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種小滿,數(shù)著匆匆,過客連腳步聲都沒有留下,夏天來了;葉子黃黃綠綠,蟬鳴了兩三句,塘里荷花還沒來得及謝,夏天又走了。
院外的榕樹下今天沒有人乘涼,它是這個小巷里最后一棵榕樹,在樓房中央的最后一棵。它還沒來得及死去,死在石灰泥土下,死在瀝青路面下。
它還蔥翠著,和十幾年前一樣,好像晚風(fēng)還是那么驕傲地吹散悶熱,好像蛙聲螢蟲還隨處可尋。
日頭晃晃的時候,葉子在陽光底下閃閃發(fā)光,到了晚上,隨著不知哪兒來的風(fēng)輕輕擺著。你說它與以往不同嘛,它卻有今夏的模樣,你仔細(xì)想想,它又完全變了樣子。樹上還是老光景,樹下早已煙消云散。
應(yīng)著干巴巴的蟬鳴,想起北海公園的夏。
現(xiàn)在的北海,荷塘里仍是滿滿當(dāng)當(dāng)?shù)模苫ㄊ⒋缶`放,可總不是腦海里應(yīng)有的樣子。
為什么來呢,癡饞老舍先生和達夫先生筆下的北平的夏。在湖邊呷荷葉粥,咂酸梅糕,聽?wèi)虻缴钜箾鲲L(fēng)習(xí)習(xí),纏著槐花香陣陣。什剎海,菱角溝,大暑時節(jié)去暑氣;三伏天藤榻一鋪,藤花蔭處一臥,鼓詞配蟬鳴,最去暑氣煩熱。幼時的記憶深深刻下那段北平的消夏時光。
到過北海,也要瞧一瞧東湖。東湖的荷花要比北海更多更美,四季都謝不完。
武漢夏天悶熱,有多熱呢,反正不在武漢嘗嘗夏天的滋味,是無論如何不能說自己真的過過夏天的。武漢三鎮(zhèn),武昌稍好,記憶里印象最深的就是看池莉?qū)懹诠膺h(yuǎn)先生,說他作報告在泳池邊作,聽報告在泳池里聽。這武漢的天可是熱壞了先生。讀起來多有興味,黏黏膩膩的天氣,沒有空調(diào)沒有風(fēng)扇,想出在泳池旁作報告的法子,實在清爽有趣,多么難得。
也見識過江南的夏。還是離不了水鄉(xiāng)的風(fēng)情,屋瓦只是更墨色相宜,水色漣漪更甚,亭橋挺挺拔拔,水中船影更為清晰。水面每日被夏的暑氣蒸洗,暑氣將水洗得更凈,也慢慢融到水里。突然就明白朱自清筆下“山色有無中”是為何,山浸水中,葉葉小舟踏河前去,城墻映著蒼黝的影子,岸上的喧嘩也和暑氣山色一并溶入水中,把夏的好處襯得更顯。
我所喜愛的夏季,活在大家的筆下,活在我的記憶里。是樹蔭下乘涼,蒲扇搖搖,帶著泥土芬芳的晚風(fēng);是酸梅湯一杯,茶壺裝滿,灑滿椰蓉的冰藕;是街井的喧鬧,市販的嘈雜,街里的閑話家常;是巷子深處的煙火氣;是歲月的追憶……
沒人能阻擋時代的發(fā)展,但曾經(jīng)的風(fēng)華,是否可以做個挽留,只是怕到了該回家的時候,卻找不到來時的路。
夏天開始的地方,開始于烈日的暴曬,開始于驟雨的澆淋,開始于瘋長的草木,開始于生命,開始于記憶,開始于新的輪回,開始于下一次榕樹的聚會。
名家點評
春有百花冬有雪,夏有涼風(fēng)秋有月,四季風(fēng)情書寫在文學(xué)史上是不倦的主題。古今名家自不消說,小作者寫夏,從院外小巷一棵榕樹入筆,它“還蔥翠著”“有今夏的模樣”,然而,“這是這個小巷里最后一棵榕樹”“它還沒來得及死去,死在石灰泥土下,死在瀝青路面下”,這不只是夏天景色的寫真,而是有城市發(fā)展侵略自然的嘆息和憂思,文章開篇力道很足。接下來,文章選擇北京北海、華中武漢及江南水鄉(xiāng)的夏,點染成畫,北海滿塘的荷花,老舍、達夫的書寫,溫暖幼年的心;武漢“東湖的荷花要比北海更多更美,四季都謝不完”。武漢的夏天很悶熱,專家因此在泳池邊寫作、作報告饒是有趣;江南水鄉(xiāng)的夏清新明麗,詩意盎然,“夏的好處襯得更顯”。三個場景,點染成畫,夏日風(fēng)情盡在其中。構(gòu)思謀篇不枝不蔓,景物描寫中有文化的聯(lián)想,還有一些生活的思考更屬難得。
毛正天(中國寫作學(xué)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