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德”,指高潔的品德,出典于《后漢書·列女傳·皇甫規(guī)妻》:“妾之先人,清德奕世。”之后,歷朝歷代都將“清德”列入為政箴言,規(guī)誡官員清正廉潔,矢志不渝地保持“一身正氣,兩袖清風(fēng)”的官德。
為官最怕辱“清德”。因?yàn)楣賳T的行為一旦有辱“清德”,或假公濟(jì)私,或敲詐勒索,或暗中謀利,或公然受賄,都將失去為政的道德底線,甚或“一發(fā)不可收拾”而觸犯法律紅線,導(dǎo)致“烏紗換枷鎖”的悲劇。
那么,為官何以不辱“清德”?
首先,“清德”源自頭腦清醒。面對金錢的誘惑絕不能有絲毫的迷醉和僥幸,一旦錢迷心竅,就難以自我控制。這一推論的邏輯支點(diǎn)有兩端:一是自身的防線已潰,二是外界的濁流沖擊,猶如螻蟻所蝕之堤,它再也無法抗洪一般,只有一敗涂地的結(jié)局。我頗為激賞唐代名臣陸贄的一句警策之言:“賄道一開,展轉(zhuǎn)滋甚?!碧频伦跁r,官居宰相的陸贄,為官清廉正直,從不接受下屬的賄賂。唐德宗認(rèn)為陸贄“太過清德”,便給了他一道密諭:你對他人的饋贈一概拒絕,“恐于事無益”,像馬鞭、鞋靴之類小物件,“受亦無妨”。陸贄并沒有“奉旨”受賄,而是做了委婉而嚴(yán)正的回答:“為官受賄,大者,忘憂國之誠;小者,速焚身之禍。賄道一開,展轉(zhuǎn)滋甚。鞭靴不已,必及車輿;車輿不已,必及金璧。”陸贄頭腦清醒:倘若收受“鞭靴”不警惕,接踵而來的勢必是“車輿”“金璧”,否則也就不會有“欲壑難填”的成語了,也就不會留下“百千萬貫猶嫌少,堆積黃金北斗邊”的古詩了。那么,其歸宿呢?陸贄一語斷定:“速焚身之禍!”
清慎也是為官不辱“清德”的重要前提。無論是上級的督察,還是制度的約束,都是一種來自外界的壓力,這固然是吏治的必要條件,但其兌現(xiàn)的根本要素還得依憑內(nèi)心的清慎。正是基于這一點(diǎn),我們至今依然頌揚(yáng)諸如“羊續(xù)懸魚”“擺袖卻金”的美德。唐代李肇《唐國史補(bǔ)》載有《李廙有清德》,全文如下:
李廙為尚書左丞,有清德。其妹,劉晏妻也。晏方秉權(quán),嘗造廙宅,延至廙室,見其門簾甚弊,乃令潛度廣狹,以粗竹織成,不加緣飾,將以贈廙。三攜至門,不敢發(fā)言而去。
劉晏歷任肅宗、代宗、德宗三朝大臣,當(dāng)時是肅宗朝的戶部侍郎。兩位高官,還是郎舅之親。劉晏生怕即使是粗糙的竹簾也可能有損于內(nèi)兄的清德。如此清慎,堪為楷模。
難能可貴的是,為了不辱“清德”,清慎到了拒“入耳贓”的程度。明代姜南的《瓠里子筆記》載:按察副使孫薪素以清正廉潔著稱。一次,一個熟人乞求他向某地方官說情辦事,并許諾事成后重金回報。孫薪聽后,“斥之去,謂此言聞于我,即是入耳贓也”。孫薪對圖謀行賄者不只是“斥之”,而且將其私托求情、重金回報的話語視為“入耳贓”。
面對形式各異的“贓”,從“入耳”到“伸手”自然有一個過程?,F(xiàn)實(shí)生活中,大凡貪官,大多是先以“入耳”而陡然猶豫、渾然默許,再經(jīng)過半推半就,最終欣然“伸手”,且縱然放肆,陷入泥淖而不可自拔??磥?,為官者拒腐還得先從拒“入耳贓”做起。
拒“入耳贓”,靠的是清慎。清慎的關(guān)鍵是要有高度的自律,“茍知其理以當(dāng)然,而責(zé)其身以必然”。唯有“清德”的官員才能贏得清譽(yù),一身正氣走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