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呈現(xiàn)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材料一
“興趣”就是戀人。一個人凝視自己的戀人時,一切全是美的;一個人從事感興趣的事業(yè)時,一切全是樂的。
我們常看到深山修行的道士,他們在寂寞的歲月、呻吟的鐘聲里過著垂亡的日子。然而他們的快樂洋溢于內心。為什么?“宗教的興趣”。
我們也??匆娛觊]戶的書生,在疊架起屋的書堆中耗盡了自己的血汗,他們在忘憂忘食的境界中不感覺日月的蹉跎。為什么?“知識的興趣”。
冒險家不怕山的坎坷與水的驚險;發(fā)明家不怕油泥的污穢與毒氣的彌蒙;有一生足跡不出六十里的哲學家,有每天睡眠不到四小時的英雄,有棄江山如敝屣、視愛情為生命的皇帝,這些在他人無法理解、自我瘋狂如命的東西無以名之,只能名之為“興趣”。
然而,就在這種旁人無從理解、自我瘋狂如命的過程中,各個嗜好者逐漸攀至各種造詣的極峰。披頭散發(fā)的詩人,給我們醞釀出來文字的閃電;枯坐焦思的哲者,給我們帶來璀璨的篇章;就是志在移山的愚公,也終于給我們帶來一動人的故事?;剡^頭來一想:真少有人不對什么感興趣而會對什么有所成就的。
那么,興趣的來源究竟是什么呢?
從一方面看,興趣是天賦的傾向,而由自己啟發(fā)出來。愛因斯坦十八歲有相對論的觀念;普希金二十歲即起動人的歌聲。我們有時候對他們的成就均無法解釋,莎士比亞只受過“文法教育”,十幾歲即失了學,而竟著出幾十部大戲,句句那么深刻,那么動人。我們除了解釋為天賦的傾向,而由自己啟發(fā)出來的興趣,因而造成驚人的成就以外,實在無從說明其理由。
可是,從另一方面看,興趣又是受環(huán)境影響,而由自己培養(yǎng)出來。這在歷史上的例子更多:比如瓦特,他是想做抽水唧筒以賺錢,而對蒸汽機有了興趣;比如愛迪生,他是為賺錢而辦報紙,為辦報紙而收消息而學電報,以后大賺其錢,鼓勵了他的興趣。這些例子,與其說他們對某些方面有興趣,反不如說是對錢有興趣。當初如不是與致富有關,我不信他們對這些方面竟爾發(fā)生根深蒂固的興趣。
正因為興趣是一種復雜的東西,可能受上述兩方面的操縱,那么,我們如何認識自己的天賦,從而使用培養(yǎng)的功夫,以引起極高的興趣,因而獲得最大的成就呢?
在歷史中記載著許多由興趣而釀致的成成敗敗的故事,我們讀那些故事,似乎可以理出一些脈絡來。
綜括起來說,想要知道自己的興趣,從而把握它,那么要廣泛地認識,勇敢地割舍,與耐心地堅持。
為什么要廣泛地認識呢?一個人的興趣可能很多,最初浮現(xiàn)的也許并不如后現(xiàn)的強烈。必須從認識外界的事事物物,然后才談得到選擇?!罢J識自己”是古哲的名言,也是一最艱難的事。我們如不在廣泛的認知中尋覓途徑,可能委屈、冤枉了自己。大電學家馬克士威爾是個自幼即愛詩歌的人。他如果不進入數(shù)理的門墻,可能永遠沉湎于詩歌的幻境。然而,英國的人文教育,終于發(fā)掘出他是數(shù)理的奇才,在電學中,他真是成就了開天辟地的事業(yè)。
在廣泛地認識之后,即是審慎地選擇,而將其余次級的興趣勇敢地割舍,因為一個人的精力有限,如兼務并求,勢必船沉身溺。歷史上不知道多少天才的悲劇,全是由于把生命浪費于瑣瑣零零。而在中年覺悟出割舍的道理因而成就輝煌的人,可以歌德做例子。少年歌德是一個無拘無束,任情感奔放,打破一切限制的奇才。他每一年的生活的豐富,抵得住常人的一生。但現(xiàn)實的教訓,意大利的古典藝術,席勒的友情,多年偉大的計劃,都使他漸漸意識到限制自我的必要:“若是我任性下去,我恐怕要粉碎了一切?!彼栽谒摹陡∈康隆繁瘺龅那楣?jié)里,處處表現(xiàn)“斷念”與“割舍”的詞句。歌德是從快沉淪于廣博優(yōu)游的海中,竟自己把自己拔出來的人。
在勇敢地割舍以后,繼之的是耐心地堅持。好像那些望見廟宇之光的信徒,即須倉促就道。不管風雨的狂暴,不顧道路的艱難,也無動于山窮水盡的困厄,而興趣卻由此日益發(fā)展。破萬卷書的平民文人,破萬里浪的探險志士,奮斗的本身已使我們動容。興趣是一個女人,她所愛者是百折不撓的戰(zhàn)士。而在艱苦的奮斗后,所成就的常令人失色而震驚。
“興趣”真好像愛戀,興趣的探討與執(zhí)著,好像愛戀中的選擇與操守,是獲取成功和得到幸福的必經(jīng)途徑。
朋友,在人生中,我希望你有一相知甚深的摯友,熱烈地愛她;在事業(yè)中,我希望你選一興趣洋溢的課題,堅持地做去。
(摘編自陳之藩《興趣與成就》)
材料二
愛因斯坦科學研究的領域,小到量子,大至宇宙。天地之間,他如一束光,將思想的光芒深入浩瀚的宇宙和微小的量子,照亮了物理學探索的前行之路。
時間和空間,我們每一個人每時每刻都在面對,對一般人而言,從不需要為時間和空間問題操心,但愛因斯坦不一樣。他對時空的興趣自小而生、終生探求、樂此不疲。還在四五歲的時候,愛因斯坦臥病在床,爸爸給了他一個羅盤。羅盤小磁針竟然聽任一種看不見的東西(場)擺布,這與平日里通過接觸而起作用的力學方法完全不同,這種神秘的力量讓愛因斯坦激動得渾身顫抖。后來,愛因斯坦終生致力于用場論來描述自然。
(摘編自李武祥《愛因斯坦的人生“相對論”》)
“智讀”文本
內容概述:
本期現(xiàn)代文閱讀Ⅰ是由兩則材料組成的復合文本。材料一摘編自學者、散文家陳之藩的《興趣與成就》,該材料針對“真少有人不對什么感興趣而會對什么有所成就的”,而呼吁“在事業(yè)中,我希望你選一興趣洋溢的課題,堅持地做去”,其內容通俗易懂,論證嚴密,適合高中畢業(yè)水平的考生閱讀和理解。
寫法歸納:
《興趣與成就》中有多個過渡句(如“正因為興趣是一種復雜的東西……因而獲得最大的成就呢”“綜括起來說……與耐心地堅持”等),有機發(fā)揮了穿針引線的銜接作用。另外,選文論據(jù)典型(如歌德一例,不僅述其行,而且合理地引其言),語言表達方面則精于設喻(如“興趣是一個女人,她所愛者是百折不撓的戰(zhàn)士”一句,所喻的是“耐心地堅持”對興趣培養(yǎng)的作用),不少段落句式整散結合,借排比增強了行文的氣韻。
材料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
材料一中提到“從一方面看,興趣是天賦的傾向,而由自己啟發(fā)出來。愛因斯坦十八歲有相對論的觀念”,材料二可以說是對此句的具體展開,是一個“點”上的實例。
一試身手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興趣是指那些在他人看來無法理解,而自我又瘋狂如命的東西,它往往能令擁有者創(chuàng)造出偉大的成就。
B.興趣來源于天賦的傾向和環(huán)境的影響,瓦特、愛迪生的例子說明興趣是受環(huán)境影響而培養(yǎng)出來的。
C.人的興趣往往不止一個,后天培養(yǎng)的興趣比先天擁有的更強烈,我們要根據(jù)強烈的程度進行合理選擇。
D.“興趣”就如戀人,愛因斯坦終生致力于用場論來描述自然,這與他從小就把時間和空間問題當作了“戀人”有著密切關聯(lián)。
2.下列關于材料一論述特點的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與“懷疑與學問”“說和做”等一樣,標題“興趣與成就”交代了本篇文章的論題,明確了論述重點是“興趣與成就”的關系。
B.文章開篇列舉道士甘于寂寞、書生廢寢忘食、冒險家不懼險阻等事例,是為了證明只要有興趣就能給人帶來快樂的觀點。
C.文中引用歌德的“若是我任性下去,我恐怕要粉碎了一切”,意在從反面證明若興趣太廣泛,對成就也可能產生負面影響。
D.選文多處運用設問句,一方面引起讀者對“興趣與成就”問題的思考,另一方面也使思路更加清晰。
3.下列關于材料一畫線部分該不該刪去的解說,恰當?shù)囊豁検牵? )
A.該部分主要論說“興趣的來源”,與“興趣與成就”的論題扣合不是很緊密,以刪去為宜。
B.該部分主要論說“興趣是一種復雜的東西”,與“興趣與成就”的論題有一定的距離,刪不刪去都可以。
C.該部分主要論說“興趣是一種復雜的東西”,為下文論述“引起極高的興趣,因而獲得最大的成就”奠定基礎,因此不能刪去。
D.該部分主要論說“興趣的來源”,是下文論述“想要知道自己的興趣,從而把握它,那么要廣泛地認識,勇敢地割舍,與耐心地堅持”的基礎,因此不能刪去。
4.一個人究竟怎樣才能憑借自己的興趣取得成就?閱讀材料一后,請梳理出作者的觀點,力求條理清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一種說法是“玩物喪志”,而材料一的作者認為“興趣的探討與執(zhí)著,好像愛戀中的選擇與操守,是獲取成功和得到幸福的必經(jīng)途徑”,其核心觀點可概括為“玩物長志”。“玩物”究竟會“喪志”還是能“長志”?請結合材料與社會現(xiàn)實,談談你的看法和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供稿 唐惠忠)
讀寫聯(lián)通·文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jù)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田間完成了偉大的創(chuàng)造,挑起全球的飽食之擔;全國勞動模范張秉貴用他心頭的“一團火”溫暖別人,照亮別人;鐘揚教授的足跡延伸到植物學家的“無人區(qū)”,投身于科普教育工作……試問,哪一個偉大的成就不是源于內心的熱愛。
請結合自己的經(jīng)歷、體驗或感悟,以“因為熱愛”為話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議論文。要求:立意自定,標題自擬;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寫作指導】
袁隆平、張秉貴、鐘揚教授等人之所以能夠取得偉大的成就,都是源于內心的熱愛。因此,我們可以將“熱愛”作為論點,探討它對于個人成就的重要性??忌梢詮囊韵聨讉€方面展開論述:其一,熱愛能夠激發(fā)創(chuàng)造力。只有對某個領域充滿熱愛,才能夠不斷地探索、創(chuàng)新,從而取得突破性的成果。例如,袁隆平在田間勞作時,通過觀察、實驗和研究,發(fā)現(xiàn)了雜交水稻的雜交優(yōu)勢,這正是源于他對水稻研究的熱愛。其二,熱愛能夠堅持目標。實現(xiàn)偉大成就的道路并非一帆風順,但只有那些對目標充滿熱愛的人才能夠堅持不懈地追求。張秉貴在服務顧客時,始終以“一團火”的心態(tài)去溫暖他人,這種熱愛使他不斷努力工作,最終成為勞動模范。其三,熱愛能夠傳遞正能量。一個對生活充滿熱愛的人,不僅能夠讓自己積極向上,還能夠傳遞正能量給周圍的人。鐘揚教授在科普、教育工作中,通過自己的熱愛感染他人,使更多的人投身于科學研究中。
值得考生注意的是,話題里有一“因為”二字,意在告訴考生,無論立意,還是行文,都要照顧或者注意這個表因果關系的詞語,不能完全拋開它而只是去談“熱愛”,注意內在邏輯關系即可。
(供稿 祝振全)
讀寫聯(lián)通·范文
讓熱愛成就無悔未來
新疆哈密市第二中學2615班 姜子涵
《論語》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敝缹W習的人比不上好學上進者,而好學上進者則不如以學習為樂趣的人。其實,這里的“好”與“樂”,就是一種“熱愛”。所以說,熱愛是人們打開真理之門的不二法則,亦是圣賢普羅米修斯為人們帶來的名為“探索”的火種。
復旦大學的鐘揚教授身體力行,毫不猶豫地闖進植物學家的“無人區(qū)”,用自己的熱愛點燃了西藏植物學漫漫長夜的一點燭光。
…………
熱愛可以引發(fā)探索。明朝地理學家徐霞客用雙腳丈量大好河山,舍去世俗間凡塵爾爾、功名利祿,他著成《徐霞客游記》,自此青史留名。我想說,徐霞客的成功與他自己對腳下那片萬里河山的熱愛密切相關,若非出于熱愛,他便不可能探索自然,領略人類未知的領域。換言之,熱愛是探索的前提,知行合一,方能成就一片光明前景。
熱愛可以成就未來。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田間便完成了偉大的創(chuàng)造,解決了數(shù)以億計人口的溫飽問題。他對水稻培育工作的熱愛,不僅僅成就了他個人的未來,更是成就了無數(shù)中國人民可以不用餓肚子的未來。如何讓一滴水永不干涸,那就讓它融入到生命里;如何讓一粒稻種永葆生命,那就讓它收獲在秋風里;如何讓每個人的未來煥發(fā)別樣光彩,那就讓它沐浴在熱愛里。
讓熱愛常存在于人們心中,勇于探索,鍥而不舍,拿出十分的自信與驕傲,把小我融入大我,創(chuàng)造獨屬于我們的無悔未來。正如辛棄疾的滿腔豪情:“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p>
本期讀2~讀3版參考答案
1.C(“后天培養(yǎng)的興趣比先天擁有的更強烈”錯,原文的表述是“最初浮現(xiàn)的也許并不如后現(xiàn)的強烈”。)
2.B(“是為了證明只要有興趣就能給人帶來快樂的觀點”錯,證明的觀點應是“一個人從事感興趣的事業(yè)時,一切全是樂的”。)
3.D(只要留意文中的關鍵句“那么,興趣的來源究竟是什么呢”即可作出判斷。)
4.①首先需要廣泛認識,找到適合自己天賦的興趣;②其次要審慎選擇,勇敢割舍次級的興趣;③之后,面對艱難險阻要耐心堅持自己的選擇。
5.示例:“玩物”是“喪志”還是“長志”,主要取決于“玩物”者自身。只要我們取“物”之精魄,不耽于物而立宏偉之志,就可以變“喪志”為“長志”。
理由:科學家的業(yè)余愛好不僅是一種放松休閑的方式,還會讓他們從中獲得靈感和頓悟,推動研究,突破瓶頸;有大國工匠則表示,“與器為居,玩物得志”。事實上,對愛因斯坦這類科學家而言,興趣是創(chuàng)新的先導,也常常是探索的動力;對孩子來說,興趣不光是最好的老師,還應該是成長的催化劑。
致作者
根據(jù)《著作權法》的相關規(guī)定,作者向我報投稿的作品一經(jīng)采用,如無特別聲明,即視為投稿者同意授權本報擁有其在報紙、網(wǎng)絡的刊載權、出版權,以及稿件的編輯、復制、發(fā)行等權利;同時,本報支付的稿酬包括上述所有使用方式的費用。本報刊發(fā)的作品與圖片,因未能聯(lián)絡到原作者,未能及時發(fā)放的,敬請作者與本報聯(lián)系。
本報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