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彩艷 吳菊花 萬利芹 尚婷婷
胃癌根治術是臨床治療胃癌的重要手段,可通過切除腫瘤病灶及其受侵犯組織、淋巴結清掃來提高患者整體生存率,但患者因腫瘤影響腸胃功能較弱,加之圍術期相關創(chuàng)傷性刺激導致術后胃腸功能障礙發(fā)生率較高,從而增加營養(yǎng)不良、感染等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影響患者術后康復進程[1,2]。因此,如何有效促進胃癌根治術后患者胃腸功能恢復成為胃腸外科領域研究的熱點。研究表明,胃癌根治術后負性情緒會降低患者治療依從性,影響術后康復進程[3,4]。心理痛苦是指多因素影響下的不愉快的情緒體驗,包括心理、社會和(或)精神方面的不舒適,會干擾患者應對癌癥、軀體癥狀及治療的積極性[5]。國際心理社會腫瘤協會(International Psycho-Oncology Society,IPOS)建議將心理痛苦定為第六大生命體征[6]。因此,推測胃癌根治術后患者心理痛苦可能會對胃腸功能恢復產生影響?;诖?本研究通過分析胃癌根治術后患者心理痛苦狀況及對胃腸功能恢復的影響,以期為促進胃癌患者術后患者胃腸功能恢復提供經驗指導。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經宿遷第一人民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其家屬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宿遷第一人民醫(yī)院擬行胃癌根治術治療的8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1)納入標準:①胃癌符合《外科學·第9版》[7]中診斷標準,且均為Ⅰ期、Ⅱ期及部分Ⅲ期患者;②均實施胃癌根治術;③自主意識清晰,可配合研究開展。(2)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類型惡性腫瘤;②發(fā)生遠處轉移、預計生存期<6個月;③精神疾病、肝腎功能重度衰竭;④參與研究前6個月經歷重大人生變故;⑤既往有腹部手術史;⑥術前使用抗凝藥和(或)抗血小板藥物。
1.3 方法
1.3.1 心理痛苦:術后6 h內采用心理痛苦溫度計(distress thermometer,DT)[8]進行評估,以0~10表示心理痛苦程度,十分制,DT<4分為輕度心理痛苦,DT≥4分為顯著心理痛苦。
1.3.2 胃腸功能恢復:所有患者均在術后7 d依據《術后胃腸功能障礙防治專家共識》[9]中的胃腸功能障礙評分對患者進食、惡心、嘔吐、查體、癥狀持續(xù)時間進行評估,每項采用4級評分法(0~3分),總分0~15分,評分越高,胃腸功能恢復越好。
1.3.3 基線資料:采集所有患者的基線資料,包括:性別(男、女)、年齡(≥60歲、<60歲)、臨床分期(Ⅰ期、Ⅱ期、Ⅲ期)、腫瘤部位(胃竇、胃體、胃底)、術前營養(yǎng)狀況[采用微型營養(yǎng)評定量表簡版(Short-Form Mini-Nutritional Assessment,MNA-SF)[10]評估,該量表共包含近3個月進食情況、體重變化情況、活動能力、是否有急性疾病或心理創(chuàng)傷、精神心理問題、BMI 6項條目,總分14分,該量表Cronbach’s α系數為0.906。評分≤7分為營養(yǎng)不良,8~11分為存在營養(yǎng)不良風險,12~14分為營養(yǎng)正常]、腹腔鏡輔助胃癌根治術治療(是、否)、術后6 h咀嚼口香糖訓練(是、否)、術后進行腹部按摩(是、否)、術后24 h內腸內營養(yǎng)支持(是、否)等。
2.1 胃癌根治術后患者心理痛苦及胃腸功能恢復現狀 80例患者的心理痛苦平均(4.35±1.08)分;胃腸功能恢復,平均(8.76±1.73)分。
2.2 胃癌根治術后患者心理痛苦與胃腸功能恢復的關系 經一般雙變量Pearson相關性分析,胃癌根治術后患者心理痛苦與胃腸功能恢復呈負相關(r=-0.727,P<0.001)。
2.3 不同臨床資料及特征胃癌根治術患者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情況比較 不同術前營養(yǎng)狀況、腹腔鏡輔助胃癌根治術治療、術后6 h咀嚼口香糖訓練、術后腹部按摩、術后24 h內腸內營養(yǎng)支持、心理痛苦患者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情況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余資料患者胃腸功能恢復狀況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2。
表1 不同臨床特征胃癌根治術患者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情況比較 分,
表2 不同臨床資料胃癌根治術患者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情況比較 分,
2.4 胃癌根治術后患者胃腸功能恢復的線性回歸分析 將胃癌根治術后患者胃腸功能恢復情況作為因變量,將表1中P<0.05的變量納入作為自變量(賦值情況見表3),經多元線性回歸得到方程:Y=9.355-0.698×1+0.424×2+0.696×3-0.734×4+1.753×5-1.589×6,其中回歸模型F值為18.188,R2為0.599,調整后R2為0.566。結果顯示,腹腔鏡輔助胃癌根治術和術后腹部按摩與胃癌根治術后患者胃腸功能恢復情況無影響,而術前營養(yǎng)狀況、術后6 h咀嚼口香糖訓練、術后24 h內腸內營養(yǎng)支持、心理痛苦是胃癌根治術后患者胃腸功能恢復的影響因素(P<0.05)。見表3、4。
表3 自變量賦值說明
表4 線性回歸分析
3.1 胃癌根治術后患者心理痛苦現狀 胃癌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惡性腫瘤,其作為一種應激事件,易對患者身心健康產生不良影響,導致患者出現心理痛苦。國內外多項研究表明,胃癌患者在疾病的不同階段都會經歷與癌癥診斷及治療相關不同程度的心理痛苦[11,12]。本研究結果顯示,80例患者的心理痛苦評分為(4.35±1.08)分,略高于康小云等[13]研究中的(4.27±2.38)分,分析其原因可能與樣本量納入、手術方式等差異有關,但均提示胃癌根治術后患者心理痛苦處于較高水平。
3.2 胃癌根治術后患者心理痛苦對胃腸功能恢復的影響 既往研究表明,腫瘤患者常見的身體問題如疲勞、睡眠障礙、疼痛等與整體功能及心理因素密切相關,且心理及身體問題又會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14]。由此推測,胃癌根治術后患者心理痛苦可能會影響胃腸功能恢復情況。本研究結果發(fā)現,胃癌根治術后患者心理痛苦與胃腸功能恢復呈負相關,且經線性回歸分析發(fā)現,心理痛苦是胃癌根治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影響因素。心理痛苦水平越高的患者,越難以用客觀的心態(tài)去應對疾病相關事件,患者易產生焦慮、抑郁、悲觀等負性情緒,并且容易陷入負性情緒中難以自拔,這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患者的積極行為,使其產生逃避、消極的應對方式,進而降低患者對術后相關治療措施的配合度及積極性,影響患者術后胃腸功能恢復。
此外,心理痛苦水平較高的患者,易長期陷入負性情緒中,而長期的負性情緒會影響機體的免疫系統(tǒng),致使免疫系統(tǒng)過度激活引發(fā)免疫失衡,促進促炎因子釋放,而促炎因子會上調內皮細胞黏附分子,激活腸道吞噬細胞釋放一氧化氮及前列腺素,抑制胃腸道平滑肌蠕動,影響患者的胃腸功能恢復[15]。且長期負性情緒還會降低大腦的調節(jié)作用,增加神經衰弱、睡眠障礙等風險,導致患者術后難以得到充足的休息,從而影響胃腸功能恢復[16]。
3.3 胃癌根治術后患者胃腸功能恢復的影響因素 本研究通過觀察不同臨床特征胃癌根治術后患者胃腸功能恢復情況,探索可干預變量對胃腸功能恢復的影響,以便制定干預措施來促進患者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經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發(fā)現,術前營養(yǎng)狀況、術后6 h咀嚼口香糖訓練、術后24 h內腸內營養(yǎng)支持是胃癌根治術后患者胃腸功能恢復的影響因素。營養(yǎng)不良會降低肌細胞的興奮性,使其失去正常舒、縮功能,減弱胃腸道蠕動功能,進而影響患者術后胃腸功能恢復,而多項研究表明,早期營養(yǎng)支持可有效改善惡性腫瘤術后患者的胃腸道功能[17]。術后24 h內給予患者腸內營養(yǎng)可利于腸道有益菌定植,促進腸粘膜屏障形成并維持腸道內菌群平衡,促進機體正氮平衡恢復,抑制機體炎癥反應,進而促進胃腸道平滑肌蠕動,加快胃腸功能恢復進程[18]。研究表明,術后6 h咀嚼口香糖訓練可刺激術后胃腸蠕動,咀嚼可通過刺激神經中樞及迷走神經,促進胃酸、胃蛋白酶原、胃泌素等胃腸激素分泌和乙酰膽堿遞質釋放,而乙酰膽堿可與膽堿能受體結合抑制炎癥反應,這有利于患者胃腸功能恢復,且口香糖中的木糖醇還可促進胃腸蠕動,具有一定的滲透性輕瀉作用,這也可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患者術后胃腸功能恢復[19,20]。
3.4 研究不足及展望 本研究分析胃癌根治術后患者心理痛苦對胃腸功能恢復的影響,其最終體現在其與患者預后結局的關系,但關于心理痛苦與患者不良預后之間的關系仍需大量前瞻性研究證實;且本研究只采集了胃癌根治術后患者心理痛苦數據,并未對其他心理或社會因素進行分析,未來可擴大樣本并進行縱向研究,以進一步明確胃癌根治術后患者胃腸功能恢復的影響因素。
綜上所述,胃癌根治術后心理痛苦會影響胃腸功能恢復,臨床上應加強對胃癌患者圍術期的心理干預,以減輕患者術后心理痛苦程度,促進胃腸功能恢復、改善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