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國倫,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先后在《人民日報》《解放軍文藝》《啄木鳥》《長城》《橄欖綠》《散文海外版》《延河》《當代人》《安徽文學》《散文選刊》《散文百家》《讀者》等發(fā)表過各類文字200余萬字,獲得市級以上獎勵50余次。系第一屆、第三屆武警文藝獎獲得者,散文入選多種中小學考試卷,著有散文集《綠色的牽掛》《走過黑土地》,長篇小說《少女河心》榮獲第三十二屆梁斌小說獎。
一
正午的陽光熾熱地照耀川東大地,我們頂著初秋的烈日,穿行在鹽亭永泰鎮(zhèn)文同故里的竹林大道上,尋訪宋朝大文豪文同在這里成長的足跡。
茅舍秋風里,文竹掩其中。陽光下,迎面而來的閃著綠色光芒的竹子,隨著山坡起伏,排山倒海地涌來,如同大海里的驚濤巨瀾。山上山下,疏疏密密都是青綠的竹子,陽光通過縫隙落腳。一陣山風吹來,唰啦唰啦,竹浪層層疊疊卷過。竹竿拇指般粗細,一段一個竹節(jié),均勻分節(jié),每個竹節(jié)都是它生長時的思考和停留,都是它在積蓄向上的力量。纖纖細細的竹竿因為竹節(jié)分布,讓竹有了詩的節(jié)律,竹葉如指分叉,如柳翩翩,讓竹有了詩的韻味。
竹,同為“歲寒三友”和“花中四君子”之選。耐寒也耐熱,四季常青,挺拔如同高雅君子?!爸癖竟?,固以養(yǎng)德,君子見其本,則思善建不拔者?!卑拙右椎摹娥B(yǎng)竹記》詳細地記述了竹子的特點:本固、性直、心空、節(jié)貞。
從小在竹林中長大,父母的艱辛、勤勞、樸實,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文同要做個善良的人。父親經(jīng)常給文同講起漢朝時期的先祖文翁和文立,兩位先祖不僅是大學問家,還是大清官。文同以文翁、文立為榮,自稱“蜀郡文同”“巴郡文同”,堅持不懈學習兩位先賢懿德,賡續(xù)家風。
先賢的表率和竹子的品格,也成為文同的最愛。品格似竹一樣高潔,生活如竹一樣清貧,為官像竹一樣清廉,做事同竹一樣剛正。竹子影響了文同的一生,竹子也成就了文同書畫的主體。文同創(chuàng)造了寫意墨竹技法,開創(chuàng)了“文湖州竹派”,所畫之竹,也啟發(fā)了后世正直、虛懷、質(zhì)樸、卓爾、善群、擔當?shù)摹爸窳本?。他的文品人品均得王安石變法時期兩派的贊嘆。王安石撰文為文同赴任送行。蘇軾贊譽文同“德、文、詩、書、畫品質(zhì)俱佳,為中華文人風骨”。在蘇軾的牽引下,文同和其弟弟蘇轍結(jié)為兒女親家。文同在浙江杭州任上去世后,蘇軾又為繼任者。
日出有清陰,風來有清聲。講解員聲情并茂地講起文同和蘇軾的這段佳話,好像她就是當年文蘇兩家聯(lián)姻的見證者,參與者。其實,她也是為家鄉(xiāng)有這樣一位先賢而自豪。
與其說是尋訪文同的足跡,還不如說我是在暢吸故鄉(xiāng)的空氣。我的出生地蓮花湖鄉(xiāng)地域與永泰鎮(zhèn)地域一山之隔,大文豪文同是我?guī)浊昵暗泥従影?。文同以先賢文翁、文立為榮,我與文同為鄰,自然以文同為榮。離開故鄉(xiāng)四十年,不管到多遠的遠方,我都以“全蜀多名士,嚴家聚德星”的文同而自豪。先賢的光輝在千年以后依然把我朗照。
“字庫塔!”同行的潘老師驚叫起來。走出取文同清廉為官寓意命名的“清風館”,在道路的拐彎處,在山嘴上有一四層字庫塔屹立。字庫塔隨我們走近而逐漸清晰。
此為太元觀字庫塔,建于清光緒元年(1875年)。坐北向南,為密檐式四層石塔,通高4.84米,塔身每層均有石撐和浮雕。正面二層為倒U形焚字口,額題“字庫”,兩邊楹聯(lián)為“酉山同廣貯,丁庫比深藏”。各層迭澀出檐,塔頂有石雕瑞獸。
久聞字庫塔,今日見真顏。文同成為故鄉(xiāng)鹽亭人的人文高度,字庫塔成為鹽亭人的精神高度。清風館和字庫塔像日月雙星一樣指引著鹽亭人讀書為文的方向和高度。
我圍繞字庫塔久久不愿意離去,陪同的永泰鎮(zhèn)黨委書記李智說,看你們文人這么癡迷字庫塔,不如下午帶您和潘老師轉(zhuǎn)一轉(zhuǎn)鹽亭的字庫塔。他像一位智者,一下子就知道了我的心思。
我就這樣走近了鹽亭的字庫塔,品讀字庫塔的故事。
二
曾幾何時,由“點、橫、豎、撇、捺”等筆畫構(gòu)成的文字竟然被人們頂禮膜拜著。人們看到了文字的神奇力量:可包容天地萬物,能記載歷史,交流感情,傳遞文化。凝視文字久了,那文字就和人們有著無限的感情交流,象形、形聲、會意等文字里有很多的思想和感情在傳遞,人們書寫出的文字形象就體現(xiàn)出人們的性格。書法家們用各種形態(tài)美來展現(xiàn)文字,才使得文字讓人迷戀和陶醉;文學家們用文字表達各種各樣的語意,引導著人們的情感宣泄和思想升騰。
一路走,一路聽。李智雖是政府官員,但頗有學者風范。鹽亭這幾年的文旅大發(fā)展,每一位官員都成了文化的知行者和踐行者,他儼然已經(jīng)成為字庫塔的行家。
川東大地鹽亭有著大大小小、風格各異、建造奇特的字庫塔32座,是中國字庫塔最多、最集中的地區(qū)。字庫塔建筑曾經(jīng)在我國南方極為流行,如今,在南方很多地方都有字庫塔分布,但四川省鹽亭縣堪稱是字庫塔的典范。
鹽亭誕生了華夏民族的母親嫘祖,又是杰出的書畫大家文同的故鄉(xiāng),詩仙李白、詩圣杜甫、唐宋八大家三蘇父子等文化名流在這里游歷,讓鹽亭充滿了濃厚的文化氛圍,使得這里的人們千百年來對文字無限崇拜,以建塔的形式表達對文字的尊重和膜拜,并把對文字的崇拜延伸到華夏九州,甚至傳到世界各地。
字庫塔通常建在場鎮(zhèn)街口、書院寺廟內(nèi)、道路橋梁旁,還有些大戶人家則建在自家院里。塔龕中多供奉倉頡、文昌、孔圣等神位,并配以相應(yīng)的楹聯(lián)、吉祥圖案,別致精巧。
字庫塔有不同風格與造型,大多采用六角柱體或八柱體,也有的建成簡樸的四柱體。塔身通常有一小孔,或方、或圓或倒U形,字紙便從這里投入。塔頂及塔身裝飾風格各異,大都雕梁畫棟,特色突出;有的則非常古樸,青磚碧瓦,未加更多修飾。
字庫塔又叫惜字塔,源于“敬惜字紙”,意為要對寫有文字的“字紙”尊敬愛惜,因為文字里有人們的思想感情,人們對自己的思想感情要認真對待,不能隨意扔棄??吹奖粊G棄的字紙應(yīng)該撿拾起來,按期放在惜字塔中焚化并保存字紙灰,以示珍重。每年定期將累積的字紙灰清出,虔誠獻祭,敬神后,將字紙灰裝到專用的盒子里,傾入能通到大海的河流里。因為人們相信海的盡頭與天相通,文字可以從這里到達天上,到達造字神仙倉頡所在的地方。對神以示尊重,同時又可以把自己的思想和天上的文曲星、魁星交流,保佑自己的后代有文化有學識。
三
巍巍青山,悠悠涪江。鹽亭人把對文字的敬畏和崇拜潛移默化地融入到他們生活的山水中,埋藏在他們的心靈之中。他們相信漢字隱含著神靈的旨意,漢字與人的前途命運休戚相關(guān)是很自然的。《易·系辭》中說:“上古結(jié)繩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睆妮o助記憶的結(jié)繩方法發(fā)展到書契,這被古人歸結(jié)為圣人所為。在《荀子·解蔽》中,有“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秴问洗呵铩ぞ亍酚涊d著:“奚仲作車,倉頡作書。”李斯的《倉頡篇》載:“倉頡作書,以教后詣?!睋?jù)說,倉頡生來就有四只眼睛,能“仰觀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龜文鳥跡之象”,然后“博采眾美,合而為字”。在倉頡造字時,“天雨粟,鬼夜哭”,天地為之感動。鹽亭人由此對倉頡和倉頡造字由衷地崇敬。
后來,漢字又摻入了易、卦的神秘內(nèi)容。傳說八卦為伏羲所創(chuàng)造,它可囊括天地,“以能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孔子認為,八卦的八個符號,每一個都可以上通神靈,下通人倫,是神授給人的神秘符號;認為八卦的八個符號就是八個漢字,漢字起源于八卦,這樣使?jié)h字更神化了。
字庫塔的興起除了先人的文字崇拜外,還與科舉考試的盛行分不開。“學而優(yōu)則仕”的觀念深入人心,崇拜文化,尊重讀書人,進而演變?yōu)閷ξ淖值某绨菥晚樌沓烧铝耍謳焖匀痪椭饾u成為了文字和文化的載體,人們因而頂禮膜拜,祈求金榜題名。
鹽亭人對文字的崇拜勝于其他地方,這里教育興旺,學風濃厚。一千多年來,鹽亭人的識字率也是比較高的,先后出進士以上的文武官員達到40多人。
文字就這樣被賦予了靈性,你怎么待它,它就會怎么回報你,所以上古就傳下來要惜字如金,言語要慎。
四
生活需要成就感,文化也需要儀式感。古人非常重視儀式,比如學生讀書要拜孔子,成年要辦成人禮,拜師、結(jié)拜都有很多儀式。古人敬重字和紙,不能隨意丟棄寫了字的紙,要焚燒。而且需要專人辦理,還有相應(yīng)的祭奠儀式,真正做到了“惜字如金”!
在大興回族自治鄉(xiāng),一位八十四歲的胥姓老人看我們圍繞一幢八層的字庫塔觀賞,他背著半背簍掰下的包谷,為我們講起惜字的規(guī)矩,為我們背誦《廣惜字說》([清]·張允祥)中的“惜字宜戒七則”和“惜字廣意六則”。惜字宜戒七則:一戒將字紙糊窗裱柜抹掉拭穢封罐包物,二戒將字紙捻繩扎物燃燈吸煙,三戒將字紙換物賣錢,四戒拋棄有字筆管碎碗,五戒壽挽帳聯(lián)書墨字于上,六戒將所拾字紙扔置墻隙,七戒將字紙用來做不合道德倫理之事。惜字廣意六則:一不可撰淫詞艷曲壞人心術(shù),二不可謗毀圣賢褻瀆經(jīng)籍,三不可集書為艷體文割書做歇后語,四不可出恭看書穢手揭書,五不可將書做枕,六不可偷廢書札。
我們驚嘆老人的耳目聰慧,雖然皺紋滿臉,但精神矍鑠。老人很自豪地說起他的三個兒子和五個孫子孫女都把書“讀出來”了,是那一帶有名的書香家庭。他的眼神和陽光一樣明亮。
老人還說,他們胥氏以前是江南游宦,唐宋時期,川蜀地帶富庶無戰(zhàn)亂,他們的祖先胥震帶領(lǐng)家族在宋朝末年入川。那時候的鹽亭物產(chǎn)豐富,文風純正,人們崇文尚書,字庫塔已經(jīng)成為人們心中最高的精神地標。再加上李白、杜甫以及宋朝三蘇父子均在四川生活、為官、游歷多年,文化氣氛活躍,詞章字句更見精神,帶動了崇尚文字和學問的民風。
對文字的崇拜延伸到對書的祭拜。也叫“歲末祭書”,歲末祭的還有司書之神長恩。作為藏書人、惜書人、護書人共尊的神祇,“司書神長恩”身上寄托著人類熱愛知識熱愛文化的美好愿望。
蠹魚蛀蝕、鼠嚙蟲咬,是愛書人及圖書館人耿耿于懷、揮之不去的痛,藏書者就祭出司書神長恩作為防蠹絕招。在每年除夕這一天,人們隆重地祭祀長恩并對著書高呼長恩之名,以求震懾、驅(qū)除蠹魚,確保藏書來年不被蛀蝕。清代著名藏書家莊肇麟和傅以禮分別將他們的書室命名為“長恩書室”與“長恩閣”,也從一定程度上透露出了以書神長恩守護藏書的期盼和禱祝。
歲末祭書,自唐代開始已深入文人生活,明清的藏書家沿襲了歲末祭書的習慣。明朝藏書家李鄂每見一異書,雖傾家蕩產(chǎn)也必設(shè)法購回,得書后則焚香肅拜。歲末祭書的還有清代蘇州人黃丕烈,據(jù)《藏書紀事詩》載,他祭書不是獨祭,是招書友共祭。他將珍本書供奉在香案上,焚香,燒紙,揖拜三次。當代著名藏書家傅增湘有“殘臘祭書之會”,每逢除夕,將讀過之書列于香案,整衣而拜。
我驚異于老人何以對字庫塔有如此淵博的知識?老人說,他小時候讀過私塾,解放后在村里當過先生,潛心鉆研過鹽亭的字庫塔?,F(xiàn)在以耕讀為樂,詩書傳家。老人的博學,老人的心態(tài),讓我們喟嘆不如。
五
字庫文化為千年古縣鹽亭披上了神秘的文化色彩。一座座字庫塔,讓人真切地感受到彌漫在鹽亭大地上的書香氣息,感受到鹽亭人自古以來對文字的敬惜,對文人的敬仰,對知識的崇拜。在我國留存的251座字庫塔中,“惜墨如金坊”是中國迄今為止唯一的字庫牌坊,并且坊、塔合一,在坊頂端建塔。
蒙子埡惜字坊,坐落在鹽亭縣城南30里的麻秧街道蒙子村原蒙子埡小學旁邊,濱臨梓江,是一座高大壯觀、造型奇特的石牌坊。
石坊背向西北、面朝東南,采用當?shù)丶毶笆?,仿木榫扣結(jié)吻合而成。坊身高約14米,寬8米,厚2.8米。中門上部聳立寶塔石剎,石剎分三層,剎頂狀如脊椽。小門上部與小門撐鼓間鑲砌石壁上部收攢成塔樓各二座??恐猩愿邽閱伍?,邊樓較低為重檐,加中樓單檐,剎頂三檐,寓成七級浮屠。這種坊塔結(jié)合,頂上加頂?shù)氖辉煨臀}亭有。該坊并非一般常見的節(jié)孝坊、功德坊、長壽坊,而是一座倡導鄉(xiāng)人崇文重教的惜字坊。設(shè)計預制精巧,拼接嚴密,令人嘆為觀止。
最早,石坊前20米處建有戲樓一座,供民眾逢年過節(jié)祭祀孔圣、酬祭農(nóng)神蠶神等眾神時,耍燈演戲等娛樂之用。再后依山的是歷史悠久、遐邇聞名的道教朝陽觀(現(xiàn)為三龍山嫘祖文化旅游景點)和朝陽書院的殿堂。石坊左右各植黃葛樹一棵,枝繁葉茂,遮天蔽日。
坊身圖文并茂,工藝精湛,文化內(nèi)涵深厚。坊上立柱、橫梁、耳鼓等顯著位置,或深或淺地用浮雕手法摹刻戲劇人物故事、場景多幅。凡框邊、堵頭、空檔皆雕刻花卉圖案、靈禽益獸、房屋窗欞及個體人物之類,造型逼真,形態(tài)優(yōu)美。在門柱閣柱上刻有楹聯(lián)數(shù)副。中門楹聯(lián)是:“火候文章光芒萬丈,倉中經(jīng)史貯積五車?!敝虚T和左右小門均刻有古文豪大家們的詞章佳句。楹聯(lián)工整考究,詩文辭藻清麗、雅俗共賞;文字皆工楷書寫,娟秀悅目,儼如法帖;雕刻精細,盡善盡美,堪稱“文、書、刻”三絕。
處于全坊中心位置的中門上方塔頂塑像,是用圓雕石獅為磴,豎立兩根滾龍抱柱分成三龕室陳列。中間是字仙宮,右邊是忠義宮,左邊是至圣宮,分別雕祀蒼頡、關(guān)公、孔子神道像。
讀書聲從不遠處的小學傳來,朗朗悠揚,隨陽光貼附在惜字坊上。藍天下,這幢幾百年歷史的牌坊在秋陽下有了年輕的姿態(tài),熠熠生輝,呈現(xiàn)著大地一樣的土紅顏色,給人一種“紅光滿面”之感。
下課了,幾個孩子追逐著,跑到惜字坊這邊來,他們撲到周圍的鐵欄桿上,古老的惜字坊和年輕的生命開始靈魂書卷對視對語。年輕的小腦袋抬頭仰望著惜字坊,剛才還喧鬧的頑童瞬間對高大的惜字坊有了高不可攀的景仰。
六
文從字而來,字因筆生。在鹽亭,人們因為字句詞章是要通過筆才能一揮而就,與全國其他地方崇拜文字不同的是,他們對筆還極為崇拜,為筆建塔著功。
“一峰刺向藍天的巨筆,書寫著無極的希冀?;⒕猃報词悄拿佳?,人杰地靈是您的胸臆,大地讓您親吻藍天,藍天讓白云擁抱大地。白云下面是故鄉(xiāng)喲,英雄兒女生生不息……”鹽亭作家劉泰焰這樣描繪鹽亭云溪鎮(zhèn)嫘祖文化廣場的筆塔。
這里不得不說的是,鹽亭是中華母親嫘祖誕生地。嫘祖發(fā)明了養(yǎng)蠶繅絲。鹽亭保存著許多與蠶桑相關(guān)的祭祀傳統(tǒng)。每年農(nóng)歷二月初十,都要舉行“先蠶節(jié)”祭祀活動,祈禱農(nóng)桑豐收,視為“春禮”;在陽歷九月十五日舉行“酬蠶節(jié)”,酬謝蠶神賜福,視為“秋禮”。每到節(jié)日,鹽亭百姓都會自發(fā)舉行舞蠶龍、點天燈、唱大戲、燒松香等活動,以此紀念嫘祖的功德。
嫘祖文化廣場在鹽亭縣城里,廣場上筆塔高聳,肅穆莊嚴。遠望神奇,近觀精致。筆塔建于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為重檐歇山式樓閣塔,七層六面,高30米,形體像一管伸向藍天的巨筆。塔基周長36.8 米,用巨石砌成三級臺階。塔身用青磚和精工燒成的筒瓦以及預制飾件砌成。其造型矯健,檐牙飛翹,氣勢升騰,工藝異常精湛。塔身每層檐下寬窄浮雕花邊圖案,寬幅圖案由萬字格或九疊篆式條紋構(gòu)成,顯得既嚴密又巧妙。寬幅花邊圖案中還點綴著花草蟲魚、飛禽走獸,以及山水人物深浮雕場景,其形態(tài)逼真,內(nèi)容豐富,賞心悅目。底層每角棱柱皆配砌大型耳狀石鼓,石鼓飛角處置或上躥或下跳的青獅一尊,其姿態(tài)各異,生動有趣。風吹文動,鈴響筆生花。塔上部的第五、六、七層每角懸掛一鈴,它們輕重有別,音階各異,隨風之強弱,發(fā)出不同的響聲,時而悠揚,時而激越……從以“叮當”為主旋的樂律中,可以品味到自然和諧的共鳴。
塔身正面每層兩邊棱柱皆刻有對仗工整、詞章錦繡的楹聯(lián)一副,每層中央皆辟有神龕。頂層龕內(nèi)塑魁星站立神道像,左手執(zhí)朱筆,右手捧功名簿,神態(tài)專注,栩栩如生。第六層龕內(nèi)塑字仙倉頡站立神道像,四目豁然,若有所思。第五層龕內(nèi)安置“大成至圣先師孔子之靈位”豎牌。
塔身其余五面從第二層以上各層面中間也刻有一幅花卉山水或人物場景浮雕。人物場景內(nèi)容是宣揚“孝、悌、忠、信”的歷史典故戲文故事,人物活靈活現(xiàn),動人懷古思今之情愫。五面之間的四角棱柱裝飾各異:第二層為穿云破霧,向下游動的“滾龍抱柱”,龍頭高舉,氣宇軒昂,龍嘴或開或合,如聞噓吟有聲;第三層為頭下尾上的鳳凰浮雕,舒展雙翅,翩翩繞降,有迎面撲來之感;第四、五、六、七層皆為花卉浮雕,枝伸朵露,生機勃勃,茂發(fā)向上,爭奇斗妍,頗具百花競放、文彩飛揚之寓意。
筆塔融敬神、敬文、敬字于一體,彰顯川東大地崇尚文明、積極向上的和諧社會風氣。而今鹽亭熱土仍是英才輩出,文氣昌隆。正應(yīng)了筆塔底層楹聯(lián)“火候文章光北斗,門前科第擢東關(guān)”的寓意。于是,相信風水紀念建筑能夠潛移默化、陶冶靈性、啟迪后輩的人們,自然而然又要回過神來、反復咀嚼、念念不忘建塔碑文中的話語:“風水關(guān)乎氣運,氣運發(fā)乎人心,心也者,吾文之寶庫也。”遠不說,只說近代,縣境先后涌現(xiàn)了“保路運動”領(lǐng)袖之一的教育家蒙裁成,著名歷史學家蒙文通、蒙思明,一代佛學大師袁煥仙,中國共產(chǎn)黨四川早期馬列主義宣傳家袁詩蕘,以及侯伯英、盧發(fā)社等英雄烈士。他們身上的文心與傲骨在無數(shù)次回望和傳承,彪炳千秋。
七
夕陽漸落,余暉如虹,給字庫塔染上金色的彩霞,廣場上的筆塔如高峰指向天際。金身如火,像火炬一樣照亮這個小城的人們。讀書!把書讀出來!讀書,是一個民族的希望和未來。它就像我們的先祖一樣告誡著,指引著這片土地上的人們。
鹽亭的山水間,滄桑的字庫塔如同土地上的莊稼被先祖隨意種植,成為散落在大地上閃亮的文星,播植成火種。在時代和歲月耕織種作的時光里安然矗立,綿延的文脈就這樣在色澤潔白的井鹽和蠶絲里彰顯光華。一塔一風景,一塔一故事,久藏在字庫塔背后的故事在今天的盛世被逐漸挖掘出來。廣場上有人唱起了經(jīng)久不衰的川劇《三娘教子》,三娘王氏勸誡后輩求學上進終得善果的故事,被很多鹽亭人津津樂道。這些故事,都在字庫塔中被人記錄。字庫塔猶如一座座記錄文化的豐碑,塔身雕刻的一個個典故是鹽亭重學重教的佐證。
“殘章無委地,零字悉焚爐,片紙其宜敬,只字之惟寅?!薄爸蛔直叵?,貴之根也,片言必謹,福之基也”……人們看到字庫塔上的這些文字,就看見了勸喻和告誡。人們在字庫塔周圍,吟詩誦讀,緬懷先賢,文化的脈絡(luò)在一個又一個熠熠生輝的名字里得以延續(xù)。
面對一座座字庫塔,我久久不能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