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西城區(qū)椿樹街道魏染胡同里,一眾平房之間,有一處民國風格的小樓格外引人注目,初冬的陽光灑進胡同,婆娑的樹影與青灰的磚墻交相呼應,顯得格外清幽靜謐。一百多年前,軍閥混戰(zhàn)、政局動蕩的年代,邵飄萍曾在這里開設報館,激揚文字、痛陳時弊,堪稱“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的時代良心。這里便是邵飄萍主辦的京報館舊址及其故居所在地。創(chuàng)辦者邵飄萍是一位傳奇報人,也是一名中國共產(chǎn)黨黨員,他熱情宣傳俄國十月革命,傳播馬克思主義思想,謳歌真理,鞭撻黑暗,最終獻出寶貴的生命。
京報館由一幢坐東朝西的近代磚砌二層辦公樓和一座坐北朝南的四合院組成。樓后是四合院,正房、兩側(cè)廂房和倒座房均為三間,是《京報》館編輯部的一部分;東側(cè)為邵飄萍的故居,一個坐北朝南的兩進四合院。1984 年,京報館被列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2021年,京報館原址修繕完工,布設展陳,向社會開放。
走進京報館舊址大門,“鐵肩辣手”四個醒目的大字隨即映入眼簾。拾級而上,來到二層“京報與京報館”主題展廳,根據(jù)老照片,還原了邵飄萍先生的辦公室,觀眾可以通過電子觸摸屏,了解邵飄萍生平故事以及京報館辦報歷史。正如北京京報館舊址“邵飄萍生平事跡專題展”中說的那樣:“邵飄萍和他的時代已經(jīng)遠去了……他身上具有憂國憂民、堅決同黑暗反動勢力做斗爭的精神,這種精神與百年來一代代中國共產(chǎn)黨人所蘊含的胸懷大義、追求真理,舍生忘死、為中華民族自由解放而奮斗的紅色基因一脈相承?!痹谶@座古樸的四合院中,通過100 余件珍貴的展品和260 多張圖片展板,為觀眾呈現(xiàn)黨報黨刊在革命時期所走過的艱辛路程。
京報館圍繞一代傳奇報人、一份傳奇報紙、一部黨報黨刊史展開。設有“《京報》與京報館專題展”“百年紅色報刊專題展” “邵飄萍生平事跡專題展”三個專題展,透過一人一報一館,回溯百年紅色報刊,追尋先輩的足跡。
京報館利用紅色報業(yè)內(nèi)涵,將內(nèi)容賦能。在新媒體人愛國主義教育、各民主黨派文化交流等方面,積極發(fā)揮“黨史教室”作用,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更加凸顯馬克思主義思想傳播的重要陣地價值。對公眾開放,讓更多的觀眾認識到“讓每一處革命活動舊址都是黨史的重要見證,永遠不能忘記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為共產(chǎn)主義事業(yè)作出的犧牲”的重要思想。京報館重點打造紅色文化回溯空間、媒體工作者“朝圣地”、馬克思主義傳播與教育實踐基地,更讓它成為公共文化服務空間的新范式。
京報館還推出了VR 云展平臺,建筑的元宇宙模型、沉浸式新紅色體驗劇開發(fā)、京報小記者采訪計劃、京報印刷還原體驗、民國老相機特展等一系列項目,突破了線下觀展的局限性,方便觀眾觀覽、互動,讓紅色文化“動”起來,讓文物“活”起來。
京報館開館以來,以邵飄萍的愛國主義精神為主線,完善開放政策和保障機制,抓好內(nèi)容建設、挖掘精神內(nèi)涵、打造精品展覽、建設講解隊伍、塑造品牌活動等方式,積極發(fā)揮基地教育功能,積極配合各單位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在愛國主義教育、未成年人思想教育建設等方面發(fā)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