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大儒方孝孺曾提出“善怕”概念,說:“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規(guī),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所謂“善怕”,是一種建立在對自然法則或客觀規(guī)律、法紀、規(guī)矩、道德或公義敬畏基礎上的理性自覺。
回首歷史,“善怕”者大多為光明磊落的正人君子。如孔子的“善怕”是“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唐太宗的“善怕”是“上畏皇天之監(jiān)臨,下憚群臣之瞻仰,兢兢業(yè)業(yè),猶恐不合天意,未副人望”。
人生在世,總得怕點什么,有點禁忌,有所不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怕”是清醒,是智慧,是自知之明。“善怕”才能識大體、知進退,做到心有所循,行有底線,收斂脾性,謹言慎行。
政府官員,怕輿論監(jiān)督,怕群眾批評,就會勤政善政、求真務實;莘莘學子,怕蹉跎歲月,怕一無所獲,就會寒窗苦讀、不負時光;明星大腕,怕觀眾拋棄,怕被邊緣化,就會努力表演、精雕細刻;部隊官兵,怕戰(zhàn)備松弛,怕戰(zhàn)術落后,就會居安思危、苦練精兵;領導干部,怕紀委談話,怕組織調查,就會拒絕誘惑、潔身自好……
不論古代先賢,還是今之志士,都怕有負人民、辜負時代、獲罪天地。這理性而清醒的“善怕”,怕出了操守,怕出了襟懷,怕出了風骨??鬃硬弧吧婆隆?,就沒有流傳千年的儒家學說;唐太宗不“善怕”,就沒有勵精圖治的“貞觀之治”。
反觀那些什么都不怕的人,藐視規(guī)矩,目無法紀;輕視群眾,自高自大;蔑視輿論,置若罔聞,下場只能是被掃進歷史的垃圾堆?!?/p>