未授權材料生成潛在侵權作品的情況,是否應該在新立法中被加以規(guī)范。
一位編劇工會成員在罷工期間接受采訪時表示,“影視公司不支持立法規(guī)范采用未授權材料訓練人工智能,實在目光短淺,他們自己遲早會淪落為給人工智能公司提供訓練素材的數據民工。”
但各大影視公司對這種觀點不以為然,只是一直堅稱擁有對人工智能技術的使用權。與此同時,人工智能公司卻通過網絡大肆搜集影視素材和演員肖像,將它們都用作訓練數據。有不少文藝創(chuàng)作者聲稱,這樣大規(guī)模的侵權行為簡直明目張膽,必須在各方面開展與人工智能公司的法律斗爭。他們呼吁制定聯邦宣傳權法,保護人們對自己形象、聲音和肖像的商用權利。
美國電影協會、Meta公司(原Facebook)和ChatGPT開發(fā)方OpenAI公司則堅持認為,現有的知識產權法足以解決人工智能技術帶來的法律問題。
目前,美國有一些州已經制定了宣傳權法,以防人們的姓名、肖像和形象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被用于商業(yè)用途。10月初,演員斯嘉麗·約翰遜就據此向一家 AI 應用開發(fā)商提起訴訟,因為該公司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在社交平臺X(原推特)上發(fā)布了一則廣告,擅自使用了她的名字和肖像,并用AI技術生成了她的聲音。
與之相關的是,10月30日,一位藝術家對人工智能繪畫產品提出的大部分起訴都被美國聯邦法官駁回,主要原因是目前很難證明人工智能生成的繪畫作品采用了哪些訓練材料。而人工智能公司也堅持認為,即便人工智能模型生成了與某些未授權素材相似的內容,也并不說明他們在訓練模型時采用了這些未授權材料。因為人工智能在訓練模型時學習的,僅僅是作品中獨立的參數,如材料的線條、顏色、陰影、構圖等。如果要指控人工智能模型侵權,起訴者必須證明有未授權作品存在于人工智能模型的訓練數據集里,而不能僅根據模型的生成效果推測。
不難看出,人工智能訓練數據集的不透明性是原告起訴人工智能公司面臨的關鍵障礙之一。
由于版權法規(guī)定不同,相比于英國、法國、意大利等國家,美國導演和編劇享有的權利更少。這是因為在美國,制片人通常才是影視作品版權的所有者,而包括導演、編劇、演員在內的創(chuàng)作者,通常被視為雇員,他們對電影做出的貢獻也會被視為“雇傭作品”。在此種情況下,創(chuàng)作者對其作品享有多少版權,取決于和影視公司簽訂的合同。顯然,這個條款賦予了制作人以極大的權力,卻可能會損害導演和編劇等創(chuàng)作者的權益。美國導演工會發(fā)出警告,隨著人工智能的發(fā)展,這一點很可能會被有心者利用,“像制作人這樣不受工會集體談判協議約束的第三方,可能會在未經版權所有者同意的情況下,將影視作品用于人工智能系統(tǒng)的訓練?!?/p>
根據美國現有的法律規(guī)定來看,幾個工會都傾向于認為,用未授權的材料訓練人工智能模型,不屬于“合理使用”范疇。演員工會還表示,“在人工智能尚未出現的時候,如果根據演員工會集體談判協議制作的作品,在未得到授權情況下被使用于其他商業(yè)用途,協議允許后續(xù)補充授權,并且可以要求通過價格談判來確定補款價格。這是對成員利益的重要保護措施,后續(xù)補款的議價也是作品價值的一部分,針對人工智能的法律也應該將這種情況納入考慮范疇?!?/p>
而美國電影協會認為,“合理使用”的標準應該根據具體情況判斷,“假如有人使用詹姆斯·邦德系列電影建立了一個人工智能大模型,并用它生成了一部同類型電影,這就不能算作合理使用?!贝送猓绹娪皡f會主張放寬人工智能作品的版權保護標準,認為美國版權局對人類作者的要求“過于嚴格”,知識產權只能授予人類創(chuàng)作的作品,沒有考慮到人工智能生成的作品也不能完全脫離人類的工作,歸根結底,人工智能只是生成者使用的一種工具。
對人工智能所持的不同態(tài)度,是編劇工會和影視公司主要矛盾所在。關于是否應該在影視行業(yè)使用人工智能工具的爭論,仍會持續(xù)很久。
據預測,一些原本旗下就設置了影視工作室的人工智能頭部公司,后續(xù)可能會與影視公司合作,嘗試用人工智能完成電影劇本創(chuàng)作等工作。不過,由于目前版權所有者只能是人類,因此人類編劇在這一過程中仍然需要發(fā)揮作用。如果電影公司不與人工智能公司合作,而是選擇構建自己的人工智能系統(tǒng),他們可能會在接下來的競爭中處于劣勢。
一位代表演員、導演和編劇立場的娛樂產業(yè)律師達倫·特拉特納總結,在對抗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斗爭中,電影公司應該與創(chuàng)作者,而非與人工智能公司站在一條戰(zhàn)線上,“創(chuàng)作者才是跟電影公司有共同利益的一方。難道電影公司希望他們百年來的電影作品被人工智能所吞噬?如果不盡快加以法律約束,未來任何人都可以基于他們的作品創(chuàng)造新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