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得涵,王波濤,陳志曄,2
1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yī)院海南醫(yī)院放射科,海南三亞 572013 2南方醫(yī)科大學第二臨床醫(yī)學院,廣州 510515
子宮類似卵巢性索瘤樣腫瘤(uterine tumors resembling ovarian sex cord tumors,UTROSCT)是一種罕見的子宮腫瘤,自1976年Clement 等[1]提出子宮腫瘤的性索分化的概念至今,已報道的病例不超過100例,這些病例主要描述UTROSCT的臨床病理分析[2],對于影像學表現(xiàn)的病例報道較為少見。筆者總結2例行磁共振檢查的UTROSCT患者,以期提高對UTROSCT影像學特征的認識。
病例1患者,女,53歲。主訴:絕經(jīng)后陰道出血3月余,確診子宮內(nèi)膜癌6 d?;颊咭呀^經(jīng)4年,2022年3月患者無明顯誘因出現(xiàn)陰道點滴出血,間斷出現(xiàn),色鮮紅,2022年6月30日就診當?shù)蒯t(yī)院行診刮術,診刮病理回報:子宮內(nèi)膜樣癌伴有部分漿液性癌成分?;颊邽榍筮M一步診治于2022年7月6日就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yī)院海南醫(yī)院。既往史及個人病史無特殊,未生育,婦科檢查及實驗室檢查無特殊。
病例2患者,女,49歲。主訴:陰道不規(guī)則流血9個月,發(fā)現(xiàn)宮頸占位、子宮內(nèi)膜增厚半月余?;颊哂?019年6至12月經(jīng)量增多為既往4倍,經(jīng)期10 d。2020年7月行經(jīng)后經(jīng)量增多為既往3倍,伴凝血塊,色呈鮮紅色,持續(xù)10 d后血止,遂于2020年9月19日于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yī)院海南醫(yī)院就診,液基薄層細胞檢測:良性反應性改變;人乳頭瘤病毒檢測:68(+),超聲提示宮頸體積增大,其內(nèi)可見一低回聲團塊,大小6.6 cm×4.2 cm×6.0 cm。既往史:20余年前因異位妊娠行經(jīng)腹手術。2018年因經(jīng)量多行診刮術,術后病理正常(未見報告)。孕3產(chǎn)1,2次流產(chǎn)。婦科檢查及實驗室檢查無特殊。
影像學表現(xiàn)
病例1 MRI表現(xiàn):病變位于子宮體部后壁肌壁間,邊界清,呈T1加權成像(T1 weighted image,T1WI)稍低信號、T2加權成像(T2 weighted image,T2WI)高信號實性腫塊影,大小2.2 cm×2.0 cm×1.8 cm,擴散加權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呈高信號,表觀擴散系數(shù)(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圖呈稍低信號,ADC值為1.42×10-3mm2/s。增強掃描動脈期病灶明顯強化,靜脈期持續(xù)強化,延遲期強化程度略減低,動態(tài)增強曲線呈持續(xù)上升型。宮腔內(nèi)可見T1WI高信號、T2WI低信號,提示出血(圖1)。
圖1 病例1 MRI表現(xiàn):T2加權成像示矢狀位子宮肌壁間見大小2.2 cm×2.0 cm類圓形高信號影(箭頭)(A),擴散加權成像示病灶呈高信號(B),表觀擴散系數(shù)圖示病灶未見信號減低(C),T1加權成像示橫軸位病灶呈低信號(D),增強掃描動脈期顯示病灶明顯強化(E),延遲期持續(xù)性輕度強化且高于正常子宮肌層(F)
病例2 MRI表現(xiàn):病變位于宮頸右側壁,邊界清,病灶呈T1WI稍低信號、T2WI稍高信號腫塊影,大小4.4 cm×5.2 cm,DWI呈高信號,ADC圖呈低信號,ADC值為1.08×10-3mm2/s;增強掃描動脈期病灶不均勻明顯強化,靜脈期及延遲期病灶強化程度略減低。子宮內(nèi)膜增厚,約1.2 cm(圖2)。
手術、活檢記錄及病理學結果
病例1手術記錄:子宮后壁肌壁間見一腫物,大小2.0 cm×2.0 cm×1.7 cm,切面呈灰白間灰黃色,質軟,與周圍組織分界欠清。宮內(nèi)膜呈灰黃間灰褐色、較光滑、厚0.1 cm。病理結果:(1)子宮肌壁間:類似卵巢性索腫瘤的子宮腫瘤,大小2 cm×2 cm×1.7 cm。免疫組織化學結果:P16(散在+),p53(-),Ki-67(+1%),ER(+),MSH2(+),PMS2(+),MLH1(+),MSH6(+),PR(+),CK(-),波形蛋白(+),CD10(強+),SMA(+),鈣網(wǎng)膜蛋白(散在+),CD56(+),CD99(+),Syn(-),WT-1(邊緣+),中間絲狀體蛋白(+)。(2)萎縮的子宮內(nèi)膜,未見明確殘存癌。
病例2宮腔鏡檢查:子宮后壁及宮頸管可見一約6 cm占位,凸向宮腔,電切宮頸管占位組織兩塊;子宮宮腔內(nèi)膜增厚,前后壁彌漫性息肉樣增生,未見異常增生血管。病理結果:(1)宮頸管送檢組織中見核深染細胞呈緞帶樣及巢狀分布,細胞呈圓形或卵圓形,大小較一致,胞質少、嗜酸性,核輕度異型性,未見明確核分裂象,未見明確血管受累,結合形態(tài)及免疫組織化學結果,考慮為類似卵巢性索腫瘤的子宮腫瘤。免疫組織化學結果示腫瘤細胞:CK5/6(-),CK(小灶弱+),p63(-),CK7(-),CD56(+),Ki-67(+6%),Syn(部分+),CgA(-),S-100(-),CK8/18(局部+),p16(-),ER(+90%),PR(+90%),抑制素(-),鈣網(wǎng)膜蛋白(-),PAX-8(-),CD99(+),WT-1(-),中間絲狀體蛋白(局部+),SMA(部分+)。(2)宮腔內(nèi)容物不規(guī)則增殖的子宮內(nèi)膜。
UTROSCT在臨床上十分罕見,最早于1976年由Clement等[1]報道,并將其分為兩類。I型:腫瘤主要為子宮內(nèi)膜間質腫瘤,僅局部向卵巢性索樣分化,性索成分小于50%;Ⅱ型:腫瘤絕大部分或全部由類似于卵巢性索樣腫瘤的成分組成,性索成分大于50%。WHO(2014)女性生殖器官腫瘤分類將這些腫瘤歸入子宮內(nèi)膜間質和相關腫瘤的類別,而WHO(2020)女性生殖器官腫瘤分類中UTROSCT不再歸入子宮內(nèi)膜間質和相關腫瘤的類別,而是歸到雜類的間葉性腫瘤,并將UTROSCT定義為一種形態(tài)類似于卵巢性索腫瘤的子宮腫瘤,沒有可識別的子宮內(nèi)膜間質成分[3]。目前UTROSCT僅指的是Ⅱ型,并且關于UTROSCT的影像表現(xiàn)國內(nèi)外相關文獻報道較少。
本文兩例病例特征分析如下:(1)關于UTROSCT發(fā)病部位:兩例分別位于宮體及宮頸,盡管UTROSCT在2014年WHO的分類中歸類為發(fā)生在子宮體的腫瘤,但是也有發(fā)生在宮底及宮頸的個案報道[4-5],因此,UTROSCT的發(fā)病部位并不僅局限于宮體,并且影像學上UTROSCT大多表現(xiàn)為子宮肌壁間占位或子宮腔占位,本文兩例均符合。(2)關于UTROSCT的囊實性變化:兩例UTROSCT在MRI檢查均為T1WI稍低信號、T2WI稍高信號實性腫瘤,病灶內(nèi)無囊性成分,但有個案報道病變多伴有囊變[6-7],故病灶多為實性或以實性為主的囊實性腫塊。(3)關于UTROSCT的血供:兩例增強掃描腫瘤動脈期均呈明顯強化特點,病例1腫瘤動態(tài)增強曲線呈持續(xù)上升型,病例2腫瘤增強掃描靜脈期及延遲期病灶強化程度略減低,而Cho等[4]和Okada等[8]報道病變的強化特點為輕度或中度強化,因此,該類腫瘤的強化特征多種多樣,與卵巢性索間質類腫瘤強化特點存在一定共性[9]。(4)關于UTROSCT的腫瘤細胞增殖性:兩例病變的DWI呈高信號,病例1病變與子宮肌層相比ADC圖呈等信號,ADC值為1.42×10-3mm2/s,病例2病變ADC圖呈低信號,ADC值為1.08×10-3mm2/s。ADC是DWI的一個定量參數(shù),反映腫瘤細胞密度的相關信息,腫瘤細胞間隙小、密度高及高核質比病變的ADC值較低。Ki-67抗原是細胞增殖的標志物,有研究顯示ADC與Ki-67增殖指數(shù)呈負相關[10]。本文病例1 Ki-67(+1%),病例2 Ki-67(+6%),這也解釋了兩病例ADC圖信號及數(shù)值的差異性。(5)關于UTROSCT的內(nèi)分泌功能:病例1術前因行診刮術表現(xiàn)為宮腔內(nèi)出血,病例2同時伴有子宮內(nèi)膜增厚,提示UTROSCT可能像卵巢性索間質類腫瘤一樣,是具有分泌性激素的功能腫瘤,但這點推測需要更多病例的證實。
因UTROSCT發(fā)病率稀少,并且缺乏影像特性,因此,發(fā)生在子宮肌層的腫瘤中很少將UTROSCT納入診斷及鑒別診斷范疇內(nèi),從而導致誤診。UTROSCT需與常見的子宮肌瘤、子宮肉瘤及子宮內(nèi)膜癌相鑒別。與子宮肌瘤鑒別要點如下:(1)常見型子宮肌瘤在MRI檢查中表現(xiàn)T1WI呈等信號,T2WI呈低信號,部分病灶周圍有高信號環(huán)(即假包膜),DWI及ADC均呈低信號,表現(xiàn)為熄燈現(xiàn)象[11],而本文兩例UTROSCT在T2WI及DWI上均表現(xiàn)為高信號,因此,UTROSCT與常見型子宮肌瘤在MRI上容易鑒別;(2)退變型子宮肌瘤中,最常見的是透明樣變性,其在MRI的表現(xiàn)與常見型子宮肌瘤相一致,因此,容易與UTROSCT鑒別。黏液樣變性區(qū)域是富含透明質酸的黏多糖灶性聚集在細胞外,呈膠胨狀[12],在 T1WI 上呈低信號,在 T2WI 上呈現(xiàn)非均質性高信號,增強掃描呈進行性強化和分層狀強化,DWI 上擴散不受限,在T2WI及DWI上容易與UTROSCT相互鑒別,子宮肌瘤紅色變性在MRI的特異性表現(xiàn)為T1WI呈高信號,因此,容易與UTROSCT鑒別。(3)細胞型子宮肌瘤在MRI表現(xiàn)為T2WI呈稍高信號,DWI呈高信號,ADC圖呈低信號,DWI呈彌散受限表現(xiàn)[13],這與本文病例2 UTROSCT的MRI表現(xiàn)相似,因此,細胞型子宮肌瘤與UTROSCT在MRI表現(xiàn)上較難鑒別。與子宮肉瘤的鑒別要點如下:(1)子宮肉瘤多有子宮通道征、子宮腔內(nèi)蜂窩狀血管影的特征性表現(xiàn)[14];(2)子宮肉瘤多位于宮腔或肌壁間,侵襲性較強,早期在T2WI上可表現(xiàn)為結合帶的中斷,并且相較于UTROSCT,子宮肉瘤更容易發(fā)生轉移。與子宮內(nèi)膜癌的鑒別要點如下:(1)子宮內(nèi)膜癌常表現(xiàn)為子宮內(nèi)膜不規(guī)則結節(jié)狀增厚,T2WI 略低于正常子宮內(nèi)膜,因此,從發(fā)病部位及形態(tài)學上能很好地與UTROSCT相互鑒別;(2)子宮內(nèi)膜癌易侵犯淺肌層,表現(xiàn)為結合帶低信號帶模糊、中斷。
綜上,UTROSCT 是一種罕見的良性子宮腫瘤,但仍有轉移及復發(fā)的個案報道,影像學上易與子宮肌瘤等疾病相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