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明(湖北經(jīng)濟學院 新聞與傳播學院,湖北 武漢 430205)
北京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副主任徐凱文經(jīng)過調查得出結論:“北大四成新生認為活著沒有意義。”[1]這種由價值觀缺陷導致的心理障礙,徐凱文將其稱為“空心病”??招牟≡诒贝筮@樣著名高校如此泛濫,在其他學校自然也不會少。其典型癥狀是覺得人生毫無意義,對生活和前途感到十分迷茫,不知道自己將來的目標是什么。造成空心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生活壓力過大、學習負擔過重、心理壓力大等。這些壓力傳導而導致學生心靈出現(xiàn)空虛、失落、迷茫、無所適從。從調查數(shù)據(jù)的覆蓋面來看,空心病已經(jīng)是一種常見的心理問題,它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果和生活質量。
大學語文課程是在各個高校普遍開設的通識必修課,是一門重要的人文課程,也是一門豐富的文化課程。大學語文課程的包含面極廣,諸如語言、文字、文學、文化、教育、哲學、倫理、道德、藝術、寫作等無所不包,綿延幾千年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曾經(jīng)為許多人生問題提供了參考答案。所以,如何在大學語文課程中關注并解答學生的心理問題,是一個值得關注和探討的問題。我們可以通過合理的教學方法和內容設置,讓其對學生的心理調適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大學生活和社會環(huán)境,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全面發(fā)展。
徐凱文教授曾概括北大一些新生的“癥狀”:“這些孩子,他們有強烈的孤獨感和無意義感,他們從小都是最好的學生,最乖的學生。他們也特別需要得到別人的稱許,但是他們有強烈的自殺意念,不是想自殺,他們只是不知道為什么活下去,活著的價值和意義是什么?所以他們會用比較溫和的方式,當然也給我們機會把他救回來?!盵2]
空心病主要表現(xiàn)為學生內心空虛、無力、不自信、失落等,嚴重影響學生的情緒和心理健康。具體表現(xiàn)如下:(1)失去生活的樂趣和動力。學生感覺生活枯燥無味,對生活失去了熱情和興趣,喪失了生活動力;(2)對未來感到迷茫和無助。學生對未來充滿了恐懼和焦慮,不知道該如何選擇未來的方向和道路;(3)感覺自己無用、無能和失敗。學生對自己缺乏自信和自信心,認為自己無法勝任現(xiàn)有的任務和責任,不斷地自我否定和批評;(4)情緒不穩(wěn)定,易怒易躁。情緒波動較大,很容易被一些小事情所激怒和刺激,表現(xiàn)出易怒易躁的情緒。
以此看來,空心病的核心的問題——內心缺乏支撐、沒有形成科學的價值觀。內心空虛,是因為覺得人生沒有意義和方向,缺少前進的動力,負面情緒大于正面情緒。所以,“空心病”的關鍵是價值觀的缺失。我們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心理導向問題,要從心理學層面去解答人因何而生活? 人生的意義何在?
生活并不總是一帆風順的,自古至今都是如此。當今科技發(fā)達,人的生存問題已經(jīng)徹底得到解決,生活中出現(xiàn)的問題大多可以歸結為心理問題。而心理問題又主要來自對生活的認識。關于這一點,儒道釋三家都有過論述。從儒家看來,窮與達是人生的正常狀態(tài),“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3]333,無論窮達,儒家都有應對的辦法,關鍵在于靈活地調適狀態(tài)。當不得志的時候,向內做好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當?shù)弥镜臅r候,要向外讓世人得到益處,而不是心生怨恨或者內心虛無。從道家來看,《道德經(jīng)》指出:“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盵4]44老子用其“大智慧”告訴我們,我們只要掌握自古以來的“道”的規(guī)律,用它去觀察發(fā)生在我們身邊的事,自然就能應對、解決今天出現(xiàn)的種種問題。其中的關鍵是我們要學會認識所謂的“道”。佛教的“掃地恐傷螻蟻命,愛惜飛蛾紗罩燈”(《西游記》第14 回)以特有的慈悲之心看待萬事萬物。這三家思想都是我們面對心理問題的有益借鑒。因而,面對空心病現(xiàn)象,我們無需驚訝,而是需要對癥下藥,找出病根。用中醫(yī)理論“缺什么,補什么”的理念去補短板。缺失了信心,就要補信心。缺少價值觀,就強化價值觀的教育。覺得生活沒有意義,就引導學生讓其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今天我們面對的吃、喝、拉、撒、生、老、病、死等人生困惑,古人都曾經(jīng)面對過。劉勰指出“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5]396,意思是說,勤學苦練才能懂得音樂,見多識廣才知道辨別好壞。其背后的邏輯是,一個真正經(jīng)受過中國傳統(tǒng)文化訓練的人,一個曾經(jīng)受過大學語文家國情懷熏陶的人,內心是柔軟的,是不太會喪失人生的目標的,更不會滑入虛無主義的泥淖。所以,面對當今學生出現(xiàn)的心理問題,面對“空心病”,要采用“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的方式有針對性地去解決。對于大學語文教師來說,我們的使命就是利用曾經(jīng)輝煌過的先人智慧,帶領學生去感受這繁華大千世界、領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學習祖先篳路藍縷的創(chuàng)業(yè)歷程、燦若星河的文化成果,這些都能帶給人莊重的生命崇高感,是最直接的生命體驗。
大學語文課的教學內容是中華民族積淀下來的人生智慧、是所有中國人的心靈家園、是后輩心目中的情感寄托,這種由母語教育和傳統(tǒng)文化帶來的文化熏陶會對大學生的心理形成穩(wěn)定心理預期。大學語文是培養(yǎng)學生人文意識、家國情懷的重要陣地,是實現(xiàn)人文素養(yǎng)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有效形式。教師要在站位上有足夠的高度,才能利用好各個專題的文化魅力和教育意義、發(fā)揮人文學科潛移默化的特長,讓學生在大學語文課程的學習中增長自信心,提升人文修養(yǎng)。
如何才能達成這個目標?首先要樹立品牌意識,教師要在講授中傳播、發(fā)揮傳統(tǒng)文化傳播的動能,占領道德教化和文化引領的制高點。讓學生感受它的博大精深和魅力無窮,在心理上產(chǎn)生信任感和依賴感。大學語文的教育不僅僅是語言和文學的教育,而是以語言文學為抓手,通過學習從古至今卓越人物的成長歷程,助力立德樹人、助力能力提升、助力學生成長、助力學生成人,從而彰顯大學語文在人文方面的積極作用。通過打造精品讓學生在課堂中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大學語文教學還要倡導高雅的生活情趣,勾畫“詩和遠方”式的藍圖,塑造遠大目標,既要腳踏實地,也要仰望星空。形成對美好生活的期待之美。讓大學語文成為具有藝術情調和想象力的課程,而不是所謂的“副課”。
大學語文教學還要有情感寄托?!罢嫔泼馈笔谴髮W語文教育的靈魂。教師的使命就是要通過“真情”式教學引領,讓學生感同身受,從而心存感恩。還要強化生命意識,宇宙萬物,都各有物性,也有各自的功能法則。中醫(yī)就是利用草藥的藥性來為人民服務。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自然、萬物和人,都有自己的生命,這是生命豐富性。要用慈愛之心感受萬物,厚植生命情懷,從而感受生命的獨特,感受生命價值,感受生命的奧妙,進一步展現(xiàn)生命的豐富多彩。
大學語文教學還要打造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文化品牌。利用代代相傳的文化傳統(tǒng),讓學生融入其中,成為文化的積極參與者與推動者。積極開展喜聞樂見的第二課堂,讓學生在第二課堂中產(chǎn)生主人公意識,培養(yǎng)高度的文化自信。
在教學理念上,必須做到以“尊重”為導向的有意識的轉變。
第一,關注學生的心理需求。大學語文課程應該注重學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需求,尤其是對于空心病患者,教師應該更加關注和理解學生的個體現(xiàn)狀和心理訴求。在課程設置和課程內容上,教師應該圍繞學生的心理健康和情感需求,融入一些心理學知識,將教學重心適度轉向為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交流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得到情感上的滿足和心理上的支持。
第二,創(chuàng)設積極向上的學習環(huán)境。大學語文課程應該創(chuàng)設積極向上的學習環(huán)境,營造輕松愉快的氛圍。創(chuàng)設積極向上的環(huán)境對于大學語文教學非常重要,它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圍繞這個目標,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個性和需求,讓學生感受到溫暖和認可。教師可以采用互動式教學、小組討論和團隊合作等方式,讓學生在輕松和融洽的氛圍中學習和交流;恰當?shù)丶ぐl(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采用多種教學手段,如講解故事、引入案例、展示文物等,喚醒學生的學習興趣,甚至可以采用游戲化教學的方法,讓學生在娛樂中學習,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學習效果;也可以創(chuàng)設挑戰(zhàn)性的學習目標,教師可以設置不同難度的學習任務,讓學生有不同的挑戰(zhàn)感和成就感,激發(fā)學生的參與和競爭意識;重視學生的反饋和認可,這是創(chuàng)設積極向上的環(huán)境的重要方面,教師應該及時給予學生反饋和評價,讓他們了解自己的不足和優(yōu)勢。對學生的努力和表現(xiàn)給予充分的認可和贊賞,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和動力。通過諸多手段,教師可以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參與度,促進學生心理成長和發(fā)展。
第三,大學語文課可以通過深入挖掘經(jīng)典文本的內在價值和人文精神,來引導學生對自身處境進行反思,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目標和價值取向,從而緩解學生的心理問題。中國古代文學作品是我們了解古代文化和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徑。通過挖掘古代文學作品中的人文精神和內在價值,可以更好地了解這些作品所代表的文化和歷史,深入理解人性和社會的本質,提升個人的文化素養(yǎng)和人文修養(yǎng)。例如,《西游記》中的情節(jié)和結構表現(xiàn)了中國古代人們對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理解和追求,西去取經(jīng)的道路上歷經(jīng)“九九八十一難”不正是告訴我們“關關難過關關過”嗎? 引導學生深入體會作品的人文精神和內在價值。文學作品的主題和思想是文學作品內在價值的核心。因此,在講解古代文學作品內在價值時,需要著重闡釋出其主題和思想。例如,《論語》中的仁、義、禮、智等思想,表達了中國古代儒家的人文精神和道德觀念,對整個民族性格的養(yǎng)成起重要作用。而《紅樓夢》中人物的千人千面,則表達了廣博審美觀念和情感世界。借鑒這些文學作品的性格特點和人文精神,教師適當?shù)貙W生加以引導,就可以巧妙地“潤物細無聲”,將它們轉化為現(xiàn)代人可以借鑒和吸收的寶貴財富。只有將古代文學作品中的人文精神和內在價值與現(xiàn)代社會相結合,才能更好地發(fā)揮其現(xiàn)代價值,讓同學們在文化中學會“對號入座”。所以,挖掘古代文學作品中的人文精神和內在價值,需要從多個角度入手,需要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和思考,能結合自己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經(jīng)驗,以達到更好的理解和領悟。
當然,古代文學作品中的人文精神和內在價值也不是萬能的,它是一種文化體驗和生活方式,需要教師結合現(xiàn)實問題巧妙地“借題發(fā)揮”,讓同學們感受到文學作品就是為他而寫,其中所表達的人文情感和人生智慧,是專門為他而抒發(fā),有了這種光環(huán),自然就能起到“解心靈之惑”的作用。
第四,人際交往能力的提升。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交際能力也成了現(xiàn)代人必備的一項能力。出現(xiàn)心理問題的學生往往不太善于交際,從而體會不到生命的快樂。在大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交流能力也成了一個重要的課題,要教會學生在交際中體現(xiàn)生命的差異與豐富多彩。首先,可以適度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能力。寫作是一種表達和交流的方式,而寫作技能的提高將有助于學生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更好地表達自己。教師可以通過編寫不同類型的文體,如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等,讓學生了解不同類型的文章結構和寫作技巧,讓其有一個愿意交流的窗口。教師可以通過修改學生的作文,指出學生的可貴之處,幫助學生逐步提高寫作能力。其次,培養(yǎng)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谡Z表達是一種更直接的交流方式,是社交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技能。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演講或辯論等活動,讓學生有機會練習和提高口語表達能力。還可以進行聽力訓練,提高學生的聽力水平,從而更好地理解和回應他人的意見和觀點。再次,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和吸收能力。閱讀能力是一種理解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對于交際能力的提高也非常重要。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閱讀不同類型的文本,如小說、報紙、雜志等,讓學生了解不同領域的知識和文化,從而找到自己的興趣點,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還可以通過分析和解讀文本,讓學生學會分析和思考問題,從而更好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意見。最后,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交流能力。情感交流能力是指學生能夠理解和表達自己的情感,與他人建立情感聯(lián)系和溝通的能力。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進行一些交流活動,如寫日記、談心、朗誦等,讓學生走進自己的內心世界,表達自己的情感。教師還可以通過課堂氛圍的營造,讓學生感受到溫暖和支持,從而更好地與他人建立情感聯(lián)系。通過以上多種方式,讓學生不斷提高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更好地適應社會需求,實現(xiàn)自我價值。
綜上所述,解決當今大學生中出現(xiàn)的心理問題。既要有較為先進的理念,也要有行之有效的措施。心理問題的出現(xiàn),當然需要從“心”開始去干預。大學語文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人生意義和價值取向;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引導學生建立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tài);引導學生在文本中領悟人性中的美好和價值;引導學生積極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通過這些途徑增強自我認同感和獲得感,緩解內心的壓力和焦慮。
總之,大學語文課程作為一門綜合性的人文科學課程,具有豐富的心理調適作用。通過深入挖掘經(jīng)典文本的內在價值和人文精神,引導學生貼近生活、熱愛生活,讓語文素養(yǎng)提升其文化認同感,讓文化自信驅除“空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