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抖音短劇,點燃了夏末的浪漫,也戳中了人們的淚點和痛點。8月30日,兩位90后博主煎餅果仔和夏天妹妹制作的短劇《逃出大英博物館》上線,很快就爆火。《逃出大英博物館》采取擬人手法,講述了從大英博物館掙脫束縛的中國玉壺,在一名中國記者的幫助下回到祖國的故事。
據(jù)統(tǒng)計,大英博物館收藏的中國文物多達2.3萬件,長期陳列的約有2000件,包括新石器時代的石器、仰韶文化的彩陶、商周春秋戰(zhàn)國的青銅器、漢代的漆器玉器以及唐宋三彩、五大名窯瓷器、元青花、琺瑯器等幾乎所有藝術(shù)類別。雖然大英博物館方面宣稱,館藏的中國文物是通過饋贈、購買、交換等方式獲得的,但實質(zhì)上,這些漂泊海外的文物多為通過軍事行動等有爭議的方式流入英國。
大英博物館失竊丑聞引發(fā)各方關(guān)注,“請大英博物館無償歸還中國文物”的話題也沖上了微博熱搜。在這樣的背景下,短劇《逃出大英博物館》的上線,又被賦予更多現(xiàn)實意義。
網(wǎng)友熱評
● 期待流失海外的文物早日回家。
●沒有國人能笑著走出大英博物館。
●這群年輕人投入半年時間,只為拍攝一部可以免費觀看的小短劇,在“流量為利益謀”的當下,如此熱忱顯得格外動人。
●歷史浩瀚,我們永遠無法知道自己遺忘了什么。幸而,文物可以幫我們憶起一二。《逃出大英博物館》這樣的作品,則可以提醒我們重識那些被遺忘的文物。
●“文物回國”依然是一項困難重重的事業(yè),如果不能把它們接回家,能否想辦法讓它們得到善待,發(fā)揮應有的價值?能否向外國游客解釋清楚中華纏枝紋薄胎玉壺復雜的制作工藝?又能否解釋清楚敦煌壁畫上衣帶飄逸、凌空翱翔的飛天形象,以及“素手把芙蓉,虛步躡太清”的極樂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