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元士 劉芬 陳軍
摘 要 為發(fā)揮群體優(yōu)勢,提高群體產(chǎn)量,實現(xiàn)貴州省遵義市玉米種植提質增效增收,對供試的邦玉1806、先玉1796、裕單171、富玉16、卓玉6號、金玉567、卓玉183、金福玉808及新中玉801共9個品種進行60 000株·hm-2、48 000株·hm-2、36 000株·hm-2密度試驗。結果表明,在遵義市寡日照條件及當前栽培管理水平下,先玉1796、邦玉1806在高、中、低密度下表現(xiàn)突出,且更適于密植;富玉16在低密度栽培中表現(xiàn)良好。供試品種通過合理增加種植密度可實現(xiàn)產(chǎn)量較大提升。
關鍵詞 玉米品種;寡日照;栽培密度;貴州省遵義市
中圖分類號:S513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20.043
貴州省遵義市地處北緯27°08′~29°12′、東經(jīng)105°36′~108°13′,平均海拔972.7 m,年平均氣溫15 ℃,無霜期284 d,年日照時間1 163 h,年降水量1 100 mm以上。玉米是遵義市的主要糧食作物,種植面積和產(chǎn)量僅次于水稻。結合貴州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的玉米品種進行適宜栽培密度試驗,探索當前種植管理水平下適宜的栽培密度,發(fā)揮群體優(yōu)勢,提高群體產(chǎn)量,為玉米種植在遵義市寡日照條件下實現(xiàn)提質增效增收提供參考[1]。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材料
供試材料為9個玉米雜交品種,分別為邦玉1806、先玉1796、裕單171、富玉16、卓玉6號、金玉567、卓玉183、金福玉808及新中玉801(CK),均由貴州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推薦。
1.2 試驗地基本情況
試驗于2019年3—8月在匯川區(qū)泗渡鎮(zhèn)觀壩村勞侖豐農業(yè)科技有限公司流轉土地進行。試驗地塊水源充足、交通方便、地勢平坦、向陽,土壤為滲潮砂泥田,土壤宜耕種、保水保肥性好,前茬作物為白菜。采用旋耕機翻地,隨即人工整地起廂,同時施51%玉米專用復合肥[m(N)∶m(P2O5)∶m(K2O)=17∶17∶17]450 kg·hm-2、硫酸鋅7.5 kg·hm-2。
1.3 試驗設計
試驗采取裂區(qū)設計,主區(qū)為不同玉米品種,共9個主處理;副區(qū)(副處理)為高、中、低3個不同密度,每種密度設3次重復;每個主區(qū)面積36 m2(長18 m、寬2 m),每個副區(qū)面積12 m2(長6 m、寬2 m),重復間走道0.5 m。副區(qū)試驗高密度為60 000株·hm-2(行距80.0 cm、株距20.5 cm),中密度為48 000株·hm-2(行距80.0 cm、株距26.0 cm),低密度為36 000株·hm-2(行距80.0 cm、株距35.0 cm),試驗地四周設1 m以上保護行。采用“X”五點取樣法,在每個處理小區(qū)的4個角和中間各選一個取樣點,取樣點距離地頭5 m以上。
1.4 田間管理
采用育苗移栽,于2019年3月17日播種,3月29日移栽,移栽后在傍晚施用10%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劑800倍液防治地下害蟲。5月8日,在幼苗5葉期人工間苗并追施尿素150 kg·hm-2;6月4日,在大喇叭開口期(苗株長至11片葉)結合中耕除草定苗,追施尿素300 kg·hm-2、硫酸鉀150 kg·hm-2,用作拔節(jié)肥;7月18日,在玉米灌漿期追施尿素75 kg·hm-2、磷酸二氫鉀3 kg·hm-2作穗粒肥。6月中旬,選用氯蟲苯甲酰胺、噻蟲嗪、高效氯氟氰菊酯等化學藥劑防治玉米螟,選用吡唑醚菌酯乳油250 g·L-1、30%唑醚·戊唑醇懸浮劑或70%丙森鋅可濕性粉劑防治玉米小斑病、大斑??;選用97%敵銹鈉原藥、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防治銹?。贿x用氯蟲苯甲酰胺、50 g·L-1虱螨脲乳油、溴氰蟲酰胺防治草地貪夜蛾。8月25日,收獲。
1.5 檢測指標
玉米收獲期,主區(qū)和副區(qū)分別進行測產(chǎn)。
1.6 數(shù)據(jù)統(tǒng)計
用Excel 2007軟件進行試驗數(shù)據(jù)統(tǒng)計,用SPSS10.0軟件進行顯著性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密度對各供試品種產(chǎn)量的影響
根據(jù)表1可知,供試品種的產(chǎn)量隨著種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印證了增加種植密度可發(fā)揮群體優(yōu)勢,是玉米高產(chǎn)栽培的主要措施[2]。從試驗區(qū)域供試品種看,除裕單171外,其他供試品種在遵義市寡日照條件下,種植密度60 000株·hm-2時產(chǎn)量均在7 750 kg·hm-2以上。不同品種之間高密度與低密度增產(chǎn)幅度有明顯差異,金玉567、金福玉808、卓玉6號增幅在20.6%~21.8%;邦玉1806、新中玉801、卓玉183增幅在14.9%~19.6%;富玉16、先玉1796、裕單171增幅在6.4%~8.6%。表明在一定范圍內合理增加密度對產(chǎn)量的提高是直接有效的,單位面積內隨著種植密度的增加使有效穗數(shù)增加達到群體產(chǎn)量增加。
2.2 不同種植密度下各品種產(chǎn)量比較
由表1可知,在同一栽培管理水平下,不同供試品種同一密度間產(chǎn)量表現(xiàn)水平有明顯差異。
低密度水平下,先玉1796、邦玉1806、富玉16的產(chǎn)量在7 136 kg·hm-2以上,分別比對照(CK)增加14.72%、6.78%、4.28%,其中先玉1796最高,達到7 850.4 kg·hm-2;邦玉1806、卓玉183、裕單171、卓玉6號、新中玉801、富玉16的產(chǎn)量水平在6 843.2~7 307.5 kg·hm-2;金福玉808、金玉567分別比對照(CK)減少6.16%、3.65%,金福玉808最低,僅為6 421.7 kg·hm-2。
中密度水平下,先玉1796、邦玉1806產(chǎn)量在8 057 kg·hm-2以上,分別比對照(CK)增加18.20%、14.05%,先玉1796最高,達到8 350.4 kg·hm-2;卓玉6號、富玉16、卓玉183、金玉567、裕單171的產(chǎn)量在7 278.9~7 700.4 kg·hm-2,比對照(CK)增加3.03%~9.00%,金福玉808產(chǎn)量最低,為6 986.1 kg·hm-2,比對照(CK)減少1.11%。
高密度水平下,邦玉1806、先玉1796、卓玉6號產(chǎn)量在8 386 kg·hm-2以上,分別比對照(CK)增加10.37%、6.85%、5.86%,其中邦玉1806產(chǎn)量最高,達到8 743.3 kg·hm-2;金玉567、卓玉183的產(chǎn)量比對照(CK)增加1.35%~1.44%;裕單171、富玉16、金福玉808產(chǎn)量,分別比對照(CK)減少6.67%、2.16%、1.62%。
總體來看,邦玉1806、先玉1796的高、中、低密度,卓玉6號的高、中密度和卓玉183中密度比對照(CK)增產(chǎn)5.86%~18.20%,差異達極顯著水平;裕單171的高密度、金福玉808的低密度、金玉567的低密度比對照(CK)減產(chǎn)3.65%~6.67%,差異達顯著水平;金福玉808的高、中密度和富玉16的高密度比對照(CK)減產(chǎn)1.11%~2.16%,差異未達顯著水平。表明玉米品種對產(chǎn)量是基礎性的影響,不同品種因株型上的差異對種植密度增加田間生長的作用也不同,進而對玉米產(chǎn)量有一定影響[3]。
方差分析表明,供試的各品種產(chǎn)量差異明顯,同一品種不同種植密度產(chǎn)量差異達顯著水平,不同品種不同密度產(chǎn)量差異顯著(見表2)。印證了龍九州等品種選擇、合理種植密度及品種與密度之間的合理搭配對產(chǎn)量起著關鍵的作用的理論[4]。
3 結論與討論
9個供試品種的試驗結果表明,在遵義市寡日照條件下及當前栽培管理水平下,先玉1796、邦玉1806在高、中、低密度下表現(xiàn)突出、適于密植;富玉16在低密度栽培中表現(xiàn)良好。本試驗進一步印證在遵義市寡日照條件下可通過新品種的選育和高產(chǎn)栽培技術集成配套組合的途徑實現(xiàn)雜交玉米品種高產(chǎn)。玉米種植獲得高產(chǎn)的關鍵是構建合理的群體結構,不同的品種、不同的栽培密度都對產(chǎn)量起著關鍵作用[4]。同時,玉米的株型對玉米的產(chǎn)量有一定影響,緊湊型玉米雜交種產(chǎn)量最高,半緊湊型玉米雜交種產(chǎn)量居中,平展型玉米雜交種產(chǎn)量最低[5]。當前遵義市寡日照條件下科技賦能玉米產(chǎn)業(yè)提質增產(chǎn)潛力大,指導農戶選擇優(yōu)良雜交品種和合理密植提高群體產(chǎn)量,可實現(xiàn)全市糧食的增產(chǎn)、增收[6]。
參考文獻:
[1] 樊志鋒,高春梅,郝建鋒,等.玉米品種登海3721適宜密度試驗初報[J].農業(yè)科技與信息,2019(24):18-20.
[2] 郭天英,趙詩燦,樊進,等.貴州玉米耐瘠品種篩選初探[J].耕作與栽培,2014(4):53-55.
[3] 王光東,涂榜勤,田茂仁,等.品種和密度對貴州玉米雜交種金玉838、貴單8號和金玉819產(chǎn)量的影響[J].農技服務,2016,33(1):8-9.
[4] 龍九洲,李云珍,李星,等.貴州黔東南雜交玉米品種選擇與栽培密度研究[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5,43(1):59.
[5] 齊建英.玉米耐密品種栽培密度試驗報告[J].現(xiàn)代農業(yè),2013(12):50-51.
[6] 魏文武,易澤林,陳紹云.西農單交2號玉米品種種植密度及性狀分析[J].農業(yè)科技通訊,2009(3):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