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會高速發(fā)展、社交媒體發(fā)達的背景下,各種育兒新問題如潮水般涌現(xiàn)。一部分年輕父母工作繁忙,要應付“996”“白加黑”,不得不依靠老人、保姆來帶娃。好不容易有時間休息,只想自己玩玩手機放松一下,無形中,“多陪陪孩子”成為奢望。
《2017中國家庭親子陪伴白皮書》調(diào)查顯示,家長陪孩子時,最常進行的活動就是使用手機,或處理工作,或聊微信、看視頻。盡管99.2%的父母認同親子陪伴的重要性,但受到工作、生活種種壓力影響,81.7%的父母都在以低質(zhì)量的方式陪伴孩子??梢哉f,在當下的親子教育中,“隱形失陪”“形式陪伴”是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究竟什么樣的陪伴方式,才能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這確實是個問題。
真假陪伴
很多父母以為,和孩子待在同一個空間,就履行了陪伴的義務。殊不知,這樣的陪伴是低效甚至無效的。
在商場里,我們都看過這樣的畫面:孩子在游樂設施里玩耍,父母清一色地坐在玻璃窗外刷手機。在新聞中,更不乏一些新式的“假性陪伴”:被粉絲媽媽帶去追星的“工具人”小孩兒,半夜被父母強行吵醒直播的韓國小網(wǎng)紅羅熙,以玩具測評為爆點、視力卻因此受到嚴重損害的瑞恩……在這些場合,父母與孩子雖然物理空間在一起,心與心卻難以相連。父母的目的也不是為了讓孩子感受愛與陪伴,更多的是為了實現(xiàn)個人目的。不管是追星、賺錢還是賺流量,孩子不可避免地淪為一個工具,成為父母的附庸,而自身的需求被持續(xù)忽視。
生活中,還存在一些更隱蔽的假性陪伴。比如,一些父母在家爭吵不斷,或以“為了孩子”為由不離婚。實際上,孩子敏感的心靈能感知到這種貌合神離的氛圍。空有“父母都陪在你身邊”的外殼,不僅無法提供相應的情感需求,長期爭吵的家庭環(huán)境反而會使兒童產(chǎn)生心理和認知發(fā)展障礙。還有父母以操心孩子學習成績?yōu)橛桑谝慌耘銓W、監(jiān)督,時刻盯著孩子,一旦出現(xiàn)不認真、偷吃零食等行為,立刻大聲數(shù)落。這與其說是“陪伴”,不如說是“監(jiān)視”,反而會讓親子關系產(chǎn)生隔閡。
在孩子成長的路上,陪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心理學依戀理論表明,在親子關系的締造中,如果孩子在陪伴中體驗到愛和信任,就會覺得自己是可愛的、值得信賴的。相反,如果感情需要沒得到滿足,孩子就會對自己有不好的印象,進而變得自卑、膽怯,甚至出現(xiàn)不可逆的性格問題。真正的“富養(yǎng)”,不是給孩子最多的錢、最好的食物,而是給予最優(yōu)質(zhì)的陪伴。
20世紀50年代末,美國心理學家哈利·哈洛進行了一系列“恒河猴實驗”。實驗中,新生的恒河猴從出生第一天起與母親分離,同“鐵絲媽媽”和“絨布媽媽”兩個假媽媽生活在一起。鐵絲媽媽由鐵絲網(wǎng)組成,可以24小時提供奶水;絨布媽媽用絨布包裹,只能給小猴子提供擁抱。結果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小猴子會到鐵絲媽媽那里喝奶,但更多的時間會待在絨布媽媽的懷里。幾年后,在這些假媽媽陪伴下長大的小猴子,無一例外都出現(xiàn)了反常的性格,以及明顯的心理問題。
那位環(huán)衛(wèi)工母親
在親子關系中,陪伴不僅僅是陪著,還要傾注愛心和耐心。父母應該回顧一下,與孩子一起相處的時間里,自己是不是“低頭族父母”“單方向訓導型父母”“隱形父母”。雖然陪伴在身邊,但并沒有與孩子形成良性互動,這樣的陪伴實際上是無用功。
依戀理論把親子之間良好的互動稱為流暢的“雙人舞”。高質(zhì)量的陪伴就像和孩子跳探戈一樣,有來有往,你進我退,彼此在溝通中感受到發(fā)自內(nèi)心的快樂。此時的陪伴才是最高效的。
2023年高考期間,一則新聞感動了無數(shù)網(wǎng)友:環(huán)衛(wèi)工母親在考場外等待參加高考的兒子,待兒子走出考場,兩人相擁流淚。新聞中的母親是河北省定州市的一名普通環(huán)衛(wèi)工人,利用工作間隙來到考場,囑咐了幾句話就匆匆離開,臨走時還往兒子手里塞了一瓶水??上攵?,環(huán)衛(wèi)工人工作十分辛苦,大眾觀念中的“陪伴”,這位母親怕是很難做到。但母親用自己的雙手撫養(yǎng)兒子,用正向的行為表達了愛,兒子也都看在眼里,回家后會幫忙做家務。這種看似缺失的陪伴,實際上卻是一種陪伴的回響。即使待在一起的時間不多,孩子也能時刻感受到這種陪伴的滋養(yǎng)。這也是高質(zhì)量的陪伴。
想要有高質(zhì)量的陪伴,父母首先要看到孩子的需求。高質(zhì)量的陪伴不在于時間長短,而在于父母的關注度。一位心理咨詢師曾分享過這樣一個案例:來訪者是一位事業(yè)有成的企業(yè)高管,但他只要在公開場合說話就容易緊張,總覺得別人對他說的內(nèi)容不感興趣。在咨詢師的引導下,這位高管逐漸吐露心聲。原來,從他記事起,母親總是忙著做自己的事情,與他聊天時從沒有正面看過他。這讓他懷疑自己講的事情很無聊,或者母親根本不在乎他。
實際上,父母可以每天在固定的時間和孩子一起相處,時間無須太長,但要保證這個時間內(nèi)不做其他事情,全情投入地關注孩子。哪怕只是看著孩子的眼睛,聽他講述今天發(fā)生的事情,只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注,就是有效的陪伴,親子之間就能建立親密的聯(lián)結。
其次,父母要尊重孩子的選擇。我曾在書店碰到一對母女,媽媽要給女兒買課外書,問女兒想要什么。女兒興奮地拿起一本書,卻被媽媽放了回去,說:“這本不適合你??纯疵嗪冒?!”女兒明顯不高興了,氣沖沖地說:“你都不讓我選,為什么還要問我想看什么呢?”
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很多父母會表現(xiàn)出“民主”,自認為尊重了孩子,實際還是在用自己的想法控制孩子,替孩子做決定。真正的陪伴,應該是俯下身來,尊重孩子的興趣和需求,陪他們探索他們感興趣的世界。
央視的新聞節(jié)目曾有這樣一個報道:來自河北的一位爸爸由于工作繁忙,與孩子關系比較疏遠。疫情期間,他發(fā)現(xiàn)兒子沉迷手機游戲,尤其喜歡槍戰(zhàn)。他并沒有責罵兒子,而是絞盡腦汁和手機“搶”兒子。他在家中搭起沙盤模型,買來飛機、大炮、挖掘機等玩具,和兒子一起用這些玩具自編自導自演,拍起了“軍事大片”。父子倆玩得不亦樂乎,至今已經(jīng)拍了近300集“電視劇”。
父母要學會接納孩子的情緒,考慮孩子的感受,尊重孩子的選擇。不要輕易把自己的想法強加于孩子,要讓孩子感受到“原來爸爸媽媽可以理解我”,讓孩子相信自己是被尊重、被理解、被支持的。在陪伴孩子的時間里,以孩子為主,孩子想玩什么,就陪著玩什么,而不是要孩子坐在那里,被動地聽從父母的想法。
最后,陪伴要建立儀式感。作家霖莜莜說:“一次次關于儀式感的探索和溫習,其實是一次次關于愛的認知與確定。”父母可以設立一些具有儀式感的小規(guī)則,例如定期的親子旅游,設置“接觸自然日”“運動日”“閱讀日”等,通過和孩子一起玩游戲、接觸自然、做家務、共讀一本書等活動,給孩子留下更多快樂的回憶。
總的來說,不論用何種方式陪伴,重點在于,父母要享受與孩子互動的過程,而不是把它當成一種任務。孩子的珍貴品質(zhì)、學習能力,是在父母溫馨陪伴下滋養(yǎng)產(chǎn)生的。家長無論多累多焦慮,都應該凝神關注孩子的需求,俯身傾聽孩子的聲音,用更多的耐心和智慧,澆灌出心里有愛、健康成長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