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6627/j.cnki.cn22-1215/s.2024.03.083
摘 要:南陵縣是安徽的香菇生產大縣, 2023年種植800多萬袋,產值近億元,主要以大棚香菇為主,多采取地埋式和架式,靠棒菇罕見,為徹底解決食用菌規(guī)?;a中占地“非農化、非糧化”的矛盾,探索林下仿生態(tài)香菇種植新模式,助力山區(qū)種菇致富,從林下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整體功能出發(fā),遵循“環(huán)境友好、生態(tài)互補、循環(huán)利用”的原則,最大限度地利用林下自然資源,營造林地種植的生態(tài)小環(huán)境,減少設施投入,提高產品質量、延長供應期,獲得最佳的經濟、生態(tài)和社會效益。自2022年以來,筆者有幸和安徽科技學院食用菌特派團一起,參與林下香菇種植示范項目實施,先后在南陵縣的工山鎮(zhèn)工山、大工兩村、涇縣茂林的溪里鳳村作林下菇試驗和示范,探索林地高效、輕簡化種植香菇新模式,希望能為菇農和廣大從業(yè)人員林下香菇的生產提供借鑒和依據。
關鍵詞:林下 香菇 種植 配套技術
1 林下香菇種植配套技術
1.1 林下香菇種植的基本條件
選擇適宜的樹種,凡是能遮住強光的闊葉林、針葉林、果樹均可,理想的有松樹、竹林、楓樹、栲樹、銀杏林、香樟林、意楊林、板栗林、桃李園林等,這些樹林需要有較高的林地郁閉度,在0.8以上最佳,郁閉度在0.5~0.8之間的,需懸掛遮光率90%以上的遮陽網,郁閉度0.5以下的林地不適合栽培香菇(可栽培木耳);種植場地遠離主要公路及工業(yè)廠礦區(qū),地勢平緩連片、交通便利,水電路等基礎配套設施完善;周邊有閑散的勞力資源(留守婦女、健康老人亦可參與生產管理);注意種植區(qū)周邊的排水通暢,要遠離泄洪區(qū)和山體容易垮塌的區(qū)域,遠離污染源和大型養(yǎng)殖場及其它受污染的地方。
1.2 林下栽培的配套設施
為更好地控制林下栽培香菇所需要的溫濕度和光照,應提前修通通往林地的道路,按照規(guī)劃面積有序清理種植區(qū)域內有礙的雜樹、灌木,草叢,平整土地;打1眼井或引入山泉水到項目地附近;在栽培前一般需要在林地朝南的方位,上部懸掛遮陽網擋住陽光直射;林地適當砍去枝丫和雜木,整理出畦面后,可以方便搭建簡易小拱棚,在畦面拉上鐵絲,沿東西走向按照菇床長度不限,寬1.2m、高26cm、棒間隙10cm、拉5路鐵絲,每間隔5m左右固定在木棒上,兩側也用木棒固定或竹片固定;安裝提水泵、過濾器,在畦面兩側安裝噴淋設備,其中管道系統(tǒng)主要有主管道、分流閥門、分管道、細管道(拱棚內噴霧用)、控制閥門,每隔1m~1.5m安裝一套微噴系統(tǒng);為方便采收和儲藏,可在林地附近新建一個冷庫(庫容量與種植規(guī)模相匹配),購置一定數量的數量的塑料周轉筐;購置箱式冷藏車或小貨車,可配套烘干機、安裝遠程控制及數字化監(jiān)管設施裝備,防止野生動物破壞栽培區(qū)域。
1.3 林下配套技術
林下香菇多采用靠棒式,冬春茬香菇在每年的10月中旬~翌年2月制作菌棒,8月初~9月中旬排場,10月上中旬~翌年4月下旬出菇,多選用長菌齡香菇品種;夏冬茬在每年的3月中旬~5月制作菌棒,3月~8月排場,8月上旬~翌年4月下旬出菇,多選用短菌齡香菇品種;反季節(jié)栽培在設施菇房完成香菇菌棒的接種和發(fā)菌,對一些具有特殊小氣候的冷涼型林地,在夏秋季排場出菇,多選用短菌齡香菇品種。林地香菇種植基地,基本采取“二場制”,集中制棒后,入培養(yǎng)室發(fā)菌,待菌棒完全發(fā)白,及時對菌棒刺孔,促進轉色,菌棒大部分有棕色的瘤狀物凸起,表明它可以出菇了。在搬運進入林地后,可以根據菌齡長短,配合采取“驚蕈”方法,通過敲打菌棒促進菌絲扭結和早出菇;有條件的可以采取爆發(fā)出菇催蕾技術和定向出菇技術; 環(huán)境控溫技術:主要通過調節(jié)栽培畦面的遮陰度、揭蓋膜情況、排灌水等措施來控制菌棒溫度,在氣溫較高時,為防止陽光直射菇棚,需加厚遮蔭物,并采取揭膜通風降溫、棚內灌水噴水降溫等措施降低棚內溫度,林地一定要控制在30℃以下,遇到短暫的高溫來臨,采取間隔霧噴的方法降低溫度;控濕技術:香菇出菇階段,要求林地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80%~90%,注意在采菇前兩天不宜噴水,防止菇面發(fā)黑影響商品性;光照調節(jié):在出菇管理期內,光照遵循先弱后強的原則,特別要注意防止陽光直接暴曬;香菇轉潮和菌絲恢復過程中,要觀察菌棒上菇蕾情況,若菇蕾多,則要及時疏蕾,留好去劣,每次轉潮都要拉大溫度、濕度差,可以顯著提高鮮菇產量、品質及商品性。
2 林下香菇生產中的注意事項
2.1 場地的消毒要徹底
在菌棒排場前2周內,使用石灰和二氯化氮氣霧劑、新潔爾滅等藥物,對場地進行1~2次徹底的消毒滅菌,確保環(huán)境雜菌控制在國家規(guī)定的標準范圍內。對于種植多年的老基地,一定要多次消殺滅菌,防止雜菌擴散感染和環(huán)境污染。
2.2 及時補水和調整架高
在林地香菇管理中,對處于轉潮期的菇棒,要控制和調節(jié)環(huán)境的溫濕度,促進菌絲恢復;香菇菌棒在連續(xù)出菇多潮次后,會有萎縮、偏干現(xiàn)象,應及時用補水針灌水,也可以使用負壓補水機械補水,現(xiàn)場管理人員要多觀察菌棒,并調節(jié)鐵絲位置,降低架高,防止菌袋垮塌。
2.3 應急處理
干旱:干旱主要發(fā)生在夏秋季節(jié),要及時遠距離抽水或選擇地塊打抗旱井,此期菌棒多處于休眠或養(yǎng)棒階段,通過外噴淋系統(tǒng)降溫,確保菌棒溫度28℃以下安全度夏。
高溫熱害:針對連續(xù)高溫的極端天氣,除加蓋遮陽網、噴淋降溫外,還必須在種植區(qū)配置大功率排風扇,強制通風減輕熱害。
雨雪天氣:冬季出現(xiàn)連續(xù)低溫和雨雪的天氣,要提前加蓋保溫被和農膜、減少補水量;同時要及時撤除懸掛的遮陽網,防止大雪壓垮設施。
鼠害:在鼠害較重的區(qū)域,采取藥物誘殺或使用老鼠夾、粘鼠板等專業(yè)捕鼠器。
蟻害:主要是白蟻,發(fā)現(xiàn)后及時用藥滅殺。也可以在種植區(qū)四周挖水溝,灌水隔離防止。
洪災:盡量避免在地勢低洼、水源地附近種植;遇山間洪水爆發(fā)時,除及時疏通水路外,要在洪水退去的第一時間,集中人力打撈漂浮的菌棒,及時固定復原。
其它病蟲害" 主要是綠霉菌、木霉菌、鏈孢霉等病害,菇蚊、菇蠅,蝸牛、蚯蚓、蠐螬、螻蛄、地老虎等蟲害,可針對性用藥或采取農業(yè)綜合措施防治。
2.4 干制與加工
香菇干制品采取烘干機烘烤或在太陽下暴曬。鮮品可作為原料來制作香菇罐頭;部分地區(qū)的香菇需要修剪菇腳,菇腳根烘干后可制作香菇粉或香菇醬、香菇調味品;香菇干通過低溫冷榨工藝可制作香菇脆片、香菇粉體配料、香菇方便食品、香菇飲品等休閑食品或香菇多糖等保健產品,通過來延長香菇產業(yè)鏈、進一步提升林下種植的效益。
2.5 菇渣處理與利用
2.5.1 肥料化利用" 下架后的香菇菌棒是良好的肥源,可以和其他有機肥摻和,通過生物發(fā)酵,制成成品有機肥銷售;亦可簡單發(fā)酵后,直接為花草樹木、蔬菜、大田施肥。
2.5.2 基料化利用" 可作為混合基質,用于瓜果蔬菜的育苗;可摻和棉籽殼、玉米芯、麥麩等,作為種植秀珍菇、雞腿菇、草菇的培養(yǎng)料。
2.5.3 燃料化利用" 可曬干后作為燃料使用;也可以通過添加木屑等,經過膨化機制作成燃料棒。
2.5.4 原料化利用" 可通過專業(yè)設備從中提煉化工原料、香菇多糖、木質素等產品。菇渣不能作為垃圾隨意丟棄,一定要因地制宜地加以開發(fā)利用,通過生態(tài)循環(huán),造福一方、增加收入、延伸產業(yè)鏈。
2.6 間作與套種
林下種植2年~3年后,建議換茬,可改種大球蓋菇、姬松茸、草菇等草腐類菌菇,減輕和降低環(huán)境內的病蟲危害;或與黃精、白芨、金銀花、葛根等中藥材、經濟作物間作套種,促進山區(qū)農民增收;與竹類、桃、李等果樹套種,提高林下種植效益,發(fā)展壯大林下經濟。
參考文獻
[1]韋滿棋.林下栽培香菇技術要點[J].現(xiàn)代農村科技,2021(5):1.
[2]伍青青.安徽歙縣大棚香菇種植關鍵技術[J].農業(yè)工程技術, 2024, 44(7):85.DOI:10.16815/j.cnki.11-5446/s.2024.07.037.
[3]翟玉洛,郭杰,姜宇,等.河南省夏香菇林下栽培技術要點[J].現(xiàn)代園藝, 2020, 43(17):2.
[4]韋滿棋.林下栽培香菇技術要點[J]." 2021.DOI:10.3969/j.issn.1674-5329.2021.05.017.
[5]曹德賓.林下香菇高效生產要點[J].農業(yè)知識, 2020(07):16-18.
作者簡介:張桂寶,男,1975年生,安徽省南陵人,農藝師,主要從事農業(yè)技術推廣及農業(yè)技術培訓工作。
收稿日期:2024.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