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fā)展,我國人才需求發(fā)生了一定程度的轉變,對創(chuàng)造性思維人才的需求顯著增長。在這一背景下,國家對各級學校的教學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滿足人才個性化發(fā)展及現代化人才培養(yǎng)需求,教育改革工作在中小學、高校、職校逐步得到有效落實,并在各級學校的學科教學中進行全面深化。文章探討了教學與信息技術整合背景下,初中數學信息化教學的有效路徑,以期與教育同仁就教學信息化進行理論交流探討。
關鍵詞:初中數學;信息技術;數學教學
信息化教學環(huán)境下,學校教育教學開展的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模式,以教學實踐為主,理論總結為輔。在技術的助力下,我國教育事業(yè)逐漸由傳統(tǒng)教學模式向整合教學模式過渡。為了滿足學生思維發(fā)展的階段性需求,初中數學教師推進數學教學與信息技術相融合,構建整合化的教學模式,以教學工作檢驗信息技術應用成效,以信息技術提高初中數學教學效率和質量,滿足學生個人發(fā)展的階段性需求和教師教學的長期需求。
一、數學教學與信息技術整合的意義
在信息技術迅猛發(fā)展的背景下,數學教學與信息技術多媒體進行整合,其主要目的是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數學教師推進數學教學信息化開展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數學教學效率。初中是學生思維發(fā)展的主要階段,發(fā)揮信息技術在學科教學中的應用作用,構建教與學相結合的新型數學課堂和教學環(huán)境,不僅能夠更好地指導學生,還能促使教師不斷成長。
以七年級下冊“二元一次方程組”一課為例,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教師以數學概念的講授和習題的講解為主要教學手段,忽視了數學應用題中存在的情景化和故事化,未能有效發(fā)揮知識本身對學生興趣的激發(fā)作用。在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相結合的背景下,教師以三維立體動畫呈現數學知識,以音頻和知識元素創(chuàng)立教學情境,以此來激發(fā)學生對知識的探索欲望。比如用二元一次方程組教學的典型問題——雞兔同籠來說明信息技術作用于數學教學的過程。首先,教師可以借助電子白板,帶領學生復習一元一次方程,并以解答經典題型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在知識體系中調出與一元一次方程有關的內容,為學習二元一次方程組做好理論鋪墊。其次,教師可利用音頻和視頻播放雞兔同籠的案例,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讓學生通過視覺、聽覺獲取課堂信息,達到知識教學和思維鍛煉的目的。教師在應用信息技術開展數學教學的同時,也是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過程,教師在數學教學方面也將獲得新的突破,從而進一步朝信息化和現代化的教學方向前進。
二、初中數學教學與信息技術整合的策略
將初中數學教學與信息技術進行整合,有其必要性。它以數學教師為實踐主體,以學生為應用主體,使信息技術、多媒體教具與數學教學有機結合。首先,技術進步為教育改革和教學創(chuàng)新提供了有力支持。將數學知識教學、思維訓練與現代技術整合在一起,能以學生為主體,搭建知識情境,持續(xù)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推進初中數學教學工作順利開展。其次,這是教育改革對數學教師提出的更高教學要求。數學教師要在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這兩個環(huán)節(jié)重點應用信息技術,檢驗信息技術在教學工作中的應用效果,強化社會對信息技術應用價值的正確認知,促進初中數學教學與信息技術發(fā)展的雙贏。
(一)營造興趣濃厚的課堂氛圍
盡管學生在小學階段掌握的數學知識能為其進入初中后提供幫助,但學生在初次接觸初中階段的數學知識時,難免會因為難度的提升而降低對學習的信心,因而對學習更高難度的數學產生抵觸心理。一方面,為了調動學生對初中數學的學習熱情,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幫助他們在今后的學習中不偏科,更重要的是保障學生思維的全面發(fā)展,初中數學教師應將信息技術與初中數學教學進行有機整合,合理利用視頻、音頻等信息化教學資料,給學生以視覺和聽覺的沖擊,營造有趣的學習氛圍。另一方面,教師通過教學情景的創(chuàng)設,激發(fā)學生學習知識和探索知識應用路徑的興趣,營造濃厚的課堂氛圍,強化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動機,削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抵觸情緒。再一方面,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是初中數學知識學習的重要參與者,傳統(tǒng)課堂教學模式已然無法滿足新時代下學生的高質量學習訴求,因此將初中數學教學與信息技術進行有機結合,能為學生呈現不一樣的課堂學習視野,進而有效開闊學生的數學學習思路,激發(fā)學生的數學思維,最終幫助學生學好初中數學。
(二)將抽象數學概念具體化
數學知識具有抽象性的特征,這是學生學習數學時面臨的一大難點。解決數學知識抽象化的問題,就是解決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能幫助學生突破數學學習的瓶頸。將數學知識具象化呈現,能以直觀的形式輔助學生認識和理解數學知識。初中學生正處于用形象思維思考問題的階段,對初中數學這類偏重于用邏輯思維思考問題的學科,確實存在一定的學習難度。因此,在培養(yǎng)并提升學生數學能力的同時,還應重視將學生所學數學知識變得簡單直觀、形象易懂,促使學生在掌握初中數學知識的基礎上,逐步提升數學學習能力,也將更利于學生數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提高。利用信息技術,不僅能創(chuàng)設大量的情境素材,還能以便捷化的方式呈現數學知識,進行圖形演變或推理。
例如,在進行“幾何求證”教學環(huán)節(jié)時,由于部分學生的空間立體思維較弱,無法通過想象定位圖形的輔助性位置,也無法通過圖形平移和性質遷移,將已知條件轉化為解題線索。教師可借助電子白板,將問題得已知條件呈現在白板上,并帶領學生分析該圖形隱藏的已知條件,并將各類條件標注在圖形上,再根據已知條件分析圖形,并尋求已知條件與問題的關聯性。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求,靈活調整白板上的幾何圖形,以直觀的求解過程來幫助學生降低對數學抽象概念的理解難度。
(三)豐富課堂活動形式
以九年級上冊“圓的有關性質”一課為例,學生在學習“圓”之前,學習的平面圖形都是以“邊角”為構成要素的,在學習“圓”這一圖形時,難免會存在理解困難。一方面,教師可借助電子白板,將圓形展開,將圓的直徑、半徑與幾何圖形相對應,具象地為學生展示抽象知識,降低學生理解知識的難度。另一方面,教師在課堂上構建人機結合的知識探索模式,為學生提供了學習數學的新途徑,強化了學生與信息技術的互動性,以任務驅動和技術輔助,促使學生積極開展自主學習及合作探索。總之,教師在初中數學教學中融入并應用信息技術手段,能極大地豐富數學課堂形式,有效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
(四)應用信息技術優(yōu)化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是教學的首要環(huán)節(jié),教學設計水平直接決定了課堂教學效率和成效。在教學設計環(huán)節(jié),教師可利用信息技術構建教學模型,將成熟的教學方案輸入教學模型中,并鏈接檔案庫內的學生檔案,分析該教學模式的應用效率和在課堂中將會存在的問題,以解決問題為目標,優(yōu)化課堂設計,最終有效規(guī)避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容易出現的問題,有利于維護課堂紀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例如,在教授七年級上冊“直線、射線、線段”一課時,教師可借助電子白板,呈現直線、射線到線段的演變過程,以直觀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直線、射線和線段的概念。在線與線的轉化過程中,大部分學生對其轉化本身產生了濃厚興趣,而忽視了對數學概念的理解,降低了教學效果。教師可通過教學模擬,結合個人經驗,預測和評價教學設計在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應用效果。教師可在線線轉變的圖形中增加數學概念,當白板呈現直線時,也相應出現直線的數學概念標注,并在直線外延運動的同時,將“雙向延伸”的概念文字標紅,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并促使學生將線線演變的過程與其數學概念結合到一起,最終幫助學生在觀察線運動的同時理解數學概念。當白板上的直線演變?yōu)樯渚€,不僅要注意線的概念發(fā)生了改變,還要重點標注線一側可無限延伸,而另一側則需要固定。
數學教師在教學設計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備課,在這一階段,教師整合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要結合自身教學經驗,提高教學設計水平,以備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應用該措施解決問題,從教學設計和教學環(huán)節(jié)不斷優(yōu)化數學教學,提高教學的信息化水平和教學質量。
(五)依托信息技術提高學生學習質量
對任何學科的教學而言,課堂教學都是主要環(huán)節(jié)。信息化教學背景下,數學課堂既是數學教學手段與信息技術有機整合的主要場所,也是檢驗信息技術對教學質量提升的絕妙機會。應用信息技術和多媒體教具,應滿足各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需求,達到各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目標,最終完成數學教學任務。這就需要教師結合各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需求,合理應用信息技術,發(fā)揮多媒體教具在各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最大功效。
1. 導入階段: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學習興趣是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的主要心理特征,從學生端入手,能解決數學教學環(huán)節(jié)存在的關鍵問題。例如,在教授七年級上冊“一元一次方程”一課時,教師可播放導學視頻,創(chuàng)設購物情境。視頻中,學生在超市購買了5斤蘋果、2斤香蕉,已知該學生共花費了15元,蘋果為2元一斤,那么香蕉的單價是多少?有的學生在這一問題下,列出等式(15-5×2)÷2=(" " ),通過復合運算最終得出香蕉的單價為2.5元。學生在購物情境中,能結合自己在生活中的切身經歷,并從自身的知識體系中調用相關知識,進而順利解決數學問題。這種“以問題為引導、以任務為驅動”的教學方式,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等式運算的基礎上,教師可帶領學生將學生所列的等式右邊的部分假設為x,而后引導學生將x轉變至等式左側,并以總數15為等式右邊的唯一內容。學生在任務驅動下,最終將等式轉變?yōu)?×5+2x=15的一元一次方程式,從而引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結構。
2. 授課階段:強化學生學習動機
以教授九年級下冊“相似三角形”一課為例,教師以多媒體教具呈現兩個三角形,并以一組不斷變化的三角形為載體,應用相似三角形的多種求證方法,將知識以電子化形式呈現,提高學生興趣,強化心理動機。首先,教師帶領學生復習三角形邊角的性質和概念,并與學生一起求證“邊邊邊”“邊角邊”等條件相等的三角形是否為相似三角形。然后,教師組織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模式,探求其他求證方法的正確性,并為學生提供常規(guī)求證方法之外的其他求證方法,如“角角角”,讓學生反證該方法無法求證相似三角形,用正向求證和反向推理來共同求證結果,最終充分激發(fā)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以興趣和任務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
三、結語
信息技術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能推進教育改革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全面深化,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初中數學教師則要在教學設計、課堂導入和授課階段等環(huán)節(jié)探求信息技術與教學整合的具體路徑,以滿足各個教學階段對信息技術的具體需求,推進初中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有機整合。
參考文獻:
[1] 謝文瓊. 關于初中數學教學與信息技術多媒體的整合研究[J]. 學周刊,2022(22):43-45.
[2] 張定成. 初中數學教學與信息技術多媒體的有機整合[J]. 數學學習與研究,2021(28):44-45.
[3] 趙懷廣. 初中數學教學與信息技術多媒體的整合研究[J]. 天津教育,2021(21):52-53.
[4] 李永生. 初中數學教學與信息技術多媒體的整合[J]. 數學學習與研究,2020(01):155.
[5] 張海鷗. 淺析初中數學教學與信息技術多媒體的整合[J]. 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9(17):175.
[6] 王兆. 初中數學信息化教學中的問題及解決策略[J]. 基礎教育論壇,2023(07):35-37.
[7] 汪委. 信息化背景下的初中數學小組合作模式探究[J]. 學苑教育,2023(02):47-48+51.
[8] 于紅巖. 基于信息化的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策略[J]. 天津教育,2022(24):159-161.
[9] 王平. 運用信息化教學資源實現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實效性[J]. 數學學習與研究,2022(03):11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