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國俊,王玥,田學斌
(1.河北經貿大學商學院,河北石家莊 050061;2.河北經貿大學區(qū)域與產業(yè)發(fā)展研究中心,河北石家莊 050061)
我國經濟發(fā)展水平持續(xù)顯著提升,根據世界銀行2022 年設定的高收入國家標準,我國即將站在高收入國家的門檻。與此同時,近些年我國基尼系數①居高不下,社會和學界對此關注度很高。兩種現象并存反映我國現階段有關公平與效率的權衡問題,折射出黨中央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共同富裕的現實背景。共同富裕由“共同”和“富?!睒嫵?,能夠兼顧效率與公平,統籌增長和分配問題(孫豪和曹肖燁,2022)[1]。近年來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有哪些特征事實?背后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從三次分配視角我們如何提供應對思路?這些問題亟待學界進行梳理并給予回答。
從國際視野來看,法國20 世紀的工資不平等程度較穩(wěn)定但收入不平等程度持續(xù)縮小,而美國1970 年以來收入不平等程度在不斷擴大(Piketty,2003)[2]。相比西方國家,中國經濟總量已居世界第二,但從人均國民總收入和人類發(fā)展指數看,地區(qū)和城鄉(xiāng)差異還很明顯,尚處于發(fā)展中國家(劉偉和蔡志洲,2018)[3]。具體地,我國工資性收入占比在2011 年以來有所回升(李瑩,2022)[4],但2010 年到2012 年收入差距有所下降(Xie 等,2015)[5]。各國背后原因而言,法國收入不平等的長期下降更多歸因于財產性收入在戰(zhàn)爭期間的削弱和在戰(zhàn)后累進稅的抑制;而美國1970 年以來收入不平等的擴大來自高技能工人的工資上漲等,鮮有看到Kuznets 預測的基尼系數隨收入增加而下降的趨勢(Piketty,2003)[2];我國房產價值的快速上升加劇了財產性收入差距,進而成為收入差距擴大的重要推動力(李瑩,2022;李實和朱夢冰,2022)[4,6]。2010年以來我國收入差距開始下降,原因包括低技能工人工資的上升、城鄉(xiāng)收入差距的縮小以及中等收入群體的收入增長(Xie 等,2015)[5],而工資性收入占比的上升得益于國內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升和過度投資導致資本回報率的下降(李瑩,2022)[4]。對策措施而言,針對城鄉(xiāng)及不同人群之間收入差距過大的狀況,我國嘗試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加大稅收、社保、轉移支付等調節(jié)力度并提高精準性。換言之,基尼系數僅用單一收入維度代替貧富差距,忽略了共同富裕的公共產品和服務、生態(tài)環(huán)境、精神財富等維度,故需關注國別制度差異,還原真實基尼系數,加速Kuznets 曲線向下趨近的進程(武建奇和母愛英,2023)[8]。
綜上,以往研究就居民收入議題梳理事實、剖析原因并提供對策,為本研究奠定邏輯和數據基礎,然而存在兩點改進余地。一是特征事實多定性分析,少數研究基于中國居民收入調查數據庫(CHIPS)等住戶抽樣調查數據進行,但較少調查高收入人群的傾向通常導致低估收入差距(Xie等,2015;李實和朱夢冰,2022)[5-6]。二是原因分析各異導致對策不一,如有學者認為資本回報率的下降引致工資性收入占比的上升,更多學者認為財產性收入分化拉大居民收入差距,故居民收入對策的精準性需要重新審視。與本文最相關的是甘犁(2013)[9]的研究,其基于2011 年中國家庭金融調查等數據考察居民收入特征并給出長短期對策,但缺乏居民收入后續(xù)動態(tài)分析,也沒有從三次分配視角梳理原因和對策?;趪医y計局、中國家庭金融調查以及OECD收入分配數據庫,本文系統梳理近年來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特征事實,采用基尼系數分解方法剖析各個層次分配的背后原因,精準提供促進居民收入增長并緩解收入差距的三次分配對策。相比已有文獻,本研究的貢獻在于:一方面基于宏微觀數據描述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時空特征,較好緩解了收入偏差,刷新了近十年居民收入進展定位,識別出需要特殊關注的劣勢群體;另一方面,采用基尼系數的常規(guī)分解方法,重點分析部分群體收入弱勢的原因所在,進而精準提出提升該部分群體收入水平并縮小他們與其他群體收入差距的三層面收入調控措施。
1.我國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已邁入OECD 國家門檻
基于國家統計局年度數據和OECD收入分配數據庫,對不同國家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情況進行國際對比。如圖1 所示,2018 年②中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超過墨西哥和羅馬尼亞,中國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匈牙利和保加利亞。這一事實表明,作為世界人口大國,當前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
圖1 2018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國際對比
2.我國人均可支配收入結構與法國相似
基于同樣數據資料,可測算出我國和世界其他國家的居民可支配收入結構,結果整理為圖2 所示。這里選取兩個典型發(fā)達國家和一個典型轉型國家進行對比,一是世界唯一的超級強國——美國,二是歐盟強國代表——法國,三是轉型國家——克羅地亞。不難發(fā)現:2018 年中國工資性收入占比是56.076%,低于其他典型國家;轉移凈收入占比高達18.308%,比法國相應占比14.664%還高近4個百分點,而美國和克羅地亞相應占比分別為-7.48%和-2.274%;財產凈收入占比高于其他三國,達到17.189%,另外中國城鎮(zhèn)家庭該項占比也高于其他國家;經營凈收入占比高于美國和法國,但低于克羅地亞。Piketty(2003)[2]發(fā)現,法國20世紀的工資不平等程度是穩(wěn)定的,財產凈收入占比在二戰(zhàn)中遭到削弱,可支配收入的下降歸功于收入累進稅的實施。我國事實及中法對比表明,我國仍然處于發(fā)展中階段,收入結構日趨法國,再分配制度有優(yōu)化空間。
圖2 2018年典型國家及地區(qū)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結構的對比
3.農村和西部地區(qū)群體收入處于劣勢
2020 年底,我國圓滿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歷史性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創(chuàng)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跡。如果將居民可支配收入中位數的50%當成貧困線,則相比其他國家,當前我國50%的貧困率尚高,尤其是農村和西部地區(qū)。如表1 所示,2019 年中國家庭金融調查③數據測算發(fā)現,2018 年中國農村和西部地區(qū)的居民50%貧困率分別為31.76%和28.63%,高于同期所列典型發(fā)達國家的最高水平24.2%。針對不同年齡段人群補貼和青年失業(yè)率④,表1考察了18~25歲以及66~75 歲人群各自可支配收入占全體人群的比重??梢钥闯?,不論中國全體居民還是城鎮(zhèn)居民,2018年年輕工作者可支配收入占全體人群的比重遠高于退休人群可支配收入占全體人群的比重,該情形與同期美國和法國的情形正好相反,與轉型國家克羅地亞水平接近。通過對比部分群體的可支配收入,初步得出現階段加大勞動年齡段人群特別是青年就業(yè)者補貼為時尚早,當務之急是改善退休人群生活水平,并降低農村和西部地區(qū)的貧困率。
表1 2018年我國部分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國際對比單位:%
農村地區(qū)的收入結構與城鎮(zhèn)區(qū)別較大?;?018 年國家統計局年度數據進行城鄉(xiāng)對比分析發(fā)現,農村財產凈收入遠低于城鎮(zhèn),財產凈收入的城鄉(xiāng)比高達11.778。2019年中國家庭金融調查數據顯示,2018 年農村家庭和西部家庭的財產凈收入占全國家庭財產凈收入的比重分別為41.409%和77.652%。結果證實,為縮小城鄉(xiāng)收入差距,我國農村地區(qū)亟須大力提升財產凈收入。
1.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趨勢平緩
基于2011—2019 年國家統計局年度數據、中國家庭金融調查以及OECD收入分配數據庫,可梳理出近十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變化的國際對比。如圖3所示,國家統計局及中國家庭金融調查數據均反映出,中國人均可支配收入呈現緩慢增長的態(tài)勢,法國和克羅地亞在2015 年后有所提升,美國提升迅猛,從2015 年的249702.784 元增長到2018年的325840.776 元,年均增幅達到6.880%。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緩慢增長態(tài)勢表明,在全球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環(huán)境中,我國堅持穩(wěn)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扎實推進共同富裕有明顯成效。
圖3 2010—2018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變化的國際對比
2.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有所減小
臨床藥師主導的慢性病管理在提高老年高血壓患者對藥物了解程度方面的作用 ………………………… 武丹威等(23):3251
如圖4 所示,不論是官方測算還是學術估計,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數均呈現大幅下降趨勢,盡管仍高于同期OECD國家相應水平。國家統計局公開數據顯示,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數從2007 年的0.484 降低到2019 年的0.465,而同期OECD 國家從0.319緩慢下降為0.314。這表明,我國一方面比OECD國家更大幅度地縮小了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另一方面縮小城鄉(xiāng)差距、地區(qū)差異的任務仍然艱巨。
圖4 2007—2019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數變化的國際對比
3.年輕工作群體收入高于退休群體
針對我國現階段是否加大對勞動年齡段群體,特別是年輕工作者補貼的問題,本文基于前五輪中國家庭金融調查數據,在上述橫向比較基礎上,對比研究年輕工作群體和退休群體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變化趨勢。如圖5、圖6 所示:一方面,有別于美國和法國,我國歷年年輕工作者可支配收入占全國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均高于100%,2010—2018年先下降而后在2014 年略微上升,2016 年后明顯上升,而退休群體可支配收入占比歷年均低于100%,近十年呈現上升并接近克羅地亞的趨勢;另一方面,2016 年以來在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的情形下,我國年輕工作者收入總體上有所上升,一定程度上反映國家統計局青年失業(yè)率較高的事實失真,故現階段財政補貼年輕工作者沒有繼續(xù)補貼退休群體那么迫切,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更應關注諸如退休人群等群體。
圖5 2010—2018年年輕工作群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變化的國際對比
圖6 2010—2018年退休群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變化的國際對比
綜上所述,橫向對比看,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超過OECD國家最低水平,收入結構趨近于法國,農民、西部地區(qū)居民和退休群體收入狀況需要受到特別關注;縱向對比看,近年來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穩(wěn)提升,收入差距雖有所減小但差距仍然較大,年輕工作群體收入遠高于退休群體。
上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特征的成因通常可通過基尼系數分解來精準提煉。依據相關研究(陳傳波,2001;López-Feldman,2006)[10-11]結論,在其它因素保持不變的情況下,第i 種類型收入每增加1%,總收入的基尼系數將增加的百分比可記作式(1),而這一百分比正好是第i 種收入對總收入不平等的貢獻與第i 種收入份額的差值。這里e 代表第i 種收入變化的百分比,G 代表總收入的基尼系數,Ci代表第i 種收入變化的集中度。顯然,當(1)式的作用值大于0 時,第i 種收入將擴大總收入基尼系數,而小于0 的含義是第i 種收入將縮小總收入基尼系數。
基于2011 年和2019 年中國家庭金融調查數據,可計算出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基尼系數,并依據上式(1),進一步做出基尼系數分解,結果整理為表2。不難看出,從2010 年至2018年,我國居民工資性收入作用值由正轉負,農業(yè)經營凈收入作用值由負轉正,財產凈收入和工商業(yè)經營凈收入作用值變大,轉移性收入作用方向和大小基本不變。結果說明,近年來工資性收入變化對收入差距的作用由擴大轉為縮小,而農業(yè)經營凈收入的作用由縮小轉為擴大,財產凈收入的作用則進一步擴大了收入差距。下面從三次分配層面,具體分析各種收入來源如何影響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表2 我國居民可支配收入結構的基尼系數分解結果對比
初次分配是市場主導的分配機制,我國初次分配的問題源自生產要素市場的不完善(李實和朱夢冰,2022)[6],實質反映了市場秩序不規(guī)范。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指明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最低工資和工資支付保障制度,完善企業(yè)工資集體協商制度,明顯增加低收入勞動者收入。這些有力制度和相關措施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工資性收入差距。就財產凈收入而言,一方面,農村集體產權不清和西部市場發(fā)育滯后導致市場交易受限并影響到這些地區(qū)居民的財產積累(李實和朱夢冰,2022)[6];另一方面,計劃經濟時代的福利分房制度造成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型后城鎮(zhèn)住房市場發(fā)育迅猛,城鎮(zhèn)居民內部的住房分配產生差距,在轉型過程中還形成城市群,導致區(qū)域性的房產差距和財產性收入差距拉大(甘犁,2013;李實和朱夢冰,2022)[6,9]。這兩方面原因擴大了城鄉(xiāng)之間和東西部之間的居民財產凈收入差距。當然,隨著農村人口的主動進城和城市資本的下鄉(xiāng),農村地區(qū)部分人群農業(yè)經營凈收入大幅上升,早期在一定程度上擴大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自脫貧攻堅完成并進入鄉(xiāng)村振興新階段以來,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正在進行,集體經濟正在壯大,城鄉(xiāng)收入差距尚待重新評估。
再分配是政府之手,是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表3列出了2018年典型國家和地區(qū)人均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數在稅收及社保轉移前后的對比結果。不難發(fā)現,美國、法國和克羅地亞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數在稅收和社保轉移后下降幅度均超過20%,而中國基尼系數在再分配后下降幅度有限,全國、西部地區(qū)和農村地區(qū)的下降幅度分別為11.048%、4.759%和8.157%。這一結果啟示,我國要加大稅收和社保支出對居民收入差距的調節(jié)精準性。
表3 2018年典型國家及地區(qū)人均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數在稅收及社保轉移前后的對比
第三次分配是社會參與的“溫柔之手”,能夠一定程度上緩解收入差距。2020 年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發(fā)揮第三次分配作用,改善收入和財富分配格局。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強調,“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7]。按照OECD 國家2012 年的標準⑤,第三次分配是來自非營利性組織或其他家庭的轉移凈收入,包括贍養(yǎng)凈收入、狹義捐贈凈收入以及其他社會成員或組織的轉移凈收入,是排除社保和商保之后的轉移凈收入,也就是廣義捐贈。如表4 所示,2018 年我國宏觀層面第三次分配比重為-0.11%⑥,微觀層面轉移凈收入占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為21.9%,其中第三次分配金額(即廣義捐贈)占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為7.265%,狹義捐贈凈收入占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為-0.074%,而同期法國廣義捐贈比重為-0.187%,美國廣義捐贈比重為0.806%。國際對比分析得出,我國第三次分配比重狹義上講略低于法國相應比重,方向同美國正好相反,但廣義上講比重遠高于美國,方向同法國相反。事實上,西方轉移凈收入絕大部分屬公共性凈收入,其余是廣義捐贈凈收入,說明當前西方第三次分配發(fā)揮的作用僅是收入分配的有限補充。而我國微觀層面廣義捐贈凈收入占到轉移凈收入近三分之一,其中贍養(yǎng)等人情往來凈收入和狹義捐贈凈收入旗鼓相當。依據OECD經驗數據,可假設發(fā)達國家廣義捐贈的一半大體是其狹義捐贈,則我國狹義捐贈比重大體和法國狹義捐贈比重相當,是美國的五分之一。受法制不健全、政策支持力度偏弱等影響,我國狹義慈善捐贈規(guī)模的四分之三為企業(yè)捐贈,個人捐贈遠未構成推動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徑(鄭功成和王海漪,2022)[12],結合國際對比結果,可看出中國的民眾捐贈在理順機制后能大有作為。
表4 2018年典型國家第三次分配比重的國際對比單位:%
上述分析發(fā)現,近年來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穩(wěn)增長,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縮小,農村和西部地區(qū)居民以及退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處于較低水平,而三次分配在發(fā)揮推進共同富裕力量的同時存在改善余地。
繼續(xù)發(fā)揮初次分配在收入分配方面的主導作用,同時規(guī)范要素市場秩序,維護好公平高效的市場經濟環(huán)境。一方面,在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和西部大開發(fā)戰(zhàn)略指引下,穩(wěn)步發(fā)展農村和西部地區(qū)的產權交易市場,努力提高村集體和村民、西部居民財產凈收入比重,縮小城鄉(xiāng)和區(qū)域收入差距,切實降低貧困率。另一方面,基于房產是城鎮(zhèn)家庭最重要資產的事實,嚴格落實“房住不炒”精神,發(fā)展住房租賃市場,穩(wěn)定乃至降低房產差距對城鎮(zhèn)財產凈收入的作用,進而扭轉財產凈收入拉大居民收入差距的趨勢。
我國再分配制度不完善,導致再分配在降低收入基尼系數的作用有限,需要有針對性地進行再分配改進。一是適時開征房地產稅和遺產稅有望規(guī)范房產財富積累機制進而降低居民收入差距⑦;二是鑒于農村居民、退休人群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全部人群的平均水平,有必要繼續(xù)提升基本養(yǎng)老金增長幅度,同時彌合城鄉(xiāng)養(yǎng)老金政策差距;三是深入推進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和西部大開發(fā)戰(zhàn)略,持續(xù)加大農村地區(qū)和西部地區(qū)在政府層面及家庭層面的轉移支付力度,縮小城鄉(xiāng)、區(qū)域之間的基本公共服務差距。
長期來看,人力資本水平差距決定了個人能力差距,而個人能力差距決定了收入差距(李瑩,2022)[4]。人力資本積累的重要途徑是教育,提高教育水平能夠縮小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基尼系數。根據相關調查顯示,不論2010 年還是2018 年,我國居民受教育水平越高,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基尼系數越小。同時,近年來低教育群體基尼系數呈現縮小的趨勢,高教育群體基尼系數呈現擴大的趨勢。在子女的不同受教育階段,加大教育公共投資和私人投資能夠降低收入差距。在義務教育階段,各級政府需轉變職能,繼續(xù)加大教育經費支出占比,同時教育界可接受社會捐贈來豐富辦學經費渠道;在大學階段,除政府教育經費補貼和社會捐贈外,家庭需主動承擔人力資本積累的成本。鑒于政府教育補貼并未直接反映在居民轉移凈收入當中,建議各級政府探索向弱勢群體直接進行有條件現金轉移支付的做法,擴大教育幫扶家庭的覆蓋面。
當前我國處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階段,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需要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系,既要創(chuàng)造比資本主義更高的效率,又要更有效地維護社會公平[13]。在這一重要背景下,本研究基于國際視野探討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新進展。研究發(fā)現,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穩(wěn)中有增,收入差距下降但仍高于OECD 國家,農民、西部地區(qū)居民及退休群體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仍較低?;嵯禂捣纸饨Y果表明,近年來工資性收入對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作用由擴大轉為縮小,而農業(yè)經營凈收入對人均可支配收入作用由略縮小轉為略擴大收入差距,財產凈收入則進一步擴大了收入差距。具體原因主要是:市場秩序不規(guī)范、再分配制度不完善以及第三次分配方興未艾但調節(jié)功能有限。本研究厘清現階段我國居民收入狀況,并指明經濟增長及收入分配調控方向,提出優(yōu)化居民收入分配的對策思路,包括規(guī)范初次分配秩序、精準優(yōu)化稅收及社保支出、多方強化教育投資等,對扎實推動共同富裕有參考價值。當然,上述研究結果基于國家統計局、中國家庭金融調查以及OECD收入分配數據庫得出,統計口徑上盡量做到橫向或縱向的科學對比,還要考慮制度深層次差異,相關結果需要在同等條件下謹慎參考。
注釋
①最新有關基尼系數的綜述可參考李政軍(2019)[14]觀點。
②現在能公開用到的中國家庭金融調查數據是2019 年版調查研究的2018 年收入數據,故鑒于數據可得性和可比性,本文國內外微宏觀分析用到的最新資料是2018年數據。
③中國家庭金融調查(CHFS)由西南財經大學于2009 年發(fā)起,于2011、2013、2015、2017、2019、2021、2023年進行全國性抽樣調查,具有全國代表性。該調查旨在收集家庭資產、負債、收入、支出等微觀信息,為家庭和政府理性決策提供數據支撐,具有廣泛的社會影響。本文使用向外公布的前五輪調查數據作分析。詳見其官網(https://chfs.swufe.edu.cn)。
④關于不同年齡段人群補貼,甘犁教授近年國際對比后發(fā)現,我國針對老年人的社會保險支出遠高于針對勞動年齡段的勞動力市場支出和社會救濟支出,認為勞動年齡段人群的補貼力度遠滯后于自身經濟發(fā)展水平,提倡對勞動年齡段人群進行激勵性保障。詳見《對話甘犁:當前要加大對勞動年齡段人群的家庭支持和補貼》(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9078609)。關于青年失業(yè)率熱點,我國統計局從2018 年開始公布,近年有提升趨勢,在2023年8月暫停公布,表示需要進一步研究,詳見《國家統計局新聞發(fā)言人就2023年7月份國民經濟運行情況答記者問》(http://www.stats.gov.cn/xxgk/jd/sjjd2020/202308/t20230815_1942021.ht -ml)。當然,青年失業(yè)率高低和工資水平高低有一定區(qū)別。
⑤詳見https://www.oecd.org/els/soc/IDD-ToR.pdf。
⑥這里負號代表接收的捐贈小于付出的捐贈。
⑦柴國俊、王希巖(2017)[15]發(fā)現,盡管滬渝房產稅試點短期內不能降低房價并替代土地財政,但長期將降低房價并逐漸替代土地財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