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時節(jié),大街小巷飄蕩著糖炒板栗的甜香。
糖炒板栗好吃嗎?好吃!多數人吃了富含多種營養(yǎng)成分的糖炒板栗后會心情愉悅。那它為什么用糖炒呢?
板栗是殼斗科栗屬落葉喬木,是中國本土植物,在古代叫栗。
東門之栗,有踐家室。豈不爾思?子不我即!
(選自《詩經·鄭風》)
這首詩是男女兩人在對唱。意思是:
(男)東門附近有廣場,茜草長在山坡上。你家離我這么近,而你對我視而不見,猶如在遠方。(女)東門附近有板栗,那里房屋排成行。難道我不想你嗎?是你不來走近我呀!
這首詩說明在兩千多年前,古人就普遍種植了板栗。板栗雖然好吃,但花很一般。花是黃綠色的,是一種單性花,雌雄同株,也就是雌花序和雄花序長在同一棵樹上。雌花沒有花梗,比較低調,默默長在雄花序的底部,外面有殼斗狀的總苞。雄花序是毛毛蟲樣,既細又長,而且氣味有點怪,和石楠的味道比,其怪有過之而無不及。雌花一旦受精,總苞外面就長滿堅硬的刺狀盔甲,稱為栗蓬。它多毛且多刺的外貌,會令人產生毛骨悚然的感覺。戰(zhàn)栗、不寒而栗的“栗”便由此而來。栗蓬是殼斗科植物的“殼斗”所在,是殼斗科植物共有的特點。它的作用是保護里面的種子。等到種子成熟,栗蓬就“啪”的一聲裂開,露出褐色的板栗外殼。
在唐代,杜甫就吃過這種自然開裂的生板栗。杜甫在蜀地生活期間,曾經寫了一首《野望因過常少仙》,詩中有“入村樵徑引,嘗果栗皺開”一句,意思是說自己沿著樵夫踩出的小路走進村莊,品嘗著剛開裂的新鮮板栗。
吃過生板栗的人都知道,它有一種剛出土的花生的味道。我們平常吃的熟板栗大都是糖炒栗子,其實果肉的甘甜和外面的糖沒有一點點關系。之所以用糖炒,是為了粘掉板栗尾尖上的毛,即栗毛,使得板栗看上去更鮮亮,同時還可以炒出一股誘人的焦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