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深規(guī)院城市設計與公共藝術促進中心
“MOCAUP×藍天組-設計的回望和探究”活動在深圳市當代藝術與城市規(guī)劃館中召開?!皟绅^”有幸邀請到了講座主講嘉賓,奧地利藍天組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Wolf dPrix教授,與大家共同探討深圳市當代藝術與城市規(guī)劃館(簡稱兩館)的設計與建設歷程。其次邀請了過去見證兩館建設的嘉賓代表們,一起回顧兩館這一文化地標從無到有的建設歷程,并共同探討其中的智慧和藝術,給予深圳市未來的文化建筑建設以更多的啟示。
兩館自投入使用以來,從日均接待3000名觀眾,成功舉辦各類學術論壇,已經成為深圳市文化建設的重要陣地,是城市文化與市民生活緊密結合的典范。兩館的成功來自于策劃、設計、建設和運營等各方面的緊密配合與共同努力,此次圓桌會議,匯集各方面參與者,圍繞著兩館進行更全面地探討。
參與的嘉賓代表:中國城市規(guī)劃學會理事,城市生態(tài)規(guī)劃學術委員會委員,先后擔任深圳市規(guī)劃與國土資源委員會副主任,深圳市政府副秘書長,華僑城股份有限公司總規(guī)劃師許重光;藍天組創(chuàng)始人之一,兼解構主義運動創(chuàng)始人Wolf dPrix;深圳市規(guī)劃和自然資源局,城市與建筑設計處處長賀朝暉;深圳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語言文字工作處副處長黃崇燦;奧地利駐廣州總領事館商務處兩位經濟官員歐陽穎和王靜;藍天組中國事務部總監(jiān)馮蕾 ;原深圳市公共藝術中心主任,原深圳市城市設計促進中心創(chuàng)建負責人,現(xiàn)任未來+學院聯(lián)合創(chuàng)辦人黃偉文;原中海地產集團代運營兩館負責人陳波;深圳市華森建筑與工程設計顧問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執(zhí)行總建筑師肖藍;深圳坪山美術館館長,都市實踐建筑設計事務所創(chuàng)建合伙人、主持建筑師劉曉都;深圳市當代藝術與城市規(guī)劃館館長顏為昕;深圳市當代藝術與城市規(guī)劃館副館長袁秋楓。
深圳大學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 范悅院長 致辭
歡迎來賓參加“藍天創(chuàng)作——建筑設計”實踐講座。
眾所周知,Prix教授是藍天組創(chuàng)始人之一,也是解構主義建筑運動的創(chuàng)始人。藍天組和他的團隊深信,建筑是社會眾生的三維表達,因此建筑表達應當蘊含社會經濟、文化活力以及經濟動力的綜合性社會圖解。
Prix教授的榮譽滿載,他曾獲得奧地利國家大獎、奧地利科學與藝術裝飾勛章、Erich Schelling建筑獎、法國文藝部勛章等眾多重要獎項。同時,他還帶領團隊贏得了美國建筑獎、國際建筑獎、RIBA建筑獎、RIBA歐洲獎、紅點獎等諸多國際性獎項。他還應邀在國內外眾多知名院校及建筑機構開展了多場學術講座,是一位備受推崇的國際著名建筑師。
人們可能存在一種刻板印象或誤解,即認為藍天組只擅長非日常的、具有儀式感的地標式建筑,而忽略了其在日常住宅方面的設計能力。然而去年9月,我們團隊在維也納參觀了多個社會住宅項目,其中包括藍天組的早期住宅設計作品,這些作品與國內藍天組在大型博物館和公共項目投標方案有所不同。
在參觀維也納的社會住宅時,團隊發(fā)現(xiàn)了很多關注日常生活細節(jié)和有趣的空間設計。這些建筑在十幾年前的設計條件下,與城市的歷史文脈進行了有趣的對話。這激發(fā)了人們重新思考解構主義建筑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對于人、社會、城市的意義。同時這也讓人們反思是否已經遺忘了藍天組這樣一個曾經的先鋒,遺忘了他們當年對于人類處境的深刻思考和對于工業(yè)社會的激進批判。
本次演講將選取藍天組多年工作中的代表性作品,從中探討藍天組自1968年發(fā)展至今的工作理念,并回顧這些代表作品的誕生過程。
《MOCAUP and other projects》Wolf dPrix
在講座中,Wolf dPrix深情地回顧了兩館項目的歷程。他提到,在2007年中標該項目后,經歷了漫長的談判,不過,一旦正式開展工作,團隊僅用三年時間就完成了規(guī)劃,又用三年時間完成了建造,最終實現(xiàn)了夢想。
Prix教授介紹,他的父親是一名建筑師,從10歲起,他就開始在父親的辦公室里接觸建筑,一直到18歲,他在傳統(tǒng)建筑中接受了長時間的訓練。后來,在學校里學習建筑時,他立志要建造出沒有重力的建筑。
在Prix教授的概念設計手稿中,可以看到他繞著圓圈周圍畫曲線,就像外太空中失重的宇航員。他強調,橋和斜坡是設計的重點(圖5~7),這個空間非常特殊。即使是他的美國朋友,如Thom Mayne、Eric Owen Moss、Frank Gehry,在博物館空間設計中都沒有這種特殊的設計,這是MOCAUP的一大特點。
他在學生時期有兩個建筑大師榜樣,其中意大利的雕塑家、建筑師Piranesl的草圖對他影響很大,兩館的草圖就有多處相似之處。同時,他也從藝術家先輩布朗庫西身上得到了很多靈感。
剛進入中國的設計環(huán)境時,他就思考如何從不同的角度與中國的文化結合。通過對中國園林的學習,他的團隊希望為兩館營造一個三維花園的概念。參觀者在空間中行走時,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和視線與藝術品產生關系,而不是常規(guī)且有距離感地看建筑和藝術品。
兩館之獨特在于將當代藝術館與城市規(guī)劃館合二為一,把不同的概念包在一個建筑外表皮之下,包含建筑展覽和藝術展覽。后來,他們通過建筑雕塑的方式重組空間。在設計中,藍天組通過大量模型推敲來研究空間序列,而不僅是依賴計算機上的虛擬三維模型。實體模型是藍天組做設計的重要方式,這是向柯布西耶的致敬(圖8, 9)。
在城市設計方面,由于兩館具有重要的公共性,設計方案形體扭轉朝向地鐵站出入口,以最大限度地邀請公眾進入兩館。設計之初,藍天組尊重中國的一些風水思維,于是將邊角抹圓,以免形成尖角沖撞市民中心大屋檐營造的風水格局(圖10)。
藍天組非常重視日照采光,兩館也盡可能地采用日光照明。這不僅起到了綠色節(jié)能的作用,而且自然光不會像人工光源那樣容易讓人們感到疲勞。由于南側有采光的需求,設計中采用穿孔板既可以起到一定的遮陽作用,又能讓光線進入空間(圖11, 12)。
接著,Prix教授介紹了其他項目。大連國際會議中心是藍天組在國內的起始和落地項目,由此開始習慣超大尺度的項目。大連國際會議中心的尺度如同歐洲的一個村落,跟奧地利的項目尺度完全不同。
2019年,藍天組中標邢臺的科技館項目。其大懸挑空間作為科技館的展覽空間,外側有大量的綠色空間??臻g利用新風對空氣進行調節(jié),使館內的空氣一直處于舒適的狀態(tài)。
近來,藍天組參與了上海工業(yè)博物館的設計,但遺憾地在第三輪落選。方案“世界之重”把所有展品,包括航空航天、火車、汽車等工業(yè)產品,都懸掛在空中。
維也納的屋頂改造項目是藍天組最早被建筑行業(yè)所認可的一個項目。這是在上世紀80年代,當時這個項目參與了當代MOMA的一個解構主義建筑大展。但是,在參展的時候,眾人表示此項目絕不可能實現(xiàn)。然而,實際上這個項目已經進入了施工狀態(tài),這是解構主義建筑的第一個落成的建筑。設計之初,藍天組提著模型探訪維也納的市長,詢問這是建筑還是藝術。市長回應說這是藝術并認為項目可行,最終項目得以落成。
法國里昂的匯流博物館是藍天組在歐洲的第一座博物館。這個項目的設計經驗也被運用到兩館中。其中設計的問題也盡可能避免發(fā)生在兩館設計中,相當于為兩館做了鋪墊。博物館入口大廳有一個錐體狀的構建,它實際上是空間的支柱。盡管看起來并不像一個柱子,但通過一種巧妙的轉化,藍天組把平時常見的立柱轉化為一種非常特殊的結構元素,讓它變成這個空間設計的一個部分。通過這種設計方式,不僅美學上對這個空間進行了重新的詮釋,而且優(yōu)化了鋼結構設計,使得用鋼量減少了大約30%,同時也意味著造價縮減了大約30%。
此外,博物館的外表皮是金屬的,但其內部空間其實是一個木質空間。在完成歐洲央行的設計后,有一些國家來找藍天組做它們的央行設計,其中包括阿塞拜疆的央行項目,這也是目前正在建設的一個項目。最后,Prix先生展示了一個他們最新的項目——艾瑪瑞特的一個機場設計。這是目前全球最大的一個機場項目,完成后它將會有非常大的乘客吞吐量,達到260億人次。
源起:兩館的策劃故事
深圳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語言文字工作處副處長 黃崇燦
1999年,深圳市高瞻遠矚,首次確立了文化歷史戰(zhàn)略作為跨世紀發(fā)展的關鍵布局。鑒于國內外眾多當代藝術的大型綜合展廳都在如火如荼開展工作,而深圳只有中小型的美術館,非常缺乏一座能夠全面展示藝術成果的大型綜合性藝術館,深圳市文化局積極響應時代需求,著手規(guī)劃當代藝術館項目。
歷經了前期調研與項目策劃過程。文化局團隊廣泛征求各方意見,經過數(shù)屆領導班子的不懈努力,項目定位日臻清晰,從最初的構想——一座承載深厚民間文化底蘊的藝術館,逐步演變?yōu)楦蝇F(xiàn)代、前瞻的藝術館概念,最終聚焦于“當代藝術館”,以精準定位滿足城市未來發(fā)展對藝術創(chuàng)新與多元表達的需求。
直至2006年,深圳市政府作出重大決策,決定將當代藝術館與規(guī)劃展覽館合二為一,共同建設成為一個集藝術展示、文化交流與城市發(fā)展規(guī)劃展示于一體的綜合性地標,這不僅彰顯了深圳市對文化藝術事業(yè)的高度重視,也預示著深圳在推動文化創(chuàng)新與城市發(fā)展融合方面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原深圳市公共藝術中心主任,原深圳市城市設計促進中心創(chuàng)建負責人,現(xiàn)任未來+學院聯(lián)合創(chuàng)辦人" 黃偉文
當時在深圳市市民中心背后的四大文化建筑地塊中,三個地塊已各有歸屬,唯獨最后一塊地的用途成為了焦點。深圳市規(guī)劃局希望在此建設一座美術館,以豐富城市的文化藝術生態(tài)。
2005年,市長希望構建一座城市規(guī)劃館,旨在通過這一平臺展現(xiàn)深圳的城市發(fā)展歷程、未來規(guī)劃藍圖及宏偉愿景。因此,規(guī)劃局根據(jù)指示,開始著手為城市規(guī)劃館選址,并向市政府遞交了多個選址方案。經過深思熟慮,許市長最終拍板,將該地塊確定為城市規(guī)劃館的建設用地。這一決策雖符合城市發(fā)展大局,但在當時卻意外地引發(fā)了文化局的誤解,他們擔心規(guī)劃局可能出于部門利益考量而影響了選址結果。
事實上,規(guī)劃局的研究團隊經過充分論證,一致認為該地塊不僅適合建設城市規(guī)劃館,同時也有足夠的空間與潛力融入當代藝術館的元素,兩者相輔相成,能夠共同構成一個充滿活力與創(chuàng)意的文化綜合體,這就是兩館的來源。
當時,規(guī)劃局長王鵬先生更是指出,如果當代美術館能夠成功打造并吸引廣泛關注,后期規(guī)劃館也可以退出來。
中國城市規(guī)劃學會理事" 許重光
在考察歐美眾多文化場館后,包括MOMA等,調研團隊深刻感受到深圳要建設為一個現(xiàn)代化城市,其競爭力更多在于未來。深圳沒有故宮,沒有更多歷史悠久的博物館,但可以擁有現(xiàn)代的藝術館。當代藝術的超前性使得深圳在此方面具有超越其他城市的潛力,成為其特有的競爭優(yōu)勢。
承接:兩館的設計
未來+學院聯(lián)合創(chuàng)辦人" 黃偉文
當年深圳市舉辦了這場別開生面的大型設計競賽,其獨特之處在于打破了傳統(tǒng)設計領域的界限與門檻,不僅設計公司無需特定資質,參賽者更是廣泛招募,無論資歷深淺,皆有機會一展才華。這場競賽的核心要求是,兩館不僅要與對面已有的音樂廳和圖書館在設計上和諧共生,構建出視覺與功能上的良好對話,同時希望兩館未來能作為少年宮擴展部分,如同音樂廳連接圖書館。最終將音樂廳、圖書館、少年宮與兩館緊密相連,共同編織成一個充滿活力與文化底蘊的“文化建筑群后院”,一個市民中心的“大后院”。
經過激烈的初輪角逐,從超過100份創(chuàng)意滿滿的設計方案中精心挑選出了4個佼佼者,它們各具特色,充分展現(xiàn)了設計者對空間、文化與社區(qū)融合的深刻理解與獨到見解。面對如此高水準的候選方案,競賽組織方采納了國際知名建筑師磯崎新先生的寶貴建議,決定讓這四位優(yōu)勝者再次展開激烈的比拼,通過第二輪更為細致的競賽,以更高標準選拔出最終的勝者。
藍天組憑借其設計方案的創(chuàng)新性、實用性以及對城市文化空間的深刻理解和完美融合,最后脫穎而出,成功中標。
中國城市規(guī)劃學會理事" 許重光
深圳兩館作為城市文化的新地標,其設計及建設之路可謂歷經坎坷與挑戰(zhàn)。Prix教授坦言,盡管最初的構想充滿激情與創(chuàng)意,但最終付諸實施的方案卻幾乎是從頭開始,全新設計的。這一過程中,Prix教授展現(xiàn)出了對項目無盡的熱情與堅定的承諾,甚至不惜“自掏腰包”,以確保設計理念的完整呈現(xiàn)與實現(xiàn)。
進入項目的第二階段,面對政府因預算考量而提出的修改要求,藍天組不得不進行一系列調整與優(yōu)化。這一挑戰(zhàn)促使方案融合了玻璃、石頭與部分金屬等多種材質,不僅有效控制了成本,還賦予了建筑獨特的視覺效果與豐富的質感層次。
在內部空間的設計上,也經歷了多次的討論與調整。為了滿足特定的藝術需求,藍天組曾在全球范圍內尋找合適的不銹鋼雕塑廠商。他們最初堅持認為只有歐美廠家才能制作出符合要求的雕塑,但預算的考量使得他們最終選擇了北京的一家在不銹鋼水膜磨制方面表現(xiàn)出色的廠商,而該廠商也成功接受了這一挑戰(zhàn)。
無論外界如何評價這座建筑,它都無疑是目前深圳最酷的建筑之一。它以其面向未來的現(xiàn)代感和強烈的沖擊力,展現(xiàn)了深圳建筑的獨特魅力。然而,在回顧深圳建筑的發(fā)展歷程時,大家也應意識到,盡管在一般條件下建造了許多簡潔實用的建筑,但具有個性和值得回味的建筑仍然相對較少。
深圳坪山美術館館長,都市實踐建筑設計事務所創(chuàng)建合伙人、主持建筑師" 劉曉都
作為當年兩館競賽的評委,回憶起最初接觸的設計方案是呈現(xiàn)為一個切割得非常簡單的幾何形態(tài)。其中,Prix先生的方案尤為引人注目,他巧妙地解決了兩館合一的復雜難題,通過設計一個精妙絕倫的中間連接紐帶,不僅實現(xiàn)了物理空間上的無縫對接,更在功能與文化內涵上將兩個截然不同的領域緊密融合。
而運營的難點在于如何將城市規(guī)劃與當代藝術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后來我意識到建筑不僅是空間的藝術,更是城市文化與歷史脈絡的載體,兩館的設計試圖在觀眾欣賞藝術的同時,搭建起一座橋梁,讓城市規(guī)劃的宏大敘事與藝術的細膩情感相互呼應。盡管這一想法極具前瞻性和啟發(fā)性,但在實際操作中遺憾地發(fā)現(xiàn)這一愿景并未能完全實現(xiàn)。因此,顏館長在運營兩館時,仍會覺得當代藝術與城市規(guī)劃兩者功能略顯獨立,未能完全達到預期的融合效果。
對于規(guī)劃館的后期設計,我深感規(guī)劃館需要一次大膽的減法嘗試,以剔除那些冗余的裝飾與堆砌的元素,讓展覽與建筑有更好的融合。幸運的是,藝術家戴耘以其獨特的視角和敏銳的洞察力,為運營方呈現(xiàn)了一個令人耳目一新的解決方案。他巧妙地平衡了建筑空間與藝術展覽之間的關系,使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為觀眾創(chuàng)造了一個既能沉浸于藝術之美,又能深刻感受到城市規(guī)劃魅力的獨特空間。戴耘的這一創(chuàng)舉,無疑為設計師未來的設計實踐提供了寶貴的啟示與借鑒。
深圳市華森建筑與工程設計顧問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執(zhí)行總建筑師" 肖藍
作為這個項目的設計總負責人,從2007年底到2016年9月竣工,在這個項目上工作了9年。華森是作為本地建筑師,負責了兩館的設計、深化、調整,一直到施工圖,再到工程配合的全過程。
最初與藍天組的合作,是深圳本地建筑師和國際先鋒事務所合作的嘗試,合作方式深度融合,兩家都是做到百分百的投入。
設計伊始,華森派出建筑師參與藍天組的方案調整,當時他們很興奮,以為在奧地利工作不加班,結果發(fā)現(xiàn)他們不僅加班,而且還不注重飲食。一片三明治便對付了午餐,晚上也不張羅吃飯,就是一直干。到初步設計階段,藍天組也派了兩位建筑師,他們把設計“原汁原味”地承接下來。
后來項目招標,中?!柏敶髿獯帧钡刂袠肆嗽擁椖?。前4年的時間都用在討論兩館如何運營,如何落地,功能如何布置,展覽如何介入,在中海介入后,整個畫風180度轉變,兩館開工非常快,效率迅速提升。
華森設計團隊做了非常多的研究創(chuàng)新,比如為了保留中標時沒有柱子的狀態(tài),藍天組用一個V型柱解決了CA部分懸挑出28米,鋼結構預算節(jié)省3,000萬。另外是云雕塑,Prix先生剛開始的設計是一朵有點像花的東西,后來經過專家的討論,最終得出現(xiàn)在看到的第三輪方案。它用了126塊不銹鋼,每一塊不銹鋼里又細分成6個部分去打磨完成,建設過程很艱難,造價也在不斷地優(yōu)化。兩館項目在沒有限價設計的情況下,中海能控制在當時的預算內,是件很不容易的事。
還有連廊部分,從5樓城市規(guī)劃館到當代藝術館中間有一個連廊,中間連到這個Y字形的連廊,也連到云中心。當時連廊是懸挑在空中的,中海團隊建議增加幾個支點,可能一般的人不太會注意到,就是杠桿的支點,來保證連廊的穩(wěn)定性。為了加強這個廊橋的穩(wěn)定性,最后加了4根可以接受的拉桿,能夠使42米和44米長的空中廊道得以實現(xiàn)。
開館后,華森帶領了幾十程參觀,從院士大師到同行,基本上大家對設計、施工建造和運營都給予了非常高的評價。業(yè)內的專業(yè)人士反饋非常好,同時社會反響也很好。兩館的影響力,對于深圳文化品牌的塑造,給予了很大的貢獻,兩館項目將建筑傳播得淋漓盡致。
轉折:兩館的施工建造+運營
原中海地產集團代運營兩館負責人" 陳波
中海地產集團非常深度介入這座場館的建設和后期兩三年的運營。
這一項目的契機源自中海地產于2012年成功競得的一塊住宅用地,而伴隨該用地的開發(fā),中海首次涉足城市公共建筑領域,承擔起這一重要項目的運營任務。從2012年拿地,2013年動工,2017年竣工,這個歷程異常艱難。
中海地產當時面臨巨大挑戰(zhàn),一是時間短,要求在合約期內完成,當時規(guī)定的開館日期處于很短時間里;二是工程量大,同時施工難度大,扭曲的不銹鋼鋼結構和異形玻璃幕墻,運用了非常先進的幕墻技術,以確保外立面等關鍵部位能夠完美呈現(xiàn)設計效果。
中海地產在籌備兩館建設項目時,對云雕塑這一標志性藝術作品的打造給予了極高的重視與投入。云雕塑作為兩館落成后首個亮相的藝術品,不僅承載著重要的象征意義,更需展現(xiàn)出卓越的藝術品質與技術含量。為了實現(xiàn)這一目標,中海地產不惜花費大量人力物力,深入地研究云雕塑的設計方案與制作工藝。最終,他們采用了一種創(chuàng)新的技術手法,將云雕塑細分為多達200塊不銹鋼面。這些不銹鋼面經過精心挑選與加工,再通過人工精細打磨,最終拼接成一個整體,呈現(xiàn)出光滑、光潤且極具質感的云雕塑形態(tài)。
在兩館地下室的設計中,中海地產規(guī)劃了一層作為專門的展覽空間,為保障展品能夠得到最佳的保存條件,倉庫區(qū)域特別配備了恒溫恒濕系統(tǒng),這一舉措在深圳的美術館界尚屬首創(chuàng)。
當時,兩館與香港備受矚目的M+計劃幾乎同步啟動建設,然而由于工期緊張及施工工藝的復雜性,M+項目延期。相比之下,由中海地產牽頭運作的這個兩館項目,不僅成功按時落成,更開創(chuàng)了國內企業(yè)主導兩館運營的先河,這無疑是運營制度上的一次重大創(chuàng)新。這一模式的實現(xiàn),離不開政府給予中海地產的巨大信任與支持,雙方就理事會的運作模式、特別是聯(lián)席會指導下的理事會運作機制進行了深入探討與研究,為項目的順利推進奠定了堅實基礎。
中海地產在項目中的每一分投入都力求精準高效,無論是場館建設還是后期運營,都體現(xiàn)了中海對項目品質的極致追求。不僅確保了場館在硬件上達到國內頂尖水平,更為后續(xù)高質量的藝術展覽提供了有力保障。因此,該場館在全國范圍內都堪稱最具底氣的美術館之一,其成功舉辦的一系列優(yōu)質展覽,不僅贏得了公眾的高度評價,也為中海地產帶來了良好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
中國城市規(guī)劃學會理事 許重光
到市政府工作后,我正好介入了兩館的建設和運營的一個協(xié)調工作,當時帶著團隊先后到了倫敦和紐約考察,了解清楚當代藝術館的設計及運營的相關情況。當時我提出“投資-建設-運營一體”的新模式,在政府投資的文化設施的管理方面,要成立一個事業(yè)單位,招聘專業(yè)的團隊做運營管理。同時要求建筑設計公司不僅需要有設計能力,還需具備建設能力。這種運營模式使得兩館既有建設資本,也有運營資本,而這些資本是直接從地價的收益里獲取的。
盡管兩館如今已成為深圳知名的文化地標,但在其建設、運營和管理方面,仍存在一些遺憾和不足。與一些國際知名文化機構相比,兩館在展覽質量和數(shù)量上仍有待提升。當前,顏館長及其團隊正不斷努力推進運營工作,并致力于舉辦更多高質量的展覽。
兩館最初由中海地產負責運營管理,這其實對企業(yè)的社會效益是巨大的。尤其在當前地產發(fā)展困難的情況下,這能夠給中海帶來一定的效益。雖然中海運營了眾多酒店、商場,但是兩館所創(chuàng)造的社會效益無法比擬。
深圳市當代藝術與城市規(guī)劃館館長 顏為昕
我當時代表關山月美術館作為文化局的評委之一,回憶起兩館的運營,它的運營模式在國內是獨一無二的,因此沒有任何參照對象。
這個空間激發(fā)了每位在兩館做展覽的藝術家對自身作品策劃的反思與叩問,都會思考展覽作品在兩館里如何呈現(xiàn)。兩館做的第一個展覽是有關梁思成與林徽因的,其所有展品總面積不到20平方米,最終策劃出了一個1600平方米的展覽,這個展覽當年獲獎無數(shù)。
在兩館這一獨特的文化空間里,一種難以言喻的“化學作用”悄然發(fā)生。每位藝術家在完成個人展覽后,紛紛表示在兩館中對自己的作品有了全新的發(fā)現(xiàn)和深刻的思考。這種體驗,正是這座建筑所獨有的魅力所在。它不僅僅是展覽的容器,更是激發(fā)創(chuàng)意與靈感的源泉。
以MAD建筑展為例,我們滿懷期待地希望策展人馬巖松能夠打破傳統(tǒng)界限,不僅僅將展廳視為靜態(tài)的展示空間,而是將其與作品本身深度融合,共同編織成一個充滿故事性和想象力的敘事體。正如Prix教授所精心設計的所有公共空間一樣,兩館的每一個角落都蘊藏著無限可能,等待著每一位藝術家、建筑師乃至所有參與者的探索與發(fā)現(xiàn)。
戴耘的不銹鋼作品巧妙地設置在大走廊上,這一創(chuàng)舉更是將兩館的空間魅力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當人們駐足欣賞這些作品時,會不由自主地產生一種穿越時空的錯覺,仿佛步入了中國傳統(tǒng)園林的幽徑,體驗著那份靜謐與雅致。這種跨文化的融合與碰撞,正是兩館所追求的——通過藝術與建筑的對話,激發(fā)更多元、更深邃的思考與想象。
每個藝術家在這個空間里邊所激發(fā)出來的那種創(chuàng)作欲,在我從事20多年美術館工作中,對于兩館的感受是最強烈,也是最明顯的,而且為此付諸的努力也是最多的。
合結:兩館的啟示
未來+學院聯(lián)合創(chuàng)辦人 黃偉文
最后建議,將兩館從構思到實施、再到最終呈現(xiàn)的整個過程進行詳盡整理,并作為檔案文獻進行展示,這是一項極具價值的工作。這樣的檔案不僅是對中國公共文化項目投資、設計與建設實踐的珍貴記錄,更是未來類似項目可資借鑒的寶貴樣板。
在回顧兩館項目的全過程中,大家不難發(fā)現(xiàn)它充滿了探索與創(chuàng)新,同時也伴隨著一些遺憾。這些經驗教訓為后續(xù)建設公共文化項目提供了寶貴的啟示。特別是在項目的推進順序上,政府往往習慣于先投入硬件建設,再考慮內容填充和運營團隊的組建,但這種傳統(tǒng)模式實際上可能并不利于項目的長遠發(fā)展。
相反,一個更為合理且有效的項目推進順序應該是:首先組建專業(yè)的運營團隊,并確立一位具有前瞻性和領導力的靈魂人物來引領整個團隊。這個團隊應該深入了解市場需求、文化趨勢以及公眾期待,從而制定出切實可行的運營計劃。隨后,基于這個計劃,團隊可以進一步明確項目的內容定位與特色,確保內容既能滿足公眾的文化需求,又能與項目整體理念相契合。
在內容和運營計劃明確之后,再將這些要求轉化為具體的設計任務書,交給建筑師和設計師去實施。這樣的流程安排可以確保建筑硬件從設計之初就緊密圍繞項目的核心價值和市場需求進行打造,避免了傳統(tǒng)模式下可能出現(xiàn)的硬件與運營脫節(jié)的問題。
兩館應尋求新的定位,以超越傳統(tǒng)展覽硬件的局限,通過研究與活動來深化其影響力,需特別強調“活動”在提升兩館影響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只有通過持續(xù)對“活動”的研究與策劃,才能吸引公眾的長期關注與參與,使兩館成為城市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關于云雕塑這一標志性元素,我與Prix教授的觀點不謀而合,都認為云雕塑不僅應作為展覽的一部分,更應成為規(guī)劃館的重要序章,引領觀眾進入一個充滿象征意義的“心臟”空間。這個“心臟”象征著深圳這座城市的勃勃生機與建設熱潮,其設計應充滿力量感與動感,讓人在踏入這一空間的瞬間就能感受到深圳獨有的心跳與脈動。
在感受到云雕塑所營造的震撼氛圍后,觀眾將沿著連廊緩緩而上抵達頂層,開始規(guī)劃展覽的參觀。從高處俯瞰城市的宏偉藍圖,再逐層深入,詳細了解每一個規(guī)劃細節(jié),這樣的參觀路徑不僅邏輯清晰,更能讓觀眾在視覺與心理上獲得全方位的滿足。
最終,當觀眾完成規(guī)劃展覽的參觀后,他們將繼續(xù)向下探索,直至抵達當代藝術展廳。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旨在將規(guī)劃展覽的理性與當代藝術的感性完美融合,為觀眾呈現(xiàn)一個既具前瞻性又不失人文關懷的文化空間。通過這樣的布局與安排,兩館不僅成為了一個展示城市發(fā)展的窗口,更成為了一個激發(fā)人們思考、感受與創(chuàng)造的文化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