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都坊,原名澶淵名閥坊,坐落于河南濮陽老城北大街,整體為青石結構,由石條、石柱疊砌嵌合,氣勢壯觀,更因坊門上鑲刻的“不貪聲色財物、不畏強權豪族、不恥親民為仆、不許怠惰貪瀆”而聞名。濮陽在明朝時被稱為開州,先后涌現(xiàn)出了紀著、侯瑛、李玨、史褒善、王廷、趙廷瑞、董漢儒、吉澄等八位清廉勤政的都御史,他們大公無私,堅守“四不”廉訓,彰顯責任擔當,做出卓越功績。因此,朝廷特意下旨將“澶淵名閥坊”易名為“八都坊”。其中,董漢儒的事跡最為突出,傳唱至今。
茍利社稷丹心留。董漢儒(1562—1628年),字學舒,號誼臺,于萬歷十七年(1589年)考中進士,官拜河南府推官,后調(diào)入京城擔任戶部主事。他上奏章建議精簡織造、裁減冒濫,均針砭時弊、切中要害。之后,歷任郎中、山東僉事副使、湖廣左右布政使、右副都御史、湖廣巡撫。光宗即位,拜兵部右侍郎,總督宣府、大同、山西軍務。董漢儒在各個崗位都盡心盡力,心憂家國天下,以社稷為重,以大局為重,一片丹心圖報國,不畏艱險,不辭辛苦,不圖私利,任職所到之處都有很好的政治聲譽和社會評價。
湖廣征餉顯擔當。明朝萬歷年間,“三大征”戰(zhàn)火頻仍,一份份催餉的急報送往京城。然而此時此刻國庫虧空嚴重,皇帝怠政不朝,江山風雨飄搖,急需重拳治理。左副都御史董漢儒臨危請命,挺身而出,前去湖廣籌集糧餉。福王朱常洵是萬歷皇帝第三子,藩地在洛陽,萬歷皇帝對其十分疼愛,在賞賜大量金銀財寶的同時,還給他山東、湖廣部分良田。面對大肆圈地、囂張跋扈的福王朱常洵,董漢儒不卑不亢,心中考慮的不是個人封官晉爵,而是江山社稷安危,始終銘記家風廉訓,嚴守為官準則,心懷赤膽忠誠,剛正清廉擔當,與權勢進行堅決斗爭,最終懲治了腐敗、籌措了糧餉,解除了邊境平叛危機。
心系黎民一片情。董漢儒心存大我,憂國親民,深知江山穩(wěn)固的基礎是民心所向,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以實際行動回應黎民百姓的疾苦和期盼?!安回澛暽斘?,不畏強權豪族,不恥親民為仆,不許怠惰貪瀆”,成為董漢儒做人處世的信條。無論何時何地,他慎終如始,革陋除弊,修堤惠民,為民請命,微服于田野,私訪于民間,傾聽老百姓的心聲,保護和捍衛(wèi)老百姓生存發(fā)展的基本權益。太監(jiān)陳奉兼任礦監(jiān)稅使,他和干兒子耿文登依仗福王權勢,飛揚跋扈,魚肉百姓,無惡不作。董漢儒在首輔、恩師申時行幫助下,依靠尚方寶劍,發(fā)動群眾力量,堅決除掉陳奉父子,震懾敲打福王,讓老百姓脫離水深火熱的日子。
“八都坊”深刻闡釋了民心不可違的道理,八位都御史之所以名垂青史,在于他們始終堅持“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用清廉勤政的實際行動踐行內(nèi)在的精神信仰。今天,我們對他們的憑吊和追思,就是要傳承弘揚好家風好家訓,見賢思齊,從點滴做起,從小處著手,深刻體會感悟,自覺實踐落實,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砥礪前行!
(作者單位系河南省紀委監(jiān)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