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運華
1
你知道江西古吉安廬陵建筑的居住味道嗎?
廬陵傳統(tǒng)建造營造技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秦始皇時期,到明清時期趨于成熟。至今,廬陵不僅保留了數以千計的傳統(tǒng)民居,還保留了大量的宗廟、書院、祠堂等文化類建筑。這些建筑的形制、構造、構件加工工藝及裝飾都保持了廬陵地方傳統(tǒng)建筑風格。
廬陵自古有“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的記載。歷史上,吉安人才輩出,建筑宜居想必是功不可沒。而在居住方面的繼承,最鮮明的特點是:贛派建筑,房屋的朝向是坐北朝南,一定要求北南通透。
從居住感受來說,港中旅和樂小鎮(zhèn)、永新仰山別墅、合盛山水香堤、江南別院等更能代表吉安廬陵味道,但是這些房子不是普通老百姓能享受的。若一座城市的居住群體失去了草根味道,也就毫無意義了。
味道不一定有形狀,但一定要有感覺;佳醪入口時不一定濃烈,但一定要像老酒一樣后勁足。
廬陵建筑原本的味道“很中國”,而在居住味道的營造上,建筑師容易流于表面而失其意蘊,重其形而背其神。居住味道是貼近生活和傳承文化兩方面融合的氣息,包括建筑形態(tài)、居住環(huán)境、生活習慣等,文化隱身于磚瓦之中。
2
建筑要找根、找魂。吉安建筑的根和魂,就是廬陵文化的精髓——追求一流,堅守氣節(jié)。在建筑方面,老祖宗為廬陵人留下了寶貴的財富。廬陵傳統(tǒng)建筑的營造技藝,是中國傳統(tǒng)木結構建筑技藝的一個重要分支,不僅體現了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共同特點,還結合了當地丘陵地帶的地理環(huán)境、地域文化,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建筑風格。如鵲巢宮式的屋頂、翹角黛瓦馬頭墻、鎏金木雕裝飾的木構架等。這些傳統(tǒng)古民居的建造工藝精美,頗具地域特色,堪稱雄偉壯觀,其“實用、審美、情感”三位一體的建筑美學,是值得吉安人驕傲的一張名片。
“味道”這詞,聽起來很虛,其實挺瓷實的,就拿其他國家的居家品牌來說,東西很現代、很時尚,但你一眼就能看出來哪個是日本的,哪個是韓國的。這就是味道,這里面是有大學問的。
3
我從事建筑業(yè)已有33年了,廣東、陜西、湖北、安徽……大半個中國都流下了我辛勤的汗水。依我的見識,最有居住味道的當數徽派建筑和廬陵風格的建筑。
吉安一直強調廬陵文化復興,城市建設也基本圍繞這個話題勾畫,但居住模式不能空洞地向明清時期看齊,必須要有城市個性。江右文化,當然可以讓我們感到驕傲自豪,但它很難與廬陵居住味道相結合。
成都這個城市,我去考察過幾次。安逸、慢生活的成都人希望走到哪兒都有茶館,有火鍋吃,這種生活狀態(tài)很頑固、“很成都”。聰明的開發(fā)商迎合了成都人的個性。比較而言,進入吉安的開發(fā)商就不用這么費勁,擺出的都是一種“我給你帶來了先進文化、先進產品”的姿態(tài),絕大多數樓盤都與廬陵古風無關。
4
廬陵味道應該是古樸的、厚重的、大氣的,而不是小情小調的;廬陵味道應該是內斂的,應該是“灰調子”的,是青磚顏色的延伸,而不是炫目的。
吉州儒林里、永新南門老街、曲白院下,都楔入了廬陵符號,它們是按照“修舊如舊,建新如故”的原則,依照廬陵建筑風格在原址上重新修建或改造而成的?,F在看來,這些作品是一種復制,但我相信在多年之后,人們肯定能品咂出其中的廬陵味道。時間可以過濾一切。
外來開發(fā)商在吉安造房子,除了產品快速組裝、復制的方式,就是試圖尋找居住的味道。一種是所謂文化概念的高端化,一種則是民俗建筑的完全照搬復古化,都是形式大于內容,其實是難以被更多人接受的兩個極端。比如在建筑用色上,有的開發(fā)商選擇用青磚的灰來詮釋吉安廬陵文化和居住味道。這當然沒錯,但在建筑形態(tài)和空間功能布局上,廬陵風格的建筑應注重于禮序空間的考量、門第秩序與禮儀規(guī)制,這樣才能彰顯千年古廬陵的風貌。
5
吉安古廬陵是江西建制最早的古郡之一,與洪都、臨川同為贛文化三大發(fā)源地之一。深厚的歷史積淀使吉安有了區(qū)別于其他城市的獨特魅力,而建筑作為城市的特色名片,記錄著城市發(fā)展的足跡,傳統(tǒng)的街區(qū)、院落和房子給人以親切感和懷舊感。
廬陵味道,有著灰色的調性,更有著樸素、大氣、包容、儒雅和安靜的味道。廬陵傳統(tǒng)古建筑群是一座豐富的歷史文化寶庫,是閃耀在吉安這塊紅土地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它的營造工藝是中華民族一份彌足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