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露,杜艷華
1.江漢大學醫(yī)學院,湖北武漢 430056;2.武漢市第四醫(yī)院老年醫(yī)學科,湖北武漢 430030
衰弱與骨質疏松是常見的老年綜合征,也是老年醫(yī)學研究領域的熱門話題。衰弱是老年綜合征的核心,是指機體出現(xiàn)漸進性的生理性衰退,主要特征為機體力量和耐力減退、生理儲備下降、需要照護和死亡率增加[1]。骨質疏松是最為常見的骨骼疾病,以骨骼礦物質減少、骨組織微結構遭破壞進而導致骨脆性增加、易發(fā)生全身性骨折為特征[2]。由于目前各研究中所使用的衰弱評估方法不盡相同,因此衰弱的流行病學特點尚存在較大差異。研究表明,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的骨質疏松患病率為37.7%[3]。當前全球骨質疏松患者已超過2億,未來50年這一數(shù)字還會增加3倍以上[4]。衰弱與骨質疏松雖然是兩種獨立的疾病,但存在一些共同的危險因素[5]。本研究通過對老年住院患者進行衰弱與骨質疏松的相關調查,探討二者的關系,為衰弱和骨質疏松的預防及治療提供理論依據。
采用橫斷面調查、便利取樣法,選取2022年8月至2023年1月于武漢市第四醫(yī)院住院的163例老年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年齡≥60歲;②意識清楚,具有語言溝通和理解能力;③自愿參加本研究。排除標準:①有骨密度檢查禁忌證者;②不能配合研究者;③有極其嚴重的軀體功能疾病。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武漢市第四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倫理審批號:KY2022-055-02)。
患者入院72h內進行調查,指導患者填寫問卷及進行畫鐘實驗和起立行走試驗。
1.2.1 一般資料調查問卷 包括性別、年齡、身高、體質量、體質量指數(shù)(body mass index,BMI)、婚姻情況、文化程度、合并癥、是否獨居、是否失眠、是否鍛煉、吸煙、飲酒、是否喝牛奶。其中,失眠≥3次/周,持續(xù)6個月及以上;鍛煉≥3次/周,每次運動時間≥30min,持續(xù)6個月及以上;吸煙≥1次/周,持續(xù)6個月及以上;飲酒≥1次/周,持續(xù)6個月及以上;喝牛奶≥3次/周,持續(xù)6個月及以上。
1.2.2 衰弱的評估 采用埃德蒙頓衰弱評估量表(Edmonton frail scale,EFS)評估衰弱[6]。該量表包括11項,從認知能力、一般健康狀態(tài)、功能活動獨立性、社會支持、藥物使用、營養(yǎng)、情緒、尿失禁、功能測試9個維度進行測量,總分0~17分,0~4分為非衰弱,≥5分為衰弱,得分越高,衰弱程度越重。
1.2.3 骨密度分析 采用諾蘭德公司的雙能X線骨密度測量儀XR-800,檢測部位為腰椎正位(L1~L4)及股骨頸。骨密度用T值表示,T值=(實際測量值–同種族同性別正常青年人峰值骨密度)/同種族同性別正常青年人峰值骨密度的標準差。參考《原發(fā)性骨質疏松癥診療指南(2017)》[7]相關診斷標準,將骨密度結果分為骨量正常(T值≥–1)、骨量減少(–1>T值>–2.5)和骨質疏松(T值≤–2.5)。
采用SPSS 26.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百分率)[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老年人衰弱情況與骨質疏松的關系,通過Logistic回歸分析衰弱的影響因素。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共納入163例患者,年齡60~88歲,平均(69.95±6.74)歲,男43例,女120例。其中衰弱患者142例,納入衰弱組,非衰弱患者21例,納入非衰弱組;兩組患者的性別、BMI、婚姻情況、文化程度、是否獨居、是否失眠、是否吸煙、是否飲酒、是否喝牛奶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衰弱組患者的年齡、合并癥種類均高于非衰弱組,身高、體質量、鍛煉比例均低于非衰弱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
衰弱組患者的骨質疏松患病率顯著高于非衰弱組(P<0.05),見表2。不同骨密度患者的EFS評分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F=24.010,P<0.001),且骨質疏松者>骨量減少者>骨量正常者。
表2 兩組患者的骨密度情況比較[n(%)]
Pearson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椎骨骨密度、右側股骨骨密度、左側股骨骨密度與EFS評分均呈負相關(r=–0.426、–0.353、–0.424,P<0.01)。
將單因素分析中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變量納入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高齡、合并癥多、骨質疏松均是發(fā)生衰弱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見表3、表4。
表3 自變量賦值表
表4 老年住院患者衰弱的影響因素分析
我國已步入老齡化社會,且近20年來老齡化逐漸加劇,這給醫(yī)療服務帶來巨大挑戰(zhàn)[8]。多項研究顯示,高齡是老年人衰弱的危險因素,且年齡越大,出現(xiàn)衰弱的風險越高[9-12]。研究表明,我國年齡>65歲老年人的衰弱患病率為12.2%,年齡>80歲老年人的衰弱患病率可達46.8%,而住院及養(yǎng)老機構的老年人的衰弱患病率明顯高于社區(qū)[13]。衰弱老年人即便經歷外界較小刺激也可導致一系列臨床負性事件[9,14]。提示我們要提高對老年住院患者和養(yǎng)老機構老年人的重視,也應注重社區(qū)老年人的衰弱篩查。
本研究使用EFS進行衰弱評估,盡管此量表目前在國內的認知度不高,但相比其他的單純評估軀體功能的衰弱評估量表更加全面,可多維度反映老年人的健康功能狀況,在兼顧簡單、方便的同時,仍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衰弱與骨質疏松雖然是兩種不同的疾病,但兩者具有某些共同的危險因素,如高齡、多種基礎疾病和多重用藥等[5]。本研究表明,衰弱患者的骨質疏松患病率明顯高于非衰弱患者,且不同骨密度分層患者的EFS評分有統(tǒng)計學意義,這與Liu等[15]的橫斷面研究結果不謀而合。Dent等[16]研究發(fā)現(xiàn),老年人在出現(xiàn)骨質疏松性骨折后衰弱程度加重,提示衰弱可增加骨質疏松的患病風險,骨質疏松同樣增加衰弱的患病風險。但二者之間是否存在明確的因果關系仍然未知,需要更多的研究證據來闡明二者的相關性。
此外,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骨密度與EFS評分呈負相關,即骨密度越低,EFS評分越高,出現(xiàn)衰弱的風險越高。Logistic回歸分析表明骨質疏松是衰弱的獨立危險因素。分析其原因:骨質疏松性骨折是骨質疏松的常見并發(fā)癥,且老年骨質疏松患者存在較高的跌倒風險[17],這導致老年人戶外活動能力減退,日常鍛煉減少,從而加重衰弱程度;多項研究表明老年骨質疏松患者營養(yǎng)狀況不佳,而營養(yǎng)缺乏是導致衰弱的重要因素之一[5,18-19]。此外,還有研究表明骨質狀況對肌肉含量有影響,骨質疏松是肌少癥的危險因素[20];而肌肉含量減少又是衰弱引起機體成分改變的重要特征之一。
綜上所述,衰弱與骨質疏松之間存在明顯關聯(lián),骨質疏松是衰弱的獨立危險因素。因此,在臨床工作中應密切關注老年人骨質疏松的患病情況,做到早預防、早發(fā)現(xiàn)、早護理,采取及時有效的干預措施,延緩老年人衰弱的發(fā)生,降低不良健康結局的風險,減輕家庭與社會的雙重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