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名臣王翱,歷任大理寺左寺正、右僉都御史、吏部尚書等職。他剛正廉直、鐵面無私、憂國奉公、勤政愛民。
公正,始終是為官從政的生命線。自古至今,民間所說“好官”的共同特點都是公平正直。只有公正,才能顯示公心、促發(fā)公平、贏得公信。在傳統(tǒng)觀念中,“公”,主要是要求執(zhí)政者樹立明確的執(zhí)政理念與行為規(guī)范。公正既屬價值判斷,又是政德入門券。
王翱為官數(shù)十載,公正嚴明、不徇私情。他雖擔任吏部尚書,卻素來對請托之事“毅然拒之,辭色俱厲”。對各種各樣的“走后門”,他始終深惡痛絕。他為官期間,曾出現(xiàn)過“拒婿調(diào)遷”“勸孫棄考”等有趣的故事。歷史上,像王翱這樣公正的官員有很多,比如包拯、海瑞等。他們雖手握重權,卻不以權謀私,令人敬仰。
清正廉潔是為官之本、執(zhí)政之基。非廉無以養(yǎng)德,非廉無以立身。
王翱始終以廉儉自勵,當上吏部尚書后,更是廉潔自律,從不拿權力做交易。他常穿破舊衣服,住宅也十分簡陋,土房土屋,皇帝對此也非常吃驚。好友曾贈他4顆明珠,王翱原封不動地還了回去,“王翱還珠”隨即成為一段佳話。他以實際行動告誡世人,唯有清白做人、干凈干事,才能永葆人生本色。
鎮(zhèn)守邊關時,王翱親自巡行邊防,從山海關到開原,沿途組織修繕城垣、疏浚溝渠、訓練將士,為鰥寡之人安家。他擔任吏部尚書長達15年,每次評定完官員后,即使很晚,也要到官署再查閱檔案,“唯恐有不當”。他深得皇帝信任、同僚尊重與百姓愛戴。正所謂空談誤國,實干興邦,唯有勤政,才能更好地服務民生、治理天下。
王翱始終牢記“守身如玉當慎初”的古訓。明英宗對他格外寬厚,時常在別殿召見他,稱之為“先生”。年近八十,王翱時常忘記事情,曾讓侍郎談倫跟隨自己入見明英宗。明英宗問他原因,王翱磕頭說:“我老了,最擔心的是遺漏耽誤了圣諭,所以讓侍郎代我記憶,他是值得信任的人?!?/p>
歷史上,那些慎言慎行的人,大多能有所成就;反之,則會在不經(jīng)意間釀成大禍。前者,如孔明、呂端,二人認真謹慎、處事穩(wěn)重,故有“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涂”之說;后者,如趙括、關羽,二人自負大意,故有“長平之敗”與“荊州之失”。
其實,舉大事者,必慎其終始,應堅持治學養(yǎng)德、慎德為本,力爭做一名勤政勵志、問心無愧的拓荒者與實干家。
(作者系中國科技智庫副秘書長、中國科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