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文教、修書院、建試院——
1840年,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之時,此時的張锳擢升興義府知府,1841年,正式到任興義府知府。面對國家危難、民族危機,張锳在興義府為官期間,興文教、修書院、建試院,特別是“知府添油助學”名揚四方,成就了興義府建設(shè)的一個輝煌。
興文教
一是修學宮,也就是修文廟。
興義府學宮,原為南明永歷朝廷播遷安龍時建的安龍府學宮。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南籠廳通判張士佳改建為南籠廳學宮,雍正五年(1727年)改為南籠府學。嘉慶二年(1797年)改為興義府學。道光十三年(1833年),知府陳熙蕃以學宮狹隘,捐俸購地增拓之,郡紳王秉心、景壽春等捐建欞星門及禮門、義路二坊等。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知府張锳對興義府學進行重修,拓修明倫堂,又建名宦、鄉(xiāng)賢、忠義、孝弟四祠于大成門外,于是“典制始大備”。
二是建義學。
義學,就是專門為少數(shù)民族學生開設(shè)的學校。興義府義學始創(chuàng)于康熙年間的南籠廳,雍正年間改設(shè)于南籠府學內(nèi)。雍正十一年(1733年),知府王元烈增建養(yǎng)正義學。道光五年(1825年),知府陳熙蕃增建維修,以海潮寺租六十石為經(jīng)費。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知府朱德璲捐增義學二。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張锳又捐建西門義學一、城中央義學一,至此興義府城有義學六所。同時,知府張锳上書巡撫,說:“舊四義學有田租,足資經(jīng)費,前署知府朱德璲捐增之二義學無田租,慮事不能久,旋作旋輟。遂定議將棉花肆內(nèi)歲撥息銀三十兩,與舊租均分為六義學延師資。又月?lián)茔y一兩,為義學生背書獎賞?!毖矒崤鷾蚀姘?。咸豐二年(1852年),棉花肆利嗇,息銀無所出,知府張锳核查紅巖學地向多侵占,至是悉為厘復。于是,又復地租四十石,亦撥為義學經(jīng)費,由此基本滿足了義學經(jīng)費需要。
興義府舊有的四所義學皆借廟設(shè)學,唯有新建的西門內(nèi)及城中央兩所義學,是張锳捐俸購地建設(shè)的。
修書院
興義府城原有九峰書院,在府城北之魁星山,建于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以義學所收海潮寺莊租為書院掌教脩膳資用。后因其地狹隘,改附東門外試院之中,名曰“珠泉書院”。嘉慶二年(1797年),珠泉書院毀于兵燹。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從府城生員所請,將東門內(nèi)昭忠祠改建為桅峰書院。道光十五年(1835年),知府谷善禾以十八先生祠增修書院,復名為珠泉書院。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張锳到任興義府知府后,親自擬定《詳請變通書院章程稿》上呈貴州巡撫,并自籌銀一千兩,并前所余銀五百兩,分交棉花及廣商生息,歲收息銀三百兩,是為鄉(xiāng)、會試之費,其棉花肆厘金得專供書院、義學使用。并于試院廟工余銀內(nèi)撥銀二千兩,發(fā)銅鉛生息以供育嬰堂、學官,使“府人自束發(fā)受書,以至成進士,不用一錢”。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張锳又改書院各房俱為齋房,增建頭門三間、屏門一座、講堂三間、山長內(nèi)室二間、廚房一間,于是“書院益覺宏闊矣”。府城書院藏書寡少,張锳一面將自己攜帶的書籍千余冊獻出,一面捐資、集資派人到貴陽、成都、廣州等地購回一批書籍,使廣大學子求知欲得到滿足,知識面擴大,受到廣大士子稱贊。
張锳修建興義府城書院的同時,還利用興義府試院結(jié)余款項修建了普安盤水書院和冊亨書院。
普安縣舊無書院。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普安縣舉人孔廣沛呈請創(chuàng)建書院,知府張锳以普安縣官紳、士民捐修試院余銀三百兩命建書院。又以銀一千三百兩購田,以田租為束修膏火諸經(jīng)費,聞于大吏,建于文廟左側(cè),普安縣始有書院。
冊亨時屬貞豐州管轄,由朝廷委派一名州同前往管轄,稱冊亨州同,素無書院。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知府張锳以冊亨官紳士民捐修試院余銀二百兩,命州同陶琮為冊亨建立書院,冊亨始有書院。光緒十三年(1887年),州同沈福鑾將此改為文昌宮。
建試院
興義府試院初建于雍正九年(1731年),位于府署之右側(cè),后遷于東門外大佛寺山麓,嘉慶二年(1797年)毀于兵,嘉慶六年(1801年)改建于城東三里許。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張锳到任興義府之初,以舊試院在城外,居民寡少,兼無旅店,士子就試,風雨往來,多苦跋涉,且號舍不滿五百,垣墉卑陋,關(guān)防弗竣,又屋材多朽壞,于是倡議重新修建興義府試院。
經(jīng)與各士紳及府屬各州、縣及普安廳商談后,在“府城內(nèi)舊東門直抵北城墻”購地近10畝,用于遷建興義府試院。道光二十二年三月十五日(1842年4月25日),全面動工興修興義府試院,當年九月十三日(1842年10月16日)竣工。
新試院規(guī)模宏闊,建筑精良,計有房間二百零九間,幾案帷褥之具皆備,時稱“甲于天下”。試院修建共倡捐銀三萬零八百八十七兩,其中張锳本人捐銀一千兩。
值得一提的是,張锳在修建興義府試院過程中,不但親自籌款、組織施工,就連繼母蘇氏去世,他都沒有立即離開興義府。
試院修建完成后,張锳為興義府撰寫對聯(lián):
“帝澤誕春敷,申鴻獎,勸鳩工,舍舊圖新,庶一郡菁莪同游廣廈;文風蒸日上,登龍門,舒鳳翰,揚華摛藻,看六庠英俊連步巍階。
卜地得居中,前憑玉案,后倚桅峰,獨據(jù)山靈鐘秀氣;
凌云期直上,秋捷桂林,春游杏苑,都從棘院發(fā)先聲?!?/p>
為保證辦學質(zhì)量,張锳不惜重金聘請名師,先后有翰林院侍讀丁誦先,進士敖慕韓、童云逵,舉人黃升之、王可貞、張肖嚴、趙斗山,貢生曾搢之、張國華等人到興義府任教。(責任編輯/張芬)
作者系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龍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服務(wù)中心主任。
今黔西南州原興義府所轄書院(除普安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